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閉次前不圓唇元音
外观
(重定向自IPA ɪ)
次閉前不圓唇元音 | |||
---|---|---|---|
ɪ | |||
IPA編號 | 319 | ||
編碼 | |||
HTML碼(十進制) | ɪ | ||
Unicode碼(十六進制) | U+026A | ||
X-SAMPA音標 | I | ||
ASCII音標 | I | ||
IPA盲文 | |||
| |||
音頻範例 | |||
國際音標:元音 | ||||||||||||||||||||||||||||||||
---|---|---|---|---|---|---|---|---|---|---|---|---|---|---|---|---|---|---|---|---|---|---|---|---|---|---|---|---|---|---|---|---|
| ||||||||||||||||||||||||||||||||
表內成對的元音分別為不圓唇/圓唇。 |
次閉次前不圓唇元音[1],是個介于閉前不圓唇元音/i/和半閉前不圓唇元音/e/之間的不圓唇元音。
英語big中的i就是這個音。漢語方言中,上海話“筆”的主元音就是這個音。普通话中,閉前不圓唇元音有时会懒音成次閉次前不圓唇元音。[來源請求]
特徵
[编辑]- 其圓唇度為不圓唇元音,嘴唇自然放鬆,不特別向前突起。
各國音標比較
[编辑]语言 | 词汇 | 国际音标 | 意义 | 注释 | |
---|---|---|---|---|---|
南非语 | 标准音[2] | meter | [ˈmɪ̞ˑtɐr] | 米(长度) | 半闭元音。/ɪə/在不重读音节,和多音节词的重读音节里的同位异音。后者时和双元音[ɪə̯ ~ ɪ̯ə ~ ɪə]是自由变体。[2]参见南非语音系 |
阿拉伯语 | 科威特阿拉伯语[3] | بِنْت/bint | [bɪnt] | 女孩 | 和古典阿拉伯语/i/对应。和/i/、[i꞉]对立。[3][4]参见阿拉伯语音系 |
黎巴嫩阿拉伯语[4] | لبنان/libneen | [lɪbneːn] | 黎巴嫩 | ||
缅语[5] | မျီ/myi | [mjɪʔ] | 根 | /i/在喉塞音闭音节且鼻化时的同位异音。[5] | |
汉语 | 上海话[6] | 一 / ih | [ɪ̞ʔ˥] | 一 | 半闭元音;只出现在闭音节。正字法上和只出现在开音节的/ɛ/ ([e̠])完全相同。[6] |
壮语 | 南部方言 | sip | [sɪp] | 十 | 小部分地方发[ɪ]的,多数地方发[i] |
捷克语 | 波西米亚[7] | byli | [ˈbɪlɪ] | 他们曾是 | 音值从次闭次前元音[ɪ][7]到半闭前元音[ɪ̟˕]。[8]和摩拉维亚捷克语闭前元音[i]对应。[8]参见捷克语音系 |
丹麦语 | 标准音[9][10] | hel | [ˈhe̝ːˀl] | 整个 | 前元音;闭、次闭、半闭前展唇元音存在对立。[9][10]一般记作⟨eː⟩ - 老派口音中的发音。[11]被记为⟨ɪ⟩的丹麦语元音读作和/e/一样。[12]参见丹麦语音系 |
荷兰语 | 标准音[13][14][15] | blik | ⓘ | 瞥 | 标准北部实现是次闭元音[ɪ],[13][14]但标准比利时口音的实现也被记为半闭元音[ɪ̞]。[15]一些区域变体有稍稍贴合基本的[i]的元音。[16]参见荷兰语音系 |
英语 | 加利福尼亚英语[17] | bit | ⓘ | 比特 | 半闭元音。[17][18]参见英语音系 |
通用美国英语[18] | |||||
河口英语[19] | [bɪʔt] | 可以是前元音[ɪ̟],次前元音[ɪ]或半闭元音[ɪ̞],其他实现也是可能的。[19] | |||
标准英音[20][21] | 年轻使用者是半闭元音[ɪ̞],老年使用者是次闭元音[ɪ] 。[20][21] | ||||
澳大利亚英语[22] | [bɪ̟t] | 前元音;[22]也被描述为闭元音[i]。[23]参见澳大利亚英语音系 | |||
北美内陆英语[24] | [bɪt] | 音值从次闭次前元音[ɪ],次闭央元音[ɪ̈],半闭次前元音[ɪ̞]到半闭央元音[ɘ]。[24] | |||
费城英语[25] | 元音高度从次闭元音[ɪ]到半闭元音[ɪ̞]变化。[25] | ||||
威尔士英语[26][27][28] | 在阿伯克拉夫和塔尔伯特港是次闭元音[ɪ],加的夫是半闭元音[ɪ̞]。[26][27][28] | ||||
