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Fonds Monétaire International /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 |
簡稱 | FMI / IMF |
---|---|
成立時間 | 1945年12月26日 |
類型 | 国际金融组织 |
總部 | 美国华盛顿特区,186-700 19th St., NW,Washington, D.C. 20431 |
坐標 | 38°53′56″N 77°02′39″W / 38.899006°N 77.044225°W |
服务地区 | 全球 |
會員 | 190个国家(包括189个联合国成员国及科索沃) |
官方語言 | 英语[1] |
总裁 | 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 |
第一副总裁 | 吉塔·高平纳[2] |
首席经济学家 | 皮埃尔-奥利维尔·古兰沙[3] |
董事 | 霍斯特·克勒、阿拉萨内·瓦塔拉、皮埃尔-保罗·施魏策尔、佩爾·雅各布森、伊瓦尔·罗特 |
机关刊物 | 理事会 |
上級組織 | 聯合國[4][5] |
預算 | 12亿美元[6] |
員工数 | 3,100[7] |
目標 | 促进国际货币合作、推动国际贸易发展、促进可持续经济增长及向面临国际收支困难的成员提供帮助[7] |
網站 | www |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法語:Fonds Monétaire International,缩写:FMI;英語: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缩写:IMF)於1945年12月27日成立,屬於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英語:Economic and Social Council,簡稱ECOSOC)下屬的專門機構,与世界银行同為世界兩大金融機構,由189個國家組成,致力於促進全球貨幣合作,確保金融穩定,促進國際貿易。職責是監察貨幣匯率和各国貿易情況、提供技術和資金協助[8][9][10],確保全球金融制度運作正常。
其總部設置於美国华盛顿特区,和世界銀行總部隔着一條第十九街。
組織和目的
[编辑]截至201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有190个成员国(包括科索沃),4个联合国会员国不属于IMF成员:古巴、朝鲜、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其中古巴早期曾加入,后于1964年退出。部份領土爭議的地區(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等地)不包含在內[11]。要成为成员国,該国的申请須得到大多数现有成员国的同意。[12]
基金组织通过以下三项主要职能來達致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稳定的目的。[12]
- 监督:监督国际货币体系和成员国的政策,並追踪各地的经济和金融情况,在必要時提出警告;
- 贷款:援助国际收支困难的国家贷款;
- 技术援助和培训:帮助成员国发展健全的制度和经济政策工具。
组织结构與現任管理層
[编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理事会,每位成员地區有正、副理事代表,通常是本国的财政部长或中央银行行长。理事會於每年9月举行一次会议,各成員的投票权按其缴纳基金多少來决定。
理事會由國際貨幣與金融委員會以及發展委員會提供建議。國際貨幣和金融委員會有24個成員,監督全球流動性的發展和向发展中国家轉移資源。發展委員會有25名成員,就關鍵發展問題和促進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所需的財政資源提出建議。他們還就貿易和環境問題提供建議。
執行董事會由理事會委託,行使理事会的权力,處理日常事務。該會由24名执行董事组成,每兩年選舉一次,設有1名總裁和4名副總裁。总裁任期5年,由执行董事会推选,可以连任。其中八名執行董事由德國、日本國、法國、英國、中國、美國、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任命,其餘由其他成员组成的选区选举产生。現任總裁是保加利亞籍的格奧爾基耶娃。四位副總裁分別是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者吉塔·戈皮納特(Gita Gopinath)、賴比瑞亞前財長安托瓦妮特 • 萨耶赫(Antoinette Monsio Sayeh)、日本籍的前首相特別顧問岡村健司、中國籍的前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李波。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年与世界银行共同举行年会。
全球经济展望
[编辑]《全球经济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是一项分析全球经济近中期情况的调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每年发布两次[13]。
與世界銀行的區別
[编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的角色是會計師,工作是記錄各國之間的貿易數字,和各國間的債務,并主持制定国际货币经济政策。至於世界銀行,則主要提供長期貸款。世銀的工作類似投資銀行,向公司、個人或政府發行債券,將所得款項借予受助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目的是要穩定各國貨幣,以及監督外匯市場。由於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是銀行,它不會放款。然而,國際貨幣基金有儲備金,供國家借用,以在短時間內穩定貨幣;做法類似在往來戶口中透支。所借款項必須於5年內清還。
歷史
