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华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Gandalfett留言 | 贡献2021年4月4日 (日) 06:55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中华,古时亦称中夏,意思與华夏相近。“中华”一词最早见于典籍是东晋十六国时期。晋,桓温《请还都洛阳疏》:“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狈失据。”[1]

辭源

古人认为自己所處之地位於世界的中央,文化美盛,故稱為「中華」。於明萬歷年間來華的西洋傳教士利瑪竇,在其用拉丁文所寫的《中國札記》中,將「中華」拼作「Ciumhoa」,為較早能見到的外文音譯。

用法

指包括以中華民族為主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的地區[2]。许多商业机构和跨国企业都采用“大中华地区”或“大中华区”一词于自身的商务运作当中,而以此为名所设立的公司业务部门则主要负责处理臺灣及中国大陆、香港、澳门等两岸三地之间业务来往的管理事项,偶尔也兼有负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新马”(旧称“星马”)业务。

国际上基本认为中华圈是最初以漢文化為主的古中國以及受古中國冊封、奉中華文化為上的眾多朝貢國,而今為華人以及中華文化為主的中國大陸香港澳門臺灣[2]

在其他地区的对应词和词源

西方人在探索和认识东方的过程中,对“China”一词的定义一直很模糊,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中末期,期间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如圣方济·沙勿略罗明坚利玛窦、钟巴相、郭居静等等)来访,这种传教举动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头一次,大大加深了西方人对中华的认知。世界通用的“China”有来自于梵文“cīna”、秦(Ts'in、Ch'in或Qin)、瓷都景德镇的古称“昌南”、陕西话的“长安”等等的说法。

由于西辽(即被金国灭亡后西迁的契丹)与西方以及中亚和西亚交流较深,故當今有部分国家称呼中国为“契丹”或其演变词。在突厥语系语言中,中国被称为“Kaitay”、“Kathay”、“Hatay”、“Katay”;在斯拉夫语系语言中,中国被称为“Китай”(俄语),“Китай”(乌克兰语);在西欧和北欧诸语言中,中国被雅称为“Cathay”(法语英语德语荷兰语北日耳曼语支)。这些称呼皆源自“契丹”一词。

参见

參考文獻

  1. ^ 游梓翔. 領袖的聲音: 兩岸領導人政治語藝批評, 1906-2006.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gAXg5rxy3sUC&pg=PA113&dq=%E8%AB%8B%E9%82%84%E9%83%BD%E6%B4%9B%E9%99%BD%E7%96%8F+%E4%B8%AD%E8%8F%AF%E7%9B%AA%E8%A6%86&hl=zh-TW&sa=X&ved=2ahUKEwixh4mFp5frAhVEyosBHQy-D2kQ6AEwAHoECAEQAg#v=onepage&q=%E8%AB%8B%E9%82%84%E9%83%BD%E6%B4%9B%E9%99%BD%E7%96%8F%20%E4%B8%AD%E8%8F%AF%E7%9B%AA%E8%A6%86&f=false. 2006 [2020-08-13]. ISBN 978-957-11-4268-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中文).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2. ^ 2.0 2.1 p.2-3,Sujian Guo; Baogang Guo. Greater China in an Era of Globaliza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2010: 15– [30 November 2012]. ISBN 978-0-7391-3534-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25).  引用错误:带有name属性“GuoGuo2010”的<ref>标签用不同内容定义了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