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冬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冬至
汉语名称
汉语冬至
越南语名称
国语字 đông chí
儒字 冬至
朝鲜语名称
谚文동지
汉字冬至
日语名称
汉字 冬至
甲辰年十一月廿一日(2024年)
冬至节——2024年12月21日
距今还有37
以当地时间计算
如发现倒数时间不准确,请点击此处刷新
日期和时间(协调世界时 UTC+0)
开始 结束
辛巳 2001-12-21 19:21 2002-01-05 12:43
壬午 2002-12-22 01:14 2003-01-05 18:27
癸未 2003-12-22 07:03 2004-01-06 00:18
甲申 2004-12-21 12:41 2005-01-05 06:03
乙酉 2005-12-21 18:34 2006-01-05 11:46
丙戌 2006-12-22 00:22 2007-01-05 17:40
丁亥 2007-12-22 06:07 2008-01-05 23:24
戊子 2008-12-21 12:03 2009-01-05 05:14
己丑 2009-12-21 17:46 2010-01-05 11:08
庚寅 2010-12-21 23:38 2011-01-05 16:54
辛卯 2011-12-22 05:30 2012-01-05 22:43
壬辰 2012-12-21 11:11 2013-01-05 04:33
癸巳 2013-12-21 17:11 2014-01-05 10:24
甲午 2014-12-21 23:03 2015-01-05 16:20
乙未 2015-12-22 04:47 2016-01-05 22:08
丙申 2016-12-21 10:44 2017-01-05 03:55
丁酉 2017-12-21 16:27 2018-01-05 09:48
戊戌 2018-12-21 22:22 2019-01-05 15:38
己亥 2019-12-22 04:19 2020-01-05 21:30
庚子 2020-12-21 10:02 2021-01-05 03:23
辛丑 2021-12-21 15:59 2022-01-05 09:14
壬寅 2022-12-21 21:48 2023-01-05 15:05
癸卯 2023-12-22 03:27 2024-01-05 20:49
甲辰 2024-12-21 09:21 2025-01-05 02:33

数据来源:喷气推进实验室线上历书系统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冬至节、亚岁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个节气、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反。冬至日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之日,冬至一般都在西历12/2112/23,北斗的斗柄指向太阳位于黄经270°,农历用冬至所在月来定义十一月

解释

[编辑]

天文地理

[编辑]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太阳射线 sun rays,地轴 earth axis,北极圈 arctic circle,北回归线 tropic of cancer,赤道 equator,南回归线 tropic of capricorn,南极圈 antarctic circle。

在冬至时刻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日亦是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一年之中白昼最短,日影最长之一日,北极圈呈永夜状态,南极圈呈极昼状态。冬至之后阳光直射位置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时数日渐增长,正午太阳高度也日渐升高,日影逐渐缩短。冬至虽然是北半球理论上吸收太阳热量最少的一段时间,但因为地球土壤跟海洋释放热量会有时间延迟,大部分情况下最冷的时期不是冬至前后,而是发生在冬至之后,比如说大寒,根据中华民国中央气象局统计,最冷的月份是1月,之后是2月,接下来才是12月。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农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可见冬至又代表着一年之末,又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冠于冬至,因此冬至所在之农历十一月又称为“建子之月”。[1]

物候

[编辑]
  • 蚯蚓结:六阴寒极之时,蚯蚓交相结而如绳也。
  • 麋角解:鹿形小,山兽也,属阳,角支向前,与黄牛一同;形大,泽兽也,属阴,角支向后,与水牛一同。夏至一阴生,感阴气而鹿角解。解,角退落也;冬至一阳生,糜感阳气而角解矣,是夏至阳之极,冬至阴之极也。
  • 水泉动:水者,天一之母所生,阳生而动,今一阳初生,故云耳。

《卜壬日》条引《清台占法》曰:“冬至后一日得壬,炎旱千里;二日得壬,小旱;三日得壬,平常;四日得壬,五谷丰熟;五日得壬,小水;六日得壬,大水;七日得壬,河决;八日得壬,海翻;九日得壬,禾麦大熟;十日得壬,五谷不成。”[2]

五行

[编辑]

在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日照多而白昼长是为阳,因此冬至是阴消阳长转化的关键节气,乃阳气开始逐渐旺盛之始。在十二辟卦日语十二消息卦为地雷复卦,称为冬至“一阳生”。复卦象曰:“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此日象征太阳死亡,种植全面停止。