新西兰英语[29][30] | bed | [be̝d] | 床 | 音值从次闭前元音[e̝],次闭次前元音[ɪ],半闭前元音[e]到半闭次前元音[e̠]。[29]一般记作⟨e⟩。老派口音中是中元音[e̞]。[30]参见新西兰英语音系 | |
一些澳大利亚英语使用者[31] | 通用澳大利亚英语是半闭元音[e],还可能是更低的元音。[31]参见澳大利亚英语音系 | ||||
一些南非英语使用者[32] | 白读通常是更低的[ɛ],文读可以是半闭元音[e]。[32]一般记作⟨e⟩。参见南非英语音系 | ||||
法语 | 魁北克法语[33] | petite | [pət͡sɪt] | 小 | /i/在闭音节的同位异音。[33]参见魁北克法语音系 |
德语 | 标准德语[34] | bitte | ⓘ | 请 | 半闭元音;对于部分使用者,它可能和[i]一样高。[34]参见标准德语音系 |
印度斯坦语[35] | इरादा/ارادہ/iraadaa | [ɪˈɾäːd̪ä] | 目的 | 参见印度斯坦语音系 | |
匈牙利语[36] | visz | [vɪs] | 扛 | 一般记作⟨i⟩。参见匈牙利语音系 | |
冰岛语[37][38] | vinur | [ˈʋɪ̞ːnʏ̞ɾ] | 朋友 | 半闭元音。[37][38]参见冰岛语音系 | |
中库尔德语 | غولام/xilam | ||||
林堡语[39][40] | hin | [ɦɪ̞n] | 鸡 | 次闭[ɪ][40]或半闭元音[ɪ̞],[39]取决于方言。例词来自马斯特里赫特方言。 | |
卢森堡语[41] | Been | [be̝ːn] | 腿 | 前元音。[41]一般记作⟨eː⟩。参见卢森堡语音系 | |
挪威语[42] | litt | [lɪ̟tː] | 一点 | 例词来自东部城区挪威语,元音音值可以从次闭前元音[ɪ̟][42]到闭前元音[i]。[43]参见挪威语音系 | |
葡萄牙语 | 巴西葡萄牙语[44] | cine | [ˈsinɪ] | 电影 | 弱化的/e/(可以是插入音),/ɛ/和/i/。可以是清音。参见葡萄牙語音系 |
俄语[45][46] | дерево/derevo | ⓘ | 树 | 前元音和次前元音的后化变体。只出现在非重读音节。[45][46]参见俄语音系 | |
萨特弗里斯兰语[47] | Dee | [de̝ː] | 生面团 | /eː/和/ɪ/的实现。正式体下是次闭前元音[e̝ː],后者是半闭次前元音[ɪ̞]。按正字法,后者接近/ɛː/ ([e̠ː])。[47] | |
僧伽罗语[48] | පිරිමි/pirimi | [ˈpi̞ɾi̞mi̞] | 雄性 | 前元音;[48]一般记作⟨i⟩。 | |
斯洛伐克语[49][50] | rýchly | [ˈri̞ːxli̞] | 快 | 前元音。[49]参见斯洛伐克语音系 | |
塞索托语[51] | ho leka | [hʊ̠lɪ̟kʼɑ̈] | 试图 | 前元音;和闭、次闭、半闭前展唇元音对立。[51]参见塞索托语音系 | |
西班牙语 | 东安达卢西亚西班牙语[52] | mis | [mɪ̟ː] | 我的(复数) | 前元音。和其他方言[i]对应,但在这些方言里消失了。参见西班牙語音系 |
穆尔西亚地区西班牙语[52] | |||||
瑞典语 | 中央标准音[53][54] | sill | ⓘ | 鲱 | 音值的描述从半闭前元音[ɪ̟˕],[53]次闭前元音[ɪ̟][54]到闭前元音[i]。[55]参见瑞典語音系 |
Temne[56] | pim | [pí̞m] | 拾起 | 前元音;[56]一般记作⟨i⟩。 | |
土耳其语[57] | müşteri | [my̠ʃt̪e̞ˈɾɪ] | 顾客 | /i/被描述为"词尾"[57]或"出现在词组的末开音节"的同位异音。[58]参见土耳其語音系 | |
乌克兰语[59][60] | ходити/khoidyty | [xoˈdɪtɪ] | 走 | 参见乌克兰語音系 | |
威尔士语 | mynydd | [mənɪð] | 山 | 参见威尔士语音系 | |
约鲁巴语[61] | kini | [kĩi] | 什么 | 前元音;一般记作⟨ĩ⟩。鼻化音。可能是闭元音[ĩ]。[61] |
註釋
[编辑]- ^ 雖然國際語音學學會較偏好在描述元音高度時使用「開」和「閉」,但許多語言學家也會用「高」和「低」來描述舌頭相對於口腔上部的距離。
- ^ 2.0 2.1 Lass (1987),第119頁.
- ^ 3.0 3.1 Ayyad (2011),第?頁.
