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子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Theserious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3日 (三) 14:09 →‎各里人口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潭子區
Tanzi District
舊稱:潭仔墘(臺灣話Thâm-á-kîⁿ
潭子區位於臺中市內中央
潭子區位於臺中市內中央地图
潭子區官方圖章
潭子區徽
潭子區位置圖
坐标:24°13′05″N 120°42′22″E / 24.218°N 120.706°E / 24.218; 120.706
國家 中華民國
上級區劃臺中市
下級區劃16321
政府
 • 區長林國聲潭子區區長列表)
面积
 • 总计25.8497 平方公里(9.9806 平方英里)
海拔203 公尺(666 英尺)
人口(2024年4月)(38,894戶)
 • 總計109,011人
 • 排名10
 • 密度4,217人/平方公里(10,922人/平方英里)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郵遞區號427
戶政資料代碼66000170
毗鄰北屯區豐原區大雅區神岡區
網站http://www.tanzi.taichung.gov.tw/

潭子區臺灣話Thâm-chú-khu客家话Thâm-chṳ́-khî)是一個位於臺中市中部的市轄區,北臨豐原區,東與南接北屯區,西鄰大雅區,西北鄰神岡區,全區人口約有10.9萬人。地處臺中盆地北側,氣候屬亞熱帶氣候,產業方面以農業工業為主,特產有椪柑、紅荔枝經濟部加工出口區管理處設置的臺中加工出口區(俗稱「潭子加工區」)即位於本區。

歷史

嚴禁北路理番弊端碑(阿里史社碑)(1771年)

潭子早期原屬於土著拍宰海族(Pazih)荒埔,亦即為平埔族阿里史社社域[1],後阿里史社與烏牛欄、翁仔社、岸裡大社互結姻親,以「岸裡大社」為中心形成二萬多人之同盟;康熙末年始有漢人入墾。雍正年間,岸裡社通事張達京與土官潘墩仔協力著手規劃大規模開發番社以外之荒地,組成「六館業戶」,招來鄉人至此墾闢,其後與兄弟張達朝張達標以「頭家厝」為中心,漸次增擴其地[2]。至此墾闢鄉人集居於葫蘆墩附近而成聚落,但因習俗相異發生多次械鬥,漳州人移往本區、大雅、內埔(今后里),泉州人遷居清水、梧棲一帶,客家人則往豐原、石岡、東勢避居[3][4]

初屬諸羅縣貓霧捒堡岸裡社阿河巴荒草埔地之一部分。雍正後,始分出彰化縣,劃為東、西堡,至乾隆中葉,又改為捒東上、下堡,以屬於貓霧捒東上堡轄區。光緒十三年(1887年)臺灣設立為省,以台中地區為臺灣府附屬首縣,本區隸屬臺灣縣捒東上堡

日治時代後,改設臺灣民政支部,旋以民政支部為臺中縣,下設辦務署,為臺中縣葫蘆墩辦務署捒東上堡管轄,明治34年(1901年)屬臺中廳捒東上堡葫蘆墩支廳潭仔墘區」。大正9年(1920年),台灣實施州郡街庄制,改為台中州豐原郡潭子庄」。

臺中縣時期的潭子鄉位置圖

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改為臺中縣豐原區「潭子鄉」,1950年廢區署,豐原區改為豐原鎮,潭子鄉則獨立成一個行政區,與豐原鎮同級。2010年12月25日臺中縣合併升格為直轄市後,改為臺中市潭子區」。

行政

位於中山路的舊潭子區公所,建於1977,現已拆除
位於豐興路的潭子聯合辦公大樓,2018年9月啟用

行政組織

區公所

潭子區公所隸屬於臺中市政府,官派區長一人綜理區務,區長下設主任秘書一人,另置秘書及專員各一人。下設秘書室、民政課、社會課、農業課、公用及建設課、人文課、人事室、會計室及政風室等九課室。區公所原設於中山路,2018年9月遷至豐興路的潭子行政園區-潭子聯合辦公大樓。

