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咖啡烘焙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Coffee roasting machine
深色已烘焙的咖啡豆
深色已烘焙的咖啡豆
淺色已烘焙的咖啡豆
淺色已烘焙的咖啡豆
深色與淺色的已烘焙咖啡豆

烘焙咖啡使咖啡生豆通過烘炒轉變為已烘焙的咖啡製品。烘炒的過程使得生豆膨脹並改變其顏色、口感、氣味與密度,因而產生了咖啡的特殊風味。未烘焙的咖啡豆與已烘焙的含有相似的酸度蛋白質咖啡因,但缺少其美好滋味。過程需要足夠的熱度以加速美拉德反應與其它能添增其風味的化學反應。除傳統烘炒外,咖啡生豆兒還可以通過其它烘焙方式處理,如通過糖炒獲得café torrefacto西班牙語Café torrado以及通過油獲得馬來海南黑咖啡英語Kopi O及怡保白咖啡

由於咖啡生豆較已烘焙咖啡豆穩定許多,烘焙過程多傾向於消費市場附近進行。如此一來減少了已烘焙咖啡豆運送的時間,使咖啡豆的貨架壽命最大化。絕大多數的咖啡豆是以商業化的大規模烘焙,但有些咖啡飲者為了精準掌控新鮮度與口感,會自行烘焙咖啡豆。

傳統烘炒

[編輯]

這些圖像描述了從同一批次的樣本豆不同溫度下其主觀烤的名稱和說明。[1]

未經烘焙
22 °C(72 °F) 新豆
綠色的咖啡, 在氣溫可控的環境中,它們可以存放大約 12-18 個月,之後質量才會有所下降。
165 °C(329 °F) 乾燥階段
在烘乾階段,咖啡豆吸收熱量並且其內部的水分蒸發並開裂。
輕度烘焙
196 °C(385 °F) 極淺度烘焙,又稱「肉桂烘焙」

在第一次裂開之後就算是輕度烘焙了。這時候甜度還沒有太明顯,但是已經有明顯的烘烤味、青草味和酸味。

205 °C(401 °F) 極淺度烘焙,又稱「淺烘焙」
表面呈淡肉桂色,具有濃厚的青草味,口感與香氣不足,和銳利的酸度突出。
中度烘焙
210 °C(410 °F) 中度烘焙,又稱「美式烘焙」
淺棕色是在第一次開裂的時候形成的。酸度略微減弱但仍有所保留。
219 °C(426 °F)中深度烘焙,又稱「城市烘焙」
表面呈淺褐色,口感明亮活潑、酸苦平衡間酸質又偏淡,且釋放咖啡中優質的風味,為標準的烘焙程度。
重度烘焙
225 °C(437 °F) 微深度烘焙,即深烘焙,又稱「深城市烘焙」
表面呈褐色,為中南美式烘焙法,多做冰咖啡、黑咖啡使用,二爆的開始。
230 °C(446 °F) 深度烘焙,又稱「維也納烘焙」
表面顏色為深褐色並輕微伴有油脂,苦味較重,有焦糖味,酸度較弱。正處於二爆的過程中。在這階段,原本的味道幾乎全被覆蓋掉了。
240 °C(464 °F) 極深烘焙,即深度烘焙,又稱「法式烘焙」
表面呈深褐色帶黑,口感強勁濃烈、苦味較濃、有光澤油、燒的意味、酸度減弱、帶有濃郁的巧克力與煙燻香氣,二爆的結束。[2]
245 °C(473 °F) 極深度烘焙,即極深烘焙,又稱「義式烘焙」
表面呈近黑而有光澤,口感強烈複雜、苦味強勁、帶有濃厚的煎焙與焦香,酸度幾乎消除了,多為義式咖啡Espresso使用。[3]

畫廊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來源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Glossary of Coffee and Espresso Terms. Coffee Review. [2012-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1). 
  2. ^ Glossary of Coffee and Espresso Terms. Coffee Review. [2012-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3. ^ Glossary of Coffee and Espresso Terms. Coffee Review. [2012-07-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4). 

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