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 (佛教)
外觀
(重新導向自剃度)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出家(梵語:प्रव्रज्या,羅馬化:pravrajyā,巴利語:pabbajja),音譯波吠儞野,或稱從釋(跟從釋迦牟尼佛),佛教術語,起源自古印度宗教沙門傳統,指一個人離開自己家庭與世俗職業,全心投入宗教修行的行為。在佛教中,出家意指一個人放棄世俗的身份,宣誓加入僧團,遵守僧團戒律的行為,這樣的個人稱爲出家人(巴利語:anagārika),或沙門(梵語:śramaṇa)、僧(梵語:samgha,巴利語:sangha)等。[1]
概論
[編輯]在古印度的婆羅門教中,將一個人的一生分為四個階段:其中第三個階段,是在完成各種俗世任務,傳宗接代之後,離開自己家庭,獨居林間,進行苦行及冥想,專力於宗教修行,這個階段稱為林棲期。第四個階段,則稱遊行期,或遁世期,雲游四方,以乞討為生。在《摩奴法典》中有相關記載。
在印度東方,釋迦牟尼佛的僧團也同樣遵循沙門傳統,放棄了世俗職業,以乞食為生,專注於修行解脫。
佛教制度中,將信眾分為出家眾,與在家眾二者。出家眾指經過出家儀式,全心投入修行的人。出家眾以受過具足戒的人為主體,男性稱比丘,女性稱比丘尼。除了比丘與比丘尼之外,因為年紀太小,不能受具足戒的,可以僅受五戒與十戒,以沙彌或沙彌尼的身份加入僧團。此外,根據律藏規定,女性在成為正式比丘尼之前,要先經過二年式叉摩那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