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田 (香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田
Sha Tin
沙田在香港的位置
沙田
沙田
沙田在香港的位置
坐标:22°23′3.678″N 114°11′30.2186″E / 22.38435500°N 114.191727389°E / 22.38435500; 114.191727389坐标22°23′3.678″N 114°11′30.2186″E / 22.38435500°N 114.191727389°E / 22.38435500; 114.191727389
国家 中国
行政区 香港
地区新界
沙田区
建立1973年
政府沙田政府合署
政府
 • 区议会主席程张迎
面积
 • 城市35.87 平方公里 (13.85 平方英里)
人口(2010年)
 • 城市630,000人
 • 密度8,999,900人/平方公里(23,310,000人/平方英里)
 • 市区630,000
居民称谓沙田人
时区香港时间UTC+8

沙田(英语:Sha Tin, 一般坊间亦作Shatin)是香港沙田区的主要部分,位于新界东部,涵盖火炭以南、大围以北的城门河两岸土地,原称沥源(英语:Lek Yuen)。沙田在1970年代进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原有沙田海南部如今仅剩用作人工排洪河道城门河,而沙田新市镇的主体部分则在填海地上发展,原有沙田墟一带已建成“沙田市中心”。

2011年时任香港特区政府地政总署副署长的黄仲衡向传媒表示,地政总署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确定“沙田”的英文名称正确拼写方式为“Sha Tin”,而非“Shatin”或“Sha-tin”[1]。然而在沙田新市镇数十年发展过程中,已经有大量以“沙田”为名的建筑物、屋苑和组织,如沙田第一城沙田广场沙田体育会等都选择使用“Shatin”作为对应中文名称中“沙田”二字的英文名词。不过绝大多数香港市民使用英文说出“沙田”之名时都不会区分“Sha Tin”和“Shatin”之发音差异,或直接使用中文称呼。

气候[编辑]

沙田 (1985年至2022年)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27.6
(81.7)
28.6
(83.5)
31.8
(89.2)
33.0
(91.4)
36.6
(97.9)
36.4
(97.5)
37.5
(99.5)
38.1
(100.6)
36.5
(97.7)
35.1
(95.2)
31.8
(89.2)
28.9
(84.0)
38.1
(100.6)
平均高温 °C(°F) 19.3
(66.7)
19.8
(67.6)
22.1
(71.8)
25.7
(78.3)
29.0
(84.2)
30.8
(87.4)
31.9
(89.4)
31.9
(89.4)
31.1
(88.0)
28.5
(83.3)
24.9
(76.8)
20.9
(69.6)
26.3
(79.3)
日均气温 °C(°F) 15.8
(60.4)
16.5
(61.7)
19.1
(66.4)
22.6
(72.7)
26.1
(79.0)
28.1
(82.6)
28.9
(84.0)
28.6
(83.5)
27.8
(82.0)
25.2
(77.4)
21.5
(70.7)
17.2
(63.0)
23.1
(73.6)
平均低温 °C(°F) 12.9
(55.2)
13.9
(57.0)
16.7
(62.1)
20.2
(68.4)
23.7
(74.7)
25.8
(78.4)
26.3
(79.3)
26.0
(78.8)
25.2
(77.4)
22.6
(72.7)
18.7
(65.7)
14.1
(57.4)
20.5
(68.9)
历史最低温 °C(°F) 2.9
(37.2)
4.0
(39.2)
4.4
(39.9)
10.2
(50.4)
15.3
(59.5)
19.9
(67.8)
21.3
(70.3)
22.1
(71.8)
19.9
(67.8)
14.4
(57.9)
6.3
(43.3)
4.8
(40.6)
2.9
(37.2)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29.7
(1.17)
41.5
(1.63)
66.6
(2.62)
139.6
(5.50)
294.5
(11.59)
451.3
(17.77)
408.8
(16.09)
438.4
(17.26)
269.6
(10.61)
112.1
(4.41)
45.6
(1.80)
32.9
(1.30)
2,330.6
(91.76)
平均相对湿度(%) 73 77 80 81 82 82 80 81 77 72 72 69 77
数据来源:香港天文台[2]

历史[编辑]

沙田新市镇发展中期,部分建设(如沙田马场及沙田第一城)经已落成,估计摄于1982年
沙田新市镇(2008年)

沙田原称沥源,古称棘园艻园[3]。在宋朝时,香木沙螺湾和沙田被大量种植作为经济树。[4][5]沥源的来源是指城门河清澈的河水。

最早载有沥源一名的史志地图为万历《粤大记》的《广东沿海图》。[6]早于清代,沥源就以出产优质香树而知名。据嘉庆《新安县志》所载:“香树,邑内多植之,东路出于沥源、沙螺湾等处为佳”。[6]当地早于明朝或更前已经有人定居。1574年大围村于现时的大围一带建立,是该区最古老及最大的围村。其后也有不少村落于城门河河边的浅滩发展,例如山下围小沥源村沙田村等。当时的城门河尽头约于现时狮子桥的附近,向北已是沙田海,而圆洲角则是在沙田海中央的小岛。

清朝时,沥源的40多条村组成沥源九约,共同肩负沙田区的治安防卫。在1899年,在英国接管新界时,政府官员误以为沙田为沥源的地名,所以从此沥源便叫作沙田。

1911年九广铁路(英段)建成通车,即现时港铁东铁线,于沙田村附近设立一火车站,名为沙田站。1937年的一场风灾中,海水上涨至6米以上,潮水由吐露港倒灌进沙田海,使两岸大片土地遭淹没,造成严重伤亡。1950年起沙田站附近的大块农地(即现时新城市广场一带)被发展为沙田墟,并于1956年正式落成。可是于1962年台风温黛吹袭香港,沙田墟和附近的沙田机场再次受到打击,损毁严重。

沙田新市镇[编辑]

为应付香港人口的不断提升,香港政府于1960年决定发展卫星城市计划,将沙田规划成为一个卫星城市,并于1961年定下首份分区发展大纲图,其后将原属大埔理民府管辖的沙田分划出沙田区。然而沙田新市镇发展计划至1973年才正式开始,向居民收回多个原居民乡村及沙田机场用地,并进行在沙田海及城门河两岸的大规划填海工程。1979年沙田墟发生严重大火,整个墟市成为废墟,因此香港政府亦将沙田墟清拆,以配合沙田新市镇的发展计划。其后至1980年代政府决定扩大原先规划容纳大约36万人的规模,并将马鞍山纳入沙田新市镇发展的一部分,使沙田区发展至现时的规模。前特首曾荫权先生曾为沙田民政专员。

备注[编辑]

  1. ^ 東方日報:《新版<香港街>查文獻正地名》,2011年2月22日。. [2017年2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9日). 
  2. ^ Monthly Mean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for Sha Tin, 1985-2017. 香港天文台. [2018-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3. ^ 卫庆祥, 《沙田文物志》, 沙田民政事务处, 香港, 2007
  4. ^ 陈, 嘉文. 街知巷聞﹕新機場 / 沉香賊 偷走了沙螺灣. 明报. 2015年2月15日 [2017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7日). 
  5. ^ 盛產香木銷海外. [2017-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1). 
  6. ^ 6.0 6.1 蔡兆浚. 沙田地名初探. 香港地方志中心.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2-17) (中文). 

相关条目[编辑]

站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