- ^ 4.0 4.1 Khattab (2007),第?頁.
- ^ 5.0 5.1 Watkins (2001),第293頁.
- ^ 6.0 6.1 Chen & Gussenhoven (2015),第328頁.
- ^ 7.0 7.1 Dankovičová (1999),第72頁.
- ^ 8.0 8.1 Šimáčková, Podlipský & Chládková (2012),第228–229頁.
- ^ 9.0 9.1 Grønnum (1998),第100頁.
- ^ 10.0 10.1 Basbøll (2005),第45頁.
- ^ Ladefoged & Johnson (2010),第227頁.
- ^ Basbøll (2005),第58頁.
- ^ 13.0 13.1 Collins & Mees (2003),第128頁.
- ^ 14.0 14.1 Gussenhoven (1992),第47頁.
- ^ 15.0 15.1 Verhoeven (2005),第245頁.
- ^ Collins & Mees (2003),第131頁.
- ^ 17.0 17.1 Ladefoged (1999),第42頁.
- ^ 18.0 18.1 Wells (1982),第486頁.
- ^ 19.0 19.1 Altendorf & Watt (2004),第188頁.
- ^ 20.0 20.1 Collins & Mees (2003),第90頁.
- ^ 21.0 21.1 Wells (1982),第291頁.
- ^ 22.0 22.1 Cox & Fletcher (2017),第65頁.
- ^ Cox & Palethorpe (2007),第344頁.
- ^ 24.0 24.1 Gordon (2004),第294, 296頁.
- ^ 25.0 25.1 Gordon (2004),第290頁.
- ^ 26.0 26.1 Tench (1990),第135頁.
- ^ 27.0 27.1 Connolly (1990),第125頁.
- ^ 28.0 28.1 Collins & Mees (1990),第93頁.
- ^ 29.0 29.1 Bauer et al. (2007),第98頁.
- ^ 30.0 30.1 Gordon & Maclagan (2004),第609頁.
- ^ 31.0 31.1 Cox & Fletcher (2017),第65, 67頁.
- ^ 32.0 32.1 Bowerman (2004),第936–937頁.
- ^ 33.0 33.1 Walker (1984),第51–60頁.
- ^ 34.0 34.1 Dudenredaktion, Kleiner & Knöbl (2015),第34, 64頁.
- ^ Ohala (1999),第102頁.
- ^ Szende (1994),第92頁.
- ^ 37.0 37.1 Árnason (2011),第60頁.
- ^ 38.0 38.1 Einarsson (1945:10頁) , cited in Gussmann (2011:73頁)
- ^ 39.0 39.1 Gussenhoven & Aarts (1999),第158–159頁.
- ^ 40.0 40.1 Peters (2006),第119頁.
- ^ 41.0 41.1 Gilles & Trouvain (2013),第70頁.
- ^ 42.0 42.1 Vanvik (1979),第13-14頁.
- ^ Kvifte & Gude-Husken (2005),第2頁.
- ^ Barbosa & Albano (2004),第229頁.
- ^ 45.0 45.1 Jones & Ward (1969),第37頁.
- ^ 46.0 46.1 Yanushevskaya & Bunčić (2015),第225頁.
- ^ 47.0 47.1 Peters (2017),第?頁.
- ^ 48.0 48.1 Perera & Jones (1919),第5, 9頁.
- ^ 49.0 49.1 Pavlík (2004),第93, 95頁.
- ^ Hanulíková & Hamann (2010),第375頁.
- ^ 51.0 51.1 Doke & Mofokeng (1974),第?頁.
- ^ 52.0 52.1 Zamora Vicente (1967),第?頁.
- ^ 53.0 53.1 Engstrand (1999),第140頁.
- ^ 54.0 54.1 Rosenqvist (2007),第9頁.
- ^ Dahlstedt (1967),第16頁.
- ^ 56.0 56.1 Kanu & Tucker (2010),第249頁.
- ^ 57.0 57.1 Göksel & Kerslake (2005),第10頁.
- ^ Zimmer & Organ (1999),第155頁.
- ^ Сучасна українська мова: Підручник / О.Д. Пономарів, В.В.Різун, Л.Ю.Шевченко та ін.; За ред. О.Д.пономарева. — 2-ге вид., перероб. —К.: Либідь, 2001. — с. 14
- ^ Danyenko & Vakulenko (1995),第4頁.
- ^ 61.0 61.1 Bamgboṣe (1969),第166頁.
參考文獻
[编辑]- Barbosa, Plínio A.; Albano, Eleonora C., Brazilian Portuguese,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04, 34 (2): 227–232, doi:10.1017/S0025100304001756
- Iivonen, Antti; Harnud, Huhe, Acoustical comparison of the monophthong systems in Finnish, Mongolian and Udmurt,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05, 35 (1): 59–71, doi:10.1017/S002510030500191X
- Jones, Daniel; Dennis, Ward, The Phonetics of Russi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