巴賽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0年10月8日 (四) 21:38 (补救1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7)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巴賽族
Basay
已漢化的巴賽族圭武卒社,攝於1897年
總人口
大於1,000人
分佈地區
台灣北部新北淡水、台北、基隆、新北貢寮一帶,以新北金山、新北貢寮及基隆一帶為主體。
語言
巴賽語
宗教信仰
臺灣原住民族泛靈信仰
相关族群

巴賽族巴賽語Basay、Basai、Kawanuwan,馬賽族、馬塞族)為台灣北部平埔族原住民,分布於新北淡水台北基隆新北貢寮一帶,以新北金山基隆新北貢寮一帶為主體。且與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曾有著密切的關係,現因漢化而難以辨別。[1]巴賽族與雷朗族(Luilang)同屬凱達格蘭族的支系。[2]

簡介

相傳巴賽族的祖先是從其原居地「沙那賽」(Sanasai)出發後[2],至台灣本島最東境的岬角三貂角(Santiago/Ki-vanow-an)登陸。[3][4] 17世紀康熙大地震前,巴賽族仍為北台北一帶最主要的住民結構群。該族分布範圍在淡水河基隆河新店溪以北地區,即分佈於現今台北市基隆市新北市瑞芳貢寮新店等地。再加上16世紀前遷移至宜蘭社頭的一支‧哆囉美遠(Trobiawan),並及相關的宜蘭里腦社(Linaw)。[5]

巴賽族的木雕板

巴賽族為母系社會。17世紀-18世紀,中國福建泉州府漳州府一帶的漢人移民大量進入台灣,平埔各族因處平地,與漢人的接觸機會較多。加上漢人沒有攜眷,因此通婚漢化程度都極深,俗謂「有唐山公,無唐山媽」。漢人將其歸之為「熟番」,致使原有的文化制度迅速滅失。[6][7][8]目前部分族裔定期於自立長老會新北投教會(台北市北投區中和街377號)聚會活動。[9]

參與戰役

雞籠之戰(第二次聖薩爾瓦多城戰役)交戰途中,有1000位淡水巴賽族弓箭手抵達雞籠島巴賽語:Tuman)對岸,替荷蘭軍助陣,不過荷軍實戰指揮官哈魯斯認為弓箭對戰況幫助不大,令其留駐原地。[10][11]

分布聚落

巴賽族主要聚落及其相對應的現址如下各節所示。[12][13][14]

台北市

新北市

基隆市

宜蘭縣

遺跡研究

位於北台灣的七星山,在接近山頂附近有類似金字塔形狀一樣的小山丘,以及附近散落的一些奇岩怪石,飛碟學家何顯榮者認為是台灣巨石文明的遺跡,極可能是巴賽族的祭壇。[17]

在2004年,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進行「七星山天坪與凱達格蘭文明研究」,初步的結果,認為該「遺跡」並非過去人類行為的遺留,相關考古發掘亦未發現早期人類遺留,因此無法證明該區域與「凱達格蘭文明」有關。[18]

藝術作品

以巴賽族為背景之作品有:

著作

  • 莊華堂《巴賽風雲》(臺北:唐山出版社,2007年)
  • 莊華堂《水鄉》(臺北:九歌出版社,2011年)
  • 徐毅振《康熙台北湖》(臺中:白象出版社,2019年)

漫畫

知名人物

  • 李宗盛(1958-):臺灣知名音樂製作人、詞曲作家、歌手,出生於台北北投,母親為巴賽族後裔,北投社耆老潘慧耀為其親舅舅[19]
  • 潘氏腰(1867-?):日本統治時期貢寮莊新社(舊稱三貂社)巴賽族耆老,1936年協助語言學者石坂莊作記錄約1000餘巴賽語字彙及採錄三首祭歌。
  • 潘耀璋(1934-2008):基隆市仁愛國小退休主任,前台北縣凱達格蘭族協會會長,凱達格蘭族(巴賽族)文化復振運動家。

註釋

  1. ^ (臺海使槎錄,叢刊簡介,台灣文獻叢刊)
  2. ^ 2.0 2.1 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1-03.
  3. ^ 詹素娟著,"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1][永久失效連結],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論文集,劉益昌、潘英海主編,1998.
  4. ^ 詹素娟著,"Sanasai傳說圈的族群歷史圖像"存档副本. [2011-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4). , 平埔文化資訊網,1998.
  5. ^ 5.0 5.1 5.2 李壬癸,「宜蘭縣南島民族與語言」,宜蘭縣政府,1996年10月. ISBN 957-00-8252-6
  6. ^ 陳志東,"來去台南/是不是平埔族 看腳趾頭就知道?"[2],今日新聞網,2008/03/04 09:36.
  7. ^ 聯合報╱本報記者周美惠,「身分不明數十載平埔族尋根正名」[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4],2009.10.11 04:09am.
  8. ^ wslf_08. 馬賽人的興衰- 17 世紀前的北台灣水域商業生活型態 (PDF).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7-10-30]. [永久失效連結]
  9. ^ 本土信徒總檔,"訪記「北投社」凱達格蘭人潘慧耀長老"[5],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2011年.
  10. ^ 〈荷軍攻略基隆史料〉,頁79
  11. ^ 康培德. 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 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6-09-30. ISBN 9789570848137 (中文(臺灣)). 
  12. ^ 潘英,《臺灣平埔族史》,第60-62頁,南天書局,1996年6月
  13. ^ 詹素娟/中研院臺史所助研究員,《族群、歷史與當代社會──以凱達格蘭族的復振運動為例》(暫定初稿),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臺北:臺北市文獻會,1999)第9章(頁166-172);《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天坪及竹子湖考古學研究》(臺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2004)
  14. ^ 《平埔族調查旅行》,伊能嘉矩著,楊南郡譯
  15. ^ 翁佳音,《大台北古地圖考釋》,第143-144頁,稻香出版社,2006年6月
  16. ^ 宋錦秀,「嘉慶以前三貂鹽寮地域史的建構」,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第三卷第一期,(1996)(頁97-142)
  17. ^ 林勝義,何顯榮/著,"台灣:人類文明原鄉",出版社:台灣飛碟,2003年10月02日. ISBN 9573018802 (中文)
  18. ^ 陽明山國家公園七星山天坪及竹子湖考古學研究,詹素娟、劉益昌,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之調查報告,2004. 
  19. ^ 李嘉鑫. 何處尋覓凱達格蘭人?. 中國時報. 1997-12-19. 

參考文獻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