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索瓦·密特朗
法蘭索瓦·密特朗 François Mitterrand | |
---|---|
第21任法國總統 安道爾大公 | |
任期 1981年5月21日—1995年5月17日 | |
總理 | 皮埃爾·莫魯瓦(1981年-1984年) 洛朗·法比尤斯(1984年-1986年) 雅克·希拉克(1986年-1988年) 米歇爾·羅卡爾(1988年-1991年) 埃迪特·克勒松(1991年-1992年) 皮埃爾·貝雷戈瓦(1992年-1993年) 愛德華·巴拉迪爾(1993年-1995年) |
前任 | 瓦萊里·吉斯卡爾·德斯坦 |
繼任 | 雅克·希拉克 |
社會黨第一書記 | |
任期 1971年6月16日—1981年1月24日 | |
前任 | 阿蘭·薩瓦里 |
繼任 | 利昂內爾·若斯潘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法國雅納克 | 1916年10月26日
逝世 | 1996年1月8日 法國巴黎 | (79歲)
墓地 | 法國雅納克大屋公墓(Cimetiere des Grands-Maisons) |
政黨 | 火十字團(1936年以前) 民主和社會主義抵抗聯盟(1945年—1964年) 共和機構公約(1964年—1971年) 社會黨(1971年—1996年) |
配偶 | 達妮埃爾·古茲 |
法蘭索瓦·馬里·阿德里安·莫里斯·密特朗(法語:François Marie Adrien Maurice Mitterrand,法語:[fʁɑ̃swa maʁi adʁijɛ̃ mɔʁis mitɛʁɑ̃] (ⓘ);1916年10月26日—1996年1月8日),法國政治家,曾任法國總統兼安道爾大公和法國社會黨第一書記,是法蘭西第五共和國首位左翼總統[1]。
早年
[編輯]1934年,曾參與極右運動,當時屬於一個反猶太人與火十字團相關的團體;之後到巴黎,於1937年畢業於巴黎政治學院。1939年9月,由於法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於是從軍。其後由於負傷被德軍捕獲,但他於1941年12月逃回法國。1942年被迫在維希法國政權下從事工作。
1943年8月16日,由於他在戰前參與國家主義運動,並積極參與維希法國政權,故獲得勳章。同年12月,參加自由法國,從事地下活動。
1944年,巴黎光復後,他參與戴高樂的臨時政府。
1946年,在涅夫勒省當選國民議會議員,其後他反對戴高樂,加入第四共和的左翼政府,期間曾出任退伍軍人部長、海外領地部長、國務部長、內政部長、司法部長,直至1958年戴高樂再度上台為止。
從政
[編輯]1965年,被選為左派的統一候選人參與總統選舉,雖然與戴高樂爭奪失敗,但在第二輪決選投票中他得到近45%的選票,由此成為最具影響力的反對派領袖。
1971年,被選為社會黨第一書記。
1974年,戴高樂的繼任人、總統龐畢度在任期間因為卡勒氏病逝世。他再次代表左派參與總統選舉,在第二輪投票中得到49.2%的選票,以些微差距敗給季斯卡。
1981年,再次參選,與競選連任的季斯卡對決,得到51.8%的選票勝出,成為第五共和第四位總統,也是首位民選的左翼總統。
總統任期
[編輯]第一任期
[編輯]密特朗主政期間,施行了擴大有薪假期、削減法定工作時間、廢除大學入學試,廢止死刑等以及把部分私人企業國有化、擴大社會保障費等政策。
由於一連串的經濟問題,故使社會黨在1986年法國立法選舉中大敗,任命右派政治家希拉克為法國總理,產生保守派內閣,亦出現第一次正式的「換軌」。
經濟政策
[編輯]1982年,由於失業者不斷增加,密特朗削減公共支出、轉回自由主義的政策。
社會政策
[編輯]文化政策
[編輯]國內
[編輯]在密特朗任內,接續前任的四個大型建設,開啟新的四個大型建設,號稱密特朗的「八大功績 」(Grands Travaux),改變了巴黎的天際線:羅浮宮金字塔、奧賽博物館、維萊特公園、阿拉伯國際研究所、巴士底歌劇院、新凱旋門、經濟、財政和工業部大樓、法國國家圖書館。
第二任期
[編輯]1988年的總統選舉,他在第二輪投票中以54%的得票率,擊敗希拉克成功連任,接下來的國會選舉社會黨亦勝利,故再次由社會黨人出任總理。
1993年國會大選,右派取得壓倒性勝利,他再次任命右派推舉的巴拉杜為總理。第二次左右共治成立。
1993年12月,司法報告指出密特朗及其子 Libourne 市長 Gilbert Mitterrand 長達數十年接受某位企業家贈款,此前該企業無息貸款給前任總理皮耶·貝赫戈瓦,事情曝光後,貝赫戈瓦自盡[2]。
1995年5月17日,任期屆滿卸任,把權力移交予希拉克。
國內政策
[編輯]外交
[編輯]歐洲政策
[編輯]密特朗支持歐洲共同體擴大,包括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於1986年1月加入)。1986年2月,他幫助了《單一歐洲法》生效。他與赫爾穆特·科爾增進了法德關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於1992年2月7日簽署。該條約經公民投票批准,得到了51%以上的選民的批准。