习俗

[编辑]

特性与称呼

[编辑]
颐和园十七孔桥在冬至前后因太阳高度角较低,日落前会出现“金光穿洞”景观[3]

冬至日该日,北半球黑夜最长而白昼最短,故又称“长至”或“短至”(夜长至,或称日短至),因此亦有“长至节”、“短至节”等节日。冬至日的前夜则称为“冬至夜”。[4]

阴阳五行学说归纳冬至有“一阳生”之象,由此冬至日也称为“一阳节”。曹植《冬至献袜颂表》记载:“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甦”。又大概关系到所谓“阳气起”、“一阳至”,加上诸多拜贺之举而令冬至增添“喜”意,因此冬至又得“喜冬”、“贺冬”、“秤冬”之称,也就有着“贺冬节”此一节日。

冬至日是数九寒天的第一日,俗谚“冬至交九”,从冬至日开始即进入“数九天”,以九日为一九,九九八十一日后遂寒冬过去,称为九九数尽,民间因而有“九九消寒图”记录数九过程。而古时冬至节气是计算二十四节气的起点,亦是之计算起讫点。因冬至节以往是仅次于新年的重要节日,应节习俗繁多,且民众会大肆饮食庆祝,所以又俗称“亚岁”、“肥冬”,在民间也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大冬如大年”、“冬肥年瘦”/“肥冬瘦年”的俗谚,意指冬至的礼俗隆重如同新年年节,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是曰“冬至节亚赛年节”);“冬肥年瘦”则指而在春节时各种饮食已消耗不少,“肥”不如冬至。[4]到了代,冬至由原本大于春节,发展成冬至与岁首(春节)并重。[2]北洋政府大总统袁世凯于民国三年(1914年)曾经颁定春夏秋冬四季之节,其中代表冬之节日为冬至。

冬至节亦会举行敬老尊师的仪式节令,分别称为“履长节”和“豆腐节”。《岁时广记》卷三十八《如元旦》条转引《泗人月令》载:“冬至之日,荐黍糕,先荐玄冥以及祖祢,其进酒尊老及谒贺君师、耆老一如元旦。”[4][2]

鄂伦春族视冬至为“开始落雪的季节”(即冬季,鄂伦春语)的其中一关键日。[5]云南独龙族则在冬至左右准备其年节(独龙语卡尔江哇卡雀哇德里哇)。[6]

斯堪的那维亚北欧部分地区,冬至节称为耶鲁节东欧地区则称冬至节为“Koleda英语Koleda”。[7][8]

此外,作为时令与节日,冬至在各地称法不同,还有“冬至节”、“小新正”、“如正”、“交冬”、“消寒节”、“小年” 、“除夜”即“冬除”(冬至日前一夜)、“守冬”等称谓。冬至亦代表旧的一年快过。

气象测量

[编辑]

民国初年《雄县新志》所述,传统华夏民众会在冬至日竖立八尺表木以测验来年水旱。汉朝亦有“晷进则水,晷退则旱”此一标准判断水旱。[9]

另华夏民众会在冬至日观察日出日落的云气变化,以雨晴预知判断春节天气之好坏。浙江农谚云:“晴冬至烂年边,邋遢冬至晴过年。”表示冬至不下雨雪,春节时就要下雨雪而弄得道路湿滑泥泞;反之亦然。[9][4]

至于确定冬至日的方法,则是透过竖立表木测量至日中午时分长度,华夏民众则称该表木为“华表”:

  • 北回归线或以北而言,日影往北最长者为冬至,日影往北最短者为夏至;
  • 北回归线赤道之间而言,日影往北最长者为冬至,日影往南最长者为夏至;
  • 南回归线赤道之间而言,日影往南最长者为冬至,日影往北最长者为夏至;
  • 南回归线或以南而言,日影往南最长者为冬至,日影往南最短者为夏至。

庆祝方式

[编辑]

传统上冬至半月是喜庆气氛浓重的节期,更是其中蕴含最丰富、最多不同节俗的节日,且最具继承力。庆祝方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祭祀(祭天、祭地、祭神祭祖)、贺礼(拜贺、送寒衣)、饮食、文艺(数九)等。

