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天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默然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5日 (一) 13:24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朱天文
性别
出生 (1956-08-24) 1956年8月24日67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居住地 臺灣臺北市
国籍 中華民國
职业作家
活跃时期1983年至今
亲属朱西甯
劉慕沙
朱天心朱天衣
经历
代表作
荣誉
  • 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第三十屆亞太影展最佳導演獎
    夏威夷國際影展評審特別獎
    法國南特影展最佳作品獎、最佳攝影、最佳音樂獎

朱天文(1956年8月24日),臺灣小說家、臺灣新電影代表劇作家,生於臺北市,籍貫中國山東臨朐,父親是知名作家朱西甯,母親則是台灣客家人、知名翻譯家劉慕沙。朱天文畢業於台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淡江大學,代表作包括長篇小說《荒人手記》,以及與導演侯孝賢合作的劇本《悲情城市》、《童年往事》、《小畢的故事》等。

經歷

朱家籍貫山東臨朐,朱天文生於臺北一個著名的文學家庭,是家中長女,其父為朱西甯,其母劉慕沙。朱自中山女高淡江大學外文系畢業,師從胡蘭成,「以嫡系直传弟子自居」。出生於書香世家的朱天文和其妹朱天心一樣很早就開始發表作品,曾主編《三三雜誌》,並任三三書坊發行人。

朱天文表示,從15歲開始偷偷寫,並投稿報紙,也不知是不是編輯認識她,就採用,就一直寫下去。

1983年將獲獎小說《小畢的故事》改編成劇本搬上銀幕,除了獲得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第廿屆)之外,朱也參與配樂的製作。經由此作,與陳坤厚、導演侯孝賢認識,並開啟與侯孝賢的長期合作。1985年創作劇本《童年往事》獲第二十二屆台灣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侯孝賢表示,看到朱天文在報紙發表一篇5000字短篇小說〈愛的故事〉(小畢的故事原名),非常感興趣,就聯絡朱天文想買版權改編成電影《小畢的故事》(陳坤厚導演、侯孝賢擔任副導演及編劇之一)。朱天文說,印象中電影界的人都很奸詐、麻煩,所以還特別打扮得很老,穿高跟鞋窄裙,見了面發現侯孝賢完全出乎想像,合作相當愉快。[1]

侯孝賢表示,結果《小畢的故事》又好看,又賣座,「她(朱天文)就被捲入這行,哈哈!(與朱天文)合作就繼續下去。」之後幾乎執導作品的每個劇本都找朱天文寫。[1]

創作歷程

從高中時期開始寫作,1972年開始在聯合報副刊發表小說,早期題材多半是以個人經驗出發的浪漫愛情故事。大學時期,乘著台灣六零年代至七零年代三民主義的熱潮,與一群熱愛文學的友人創辦了《三三集刊》,「三三」分別為三民主義、以及象徵基督信仰的三位一體,這種「三三」文風反映的是他們無憂無慮的青春──日常瑣事、情感生活及非生活經驗的反共復國理念,也因此能夠和胡蘭成感性直觀、唯心是證的核心理論對話,而胡蘭成遂成為三三的心靈導師。

風格與評價

從早期的作品到近期的〈花憶前身〉,可見出她敏感的時代感。她以嘲謔的手法,對華人的心理進行赤裸裸的剖析和批判。

余光中的評論指出作者「越過顧影自憐的藩籬,在後現代的聲色裡,感官與夢想合成為一,堪稱是她個人創作的里程碑」。

王德威認為,在朱天文離開伊甸園後,無論是〈小畢的故事〉或是後期的《荒人手記》皆還是能夠依稀窺見三三遺風。1990年出版的《世紀末的華麗》,則被他譽為朱天文創作的里程碑,此時其作品場景進入都會,她筆下的都會往往有如具有威脅的生命體,而黃錦樹更是認為在此過程中,朱天文已步上精神狀態的成熟之路。

著作

朱天文的作品主要是小說,其他還有散文雜記電影劇本等。

作品

合著

  • 《戲夢人生:侯孝賢電影分鏡劇本》(侯孝賢吳念真、朱天文)
  • 《極上之夢:海上花電影全紀錄》(侯孝賢、朱天文)
  • 《千禧曼波:電影原著中英文劇本》(朱天文著、王伊同譯、蔡正泰攝影)
  • 《戀戀風塵:劇本及一部電影的開始到完成》(吳念真、朱天文)
  • 《下午茶話題》(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
  • 《三姊妹》(朱天文、朱天心朱天衣

改編、劇本

主編

主要榮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