[编辑]1944年7月,財金會議於美國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舉行。关于國際貨幣基金组织的具体条款的主要設計者是美國副財政部長哈里·迪克特·怀特。尽管英国代表团团长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强烈反对基金组织条约中“将美元视为黄金唯一的替代物”的做法,但是各國最终于7月22日在會議上簽訂了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的協議。協議的條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於1945年12月27日付諸實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成立,是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之重建計劃的一部份。1947年3月1日正式運作。
有時國際貨幣基金、國際清算銀行及世界銀行,被稱為「布雷顿森林机构」。差不多所有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其金融政策均受這三家機構影響。
會員資格
[编辑]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的申請,首先會由基金的董事局審議。之後,董事局會向管治委員會提交「會員資格決議」的報告,報告中會建議該申請國可以在基金中分到多少 配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以及條款。管治委員會接納申請後,該國需要修改法律,確認簽署的入會文件,並承諾遵守基金的規則。
成員國的「配額」決定了一國的應付會費、投票力量、接受資金援助的份額,以及特别提款权SDR的數量。
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编辑]中國是该组织创始国之一。中華民國自1945年12月27日至1980年4月16日止行使中国代表權,因為自1971年後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有所更換,根據會籍普遍化原則,以及因為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最終於1980年4月17日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行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中国代表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發展後續和中华民国政府的非正式安排關係(informal arrangements),並允許保留在IMF的16名中華民國籍雇員的職位。但该组织其后将中华民国称呼为“中国台湾省”(Taiwan Province of China),并将其与香港并列分类为“领土实体”(territorial entities)[15]。
在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该组织中的份额为33.853亿特别提款权,占总份额的2.34%。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拥有34102张选票,占总投票权的2.28%。2010年改革需要多数成员国完成国内审批程序,由于美国国会至今仍未批准,改革方案仍未生效。改革落实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份额将由3.65%升至6.19%,超越德、法、英,位列美国和日本之后。改革后美国拥有17.67%份额,依旧拥有事实上的“否决权”。
中華人民共和国在1980年獲得货币基金组织的席位后单独组成一个选区并派一名执行董事。1991年,该组织在北京设立常驻代表处。2012年6月19日,20國集團(G20)峰會期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向国际货币基金增资430亿美元。官方称此举可以達致双赢。
IMF曾在2014年6月第一副主席利普顿声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市场未到拐点。[16]
各成员的配額、投票权及董事
[编辑]以下是投票权最多的20个成员国名单(截止2020年1月):[17]
排名 | IMF成员国 | 份额(百万SDRs) | 份额(所占百分比) | 理事 | 候补理事 | 投票权(票数) | 投票权(所占百分比) |
---|---|---|---|---|---|---|---|
1 | 美国 | 82,994.2 | 17.45 | 史蒂芬·梅努欽 | 珍妮特·耶倫 | 831,407 | 16.52 |
2 | 日本 | 30,820.5 | 6.48 | 麻生太郎 | 黑田東彥 | 309,670 | 6.15 |
3 | 中國 | 30,482.9 | 6.41 | 易纲 | 陈雨露 | 306,294 | 6.09 |
4 | 德国 | 26,634.4 | 5.60 | Jens Weidmann | 沃尔夫冈·朔伊布勒 | 267,809 | 5.32 |
5 | 法國 | 20,155.1 | 4.24 | Bruno Le Maire | François Villeroy de Galhau | 203,016 | 4.03 |
6 | 英国 | 20,155.1 | 4.24 | 夏文達 | 馬克·卡尼 | 203,016 | 4.03 |
7 | 義大利 | 15,070.0 | 3.17 | Pier Carlo Padoan | Ignazio Visco | 152,165 | 3.02 |
8 | 印度 | 13,114.4 | 2.76 | Arun Jaitley | Urjit Patel | 132,609 | 2.63 |
9 | 俄羅斯 | 12,903.7 | 2.71 | 安顿·谢鲁阿诺夫 | 埃尔维拉·纳比乌里娜 | 130,502 | 2.59 |
10 | 巴西 | 11,042.0 | 2.32 | Henrique Meirelles | Ilan Goldfajn | 111,885 | 2.22 |
