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法眼宗漢傳佛教禪宗五家七宗之一,以法眼文益為宗祖,出於六祖惠能門下青原行思之法系,為禪門五宗中最晚成立的一宗。法眼宗在南唐吳越時期得到很大的發展,成為五代末期影響最大的宗系,以今浙江福建為中心教區。宋初時,傳至永明延壽而達到極盛。宋代中葉以後,法眼宗逐漸衰落,法脈斷絕,但在高麗仍保持傳承。近代虛雲和尚重振禪宗,續五宗法脈,法眼宗得以恢復傳承。

源流[編輯]

遠紹佛陀迦葉間的「拈花一笑」,禪宗達磨祖師三傳至道信而隆盛起來,又經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先後弘揚,六祖曹溪禪完成了禪的中國化道路,使禪宗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主流[參1]。隨著禪宗影響的擴大,禪宗也開始產生了分流,六祖慧能門下分為荷澤神會南嶽懷讓青原行思等宗系[參2]。南嶽懷讓的弟子馬祖道一播化江西。馬祖的弟子百丈懷海制訂叢林清規,建立禪院組織制度。懷海門下又分出溈仰臨濟二宗[參3]

青原行思的弟子石頭希遷湖南弘法,大闡宗風。石頭希遷從「本體無相,即休即用」進行發揮,提倡隨順自然的修行方法,以「心體靈昭,湛然圓滿,一源含萬派,萬象現心中」為法門大要[參4]。石頭希遷門下有藥山惟儼天皇道悟[註1],惟儼再傳弟子洞山良價與三傳弟子曹山本寂曹洞宗。道悟三傳至雪峰義存,義存門下雲門文偃創立雲門宗。義存另一弟子玄沙師備羅漢桂琛,桂琛傳清涼文益,文益弟子廣布,創立法眼宗。[參5]

溈仰、臨濟、曹洞、雲門、法眼五宗的出現,被禪宗稱之為「一花開五葉,道果自然成」。禪門五宗均出於曹溪禪,思想上並無不同,但在接引方式方面各有特色。[參6]

歷史[編輯]

創立[編輯]

為起在中土生根,其傳承為石頭希遷傳天皇道悟,天皇道悟傳龍潭崇信,龍潭傳德山宣鑑,德山宣鑑傳雪峰義存。雪峰義存門下,又分兩支:一支傳雲門文偃,為雲門宗;另一支傳玄沙師備,玄沙傳羅漢桂琛,羅漢桂琛傳法眼文益,是為法眼宗。文益禪師,住錫金陵清涼院。文益禪師曾經舉華嚴初地中六相義,並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南唐中主李璟賜諡文益禪師為「大法眼禪師」。

發展與鼎盛[編輯]

歷經文益(885—958)、德韶(891—972)、延壽(904—975)三祖,活躍於唐末、五代、宋初時期。世稱法眼宗。

沉寂[編輯]

法眼宗,宋初極其隆盛,後即逐漸衰微,到宋代的中葉,法脈就斷絕,其間不過一百年。民國二十一年(1933),虛雲又應福建長汀八寶山青持明湛和尚之請,遙接了法眼宗祖師良慶和尚法脈,為法眼宗第八世。續從良慶禪師與余各摘上一字。繼演五十六字。以待後賢繼續。傳之永久。偈曰。

  良虛本寂體無量 法界通融廣含藏 遍印森羅圓自在 塞空情器總真常
  惟斯勝德昭日月 慧燈普照洞陰陽 傳宗法眼大相義 光輝地久固天長

近代復興[編輯]

代表人物[編輯]

清涼文益

天台德韶

永明延壽

宗風[編輯]

法眼宗風「般若無知」、「一切現成」。《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鋒相拄,句意合機;始則行行如也,終則激發。漸服人心,消除情解,調機順物,斥滯磨昏。" 《歸心錄》說:"法眼宗風,對症施藥,垂機順利,掃除情解。"

後世影響[編輯]

注釋[編輯]

    註:

  1. ^ 道悟的法統歸屬至宋代起開始出現爭端,有道悟出於南嶽下一說,或有天皇道悟與天王道悟二道悟之說,該爭議一直持續到清初。

參考文獻[編輯]

    參:

  1. ^ 印順著:《中國禪宗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頁。
  2. ^ 麻天祥著:《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頁。
  3. ^ 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CBETA, T10, no. 279。
  4. ^ 麻天祥著:《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8頁。
  5. ^ 釋道原撰:《景德傳燈錄》,CBETA, T10, no. 279。
  6. ^ 麻天祥著:《中國禪宗思想發展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頁。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