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漢語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台灣漢語主要包括台灣華語、台灣閩南語、台灣客家語等,且上述語別依造不同族群及區域而衍生出不一樣的語言腔調。[1]
2019年《國家語言發展法》頒布施行後,臺灣固有族群之語言及臺灣手語皆為中華民國國家語言。
台灣汉语 | |
---|---|
区域 | 台湾 |
母语使用人数 | 約兩千三百萬 |
語系 | |
标准形式 | |
文字 | 汉字 羅馬拼音 |
官方地位 | |
作为官方语言 | ![]() |
管理机构 |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 |
官話[编辑]
現代標準漢語[编辑]
語言 | 變體與腔調 | 備注 |
---|---|---|
標準漢語 | 中華民國國語 | 指中華民國政府以北京官话為基礎,標準化的一種標準漢語變體,相對於老國音,也稱為新國音,現今受到台灣各語言(閩語各分支、客語、台灣南島語言)影響,而演變為臺灣華語。 |
台灣華語 | 指台灣民眾廣泛使用的口語之一,是中華民國政府從中國大陸遷往台灣後,在台灣推廣中華民國國語,而逐漸在民間普遍使用,並受台灣各語言(閩語各分支、客語、台灣南島語言)影響,經過數十年演變而逐漸形成的一種標準漢語口音。[2] | |
臺灣國語 | 指帶有台灣固有語言(閩語各分支、客語、台灣南島語言),特別是台湾闽南语口音的標準漢語,是台灣各固有語言使用者在語言接觸並轉用標準漢語的產物,台中腔国语是這種標準漢語變體的其中一種口音。 |
水流軍話[编辑]
語言 | 方言腔調 | 備註 |
---|---|---|
軍話 | 水流軍話 | 為一在台灣瀕臨消亡的語言,僅在桃園市新屋區赤欄里水流地區的羅姓家族之間的老年層使用,其家族祖先來自廣東陸豐石堆頭。台灣水流軍話除包含華南地區軍話一般融合的官話、粵語、閩南語、客家語外,亦摻入日語成分,且詞彙上與桃園當地的客家話有更多相同點。[3][4] |
閩南語[编辑]
台灣閩南語[编辑]
語言 | 方言腔調 | 分佈 | |
---|---|---|---|
臺灣閩南語 |
混合腔(聲調偏漳音的漳泉濫) | 高屏混合腔(偏漳混合腔、第一優勢腔) | 高雄市(不含小港區林園區)、屏東縣(不含六堆)。 |
臺南混合腔 | 臺南市、高雄市西北側。 | ||
新竹西北海岸混合腔 | 苗栗縣通霄鎮、苑裡鎮、後龍鎮、竹南鎮。 | ||
縱谷混合腔 | 花東縱谷(不含花蓮市及其衛星城市)。 | ||
臺東普通腔 | 台東市及其衛星城市。 | ||
其他 | 其他細部分布:嘉義縣朴子市、新北市烏來區、澎湖縣白沙鄉。 | ||
漳腔(除了宜蘭跟桃園腔外,又被統稱為內埔腔) | 北北基漳腔 | 台北市內湖區、士林區、北投區、新北市板橋區、中和區、石門區、金山區、萬里區、瑞芳區、基隆市。 | |
宜蘭腔 | 宜蘭縣、新北市貢寮區、雙溪區。 | ||
桃園漳腔 | 北桃園市。 | ||
大臺中漳腔 | 台中市大肚山以東、南投縣、彰化縣東南側。 | ||
雲嘉漳腔 | 彰化縣南側、雲林縣東側、口湖鄉、嘉義縣東側、嘉義市。 | ||
澎湖漳腔 | 澎湖縣白沙鄉。 | ||
花蓮新漳腔 | 花蓮市及其衛星城市。 | ||
泉腔(除了臺北腔外,又被統稱為海口腔) | 臺北泉腔(偏泉混合腔、第二優勢腔) | 台北市區、桃園市龜山區、蘆竹區。 | |
