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庆安宫
23°07′17″N 120°12′06″E / 23.121350°N 120.201742°E
西港玉敕庆安宫 | |
---|---|
基本信息 | |
位置 | 台南市西港区庆安里庆安路32号[1] |
主神 | 天上圣母(西港妈) |
例祭 | 农历丑、辰、未、戌年四月(西港刈香) |
庙格 | 堡头公庙、境主庙 |
建立时间 | 大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1] |
地图 | |
西港庆安宫位于台湾台南市西港区,是主祀天上圣母[注 1]的庙宇[1],此外同祀中坛元帅、境主公(城隍爷)、十二瘟王等神[2]:27。1945年庆安宫南巡到台南开基玉皇宫,受玉皇上帝敕封后,正式庙名才改为“玉敕庆安宫”[2]:28。而在1987年重修完成后,因庙宇建筑采用繁复之雕工披覆金箔装饰而成,所以又称“金大庙”[2]:28。该庙又有“西港仔庙”、“西港大庙”的俗称[3][4]。该庙也是列为中华民国国定民俗的西港刈香主办庙宇,是西港地区重要的信仰中心[3][4]。
由于庆安宫所在地据说是“鲤鱼穴”,所以庙宇屋顶上雕塑了鲤鱼像,鲤鱼也成为西港庆安宫的重要标志[3][5]。
沿革
[编辑]建庙由来
[编辑]西港庆安宫的创建时间,据《台南州祠庙名鉴》的记载是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注 2],由谢厝谢大存所倡建[6][1][7][8][3]。另外也有倡建者是打铁庄王长泰的说法[3][7][8]:300。据说原本西港仔五角头各自供奉神明,分别是西港仔街[注 3]的福德正神与关圣帝君、南海埔[注 4]的城隍境主、堀(窟)仔头[注 5]的城隍妈(境主妈)、瓦厝内[注 6]的中坛元帅、茄苳脚[注 7]的天上圣母,后来众人建立庆安宫将这些神明集中供奉[2]:27、28[7][5]。又据说最初是以南海埔城隍爷为主神,称“境主公庙”,后来从鹿耳门妈祖庙分灵后,才改以天上圣母为主神[5]。不过五角头仍保有各自庆祝神明诞辰、杯选炉主的惯例[注 8][5]。刘枝万〈台南县西港乡瘟醮祭典〉一文则提出西港仔街一带可能原以中坛元帅与境主公守护神,而鹿耳门天上圣母原先分灵到姑妈宫,康熙末年因垦民移住到西港也将神像带过去,之后合并建庙,以天上圣母为主神,庙名庆安宫[8]:301。
而根据该庙〈庆安宫金大庙沿革碑志〉的说法,该庙的由来可追溯到郑成功来台时[1][7]。该碑写说当时部队在鹿耳门登陆,先将天上圣母安置在“妈祖宫”[注 9],后派部将从蚶西港随水路到西港驻扎[1][7]。之后在现址建庆安宫,并到妈祖宫恭迎天上圣母,从军营迎请城隍境主及中坛元帅等神[1][7]。而康熙五十一年那次是将原有简陋神坛改建成较具规模的庙宇[10]。但也有说法认为蚶西港随水路到西港驻扎的,是朱一贵之乱时的清军将领蓝廷珍[8]:300[7]。而境主公与中坛元帅可能是随郑军来台,但天上圣母应是分灵自鹿耳门妈祖庙[7]。另外据吴新荣的采访纪录,也有庆安宫天上圣母是从八份姑妈宫抢救而来的说法[7][8]:300。文史工作者卢嘉兴曾提出西港庆安宫是八份姑妈宫移建而成的说法[注 10][11]。刘枝万〈台南县西港乡瘟醮祭典〉一文也提到有说法认为庆安宫是道光廿八年(1848年)四月,由谢就、林盛、林尤胤、李乌茅、徐武等人募款,才从姑妈宫迁建于现址[8]:300。此外西港香在由庆安宫接办之后,将请水地点改为鹿耳门的原因,除了庆安宫妈祖分灵自鹿耳门妈祖庙外,也有人提出是藉谒祖正名以回应“大妈实为姑妈宫仙姑娘妈”之传言的说法[注 11][2]:42。
另外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成书的《诸罗县志》并未记载西港庆安宫[11]。该书所记载的“天妃庙”只有在城南县署之左(诸罗天妃宫[注 12])、外九庄笨港街(笨港天后宫[注 13])、咸水港街(盐水护庇宫)、淡水干豆门(关渡宫)的四间,另外该书有记载西港的“姑妈庙”(即八份姑妈宫)[13]。
发展