11 | 加拿大 | 11,023.9 | 2.32 | Bill Morneau | Stephen Poloz | 111,704 | 2.22 |
12 | 沙烏地阿拉伯 | 9,992.6 | 2.10 | Ibrahim A. Al-Assaf | 沙烏地阿拉伯貨幣局 | 101,391 | 2.01 |
13 | 西班牙 | 9,535.5 | 2.00 | Luis de Guindos | Luis M. Linde | 96,820 | 1.92 |
14 | 墨西哥 | 8,912.7 | 1.87 | Luis Videgaray | Agustín Carstens | 90,592 | 1.80 |
15 | 荷蘭 | 8,736.5 | 1.84 | Klaas Knot | Hans Vijlbrief | 88,830 | 1.76 |
16 | 韩国 | 8,582.7 | 1.80 | Dong-yeon Kim | Juyeol Lee | 87,292 | 1.73 |
17 | 澳大利亞 | 6,572.4 | 1.38 | 斯科特·莫里森 | John Fraser | 67,189 | 1.33 |
18 | 比利时 | 6,410.7 | 1.35 | 比利時國家銀行 | Marc Monbaliu | 65,572 | 1.30 |
19 | 瑞士 | 5,771.1 | 1.21 | Thomas Jordan | 艾維琳·威德默-施倫普夫 | 59,176 | 1.18 |
20 | 印度尼西亞 | 4,648.4 | 0.98 | Agus D.W. Martowardojo | Mahendra Siregar | 47,949 | 0.95 |
按照IMF的規則,一般事務需要70%投票權支持才能通過,而重大改革事項則需要85%以上的支持率才能通過,而美國在IMF中佔有超過15%的投票權,也就是說,美國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里具有一票否決權,任何重大金融改革如果得不到美國的首肯,都不可能獲得通過。
援助和改革
[编辑]國際貨幣基金的使命,是為陷入嚴重經濟困境的國家,提供協助。對於嚴重財政赤字的國家,基金可能提出資金援助,甚至協助管理國家財政。受援助國需要進行改革,參閱華盛頓共識。
批評
[编辑]冷戰後期以來,布雷顿森林機構的角色一直引起爭議。有批評指出,基金偏袒與歐美公司有良好關係的資本主義軍事獨裁者。另有批評稱,國際貨幣基金不重視民主、人權和勞工權益。這些批評引起社會的討論,促進了反全球化運動。相反意見認為,國際貨幣基金促使國家民主化的能力有限,而它的宗旨也沒有寫明要這樣做。有支持者指出,經濟穩定是民主的先決條件。
有經濟學家批評,國際貨幣基金的經濟援助都是「有條件地」批出:受援助國需要實行基金建議的經濟改革。經濟學家認為,這樣做會影響國家的社會穩定,實際上適得其反。
一般來說,國際貨幣基金和它的支持者推崇凯恩斯主义。於是,供應學派的支持者通常與國際貨幣基金唱反調。國際貨幣基金提倡把貨幣貶值,被供應學派批評會造成通貨膨脹。大部分反對經濟全球化的組織,例如課徵金融交易稅以協助公民組織,認為IMF的加深了貧窮問題,也增加了第三世界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債務負擔。反對IMF的組織各有不同的立場。例如,供應學派認為,ATTAC提出的政策,理念上與IMF的相差無幾。
阿根廷因採用布雷顿森林機構提出的經濟政策,而被IMF推崇為模範國家。然而,2001年,該國出現災難性的金融危機,不少人相信是由IMF倡議的緊縮財政預算和私有化重要資源開發項目所致。緊縮的預算削弱了政府維持基礎建設、福利、教育服務的能力。阿根廷的金融危機加深了南美州國家對IMF的怨恨,他們指責基金要為南美地區的經濟問題負責[18]。受到阿根廷經濟危機影響,現時南美地區的政府漸走中間偏左的路線,並致力擺脫商業企業對經濟政策的壓力。
另一個引起爭議的國家是肯亞。原本肯亞的中央銀行控制了該國貨幣的流動,IMF提出協助後,要求放寬貨幣政策。調整後不但外商投資大減,在貪污官員的協助下,Kamlesh Manusuklal Damji Pattni 虧空了數以十億計的肯亞先令(是為 Goldenberg scandal),肯亞的財政狀況比之前更差。
國際貨幣基金亡羊補牢的行動影響了它的聲譽:往往當國家已深受經濟打擊,IMF才伸手援助。其實這些國家出現經濟問題,通常是數十年管理不善的結果,而不為外界所知。管理不善導致國家陷入多年的經濟困境,IMF通常於這時提供協助,人們於是把經濟崩潰與IMF的介入連繫起來。政客善於轉移視線,利用民族主義和人們對IMF的壞印象,以IMF作自己的代罪羔羊,將大量利益納入得利者的口袋中。
雖然IMF成立目的是協助穩定環球經濟,但自1980年代以來,超過100個國家曾經歷銀行體系崩潰,並令GDP下降4%以上,這是史無前例的。IMF對危機的遲緩反應,以及亡羊補牢的做法,令不少經濟學家提出要改革IMF。儘管西方社會對國際貨幣基金毀譽參半,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各地區認為IMF和世界銀行對他們的國家有「正面」影響的比例,亞洲61%、非洲71%、北美洲62%、拉丁美洲54%,西歐和東歐則分別為64%和58%[19]。
記錄片《債與命》(Life and Debt )以批判的角度描述國際貨幣基金的政策對牙買加的影響。2011年希臘紀錄片《解放債務》(Debtocracy)亦對國際貨幣基金頗有微詞。2018年的《分秒幣爭》,或譯《國家破產之日》韩语:국가부도의 날/國家不渡의 날 Gukga-budo-eui Nal則描述了甫加入OECD的大韓民國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牽連,在密室政治的掌權下,吹哨者無法對國民及早預警,劇中人物甚至以國恥來描述要嘛飲鴆止渴接受IMF安排:「至少保留住大企業與財閥,繼續壓榨大部分民眾,導致中小企業連帶破產、失業、自殺」以極端貧富差距換得IMF協助;要嘛宣布國家破產,無法進口糧食能源等民生必需品使面臨全面大混亂失序的兩難。
醜聞
[编辑]在IMF總裁多米尼克·史特勞斯-卡恩涉嫌性侵被捕後,紐約時報以頭版報導,IMF內部有許多高階男主管喜好獵豔,讓女員工人人自危不敢穿裙子,IMF都不予管控,其實是放任性騷擾及性侵。
歷任總裁
[编辑]根據慣例,IMF總裁主要來自歐洲,而世銀總裁主要來自美國。
任期 | 姓名 | 國籍 |