新竹西北海岸泉腔 | 新竹市、新竹縣新豐鄉、苗栗縣後龍鎮、通霄鎮。 | ||
台中泉腔 | 台中市大肚山以西、豐原區周圍。 | ||
彰化泉腔 | 彰化縣沿海,以鹿港腔為代表。 | ||
雲嘉泉腔 | 雲林縣、嘉義縣沿海(不含雲林縣口湖鄉)。 | ||
高雄泉腔 | 高雄市小港區、林園區、屏東縣琉球鄉。 | ||
澎湖泉腔 | 澎湖縣(不含白沙鄉)。 | ||
潮州腔 | 台灣潮州人的祖籍方言,在臺灣地區內幾近消失[5]。 | ||
大陳閩南話 | 浙南閩語的一種,少部分大陳人的祖籍方言,在臺灣的使用情況不詳。 |
- 漳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平原地帶、北部沿海地區及蘭陽平原,故被稱為內埔腔;泉州移民主要居住在中部沿海地區、臺北盆地,被稱為海口腔,南部則為泉漳混合區。故泉州人居住在海濱,漳州人居住在內陸平原的說法,僅在台灣中部地區符合此一分布[6]。
金門閩南語[编辑]
語言 | 備註 |
---|---|
金門閩南語 | 歸類於泉漳片同安話,屬於廈門話的一種,所使用的詞彙許多與廈門話相同,與臺灣閩南語最大的區別在於其並未受到日語影響。 |
馬祖閩南語[编辑]
語言 | 備註 |
---|---|
馬祖閩南語 | 馬祖有部分操閩南語泉州話的移民,居住在南竿鄉的復興村、北竿鄉的橋仔村和塘岐村,與來自莆田移民混居,被稱為「下南兄」。另外,近年隨著馬祖地區開放觀光,以及大量民眾移民臺灣本島,有不少在地居民會說台灣閩南語。 |
客家話[编辑]
台灣客家語[编辑]
語言 | 方言腔調 | 分佈 | |
---|---|---|---|
台灣客家語 | 四縣方言 (苗栗腔) |
武洛次方言 | 屏東縣里港鄉茄苳村。 |
內埔次方言 | 屏東縣內埔鄉。 | ||
美濃次方言 | 高雄市美濃區。 | ||
頭份次方言 | 苗栗縣頭份市。 | ||
龍潭次方言 | 桃園市龍潭區。 | ||
關西次方言 | 新竹縣關西鎮。 | ||
海陸方言 (新竹腔) |
竹東次方言 | 新竹縣竹東鎮。 | |
新屋次方言 | 桃園市新屋區。 | ||
大埔方言 | 東勢次方言 | 台中市東勢區、石岡區、新社區、和平區、豐原區。 | |
饒平方言 | 紙寮窩次方言 | 新竹縣芎林鄉。 | |
卓蘭次方言 | 苗栗縣卓蘭鎮。 | ||
詔安方言 | 崙背次方言 | 雲林縣崙背鄉、二崙鄉、西螺鎮。 | |
大溪次方言 | 桃園市大溪區、八德區、龍潭區。 | ||
永定方言 | 粗坑次方言 | 原分佈於桃園市龍潭區,現已閩南語化。 | |
長樂方言 | 槺榔村次方言 | 桃園市新屋區槺榔。 | |
武平方言 | 石門次方言 | 新北市石門區。 | |
豐順方言 | 藍埔次方言 | 桃園市新屋區。 | |
海四混合方言 | 中埔次方言 | 嘉義縣中埔鄉。 | |
四海、海四混合方言 |
南州次方言 | 屏東縣南州鄉。 | |
花蓮次方言 | 花蓮縣花蓮市、吉安鄉。 | ||
鳳林次方言 | 花蓮縣鳳林鎮。 | ||
瑞穗次方言 | 花蓮縣瑞穗鄉。 |
在客語能力認證中,共包含四縣腔、海陸腔、大埔腔、饒平腔及詔安腔,共五種腔調。
閩東語[编辑]
馬祖閩東語[编辑]
語言 | 方言 | 備註 |
---|---|---|
馬祖閩東語 | - | 連江縣(即馬祖列島)居民的母語。為閩東語的一種方言,屬南部的侯官片,為廣義福州話中的一種方言,因為近現代人口流動,也分佈於桃園市八德區大千、大忠、大成、瑞祥等里與中壢區、大溪區、桃園區等在台灣各地的馬祖聚落。 |