[编辑]庆安宫据说于乾隆年间重修一次(也有是康熙年间的说法)[1][3][8]:300。庙方〈台南县西港玉敕庆安宫金大庙沿革碑志〉(1979年立,1996年校正重刻)将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那次视为第一次重修,并未有乾隆年间重修的说法。道光三年(1823年)曾文溪大水重创八份姑妈宫(懿德宫),因此请水绕境活动改由庆安宫接手主办[7][2]:40。道光廿七年(1847年),由庆安宫总理谢淡格、生员林纪云、耆老林敬老、方允德、李活水、黄清渊等人发起第二次重修[1][3]。此次重修后庆安宫举行首次王醮,并且决定今后三年一科醮[1][2]:28。
进入日治时期后,明治卅四年(1901年)由董事黄玉振首倡募资进行第三次重修,约募得3千圆[6][1][3]。昭和五年(1930年)由王李庆、郭清渊与黄图主事修建两厢,是为第四次重修[8][1][3]。二次大战后,西港庆安宫在总裁[注 14]郭泰山、管理李锦连、会计李长荣、缙绅王季庆倡修,于民国36年(1947年)进行第五次重修[1][3]。该次重修工程于民国44年(1955年)完工,同年举行第58科(乙未科)西港刈香,并将科醮的“总裁”一称改为“会长”[1]。又据说在壬辰香科(1952年)时,王爷便降旨要兴建东岳地藏王宝殿[1]。民国47年(1958年),李锦连便策划地藏王宝殿的增建[3]。但因为规模与所需经费庞大,工事无法顺利推展,直到甲辰香科(1964年)黄图出任会长才积极推动[1],该年落成[8]:301。民国60年(1971年),庆安宫年久失修,会长黄图倡议拆除旧庙重建[1]。经董监事大会通过后,成立重建委员会,主任委员由黄图担任[1]。该次重建于民国76年(1987年)落成,除了兴建新庙外,还有兴建三层楼高的香客大楼、凌霄宝殿与禹门亭[3]。因为该次重建使用金箔装饰全庙,庆安宫因而又称“金大庙”[3]。此外民国81年(1992年)进行后殿的拆除重建,以使前后殿外观有一致性[3]。
祀神
[编辑]- 正殿
- 一楼
- 大门:康元帅、辛元帅、罗德君大帝(范、谢将军)
- 正殿:天上圣母、福德正神、注生娘娘
- 右厢文衡殿;关圣帝君、延平郡王
- 左厢城隍殿;城隍境主、保生大帝
- 二楼
- 凌霄宝殿:玉皇上帝、三官大帝、代天巡狩 、南斗星君 、北斗星君
- 一楼
- 后殿
- 东岳殿;东岳大帝
- 地藏王宝殿;地藏王菩萨、十殿阎罗天子、观音菩萨、面然大士
- 右龛;斗姥星君、五斗星君、六十太岁星君
- 左龛;张府天师、普化天尊、王灵天君
十二瘟王
[编辑]西港香每科会迎请十二瘟王中的其中三位,香科当年值年者称为大千岁,次一年为二千岁,再次一年为三千岁,四科完成一次循环[2]:167[5]。
香科 | 大千岁 | 二千岁 | 三千岁 |
---|---|---|---|
丑年香科 | 余文 | 侯彪 | 耿通 |
辰年香科 | 吴友 | 何仲 | 薛温 |
未年香科 | 封立 | 赵玉 | 谭起 |
戌年香科 | 卢德 | 罗士友 | 张全 |
宗教仪式
[编辑]西港刈香
[编辑]西港刈香是南瀛五大香(后增为七大香)之一,西港香为其中之最而有“台湾第一香”之称[2]:18。先是于民国97年(2008年)6月27日公告为台南县的文化资产,次年(2009年)2月17日再经行政院文建会核定为国定重要民俗文化资产[2]:10、12。西港香主要内容有“刈香”与“王醮”,于每逢丑、辰、未、戌年的农历四月中下旬举行[2]:18。每一科的确切日期不定,且会在前一年元宵确认“五主会”(主会首、副会首、都会首、协会首、赞会首)[3]。此外能成为“五主会”的人,必须要是来自五角头的信徒[3]。
该活动原本是由八份懿德宫(今八份姑妈宫)所举行的请水绕境活动,第一科是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开始[7]。但在道光三年(1823年)因为曾文溪大水重创八份懿德宫一带,因此该活动改由西港庆安宫接办[7]。而关于庆安宫是从哪一科开始接手,有说法是自道光三年癸未科开始,但是黄文博《南瀛王船志》有指出大水是在该年七月发生,而请水绕境是在四月举行,应不会在大水之前就更换主办庙宇,所以应该是从道光六年(1826年)丙戌科才开始由西港庆安宫主办[7][14]。该活动历史悠久,除昭和十八年(1943年)因太平洋战争未举行绕境(但有举行王府科仪),至今未曾间断[2]:206。而香路之规模,也从八份懿德宫(姑妈宫)时期之原十三村乡[注 15],扩至三十六村乡,增加至七十二村乡,至现今九十六村乡,香路范围涵盖现今西港、七股、佳里、安定及安南等地[2]:210。