1946年5月-1951年5月6日 | Camille Gutt | 比利时 |
1951年8月-1956年10月 | Ivar Rooth | 瑞典 |
1956年12月-1963年5月5日 | Per Jacobsson | 瑞典 |
1963年9月1日-1973年9月1日 | Pierre-Paul Schweitzer | 法國 |
1973年9月1日-1978年6月17日 | Johannes Witteveen | 荷蘭 |
1978年6月17日-1987年1月16日 | Jacques de Larosière | 法國 |
1987年1月16日-2000年2月14日 | 米歇尔·康德苏 | 法國 |
2000年5月1日-2004年3月4日 | 霍斯特·克勒 | 德国 |
2004年3月4日-2004年5月4日 | 安妮·克魯格 | 美国 (署任,非正式) |
2004年5月4日-2007年10月1日 | 罗德里戈·拉托 | 西班牙 |
2007年10月2日-2011年5月19日 | 多米尼克·史特勞斯-卡恩 | 法國 |
2011年5月19日-2011年7月4日 | 約翰·利普斯基 | 美国(署任,非正式) |
2011年7月5日-2019年9月12日 |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 法國(是第11任,也是首位女性總裁)[20] |
2019年10月1日起至今 | 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 | 保加利亚(第二位女性总裁,曾任世界银行首席执行官) |
按英文字母排序的成员国列表
[编辑]A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阿富汗 | 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 | Afghanistan | AF-AFG-004 |
阿尔巴尼亚 |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 Albania | AL-ALB-008 |
阿尔及利亚 | 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 | Algeria | DZ-DZA-012 |
安道尔 | 安道尔公国 | Andorra | AD-AND-020 |
安哥拉 | 安哥拉共和国 | Angola | AO-AGO-024 |
安地卡及巴布達 | 安提瓜和巴布达 | Antigua and Barbuda | AG-ATG-028 |
阿根廷 | 阿根廷共和国 | Argentina | AR-ARG-032 |
亞美尼亞 | 亚美尼亚共和国 | Armenia | AM-ARM-051 |
澳大利亞 | 澳大利亞联邦 | Australia | AU-AUS-036 |
奥地利 | 奥地利共和国 | Austria | AT-AUT-040 |
阿塞拜疆 | 阿塞拜疆共和国 | Azerbaijan | AZ-AZE-031 |
B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巴哈马 | 巴哈马国 | Bahamas | BS-BHS-044 |
巴林 | 巴林王国 | Bahrain | BH-BHR-048 |
孟加拉国 | 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 Bangladesh | BD-BGD-050 |
巴巴多斯 | 巴巴多斯 | Barbados | BB-BRB-052 |
白俄羅斯 | 白俄罗斯共和国 | Belarus | BY-BLR-112 |
比利时 | 比利时王国 | Belgium | BE-BEL-056 |
伯利兹 | 伯利兹 | Belize | BZ-BLZ-084 |
贝宁 | 贝宁共和国 | Benin | BJ-BEN-204 |
不丹 | 不丹王国 | Bhutan | BT-BTN-064 |
玻利维亚 | 多民族玻利维亚国 | Bolivia | BO-BOL-068 |
波黑 |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Bosnia and Herzegovina | BA-BIH-070 |
博茨瓦纳 | 博茨瓦纳共和国 | Botswana | BW-BWA-072 |
巴西 | 巴西联邦共和国 | Brazil | BR-BRA-076 |
文莱 | 文莱达鲁萨兰国 | Brunei | BN-BRN-096 |
保加利亚 | 保加利亚共和国 | Bulgaria | BG-BGR-100 |
布吉納法索 | 布基纳法索 | Burkina Faso | BF-BFA-854 |
布隆迪 | 布隆迪共和国 | Burundi | BI-BDI-108 |
C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佛得角 | 佛得角共和国 | Cabo Verde | CV-CPV-132 |
柬埔寨 | 柬埔寨王国 | Cambodia | KH-KHM-116 |
喀麦隆 | 喀麦隆共和国 | Cameroon | CM-CMR-120 |
加拿大 | 加拿大 | Canada | CA-CAN-124 |
中非 | 中非共和国 | Central African Republic | CF-CAF-140 |
乍得 | 乍得共和国 | Chad | TD-TCD-148 |
智利 | 智利共和国 | Chile | CL-CHL-152 |
中国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China | CN-CHN-156 |
哥伦比亚 | 哥伦比亚共和国 | Colombia | CO-COL-170 |
科摩罗 | 科摩罗联盟 | Comoros | KM-COM-174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刚果民主共和国 | Congo, DR | CD-COD-180 |
刚果共和国 | 刚果共和国 | Congo, R | CG-COG-178 |
哥斯达黎加 | 哥斯达黎加共和国 | Costa Rica | CR-CRI-188 |