各級政府機構

歷任首長

庄長
  • 傅錫祺:1920年-1924年
  • 林瓊彰:1925年-1928年
  • 傅錫祺:1929年-1935年
鄉長
  • 1.3林大有
  • 2傅榮欽
  • 4-5.7林大亨
  • 6林萬枝
  • 8-9傅雲海
  • 10-11戴勝雄:1986年-1994年
  • 12-13林森田:1994年-2002年
  • 14蕭隆澤:2002年-2006年
  • 15簡文祥:2006年-2010年
區長(直轄市官派)
  • 1簡文祥:2010年12月25日-2014年12月24日
  • 2劉振村:2014年12月25日-2018年1月31日
  • 3林宜賢:2018年1月31日-2018年4月30日
  • 4劉俊信:2018年4月30日-2019年2月12日
  • 5林國聲:2019年2月12日-現任

行政區域

1990年9月1日,原名瓦瑤村的福仁村,因名稱不雅,由村民建議遂改為現名。2002年2月7日,頭家村(自福仁村以南範圍)在都市開發及鄰近台中市北屯區之地利,人口已成長至三萬人以上,遂經台中縣政府決議,依中山路、頭張路、大通街為界,劃分出頭家村、頭家東村、家福村、家興村等四村。2010年12月25日,台中縣與台中市合併升格為直轄市,潭子鄉及所轄各村改制為「區」及「里」。

  • 大富里、東寶里、家興里、嘉仁里、潭陽里、聚興里
  • 大豐里、栗林里、福仁里、潭北里、頭家里
  • 甘蔗里、家福里、新田里、潭秀里、頭家東里

各里人口概況請參見下方人口章節。

人口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47,323—    
1986 52,905+11.8%
1991 62,325+17.8%
1996 79,230+27.1%
2001 90,987+14.8%
2006 96,450+6.0%
2011 101,781+5.5%
2016 107,530+5.6%
2021/1 109,265+1.6%
來源: 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 [永久失效連結]

統計至2021年1月,潭子區下轄里數16里,鄰數321鄰,戶數37,483戶,人口109,265人,人口密度約4,230人/km²。

各里人口

潭子區各里人口(2020年12月)[5]
里名 面積
(km²)
鄰數 戶數 男性
人數
女性
人數
總人
口數
原住民
人口數
年度累積
增減量
人口密度
(人/km²)
大富里 2.1297 10 1,047 1,746 1,592 3,338 12 -26 1,567
大豐里 1.0885 20 2,379 3,655 3,706 7,361 81 +52 6,763
甘蔗里 0.9775 34 3,923 5,428 5,780 11,208 177 -151 11,466
東寶里 3.3902 33 4,647 7,111 7,070 14,181 131 -4 4,183
家福里 0.2640 17 1,972 2,790 3,033 5,823 58 +85 22,057
家興里 0.1566 25 3,231 4,100 4,546 8,646 152 +34 55,211
栗林里 1.2606 18 1,806 2,686 2,682 5,368 84 +40 4,258
新田里 5.1715 11 603 844 845 1,689 38 -27 327
嘉仁里 1.7640 19 1,489 2,451 2,368 4,819 76 -9 2,732
福仁里 1.3940 31 4,383 6,026 6,268 12,294 252 -21 8,819
聚興里 5.2403 18 1,876 2,659 2,329 4,988 104 +110 952
潭北里 0.2409 13 945 1,373 1,403 2,776 74 -8 11,523
潭秀里 0.6583 12 486 771 747 1,518 6 -23 2,306
潭陽里 1.1144 23 4,541 6,492 6,878 13,370 283 -31 11,997
頭家里 0.5280 21 2,290 3,252 3,472 6,724 106 +40 12,735
頭家東里 0.4712 16 1,845 2,548 2,658 5,206 90 -76 11,048
潭子區 25.8497 321 37,463 53,932 55,377 109,309 1,724 -15 4,229

