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死經驗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瀕死經驗(英語:Near-death experience,縮寫為NDE)是一種在接近死亡時一些人所經歷的現象。這些現象包括靈魂出體、看見天堂地獄、看見親人、看見宗教人士或上帝、回顧一生的生活、極度的恐懼、完全的平靜、安全感、溫暖、徹底的破碎感、一道亮光的出現、甚至看見超我和超時空的東西、以及其他超驗的現象。

一般認為這些現象都是在臨床死亡,或很接近死亡時發生,但是很多案例並沒有死亡風險。隨着近年來心肺復甦術的發展,瀕死經驗的案例數日益增加[1]。有部份學者認為,這些現象並不一定要在瀕死狀態下才出現[2] 。許多從事科學研究的學者認為,這類現象是一種幻覺[3][4][5],而超心理學家和部份科研者和哲學家則認為這些現象證明了死後生命續存的可能[6][7][8][9]

相關研究及歷史[編輯]

20世紀初以來,伴隨着瀕死經驗案例的累積出現,和越來越多的相關文章、書籍和報告的刊登和出版發行,使得瀕死經驗現象開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公眾注意力,也吸引了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例如:

  • 1972年的著作《通廊》(The Vestibule);
  • 1972年,美國精神研究會的卡里斯·奧西斯(Karlis Osis),與冰島心理學家厄蘭德·哈拉德桑(E. Haraldsson)合作出版了《死亡時刻》(At the Hour of Death, 1972);
  • 1975年,雷蒙德·穆迪博士的著作《死亡回憶[10][11]
  • 1984年,康涅狄格大學心理學教授肯尼斯·林(Kenneth Ring)出版了《走向奧秘迦--探索瀕死經驗的意義》(Heading toward Omega -- in Search of the meaning of the Near Death Experience);
  • 1988年,荷蘭心臟病學家皮姆·范·勞梅爾及其團隊開始對344名在10家荷蘭醫院成功復甦的心臟驟停患者進行了一項關於瀕死經驗的研究。未報告有瀕死經驗的患者被用作那些報告有瀕死經驗的患者的對照組,對比了兩組之間的心理(例如心臟驟停前的恐懼)、人口統計學(例如年齡、性別)、醫學(例如進行多次心肺復甦)和藥物數據。這項工作還包括一項縱向研究,比較了兩組(那些曾有過瀕死經驗和那些沒有經歷過的人)在兩年和八年時的生活變化。其中一位患者有常規的出體經歷,他稱能夠在心臟驟停期間觀看和回憶事件。他的說法得到了醫院人員的確認。「這與幻覺或錯覺體驗似乎不一致,因為回憶與真實且可驗證的事件相符,而不是想像的事件」[12]。2001年,勞梅爾撰寫的研究報告發表在醫學期刊《柳葉刀》上[13]
  • 2012年,美國神經外科醫生埃本‧亞歷山大將英語Eben Alexander (author)他的瀕死經歷與見解匯整成書《天堂的證據英語Proof of Heaven》出版。2012年10月15日,美國《新聞周刊》 着重刊文報道該書及其作者[14],並在周刊所屬公司 The Newsweek/Daily Beast Company LLC 的網站上公佈有該公司視頻節目「BEAST TV」對埃本醫生的專訪[15]
  • 2017年,彗星探索家木內鶴彥日語木内鶴彦發表著作《瀕死經驗的啟示》(「臨死體験」が教えてくれた宇宙の仕組み)。

等等。

對瀕死經驗的關注,不只出現在西方,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中國,也出現了相關調研,介紹瀕死經驗的相關書籍也公開發行,在市面上出售,例如:

  • 1993年,天津安定醫院院長、精神醫學專家馮志穎,與天津安定醫院副主任醫師劉建勛,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大眾醫學》該年度第5期合作發表關於瀕死經驗的論文,披露了醫務工作者在1976年對唐山大地震中遇難脫險的倖存者做過瀕死經驗調查;
  • 1998年10月,陝西旅遊出版社發行吉恩·瑞希(Jean Rithie)的著作《打開生死之門》;
  • 1999年1月,外文出版社發行《天堂印象——100個死後還生者的口述故事》;
  • 2000年6月7日,中國青年報刊登文章《人是如何辭世的》,系統介紹瀕死經驗;

等等。

根據美國蓋洛普民意調查,在美國1980-1981年,有近15%的人均有瀕死經驗現象[16][17]。一些時事評論員,例如辛普森[18]認為這一數字可能被低估了。經歷過瀕死經驗的人可能並不樂於與他人討論這些體驗,特別是當瀕死經驗被理解為一種超自然現象時。

瀕死經驗的現象可能包括有生理心理、及超自然因素。超心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宗教界均對瀕死經驗有不同的觀點看法和解釋。

雖然瀕死經驗在全球很多地方也有發生,但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瀕死經驗和對瀕死經驗的解釋大致相同。也有研究顯示除了瀕死經驗出現的宗教人物隨文化背景而變,其他的內容相當地一致。[19]

有人從生理學角度認為,瀕死經驗的各種現象被看作是大腦的正常運作被擾亂後出現的生理反應。例如靈魂出竅,可能是因為大腦處理視聽等多種感覺的正常程序被打亂和分解而出現的錯覺;瀕死時在一個隧道盡頭見到白光的感覺,可能是由於大腦缺氧而影響了視覺系統的工作,從而出現錯覺。[20]

除此以外也有人表示,在瀕死經驗中對死後世界的唯一印象就是「一片荒蕪、沒有亮光、什麼都沒有」。[21]

特點[編輯]

共同元素[編輯]

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定義瀕死體驗的共同要素。弗吉尼亞大學精神病學教授布魯斯·格雷森英語Bruce Greyson認為,這種體驗的一般特徵包括在一個人的身體之外的印象、對已故親屬和宗教人物的看法,以及對自我和時空界限的超越。儘管人們對這些事件的解釋通常與經歷它的人的文化哲學宗教信仰相一致,但已經報導了許多共同因素。例如,在美國,46% 的人口相信守護天使,他們通常會被認定為天使或已故的親人(或將身份不明),而印度教徒則經常將他們認定為死神的使者。 NDEs報告的共同特徵如下:

  • 一種死亡的感覺/意識。
  • 一種平靜、幸福和無痛的感覺。積極的情緒。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
  • 離體體驗。從外部位置感知一個人的身體,有時觀察醫療專業人員進行複蘇工作。
  • 「隧道體驗」或進入黑暗。向上或穿過通道或樓梯的感覺。
  • 快速移動和/或突然沉浸在與人進行心靈感應交流的強光(或「光之存在」)中。
  • 一種無條件的愛和接受的強烈感覺。
  • 遇到「光之眾生」、「白衣眾生」等。此外,與已故親人團聚的可能性。
  • 接受人生回顧,俗稱「人生走馬燈」。
  • 接近邊界或自己或他人決定返回自己的身體,往往伴隨着不願返回。
  • 突然發現自己回到了自己的身體裏。
  • 與個人持有的文化信仰有關,這似乎決定了瀕死體驗中經歷的一些現象,尤其是後來的解釋。
  • 在來世環境中遇見死者和幻覺的鬼魂
  • 同樣重要的是不要將離體體驗與瀕死體驗相混淆。離體體驗是瀕死體驗的一部分,但最重要的是,除了一個人即將死去時,它還可能發生在其他情況下,例如昏厥、深度睡眠、酗酒或吸毒,聲稱自己經歷過離體體驗,看到了他們身體之外的世界。
  • 但也有人表示,瀕死經驗中看到死後的世界就是一片荒蕪,甚麼都沒有。[21]

參考文獻[編輯]