九皇礼斗护国消灾大法会
[编辑]该仪式的起源据说是过去在农历九月初一到初九进行的“九皇斋”[注 16],是在这段“北斗九皇”(北斗七星)降生期间进行的斋戒[3]。斋戒期间必须祭拜斗姥元君,早晚诵念斗母经[3]。后来演变成各庙宇在农历九月初一进行的九天礼斗法会[3]。
西港庆安宫原先并未进行该法会,是到了1974年才开始举行,之后年年举办“九皇礼斗护国消灾大法会”[3]。法会中会有道士设坛诵经礼忏,此外会将参与者的生辰八字写在疏文上以祈福消灾[3]。此外也会举行过限桥或平安桥的,以让参与者“过运”[3]。西港区各庙中,仅庆安宫会举行此类法会[3]。
文物
[编辑]庆安宫保存有数面古匾与石碑等文物,多放置在后殿或香科文物大楼[3]。而历史最悠久的匾额据说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由五角头耆老敬献的“后德配天”匾,此外还有“威灵广济”(1827年)、“恩威并济”(1847年)、“代天府”(1848年)、“赫濯声灵”(1848年)等古匾[3][1]。
此外庆安宫旁立有“安定里向忠亭碑”,是文史工作者卢嘉兴所发现,当时充当成庆安宫的阶石[1]。碑文大多已磨损,只能辨识一部分[1]。该石碑是乾隆九年(1744年)“西六分堡”(汉人聚落)、“东十一社”(平埔族群聚落)共同竖立,纪念因朱一贵事件而建立的向忠亭[1]。向忠亭是清廷为褒扬协助清军的当地仕绅吴士连而建,位在其大宅前,据说文武百官路过都要停轿下马跪拜[1]。后来向忠亭年久失修,附近居民乃集资整修并立碑为记[1]。
-
“威灵广济”匾
-
“代天府”匾
-
“恩威并济”匾
-
“赫濯声灵”匾[注 17]
传说轶事
[编辑]鲤鱼穴
[编辑]传说庆安宫所在地原是凹塘,过去有泉水涌出,并有鲤鱼在其中游动,堪舆家称之为“鲤鱼穴”[1]。而在1971年11月23日(十月初六)子时举行重建上梁仪式时,拍摄到香案上有呈现双鲤鱼形象线条的照片,地方耆老认为这是该庙位在鲤鱼穴所致[1]。另外约是在日治时期,庆安宫开始分灵出金鲤鱼令旗,供信徒迎请回家供奉,俗称“鲤鱼公”[15]。每三年举行一次西港香时,这些分灵出去的“鲤鱼公”会返回庆安宫“鉴醮”,确认这些鲤鱼公神威犹存,庙方也会请师傅予以整饰[15]。
千岁爷
[编辑]传说在西港香期间,凡在千岁爷赏兵拜拜时偷东西的小偷,会将赃物带到王衙自首[10]。因为小偷会感觉到似乎有人在跟着他,要他将东西归还[10]。小偷无法摆脱,只好将赃物归还自首[10]。
另外过去七股乡槺榔村(后改为七股区槺榔里,2018年并入义合里)据说在某次西港香出了一个牛犁歌阵头,阵头人员在庆安宫等待时,有一人将钱带放在某香铺忘了拿[10]。之后想起回到香铺寻找时,老板却起贪念说没有看到钱袋[10]。同行者问该人这些钱的用途,他表示这些钱是要买金纸烧给千岁爷赏兵用[10]。结果香铺突然失火,众人抢救扑灭火势后,清点损失发现被烧掉的金纸刚好是那笔钱可以买的金纸数量[10]。
相关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 ^ 该庙妈祖又称“西港妈”。
- ^ 该书在“创立”一栏写是“康熙五十一年六月一日”[6]。
- ^ 范围大约是现在西港的中山路、文化路、庆安路、新兴街一带[9]。
- ^ 在庆安宫西南,庆安路和南42线交叉处东南[9]。因为是西港仔街“南”边的“海埔”地而得名一带[9]。
- ^ 在西港中山路以东,嘉南大圳西港分线以南[9]。因为聚落在水堀旁而得名[9]。
- ^ 在西港中山路、庆安路交会处东南一带[9]。因据说随郑成功来台的吴士连富有后,在此兴建瓦造大厝而得名[9]。
- ^ 在西港茄苳脚保安宫一带[9]。因居民在茄苳树旁定居而得名,是五角头中最小的聚落[9]。
- ^ 如南海埔角的境主公有大境主公、二境主公、三境主公三尊,由四祧(姓)炉主于每年农历五月十一在庆安宫掷筊决定当年奉祀人选[3]:40。另外境主公的侍从范、谢将军则奉祀在乩身家中[3]:40。
- ^ 此“妈祖宫”是地名[7]。
- ^ 卢嘉兴认为康熙到道光之间1百多年都未重修不合理,认为是道光廿七年(1847年)迁到现址重建,后改称庆安宫[11]。
- ^ 八份地区认为庆安宫大妈是姑妈宫大水时由茄苳脚抢救出的“鄞仙姑”[2]:42。
- ^ 庙已不存,神像主要安置在嘉义城隍庙内[12]。
- ^ 北港朝天宫与新港奉天宫皆主张其妈祖才是笨港妈祖。
