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差問題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時差問題,是指人們經由飛機前往不同時區後,因為時差出現的身體不適,最主要的後果是睡眠障礙、警覺下降和生活節律失調。

時差產生的生理學基礎[編輯]

生物組織在所有水平上均具有生物節律的周期性,這種生物節律通常稱為生物現象

睡眠與甦醒周期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種生活規律,人們基本上按照這一規律生活起居。睡眠是一種有規律、重複、可逆轉的生理狀態。合理的睡眠,對於一個健康身體是不可缺少的,它是保持和恢復健康的先決條件。近30年來發現,睡眠並不是一個平靜被動的過程,而是由一系列主動調節的睡眠周期所組成,即從覺醒到睡眠是有一定的階段性和周期性的。睡眠是由特定的中樞進行調節的,並與某些神經介質代謝活動有關。

睡眠是一種很自然的生理活動,有一定的規律,它既有被動性,即非睡不行;又有主動性,即可以在某些條件下主動控制。睡眠的早晚與睡眠持續的長短,都是有規律的。違反了這一規律,人們常常會感到睏倦、疲乏等不適,這種不適是因為睡眠與甦醒周期紊亂造成的,如果這種規律行為的改變,又形成了一個新的規律。同時通過長時間的適應,原來產生的不適就會逐漸消失,而按照新的規律建立睡眠甦醒周期。

時差對人體正常生活規律的影響[編輯]

時差的產生使得人們經過長時間建立起來的規律性被打破,神經介質仍按原來時間周期分泌和調節代謝,使人產生不適。表現為興奮疲乏、思睡、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困難、易激怒、情緒不穩、興趣減少、反應遲鈍思維緩慢、工作學習效率降低等現象。

這種失調的嚴重程度與時差的小時數成正比,當時差超過4個時區時,出現明顯反應。一般在出現時差後,恢復睡眠甦醒周期所需的時間要比時差小時數略長一些,而其它生理和生物化學周期可能需要調整得更長一些時間,如體液分泌蠕動周期等。

生理節律對白日的延長(向西旅行)比白日縮短(向東旅行)更容易適應,因為身體延長其各種規律比縮短這一規律要容易些,即自發性節律總是比24小時長一些。在正常情況下,一個24小時節律是外部同樣節律強加給身體內部的生理節律,其最重要的是進食和陽光。時差造成的主要後果是睡眠障礙和警覺下降,睡眠與甦醒周期的失調使人們更容易發生事故和削弱判斷力。機體抵抗力下降,出現感冒腹瀉心血管病腦血管病及其它各類傳染病

克服時差調整機體的措施[編輯]

時差所帶來的不適可以採取各種方法減輕,這些方法依生活節律失衡程度而異。

  • 如果旅行的持續時間不足18小時,最好維持自己本國的生活時間表。否則鑑於進餐時間的改變和日光的暴露,旅行者應立即採取所到國家的進餐/睡眠時間,儘快與當地時間同步化。
  • 如果出發前一兩天將進餐/睡眠時間調整1至2小時,可以大大減輕時差的影響。
  • 由於向東旅行,航空公司深夜提供加餐,常常造成睡眠時間減少和降低對進食的適應能力。旅行者在出發去機場之前吃一餐,並在自己座位上掛上一個標牌:早餐之前不要打擾,並且用罩眼布罩住眼,然後睡覺。
  • 如果在飛行中睡眠不足6小時,白天睡個短覺是有好處的,但是重要的是在當地臨睡時間之前最好不要睡覺。
  • 咖啡因的飲料可用來解決瞌睡問題;半衰期較短的鎮靜安眠劑可用來避免失眠。不過,這些方式可能有個體差異,同時可能存在不良反應。
  • 最重要的是儘快適應當地的進餐時間。同時在重新使生物節律同步化中對的暴露是很重要的。

參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