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島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10月27日) |
31°39′43″N 121°28′41″E / 31.66194°N 121.47806°E
崇明島位於西太平洋沿岸中國海岸線的中點地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三大島嶼(實際管轄為第二大),地處中國最大河流長江入海口,是亞洲第一大、世界面積第二大的河口沖積島。明清以來,崇明島屬崇明縣管轄,目前崇明島大部分地區屬於上海市崇明區管轄,常住人口66萬,區政府駐城橋鎮,但是有極少一部分(約28平方公里)分屬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海永鎮和啟東市啟隆鎮管轄[註 1]。
名稱由來
[編輯]「崇」為高,「明」為海闊天空,「崇明」意為高出水面而又平坦寬闊的明淨平地。
地理
[編輯]崇明島是中國國家地質公園,公園範圍涵蓋整個崇明島,東西長約76公里,南北寬約13~18公里,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崇明島有「長江門戶、東海瀛洲」之稱。全島三面環江,一面臨海,東瀕東海,南與上海浦東新區、寶山區及江蘇省太倉隔水相望,西、北以長江與江蘇省海門、啟東一衣帶水。
全島面積1,225平方公里,東西長80公里,南北寬13至18公里,為中國大陸地區實際管轄之第二大島,面積次於海南島。島上地勢平坦,無山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90%以上的土地標高(以吳淞標高0米為參照)在3.21米至4.20米之間。島嶼地理位置在東經121°09′30″至121°54′00″,北緯31°27′00″至31°51′15″,地處北亞熱帶,氣候溫和濕潤,年平均氣溫15.2℃,日照充足,雨水充沛,四季分明。
歷史
[編輯]崇明島於唐武德元年(618年)露出水面,形成江中的兩個小沙洲,稱為東沙和西沙,有江蘇丹陽、句容等地遷來居民,迄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唐神龍元年(705年),始建立崇明鎮於西沙。宋朝時又堆積出姚劉沙、馬家浜、平洋沙等沙洲,隨着時間的流逝,許多沙島依次北靠或被沖坍消失了,東沙、西沙逐漸崩塌,後來又有長沙,今日之崇明島是長江泥沙所累積出來的。由於長江攜帶的大量泥沙淤積,崇明島每年以143米的速度向東海延伸,增加土地約487公頃。
氣候與特產
[編輯]崇明島大氣污染程度較輕微,水、土地也較淨化,加之氣候屬北亞熱帶,溫度適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有利於多種農作物生長。崇明島自1950年代開始被大面積圍墾,成為上海的最主要的商品糧產地。崇明島以蟹多出名,品種是譬如崇明老毛蟹的中華絨鰲蟹,而且陽澄湖的大閘蟹的蟹苗也來自崇明,故崇明又有「蟹島」之名。崇明島有許多名、優、特、稀產品,如面丈魚、鳳尾魚、刀魚、甜蘆粟、包瓜、鰻魚、對蝦、白山羊、老白酒、黃金瓜、蘆筍、食用菌、崇明大白菜等。
自然保護
[編輯]無數鳥類到島上沙棲息、覓食。崇明東灘為中國鳥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交通
[編輯]崇明島東南和南面的上海市區通過上海長江隧橋相連,崇明島西北經崇啟大橋連接江蘇啟東。另外還有輪渡運營。島內有公共汽車線路。同時,上海軌道交通22號線(崇明線)二期已經開始招標工作,未來將有地鐵連接上海市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