科特迪瓦 | 科特迪瓦共和国 | Côte d'Ivoire | CI-CIV-384 |
克罗地亚 | 克罗地亚共和国 | Croatia | HR-HRV-191 |
賽普勒斯 | 塞浦路斯共和国 | Cyprus | CY-CYP-196 |
捷克 | 捷克共和国 | Czech Republic | CZ-CZE-203 |
D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丹麦 | 丹麦王国 | Denmark | DK-DNK-208 |
吉布提 | 吉布提共和国 | Djibouti | DJ-DJI-262 |
多米尼克 | 多米尼克国 | Dominica | DM-DMA-212 |
多米尼加 | 多米尼加共和国 | Dominican Republic | DO-DOM-214 |
E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厄瓜多尔 | 厄瓜多尔共和国 | Ecuador | EC-ECU-218 |
埃及 |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 Egypt | EG-EGY-818 |
薩爾瓦多 | 萨尔瓦多共和国 | El Salvador | SV-SLV-222 |
赤道几内亚 | 赤道几内亚共和国 | Equatorial Guinea | GQ-GNQ-226 |
厄立特里亚 | 厄立特里亚国 | Eritrea | ER-ERI-232 |
爱沙尼亚 | 爱沙尼亚共和国 | Estonia | EE-EST-233 |
斯威士兰 | 史瓦帝尼王國 | Eswatini | SZ-SWZ-748 |
衣索比亞 | 埃塞俄比亚联邦民主共和国 | Ethiopia | ET-ETH-231 |
F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斐济 | 斐济共和国 | Fiji | FJ-FJI-242 |
芬兰 | 芬兰共和国 | Finland | FI-FIN-246 |
法國 | 法兰西共和国 | France | FR-FRA-250 |
G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加彭 | 加蓬共和国 | Gabon | GA-GAB-266 |
冈比亚 | 冈比亚共和国 | Gambia | GM-GMB-270 |
格鲁吉亚 | 格鲁吉亚 | Georgia | GE-GEO-268 |
德国 |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 Germany | DE-DEU-276 |
加纳 | 加纳共和国 | Ghana | GH-GHA-288 |
希腊 | 希腊共和国 | Greece | GR-GRC-300 |
格瑞那達 | 格林纳达 | Grenada | GD-GRD-308 |
危地马拉 | 危地马拉共和国 | Guatemala | GT-GTM-320 |
几内亚 | 几内亚共和国 | Guinea | GN-GIN-324 |
几内亚比绍 |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 | Guinea-Bissau | GW-GNB-624 |
圭亚那 |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 Guyana | GY-GUY-328 |
H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海地 | 海地共和国 | Haiti | HT-HTI-332 |
洪都拉斯 | 洪都拉斯共和国 | Honduras | HN-HND-340 |
香港 | 香港特别行政区 | Hong Kong | HK-HKG-344 |
匈牙利 | 匈牙利 | Hungary | HU-HUN-348 |
I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冰島 | 冰岛共和国 | Iceland | IS-ISL-352 |
印度 | 印度共和国 | India | IN-IND-356 |
印度尼西亞 |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 Indonesia | ID-IDN-360 |
伊朗 |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 Iran | IR-IRN-364 |
伊拉克 | 伊拉克共和国 | Iraq | IQ-IRQ-368 |
爱尔兰 | 爱尔兰 | Ireland | IE-IRL-372 |
以色列 | 以色列国 | Israel | IL-ISR-376 |
義大利 | 意大利共和国 | Italy | IT-ITA-380 |
J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牙买加 | 牙买加 | Jamaica | JM-JAM-388 |
日本 | 日本国 | Japan | JP-JPN-392 |
约旦 | 约旦哈希姆王国 | Jordan | JO-JOR-400 |
K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哈萨克斯坦 |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 Kazakhstan | KZ-KAZ-398 |
肯尼亚 | 肯尼亚共和国 | Kenya | KE-KEN-404 |
基里巴斯 | 基里巴斯共和国 | Kiribati | KI-KIR-296 |
韩国 | 大韩民国 | Korea | KR-KOR-410 |
科索沃 | 科索沃共和国 | Kosovo | |
科威特 | 科威特国 | Kuwait | KW-KWT-414 |
吉尔吉斯斯坦 | 吉尔吉斯共和国 | Kyrgyzstan | KG-KGZ-417 |
L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老挝 |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 Laos | LA-LAO-418 |