英國首相撒切爾對德國統一表示反對,也反對當時討論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當時任德國總理的科爾要求密特朗同意西東德合併(法國是需要同意「兩加四條約」的四個盟國之一)。密特朗告訴科爾,他只有在德國放棄馬克並採用歐元時才接受。
1990年在拉波勒
[編輯]安道爾
[編輯]可能的社會主義
[編輯]「可能的社會主義」是密特朗提出的一種社會主義主張,他在多部著作中對此進行了詳細闡述。1970年,密特朗在《可能的社會主義》一書中首次引入這一概念。他認為,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解放,擴大人類的自由責任感,以充分發揮「人」的價值。他指出,蘇聯模式和北歐模式都不適合法國,只有在可能範圍內的「社會主義」才符合法國的願望和歷史傳統。「可能的社會主義」的主要內容包括:改革生產關係,反對「國家壟斷」,將控制法國經濟命脈的大型工業集團和大銀行集團國有化,同時保障和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實行「混合經濟」體制,以及民主計劃與市場相結合;擴大民主,建立民主決策管理機構,實施地方權和工人自治,推行「新的公民制度」,支持多黨制;遵循所有道德和倫理原則,充分尊重人及其基本價值等。在社會黨執政期間,可能的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緩解了嚴重的社會矛盾。密特朗多次強調,可能的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相對立,他的國有化計劃與實現共產主義目標的所有制變革「沒有任何聯繫」。這一理論一直被法國社會黨視為黨的「理論基礎」,並在中下層民眾中產生了一定影響[3]。
著作
[編輯]《被死神打斷的回憶:密特朗回憶錄》1996,中文版1998中國書籍出版社
家庭
[編輯]長子夭折,次子 Jean-Christophe Mitterrand 出任密特朗的非洲事務顧問。
三子 Gilbert Mitterrand 為 Libourne 市長,涉入貪污案。
另有一位認領的私生女和一位未被認領的私生子。
姪子 Frédéric Mitterrand 是薩科吉總統的文化部長。
妻舅 Roger Hanin 為知名法國演員。
逝世
[編輯]1996年1月8日,密特朗因前列腺癌逝世,享年80歲。近年有資料指出,他本人於1981年當選總統時已經患上癌症,在任期後半時使其難於行使其總統職權。
榮譽
[編輯]外國勳章獎章
[編輯]- 意大利共和國功績大十字騎士勳章附頸飾(意大利,1982年7月5日公佈[4])
- 恩里克王子勳章大頸飾(葡萄牙,1983年9月29日公佈[5])
- 自由勳章大頸飾(葡萄牙,1987年10月28日公佈[5])
- 一等白獅勳章附頸飾(捷克斯洛伐克,1990年[6])
- 一等白獅勳章(捷克,1999年追授[7])
參見
[編輯]- ^ 吳圳義 <法國史> P475
- ^ 吳圳義 <法國史> P510起
- ^ 新编世界社会主义词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1996年12月. ISBN 9787532603800.
- ^ (意大利文)MITTERAND S.E. Francois - decorato di Gran Cordone. Presidenza della Repubblica. [2021-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21).
- ^ 5.0 5.1 (葡萄牙文)ENTIDADES ESTRANGEIRAS AGRACIADAS COM ORDENS PORTUGUESAS. Presidência da República Portuguesa. [2021-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0).
- ^ (英文)List of Honoured. President of the CR. [2021-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30).
- ^ (英文)List of Honoured. President of the CR. [2021-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7).
官銜 | ||
---|---|---|
前任: 瓦雷里·吉斯卡爾·德斯坦 |
法國總統 1981年—1995年 |
繼任: 雅克·希拉克 |
安道爾大公 1981年—1995年 | ||
政黨職務 | ||
前任: 阿蘭·薩瓦里 |
法國社會黨第一書記 1971年—1981年 |
繼任: 利昂內爾·若斯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