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台灣南島語族
北台灣南島語族 | |
---|---|
Northern Formosan languages | |
(提議中) | |
地理分佈 | 台灣北部、西北部、西北平原 |
谱系学分类 | 南島語系
|
分支 |
西北台灣南島語族
西部平原台灣南島語族
|
– | |
![]() 北台灣南島語族 |
北台灣南島語族(Northern Formosan languages)是統合台灣南島語言中幾個語群而構成的語族,包括泰雅語群、西北台灣南島語群(龜崙語、賽夏語及巴宰語)以及西部平原台灣南島語群(邵語、洪雅語、巴布拉語、道卡斯語及巴布薩語)。其中,李壬癸院士將西北語群併入西部平原語群,形成「大西北支」(Northwestern branch)[1]。
李壬癸院士首次於1985年提出「北台灣南島語族」的理論猜想[2]。白樂思不同意此種北台灣南島語族統合性的說法[3] 。
分群依據[编辑]
下列北台灣南島語族的音變是由原始南島語所演變過來的(Li 2008:215)。[4]
同樣地,巴宰語、噶哈巫語、賽夏語,以及邵語為在台灣南島語中僅有的能以SVO語序結構來表示的南島語,原因可能由於這些南島語和台灣閩南語過於密集的互動而產生出語序的擴增現象。[5]
同樣地,泰雅語、賽德克語,和巴宰語已將原來出現在原始南島語音節的最後一些輔音字母給清音化了。 (Blust 2009:616)
語言[编辑]
北台灣南島語族分有11個語種,泰雅語、賽德克語、寒溪語、龜崙語、賽夏語、巴宰語(包含噶哈巫語)、邵語、洪雅語、巴布拉語、道卡斯語、巴布薩語(包含虎尾壟語)等語種。此語族可再細分為「泰雅語群」、「西北台灣南島語族」,以及「西部平原台灣南島語族」。
- 泰雅語群(Atayalic):
- 西北台灣南島語群(Northwest Formosan):
- 西部平原語群(Western Plains):
泰雅語群[编辑]
泰雅語群首先分為泰雅語與賽德克語兩個分支,兩個語言間有六條音變的差異,賽德克語大致保存了古泰雅語的濁塞音[b, d, g],而泰雅語則已變成擦音。[8]
泰雅語族最紛歧的區域集中在南投縣仁愛鄉,李壬癸院士推測,這個語群最早就是由仁愛鄉開始分化與擴散。這與泰雅族傳說,部落起源於仁愛鄉發祥村(古稱瑞岩)相符。
西北語族及西部平原語族[编辑]
白樂思(Blust 1999)的分類中,將巴宰語(包含噶哈巫語)、賽夏語、龜崙語合為「西北台灣南島語族」(Northwest Formosan),邵語、洪雅語、巴布拉語、巴布薩語、道卡斯語則合為「西部平原語族」(Western Plains)[3]。
李壬癸院士 (Li 2003,2008) 研究認為6種台灣西部平原的南島語源自於「原始西北台灣南島語族」的分裂,包含白樂思分類中的西北語族及西部平原語族,分類如下[1][9]:
大西北語族 |
| ||||||||||||||||||||||||||||||||||||||||||
四種濱海的台灣南島語道卡斯語、巴布薩語、巴布拉語,以及洪雅語有同樣音變的過程[1]。
- *k 的丟失
- *-y 的丟失
- *s 與 *t 改變為不置放於音節的最後位置
- *ŋ 與 *n 全然合併
邵語和其它四種濱海的台灣南島語有同樣音變的過程 (Li 2003)。
- *s 與 *t 合併
- *ŋ 與 *n 合併
賽夏和巴宰語有若干共同詞彙及一項共同音變 *j > /z/。
巴宰語又另外歷經下列兩種音變過程。
- *j 與 *s 併合為 /z/
- *C 與 *S1 併合為 /s/
李壬癸院士(Li 2003:946)不認為巴宰語與賽夏語有非常接近的語言結構關係 [1]。
註釋[编辑]
- ^ 1.0 1.1 1.2 1.3 Li, Paul Jen-kuei (2003).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s of Six Western Plains Languages." In Li, Paul Jen-kuei. 2004. Selected Papers on Formosan Languages, vol. 2.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 ^ Li, Paul Jen-kuei (1985). "The position of Atayal in the Austronesian family." In Li, Paul Jen-kuei. 2004. Selected Papers on Formosan Languages, vol. 2.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 ^ 3.0 3.1 Blust, Robert. Subgrouping, circularity and extinction: some issues in Austronesian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Zeitoun, E.; Li, P.J.K (编).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igh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stronesian Linguistics. Taipei: Academia Sinica. 1999: 31–94.
- ^ Li, Paul Jen-kuei. 2008. "Time perspective of Formosan Aborigines." In Sanchez-Mazas, Alicia ed. Past human migrations in East Asia: matching archae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Taylor & Francis US.
- ^ Li, Paul Jen-kuei. 1998. "台灣南島語言 [The Austronesian Languages of Taiwan]." In Li, Paul Jen-kuei. 2004. Selected Papers on Formosan Languages.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a Sinica.
- ^ Ita Shao/邵族,"前進Puzi(土亭)"存档副本. [2012-0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1).,P'ashtay pyakal'inkin,2012年查閱.
- ^ 簡史朗,"大平林聚落"[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2012年查閱.
- ^ 李壬癸(Paul Jen-kuei Li),"臺灣南島語言的語音符號(Orthographic Systems for Formosan Languages)",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Ministry of Education ROC),臺北市(Taipei),中華民國八十年五月(May 1991),pp.10-11/14-16.
- ^ Li, Paul Jen-kuei. 2008. "Time perspective of Formosan Aborigines." In Sanchez-Mazas, Alicia ed. Past human migrations in East Asia: matching archae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Taylor & Francis US.
參考文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