拉脫維亞 | 拉脱维亚共和国 | Latvia | LV-LVA-428 |
黎巴嫩 | 黎巴嫩共和国 | Lebanon | LB-LBN-422 |
賴索托 | 莱索托王国 | Lesotho | LS-LSO-426 |
利比里亚 | 利比里亚共和国 | Liberia | LR-LBR-430 |
利比亞 | 利比亚国 | Libya | LY-LBY-434 |
立陶宛 | 立陶宛共和国 | Lithuania | LT-LTU-440 |
盧森堡 | 卢森堡大公国 | Luxembourg | LU-LUX-442 |
M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澳門 | 澳门特别行政区 | Macau | MO-MOP-446 |
马达加斯加 | 马达加斯加共和国 | Madagascar | MG-MDG-450 |
马拉维 | 马拉维共和国 | Malawi | MW-MWI-454 |
马来西亚 | 马来西亚联邦 | Malaysia | MY-MYS-458 |
馬爾地夫 | 马尔代夫共和国 | Maldives | MV-MDV-462 |
马里 | 马里共和国 | Mali | ML-MLI-466 |
馬爾他 | 马耳他共和国 | Malta | MT-MLT-470 |
马绍尔群岛 | 马绍尔群岛共和国 | Marshall Islands | MH-MHL-584 |
毛里塔尼亚 | 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 | Mauritania | MR-MRT-478 |
模里西斯 | 毛里求斯共和国 | Mauritius | MU-MUS-480 |
墨西哥 | 墨西哥合众国 | Mexico | MX-MEX-484 |
密克羅尼西亞聯邦 | 密克罗尼西亚联邦 | Micronesia | FM-FSM-583 |
摩尔多瓦 | 摩尔多瓦共和国 | Moldova | MD-MDA-498 |
蒙古国 | 蒙古国 | Mongolia | MN-MNG-496 |
蒙特內哥羅 | 黑山 | Montenegro | ME-MNE-499 |
摩洛哥 | 摩洛哥王国 | Morocco | MA-MAR-504 |
莫桑比克 | 莫桑比克共和国 | Mozambique | MZ-MOZ-508 |
緬甸 | 缅甸联邦共和国 | Myanmar | MM-MMR-104 |
N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纳米比亚 | 纳米比亚共和国 | Namibia | NA-NAM-516 |
瑙鲁 | 瑙鲁共和国 | Nauru | NR-NRU-520 |
尼泊尔 | 尼泊尔联邦民主共和国 | Nepal | NP-NPL-524 |
荷蘭 | 荷兰王国 | Netherlands | NL-NLD-528 |
新西兰 | 新西兰 | New Zealand | NZ-NZL-554 |
尼加拉瓜 | 尼加拉瓜共和国 | Nicaragua | NI-NIC-558 |
尼日尔 | 尼日尔共和国 | Niger | NE-NER-562 |
奈及利亞 | 尼日利亚联邦共和国 | Nigeria | NG-NGA-566 |
北馬其頓 | 北马其顿共和国[21] | North Macedonia | MK-MKD-807 |
挪威 | 挪威王国 | Norway | NO-NOR-578 |
O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阿曼 | 阿曼苏丹国 | Oman | OM-OMN-512 |
P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巴基斯坦 |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 | Pakistan | PK-PAK-586 |
帛琉 | 帕劳共和国 | Palau | PW-PLW-585 |
巴拿马 | 巴拿马共和国 | Panama | PA-PAN-591 |
巴布亚新几内亚 | 巴布亚新几内亚独立国 | Papua New Guinea | PG-PNG-598 |
巴拉圭 | 巴拉圭共和国 | Paraguay | PY-PRY-600 |
秘魯 | 秘鲁共和国 | Peru | PE-PER-604 |
菲律賓 | 菲律宾共和国 | Philippines | PH-PHL-608 |
波蘭 | 波兰共和国 | Poland | PL-POL-616 |
葡萄牙 | 葡萄牙共和国 | Portugal | PT-PRT-620 |
Q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卡塔尔 | 卡塔尔国 | Qatar | QA-QAT-634 |
R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羅馬尼亞 | 罗马尼亚 | Romania | RO-ROU-642 |
俄羅斯 | 俄罗斯联邦 | Russia | RU-RUS-643 |
卢旺达 | 卢旺达共和国 | Rwanda | RW-RWA-646 |
S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萨摩亚 | 萨摩亚独立国 | Samoa | WS-WSM-882 |
圣马力诺 | 圣马力诺共和国 | San Marino | SM-SMR-674 |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 |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民主共和国 | São Tomé and Príncipe | ST-STP-678 |
沙烏地阿拉伯 | 沙特阿拉伯王国 | Saudi Arabia | SA-SAU-682 |
塞内加尔 | 塞内加尔共和国 | Senegal | SN-SEN-686 |
塞爾維亞 | 塞尔维亚共和国 | Serbia | RS-SRB-688 |
塞舌尔 | 塞舌尔共和国 | Seychelles | SC-SYC-690 |
塞拉利昂 | 塞拉利昂共和国 | Sierra Leone | SL-SLE-694 |
新加坡 | 新加坡共和国 | Singapore | SG-SGP-702 |