周礼·春官宗伯》云:“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祇物魅。”古时华夏民众按照天圆地方的原则,冬至圜丘祭天,夏至方泽祭地。[9]

梦粱录》也提及:“十一月仲冬,正当小雪、大雪气候。大扯杭都风俗,举行典礼,四方则之为师,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礼,加于常节……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贺礼。士夫庶人,互相为庆。太庙行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官放公私僦金三日。东驾诣攒官朝享。”[10]

朝廷与官民

[编辑]

早在代,冬至就有国家祀典。《周礼.春官》提及:“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冬至节则是在代开始成为通行节日,并在往后衍生出越来越多节俗,排场与风光也渐甚。甚至会有不少文人因此大献颂诗,例如代有一贺君作品《独断》则提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4]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东汉王朝对待冬至的情况:“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可知从汉代起冬至是国定假日。而历代帝王亦会以冬至为盛大的国事大典,南郊祭天(取太阳要从冬至后从南回归线“回归”),北郊祭地,朝会群臣与邻国使节等。《史记.封禅书》提及:“冬至日,礼天于南郊,迎长日之至。”可见当时人们视“长日”当作喜福。[4][9]

河北《怀安县志》提及:“冬至日,缙绅拜阙,士人拜师长,子孙拜祖父,曰贺冬。”,当中“拜阙”就是指到皇宫中朝拜君主,赴拜阙者有本国臣僚,亦有外国使节。南北朝时代沈约《宋书》则记载了:“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朝贺,因小会,其仪礼亚于岁朝。”并有献之仪,表示迎福践长。曹植《冬至献袜颂表》记载:“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甦……并献纹履七緉,袜若干副。”[4][2]

晋朝以后,时任朝廷也开始在冬至当日举行朝会,其盛大仅次于元日(元旦)。朝会典礼中有一仪式为朝贺礼,皇帝在当中要接受各国与周边民族的使臣、以及文武百官的上表祝贺。[1]

宋朝以后,皇帝更专门制定冬至节大朝会的仪卫兵仗,俗称“挂冬仗”,宫城内外遍布排列井然有序的步骑兵甲,同时悬挂旌旗、击鼓、奏乐。而入朝官员则必须穿着制服觐见皇帝,比照祭祀大礼。[1]

两代则在北京南郊天坛祭天。清代皇帝祭天仪式每年都有,祈求天帝保佑、国泰民安,并已发展到极为繁琐、复杂、隆重:期间皇帝必须穿祭服、请牌神,太常寺官奏请行礼,典仪官唱赞“燔柴迎帝神”;更在东南煪柴炉升火,西南方悬望灯,乐队齐鸣。[10]

代《帝京岁时纪胜》亦提及:“长至南郊大祀,次日百官进表庆贺,为国大典。”[4]

官府亦会在冬至期间允许开放赌场供民聚自由出入。[1]

古时民间

[编辑]

冬至是昔时各家庭团聚庆贺的节日,不仅家庭成员间相互饮“节酒”和食佳节美食庆祝,更会走访亲友居所庆贺送礼和祭奠祖先与神明,其中河北《柏乡县志》就有提及:“是日士民祭始祖墓”。而民众也会准备一套新衣服以求在冬至体面应节,哪怕是节衣缩食储钱甚至问亲友借贷也得购买新衣服。而冬至亦有时值一阳初至“扶阳”的信仰意义及相应习俗,取阳气于冬至既小又弱故需扶助使其健旺,例如“拥炉会饮”、食圆形食品等,虽则扶阳观念的习俗在20世纪开始式微。[4][1]

早在商朝,民间已有着年终祭祀“清祀”的习俗,祭祖妣兼祭百神。而早在代,每年农历十月,民间都会有年终“大蜡”(其中“蜡”解作“合祭”之意),祭一切神祇鬼灵;后于汉朝正式采用农历时将大蜡礼仪移到农历十二月。这反映着传统华夏人民善祭的一面──认为众生皆由众神灵庇护,且延续著祖先的历史。[9]

s:东京梦华录/卷十》就记载了宋都开封城每逢冬至节到处洋溢的节日气氛:“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祝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1]此外开封特别普遍流行“守冬”习俗,乃趁冬至一阳复始之时人如能与大自然息息相应就会获得新的生命力,表示儿孙添岁、老人延寿。同时因正值冬天及农务闲期,中国北方多在冬至前后有冰上,雪上游戏,例如堆雪狮、雪人雪山雪灯、打滑㳠、打雪仗、溜冰、爬犁等,另外还盛行冬猎并携带猎物串亲访友,同时盛行闾里馈赠家庆瑞雪丰年。[10]

