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興之戰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興之戰
三國的一部分
日期三國吳建興元年十一月至次年一月(252年—253年)
地點
東興
結果 吳軍勝利
參戰方
東吳 曹魏
指揮官與領導者
吳國諸葛恪
丁奉
呂據
留贊
唐咨
魏國司馬師
魏國諸葛誕
毌丘儉
王昶
胡遵
司馬昭(監軍)
兵力
4萬3千 7萬
傷亡與損失
? 數萬

東興之戰[1],又稱東關之役[2],是發生於魏少帝嘉平四年、吳少帝建興元年(252年)十一月曹魏征伐東吳的戰爭。魏出動7萬大軍,兵分三路,向東吳的東西兩個方向進擊。東吳以太傅諸葛恪為統帥,率軍4萬,迎擊向東興進攻的魏軍,殲滅魏軍數萬。

背景

[編輯]

孫權令作濡須塢,又於東興(今安徽含山西南)濡須水上築建堤壩,派遣重兵防守,以防曹魏進犯。

建興元年(252年)5月,孫權病逝,十歲的幼子孫亮繼位,人心不穩。曹魏大將軍司馬師欲乘機攻吳,東吳大將軍諸葛恪命人修築大堤,在兩山之間築城兩座,令將軍全端顧守西城(西關),都尉留略堅守東城(東關),以防魏軍襲擊江東。

過程

[編輯]

十一月,司馬師下令王昶等三路兵馬襲擊吳國。十二月,發兵攻打南郡(今湖北省荊州市)、武昌(今鄂州市),命令安東將軍司馬昭為監軍。征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率步騎七萬攻東興,欲毀壞大堤。諸葛誕提議三路進軍伐吳,由王昶毌丘儉為誘敵各攻打南郡、武昌,諸葛誕胡遵為主力,率兵七萬架浮橋進攻東興。

東吳軍情告急,甲寅日(253年2月4日)諸葛恪親自率領四萬援軍到東興[3]。並且命冠軍將軍丁奉、破擄將軍呂據、殿中將軍留贊等作前鋒,並且由領軍督尉唐諮作支援,攀山西進以趁機突襲魏軍,但是因為山路狹窄而緩慢前進。東吳大將丁奉親率三千人精兵趕往,下山後改坐舟楫順水而下,兩日到達東興,佔據徐塘,與魏軍對峙。

結果

[編輯]

當時漫天飄雪,十分寒冷,魏將胡遵等人正在聚會飲酒,毫無戒備,魏軍大寨防守鬆散。丁奉見魏軍前部兵力稀少,就對手下人說:「求取封侯賞爵,正在今天。」於是率領三千人精兵,以人馬輕裝突襲魏軍營壘。讓士兵們都脫下鎧甲,丟掉長矛大戟,只戴着頭盔拿着刀和盾牌,裸身爬上堤堰。魏兵看見他們,都大笑不止,而不立即整兵對敵。等到吳兵爬上之後,立即擊鼓吶喊,襲擊攻破魏軍前部營壘。

魏軍見狀,便驚恐萬分,四散奔逃,爭相搶渡浮橋,由於浮橋毀壞斷裂而掉入水中,互相踐踏着逃跑,落水及互相踐踏的死者有數萬人。魏軍前部督韓綜樂安太守桓嘉等人都淹死在水中。呂據留贊也率兵即時趕到,一起圍剿潰逃的魏軍。

韓綜是吳國的叛將,孫權常常痛恨得咬牙切齒,諸葛恪命人送回韓綜的首級以祭告大帝廟。繳獲魏軍的車輛、牛馬、騾驢等都數以千計,資材器物堆積如山。魏軍毌丘儉、王昶見東興兵敗也燒營潰逃,吳將唐咨搜出大批魏軍來不及帶走而留下的糧草和兵器,吳軍大獲全勝凱旋。

禮制

[編輯]

此戰過後,因死傷過多且士兵多淹死水中無法找尋屍體安葬。曹魏葬禮制度一律從簡。[4][5][6]

後果

[編輯]

司馬昭因兵敗泄憤殺死司馬王儀[7],自己也因敗軍之罪被削去新城鄉侯爵位。

諸葛恪因功封陽都侯,加揚、荊州二州州牧,督中外諸軍事,因戰勝而驕傲,隨即聯絡蜀漢發起北伐,在合肥新城一戰中不克而還,失去民心,最終為孫峻政變所害。

時下引用

[編輯]

此戰在光榮遊戲《真·三國無雙6》開始為晉傳關卡。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戊午,兵及東興,交戰,大破魏軍
  2. ^ 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十二月,吳大將軍諸葛恪拒戰,大破衆軍於東關
  3. ^ 資治通鑒·卷七十五·魏紀七》:甲寅,吳太傅恪將兵四萬
  4. ^ 晉書·晉書·禮志中》:於是有司奏曰:「案如眾議……參議可如前詔嶠受拜,重告以中丞司徒,諸如嶠比者,依東關故事辛未令書之制。」
  5. ^ 宋書·鄭鮮之傳》:文皇帝以東關之役,屍骸不反者,制其子弟,不廢婚宦。明此,孝子已不自同於人倫,有識已審其可否矣。若其不爾,居宗輔物者,但當即聖人之教,何所復明制於其間哉!及至永嘉大亂之後,王敦復申東關之制於中興,原此是為國之大計,非謂訓範人倫,盡於此也。
  6. ^ 陳書·儒林傳·沈洙》:但魏氏東關之役,既失亡屍柩,葬禮無期,議以為禮無終身之喪,故制使除服。
  7. ^ 三國志·魏書·王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