斯洛伐克 | 斯洛伐克共和国 | Slovakia | SK-SVK-703 |
斯洛維尼亞 | 斯洛文尼亚共和国 | Slovenia | SI-SVN-705 |
所罗门群岛 | 所罗门群岛 | Solomon Islands | SB-SLB-090 |
索马里 | 索马里联邦共和国 | Somali | SO-SOM-706 |
南非 | 南非共和国 | South Africa | ZA-ZAF-710 |
南蘇丹 | 南苏丹共和国 | South Sudan | SS-SSD-728 |
西班牙 | 西班牙王国 | Spain | ES-ESP-724 |
斯里蘭卡 | 斯里兰卡民主社会主义共和国 | Sri Lanka | LK-LKA-144 |
圣基茨和尼维斯 | 圣基茨和尼维斯联邦 | St Kitts and Nevis | KN-KNA-659 |
圣卢西亚 | 圣卢西亚 | St Lucia | LC-LCA-662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 S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 VC-VCT-670 |
苏丹 | 苏丹共和国 | Sudan | SD-SDN-729 |
苏里南 | 苏里南共和国 | Suriname | SR-SUR-740 |
瑞典 | 瑞典王国 | Sweden | SE-SWE-752 |
瑞士 | 瑞士联邦 | Switzerland | CH-CHE-756 |
叙利亚 | 阿拉伯叙利亚共和国 | Syria | SY-SYR-760 |
T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塔吉克斯坦 | 塔吉克斯坦共和国 | Tajikistan | TJ-TJK-762 |
坦桑尼亚 | 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 Tanzania | TZ-TZA-834 |
泰國 | 泰王国 | Thailand | TH-THA-764 |
东帝汶 | 东帝汶民主共和国 | Timor-Leste | TL-TLS-626 |
多哥 | 多哥共和国 | Togo | TG-TGO-768 |
汤加 | 汤加王国 | Tonga | TO-TON-776 |
千里達及托巴哥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和国 | Trinidad and Tobago | TT-TTO-780 |
突尼西亞 | 突尼斯共和国 | Tunisia | TN-TUN-788 |
土耳其 | 土耳其共和国 | Türkiye | TR-TUR-792 |
土库曼斯坦 | 土库曼斯坦 | Turkmenistan | TM-TKM-795 |
图瓦卢 | 图瓦卢 | Tuvalu | TV-TUV-798 |
U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乌干达 | 乌干达共和国 | Uganda | UG-UGA-800 |
烏克蘭 | 乌克兰 | Ukraine | UA-UKR-804 |
阿联酋 |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 United Arab Emirates | AE-ARE-784 |
英国 |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 United Kingdom | GB-GBR-826 |
美国 | 美利坚合众国 | United States | US-USA-840 |
乌拉圭 | 乌拉圭东岸共和国 | Uruguay | UY-URY-858 |
乌兹别克斯坦 |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 | Uzbekistan | UZ-UZB-860 |
V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瓦努阿圖 | 瓦努阿图共和国 | Vanuatu | VU-VUT-548 |
委內瑞拉 | 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共和国 | Venezuela | VE-VEN-862 |
越南 | 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 Vietnam | VN-VNM-704 |
Y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葉門 | 也门共和国 | Yemen | YE-YEM-887 |
Z
[编辑]国家或地区 | 中文全称 | 英文简称 | ISO代碼 |
---|---|---|---|
尚比亞 | 赞比亚共和国 | Zambia | ZM-ZMB-894 |
辛巴威 | 津巴布韦共和国 | Zimbabwe | ZW-ZWE-716 |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 Boughton 2001,第7 n.5頁 .
- ^ First Deputy Managing Director Geoffrey Okamoto to Leave IMF, Gita Gopinath to Be IMF's New First Deputy Managing Director. IMF.org.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1).
- ^ IMF Managing Director Names Pierre-Olivier Gourinchas as IMF Economic Counsellor and Head of Research Department. IMF.org. [202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1).
- ^ Factsheet: The IMF and the World Bank. IMF.org. 21 September 2015 [1 December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8).