長樂口音 | 馬祖話的主要口音來源,佔馬祖列島八成以上人口使用。 | |
連江口音 | 早期聚居在南竿鄉津沙村,為馬祖列島次常見的閩東語口音。 | |
福清口音 | 散居馬祖列島各地,為馬祖列島第三常見的閩東語口音。 | |
福州口音 | 閩東語的代表方言及標準音,福州市市區之福州語讀音,早期馬祖列島國小鄉土語言教材實施馬祖話教學採用的讀音,現今的教材則採用馬祖當地的讀音。 |
台灣閩東語[编辑]
語言 | 備註 |
---|---|
台灣閩東語 | 根據許世融的臺灣全島優勢祖籍族群分布圖,閩東語可能曾於1901年之前尚存在於今新北市三芝区、石門區等地,而今日已轉用其他台灣語言。 |
莆仙語[编辑]
烏坵莆仙語[编辑]
語言 | 備註 |
---|---|
烏坵莆仙語 | 烏坵鄉的通用語言,是莆仙語(興化語)的莆田話一支。由於烏坵當地大量的駐軍,烏坵莆仙語融合了許多國軍士兵戰地文化用語。現因烏坵缺乏適當的鄉土教育,烏坵莆仙語前景堪憂。 |
馬祖莆仙語[编辑]
語言 | 備註 |
---|---|
馬祖莆仙語 | 馬祖有部分操莆仙語莆田話的移民,居住在北竿鄉的橋仔村和塘岐村,現僅老一輩居民能夠使用,與來自泉州的閩南移民混居,被稱為「下南兄」。 |
台灣莆仙語[编辑]
語言 | 備註 |
---|---|
台灣莆仙語 | 根據許世融的臺灣全島優勢祖籍族群分布圖,莆仙語可能曾於1901年之前尚存在於今嘉義縣、新北市、屏東縣等地,而今日已轉用其他台灣語言。 |
吳語[编辑]
大陳話[编辑]
語言 | 備註 |
---|---|
大陳話 | 大陳島撤退後來台之大陳人為主要使用,大部分大陳人屬於江浙民系,母語是吳語台州話,在臺灣被稱作大陳話,在臺灣現僅老年人在使用,主要分佈於各地大陳新村,另有少數大陳人使用浙南閩語。 |
混合語言[编辑]
香蕉白話[编辑]
語言 | 備註 |
---|---|
香蕉白話 (弓蕉白話) |
是從日治時至當代流傳於南台灣的平埔族群秘密語,主要以臺語混雜,高雄甲仙一帶大武壠族部落亦會混雜當地大武壠語。現分佈於高雄市甲仙區小林里、阿里關,和杉林區寶隆里。 |
參考資料[编辑]
- ^ 語言文字. 中華民國行政院. 2021-03-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8).
- ^ 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臺灣語言的分類與分區Ⅰ+臺灣語言地圖集Ⅱ(洪惟仁2019),台北市:前衛出版;〈語言接觸下的國語語音層次與變體〉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李正芬(2006),花大中文學報1:107-138
- ^ 楊名龍. 新屋水流軍話與海陸客話雙方言現象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2009 [2022-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1).
- ^ 台灣漢語方言中的言語忌諱——以台灣閩南語、客家話、馬祖閩東話和軍話為例(張屏生2009)
- ^ 台灣的語言戰爭及戰略分析 五、閩南語方言之間的戰爭[永久失效連結],洪惟仁,1994-12
- ^ 台灣語言方言分區圖. [2021-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