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
三國鼎立 (208年-263年)是指中國東漢末年曹魏、蜀漢、東吳三國對峙的局面。
歷史
[編輯]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戰,曹操南侵失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從此,曹操對孫權、劉備採取以防禦為主的方針。同時,曹操致力於整頓內部,鞏固後方。211年(漢獻帝建安十六年),曹操進軍關中,先平定了關中的割據勢力[參1],又奪取了涼州。215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年),曹操進攻漢中,張魯戰敗投降[參2] 。
赤壁之戰後,劉備出兵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四郡[參3],隨後經孫權確認外,又向他借得南郡(不包括被曹操佔領的襄陽等地),得以管理荊州大部份地區。211年至214年,劉備打敗劉璋,佔領益州。219年(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又奪取了漢中[參4]。同時,鎮守荊州的劉備部將關羽進攻襄樊,大敗曹軍,威震北方[參5]。這時,劉備的勢力發展到頂峰[參2]。
與此同時,孫權一方面同曹操爭奪荊州和江淮地區,另一方面又招撫了佔據廣、交的地方勢力;期間與劉備曾因荊州起衝突,奪取長沙、桂陽後恢復聯盟。但關羽在荊州的發展仍然引起了東吳的不安,於是孫權與曹操結盟,派呂蒙襲殺關羽[參6][參7],把劉備的勢力完全逐出荊州。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形成。
220年(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其子曹丕篡漢獻帝,自立為帝[參8],國號魏,都洛陽,史稱「曹魏」。
221年,劉備在蜀稱帝,定都成都,國號仍是漢,史稱「蜀漢」。222年,劉備以替關羽報仇為名,傾全國兵力東攻孫權,雙方戰於夷陵猇亭(湖北宜都北)[參9],是為夷陵之戰,劉備全軍覆沒,退回白帝城(四川奉節)[參10]。期間,孫權為免兩線作戰,對曹丕稱臣,受封吳王,加九錫。夷陵之戰後,劉備與孫權恢復外交往來。不久,劉備崩,其子劉禪即位,諸葛亮輔政[參11]。
222年,孫權自建年號與曹魏決裂,與蜀漢恢復聯盟共同對抗曹魏,229年正式稱帝,定都建業(江蘇南京),國號吳,史稱「東吳」或「孫吳」[參11],偏安江南。三國局面正式形成。
237年,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燕國,不久為曹魏所滅。263年,蜀漢為曹魏滅亡,結束三國鼎立。
參考資料
[編輯]- ^ 《三國志》:秋七月,公西征,與超等夾關而軍。公急持之,而潛遣徐晃、朱靈等夜渡蒲阪津,據河西為營。公自潼關北渡,未濟,超赴船急戰。校尉丁斐因放牛馬以餌賊,賊亂取牛馬,公乃得渡,循河為甬道而南。賊退,拒渭口,公乃多設疑兵,潛以舟載兵入渭,為浮橋,夜,分兵結營於渭南。賊夜攻營,伏兵擊破之。超等屯渭南,遣信求割河以西請和,公不許。九月,進軍渡渭。超等數挑戰,又不許;固請割地,求送任子,公用賈詡計,偽許之。韓遂請與公相見,公與遂父同歲孝廉,又與遂同時儕輩,於是交馬語移時,不及軍事,但說京都舊故,拊手歡笑。既罷,超等問遂:「公何言?」遂曰:「無所言也。」超等疑之。他日,公又與遂書,多所點竄,如遂改定者;超等愈疑遂。公乃與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遂、超等走涼州,楊秋奔安定,關中平。
- ^ 2.0 2.1 三国鼎立. 中華文化信息網. [2014-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 ^ 《三國志》: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范、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 ^ 《三國志·劉備傳》: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山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譟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先主遙策之曰:「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遣劉封、孟達、李平等攻申耽於上庸。
- ^ 《資治通鑑》:孫權攻合肥。時諸州兵戍淮南。揚州刺史溫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然不足憂。今水潦方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猾,正恐征南有變耳。」已而關羽果使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羽自率眾攻曹仁於樊。
- ^ 《三國志·劉備傳》: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 ^ 《三國志 吳書 吳主傳》記載:「兵皆解散,尚十餘騎。」關羽在夾石被吳軍馬忠部的絆馬索所重傷,最後在章鄉被馬忠部所擒,被孫權殺害。
- ^ 《獻帝傳》:辛未,魏王登壇受禪,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于、四夷朝者數萬人陪位,燎祭天地、五嶽、四瀆。
- ^ 《三國志·劉備傳》:章武元年夏四月,大赦,改年。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立宗廟,祫祭高皇帝以下。五月,立皇后吳氏,子禪為皇太子。六月,以子永為魯王,理為梁王。車騎將軍張飛為其左右所害。初,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將東征,秋七月,遂帥諸軍伐吳。孫權遣書請和,先主盛怒不許,吳將陸議、李異、劉阿等屯巫、秭歸;將軍吳班、馮習自巫攻破異等,軍次秭歸,武陵五溪蠻夷遣使請兵。
- ^ 《三國志·劉備傳》:二年春正月,先主軍還秭歸,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二月,先主自秭歸率諸將進軍,緣山截嶺,於夷道猇亭猇,許交反。駐營,自佷山佷,音恆。通武陵,遣侍中馬良安慰五溪蠻夷,咸相率響應。鎮北將軍黃權督江北諸軍,與吳軍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黃氣見自秭歸十餘里中,廣數十丈。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魚復,改魚復縣曰永安。
- ^ 11.0 11.1 三國並存 中華文化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