人口統計

潭子區人口指標
概況
 年齡層 比例  
總人口
  
109,265 (100%)
0~14歲
  
14,740 (13.49%)
15~64歲
  
81,077 (74.20%)
65歲以上
  
13,448 (12.31%)
53,911
(男人口數)
55,354
(女人口數)
目前處於高齡化社會
性別比97.39%
扶養比34.77%
 - 扶幼比18.18%
 - 扶老比16.59%
老化指數91.23%
戶人口量2.9151人/戶
人口密度4,226.93 (人/km2)
上述資料時間為2021年1月,來源:臺中市政府民政局[5]

歷年人口變化

  • 2010年8月,潭子區人口突破10萬人,但由於當時縣轄市人口門檻為15萬人,加上當年適逢五都改制,因此從未能改制為「潭子市」。
  • 縣市合併前的潭子鄉曾是全國人口數第五多、密度最高的鄉,也是原台中縣的人口第一大鄉鎮,原台中縣的鎮人口皆不及於潭子與大雅,本區與蘆竹區龜山區龍潭區大寮區等4個行政區同為2010年五都改制前人口超過10萬人的五個鄉,與泰山區梓官區同為人口密度最高且逾3,000人/km²的三個鄉。
  • 潭子區人口自1981年以來,2020年首度出現負成長。
潭子區歷年人口變化(1981年~2020年)[6]
潭子區與其他行政區人口密度比較
  • 潭子區與泰山區、梓官區人口密度比較;時間:(1981年~2010年)

交通

軌道運輸

臺灣鐵路管理局
台中捷運

公路

國道
省道
主要道路
一般道路

台中市公車

  • 本表更新時間為2020年2月20日。

大型公共建設

教育

潭子區聚興里的國光生物科技(左)與道觀中樞院(右)。

學校機構

大專院校
高級中等學校
國民中學
潭子區潭秀國民中學大門口
國民小學

醫療院所

金融

旅遊

潭水亭觀音媽廟
潭子運動休閒公園
宗教
文化
自然
農特名產

潭子除了工業以外,仍保有豐富的農產品,夏季在聚興、新田里的山坡有清脆的綠竹筍;還有冬季潭子的椪柑甜美多汁。頭家里更有獨特的黑葉荔枝,皮薄子小,果肉豐腴。林家古厝前的荔枝老樹,據說是黑葉荔枝從福建引進臺灣的始祖。

  • 田媽媽欣燦珍珠包:由民國90年(2001年)傑出婦女獎得主羅美蘭研發,以米漿、珍珠米、瘦肉和當地盛產的竹筍製成,為農委會輔導的田媽媽品牌之一[7]
  • 筆柿[8]
  • 烏葉荔枝
  • 新田綠竹筍
  • 椪柑[9]
  • 海芋花卉
  • 馬鈴薯[10]

参考文献

  1. ^ 距今三百年前部分漢化之「阿里史社」北上進入此區,最初進駐地稱「舊社」,其次於「石碑仔」結社(稱「下社」、後稱「番社底」),後因人口增加於「茄至角」設置分社(稱「上社」),並將「潭子墘」及「茄至角」之所有地域開墾完畢。當時周圍之山地及海岸地為未漢化之原住民環伺,有少數漢人雜居其間,以交易為業。
  2. ^ 番社外西、南邊之「頭家厝」、「甘蔗崙」、「東員寶」為「張達京」所有;番社以北之「大埔厝」、「校栗林」為「潘」家之墾地。後漢民族與原住民互爭勢力,原住民勢力範圍逐漸縮小。
  3. ^ 潭子鄉土誌
  4. ^ 潭子鄉土誌作者廖樹炎日文原稿
  5. ^ 5.0 5.1 臺中市人口統計管理平台-潭子區人口統計
  6.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XLS). 內政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7. ^ 欣燦客家小館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3-11-09.
  8. ^ 潭子柑桔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6-03-07.
  9. ^ 轄區簡介資料[永久失效連結]
  10. ^ 認識家鄉特產-潭子馬鈴薯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2-07-12.

註釋

出身名人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