《清嘉录》亦有一首诗描述送礼:“冬至家家讲物仪,近来送去费心机。胸前尽收浑闲事,原物多时却再归。”[1]

光绪八年刻本河北《怀来县志》:“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送,谓之肥冬。”指肥冬乃指冬至正当粮入仓、猪已宰、酒正酿之时节,饮食丰饶,各家各户皆酒肉飘香之余亦会馈送酒肉予亲朋戚友。[4]

《中华全国风俗志.江苏仪证》:“十一月冬至节,从火,祀家庙、福祠、灶经,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谚云‘大冬如大年’,即吴中‘肥冬瘦年’之说也。”可见南北朝时冬至,民众更有拜父、拜母之礼。[4][2]

冬至与春节同样有“拜冬”、“贺冬”等习俗尊师敬老。东汉崔寔s:四民月令》提到:“(冬至)进酒淆,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

冬至的饮食文化与规模更是丰富非常。

中国北方

[编辑]
北京市一户家庭在冬至日食用水饺

北方的冬至饮食习俗:

  • 有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认为冬天寒冷而人体耗热量多故应该多食有营养的食品补充热量。因此有冬至日有食饺子馄饨的习俗:吃馄饨寓意破阴释阳,表达冬至的新旧交接宇宙混沌状态,更意味亲自开辟世界;而吃饺子又俗称“安耳朵”(挤饺形似耳朵),民间习俗认为冬至日不食饺子会冻掉耳朵,也不利农事收获;另一说食饺子防为纪念药王张仲景。而饺子馄饨和包子等更会是家庭成员团聚围桌而食,称为“蒸冬”。 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四川、山东枣庄流行冬至当日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饺最为常见。 [10][4]
    • 南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提及:“京师人家,冬至多食馄饨。”;[4]
    • 南宋周密在《s:武林旧事/卷三》提及:“享先则以馄饨。”;[4]
    • 清代乾隆年间记载着一段岁时民俗:“冬至、祀先祖,食馄饨,取阴阳胚胎,包孕浑涵。”;[9]
    • 河北《柏乡县志》则提到:“冬至日,作馄饨为食,取开于”,混沌初分,人食之可益聪明。”[4]
  • 传说汉末医圣张仲景体念家乡乡民在寒冬中辛苦工作,就在冬至日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药材包在皮中,作成耳朵模样,给乡民们治病补身,此药方名字叫作“祛寒娇耳汤”,娇耳就是饺儿。
  • 据最早在《s:荆楚岁时记》记载之风俗,陕西一些地方在冬至会食用赤豆,认为可以驱疫鬼以避疫与卜壬日,该疫鬼相传乃共工之子在冬至日死亡后的化身。传统华夏人民一直以红豆赤豆桃木等有避灾袪疫的“神物”来陪件节时,更有“剪草成马,撒豆成兵”一说,屏山先生《至日诗》亦有描述:“豆糜厌胜怜荆俗,云物书祥忆鲁台”;随后此习俗与冬腊节令的腊八粥融合,遂民间记忆传袭出现了模糊。[9][2]
  • “拥炉会饮”:炉火与酒都属暖,围炉温酒,团聚共饮,既扶阳又贺节。[4]
  • 北方少数汉族朝鲜族人还会吃狗肉,认为是大补食品。[10]
  • 北方满族旗人在冬至时既祭天又祭祖:到了冬至晚上,家庭会在庭院内铺桌、摆供桌,挂“天地祃儿”,杀猪祭祀;同时祭祀祖儿,在院内立祖先竿子,其中竿顶为葫芦状,下有“刁斗”。参与祭典之亲朋事后更获分得祭祀用过的肉(称为“白肉”)享用,是为“吃白肉”;而猪肠和猪尿则丢在刁斗上任雀鸟进食。[9][10]
  • 北方冬至前后亦是旧地主讨债的时期,穷苦人往往外出讨饭,各地社仓实行赈济。民众也喜欢扫雪煮茶,认为有助健身。[10]