- ^ About the IMF Overview. IMF.org. [1 August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 ^ IMF Executive Board Approves FY 2022–FY 2024 Medium-Term Budget. IMF.org. 2021年5月27日 [2022年4月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12月8日).
- ^ 7.0 7.1 About the IMF. 美國華盛頓特區: IMF. [202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5) (英语).
- ^ IMF报告首次承认希腊救援失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亚太日报,2013年6月8日
- ^ 國際組織允資助越南65億美元. [2012-1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 ^ 方沛清. 國際組織允資助越南65億美元. 越南河內. 中央通訊社. 2012-12-11 [2024-10-03] –通过雅虎新聞 (中文(繁體)).
- ^ IMF Members' Quotas and Voting Power, and IMF Board of Governor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11-1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1) (英语).
- ^ 12.0 12.1 《聚焦基金组织》 (PDF).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May 20, 201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5-14).
- ^ World Economic Outlook. IMF. [6 February 2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12) (英语).
- ^ Member Countries. World Bank. [2020-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 ^ 存档副本 (PDF). [2017-07-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3).
- ^ IMF:中国房地产市场未到拐点. 中国经济网. [2014-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9).
- ^ IMF Members' Quotas and Voting Power, and IMF Board of Governors.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2020-0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8) (英语).
- ^ How the IMF Props Up the Bankrupt Dollar System. [2005-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3-05).
- ^ Wayback Machine (PDF). [2005-07-0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5-07-01).
- ^ 拉加德掌IMF 重重挑戰 臺北. 中央社. 2011-06-29 [2011-06-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1).
- ^ 马其顿因与希腊在国家名称上发生争议,所以暂时使用“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作为席位名称。2019年2月12日正式更名为“北马其顿共和国”。
来源
[编辑]- Axel Dreher.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IMF and World Bank Conditionality (PDF). HWWA. 2002 [2005-10-15]. ISSN 1616-48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5-05-16).
- Dreher, Axel (2004), A Public Choice Perspective of IMF and World Bank Lending and Conditionality, Public Choice 119, 3-4: 445-464.
- Dreher, Axel (2004), The Influence of IMF Programs on the Re-election of Debtor Governments, Economics & Politics 16, 1: 53-75
- Dreher, Axel (2003), The Influence of Elections on IMF Programme Interruptions, Th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39,6: 101-120.
- The Best Democracy Money Can Buy by Greg Palast (2002年)
- 國際貨幣基金與世界銀行的分別 The IMF and the World Bank: How Do They Diff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作者:David D. Driscoll
参见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