  1. ^ Beauregard, Mario; Denyse O'Leary. Toward a Nonmaterialist Science of Mind. The Spiritual Brain. New York: HarperOne. 2007: 368. ISBN 978-0-06-085883-4. 
  2. ^ 濒死体验只是生理反应. 科學網. 2011-11-07 [2011-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11-17). 
  3. ^ Buzzi, Giorgio. Near-death experiences. The Lancet. 2002-06-15, 359 (9323). ISSN 0140-6736. PMID 12086794. doi:10.1016/S0140-6736(02)08928-6 (英語). 
  4. ^ Britton, Willoughby B.; Bootzin, Richard R. Near-Death Experiences and the Temporal Lob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4-04, 15 (4) [2022-10-15]. ISSN 0956-7976. PMID 15043643. doi:10.1111/j.0956-7976.2004.00661.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6) (英語). 
  5. ^ Blackmore, Susan: Dying to Live: Near-Death Experiences (1993). London, Grafton.
  6. ^ Grossman, Neal. Who's Afraid of Life After Death?. Journal of Near-Death Studies. 2002, 21 (1) [2022-10-15]. ISSN 0891-4494. doi:10.17514/JNDS-2002-21-1-p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15) (英語). 
  7. ^ Fontana, David (Cardiff University and Liverpool John Moores University), Does Mind Survive Physical Death?, 2003
  8. ^ Peter Fenwick: Biography & Resources. [2022-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9-26). 
  9. ^ Carter, Chris: Science and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How Consciousness Survives Death (2010). Toronto, Inner Traditions. ISBN 1594773564
  10. ^ Moody, R. (1975) Life After Life: The Investigation of a Phenomenon - Survival of Bodily Death. New York: Bantam
  11. ^ Crowther, Duane S. Life Everlasting: A Definitive Study of Life After Death. Cedar Fort. 2006-01-01: 19 [2021-12-10]. ISBN 978-0-88290-8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英語). 
  12. ^ van Lommel, P; van Wees, R; Meyers, V; Elfferich, I.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survivors of cardiac arrest: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Lancet. 15 December 2001, 358 (9298): 2039–45. PMID 11755611. S2CID 29766030. doi:10.1016/S0140-6736(01)07100-8. 
  13. ^ Lommel, Pim van, Ruud van Wees, Vincent Meyers, and Ingrid Elfferich. 「Near-Death Experience in Survivors of Cardiac Arrest: A Prospective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The Lancet 358, no. 9298 (December 15, 2001): 2039–2045.
  14. ^ 科技之窗 - 『天堂存在的证据』引起轰动. RFI -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 2012-12-04 [2021-12-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0) (中文(簡體)). 
  15. ^ Dr. Eben Alexander: Heaven Is Real. The Daily Beast. 2012-10-26 [2021-12-10] (英語). 
  16. ^ Gallup, G., and Proctor, W. (1982). Adventures in immortality: a look beyond the threshold of death. New York, McGraw Hill.
  17. ^ Mauro, James "Bright lights, big mystery".Psychology Today, July 1992.
  18. ^ Simpson, Suzanne M. Near death experience: a concept analysis as applied to nursing.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1-11, 36 (4). ISSN 0309-2402. PMID 11703546. doi:10.1046/j.1365-2648.2001.02004.x (英語). 
  19. ^ Culture and NDEs. [2011-05-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1). 
  20. ^ Mobbs, Dean; Watt, Caroline. There is nothing paranormal about near-death experiences: how neuroscience can explain seeing bright lights, meeting the dead, or being convinced you are one of them.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2011-10-01, 15 (10) [2022-10-15]. ISSN 1364-6613. PMID 21852181. doi:10.1016/j.tics.2011.07.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英語). 
  21. ^ 21.0 21.1 死後世界長怎樣?男子分享真實經歷. HK Yahoo News. 2022-10-16 [2022-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01). 

參看[編輯]

外部連結[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