- ^ 过去科醮会首的称呼[1]。
- ^ 所谓的“村乡”并非单指一个庄头或一座庄庙,通常是指“可以独立参加的庄头或庄庙”[2]:56。这些村乡可能是“庄头与庄庙合一”、“多庄共有庄庙”、“一庄多庙”、“有庄无庙”的情况[2]:56。
- ^ 过去是主要是泉州籍移民的习俗[3]。
- ^ 卢嘉兴〈捏改古匾及窜改庙名考证〉一文指出该匾的年签曾被改成“康熙壬辰荔月”[11]。
参考资料
[编辑]-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凃顺从. 《南瀛古廟誌》.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994-04: 页142─157. ISBN 957-00-3357-6.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黄文博. 《西港刈香》.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02. ISBN 978-986-04-0223-0.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马有成. 《珍藏西港 宗教民俗卷》. 台南县西港乡公所. 2005-11: 页112─132. ISBN 986-00-2614-9.
- ^ 4.0 4.1 黄文博. 《南瀛刈香誌》. 台南县政府文化局. 1994-04: 页218─315. ISBN 957-00-2651-0.
- ^ 5.0 5.1 5.2 5.3 5.4 黄名宏、洪莹发. 《西港刈香》. 文化部文化资产局. 2015-05: 页70─74. ISBN 978-986-04-4794-1.
- ^ 6.0 6.1 6.2 相良吉哉. 《臺南州祠廟名鑑》 嘉邑城隍庙2002年3月再版. 台南市锦町二丁目七七番地: 台湾日日新报社台南支局. 1933-08-18: 页111 (日语).
-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7.13 张耘书. 《臺南媽祖信仰研究》.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3-12: 页184─198. ISBN 978-986-03-9415-3.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刘枝万. 〈臺南縣西港鄉醮典〉. 《臺灣民間信仰論集》. 联经. 1983. ISBN 957-08-1494-2.
-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臺灣地名辭書卷七:臺南縣》.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2-12: 页595─599. ISBN 957-01-2593-4.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许书铭、简辰全、洪郁程. 《南瀛神明傳說誌》. 台南县政府. 2010-06: 页139─144. ISBN 978-986-02-3581-4.
- ^ 11.0 11.1 11.2 11.3 卢嘉兴. 〈捏改古匾及竄改廟名考證〉. 《台湾风物》. 1981-12, 31 (4): 页108─113.
- ^ 丁伟杰. 〈百年後重逢! 天妃巡境壓軸 雙忠廟開基媽祖會香〉. 自由时报. 2017-04-02 [2018-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5).
- ^ 《诸罗县志‧卷十二 杂记志》
- ^ 黄文博. 《南瀛王船誌》. 台南县文化局. 2000-02: 页80─107. ISBN 957-02-5454-8.
- ^ 15.0 15.1 陈桂兰. 《戀慕臺19:從鹽水到六甲頂》.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2: 页171─173. ISBN 978-986-04-3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