中国南方

[编辑]
新加坡兴化裔华人在冬至时制作汤圆
福州市在冬至日食用的𥻵

南方的冬至饮食习俗,某些地方有冬至日食汤团粉糍粑等甜食的习俗:

  • 冬至日会食用以制成的圆形食品,即“汤团”、“团子”、“团圆子”(在中国北方称为“丸子”),取圆形象征天与阳,寓意年终团聚。汤团有馅料者用作祭祖,无馅料者用作祀神。沿海地区人民更往往把汤团造成红色白色以寓意阴阳交泰。冬至食过汤团也象征着年长一岁。除了畅快饮食,民间亦有“晒冬米”习俗,水洗白米后在冬至日的阳光下曝晒,留给日后有病者煮食用。[9][11]
  • 有谚语“若要富,冬至吃块热豆腐。”南方民众流行趁冬至时值农事换年之交的前夕夜食豆腐进补,同时选种,称为“豆腐节”。[10]
  • 南京地区在冬至这天有喝鸡汤的传统习俗,认为冬至喝鸡汤暖身体,一暖暖一年。
  • 江浙一带在冬至食汤团外,还要吃桂花酒酿,并祭祖
  • 苏州习俗,冬至日家庭成员团聚食团圆饭,如有家人出门也会留一套悬念,其中饭前祭祝祖先,饭菜有全、全大青鱼、红焖蹄膀等。此外还有饮冬至酒的习俗,酒水以酒和糖制作,一般是仅冬至面世的桂花冬酿酒,老少皆宜。[10]
  • 南粤,传统广州人过冬至,会拜祖先,饲耗,食汤圆,做腊味糯米饭,宰鸡杀鸭炖八珍(指炖熬八种稀有而珍贵的烹饪原料),而广州外郊乡民旧日冬至日,会喂耕牛食糯米糕、米汁、酒糟、萝卜、菜水等,以犒劳其过去一年的辛勤劳作,与祈盼耕牛在来年能继续为主人换来丰收[12]
  • 福建福州一带及马祖地区则在冬至食类似汤圆的一种食品:𥻵[13]
  • 此外还有食长线面的习俗,喻意长寿及盼望冬至后每日白日长度逐渐加长而大地尽早回春。《s:梦粱录/卷06》则提及“一阳后日晷渐长,比孟月则添一线之功”。[1]
  • 冬至节时扫墓叫“过冬纸”。在闽南莆仙地区的一些地方有此风俗,借此表示子孙与先祖的灵魂共存。
  • 江南也流行一种饮食占卜游戏,以汤圆象征人,通过占卜方式祈求生育[10]
    • 在竹筛放入米圆,每次取出两个,最后如剩下1个米圆则认为必定会生男孩,如剩下2个米圆则认为必定会生女孩。
    • 烤以糯米制作的冬节圆,如汤圆胀而不裂则认为宜生男孩,如汤圆胀而裂则认为是生女之兆。

台湾

[编辑]
祭祖祠

冬至,台湾古称“冬节”(台湾闽南语Tang-Tseh/Tang-Tsueh 客家语Dung24 Jied2闽东马祖话tøyŋ ʒai[14]闽东福州话tøyk1 tsaik7)。民间首重祭祖,分为家中奉祀的祖先公妈,与各地宗亲祖厝、宗庙所举行的隆重庄严的三献礼,称为“祭祖祠”或“进祖”。礼成后则设宴款待,台湾称为“食祖”、金门称为“食头”、澎湖称为“食冬”。冬节时,主妇会在清早便开始“浮圆仔”、“炊菜包”,拜完神佛后,便开始祭拜祖先。祭毕后,全家团圆著,食用冬节圆、菜包,寓意添一岁。祭拜神佛准备全副牲礼(号称谢平安)、四果、冬节圆和菜包,拜祖先则准备剖开的牲醴、米饭、十二碗、五味碗、四果、冬节圆、鸡母狗仔、菜包等。

为了贺节与酬神,人们会在下元与冬节期间,请戏班演出“冬节戏”,台湾日治时期的冬节戏多为“乱弹戏”,台湾战后时期则多为“歌仔戏”。旧时官厅府衙亦会在冬节亦要设筵庆贺。金门是典型的宗族社会,因此冬至祭祖在金门是隆重的大事,各地宗亲氏族会举行隆重的三献礼与食头仪式。所谓的“头”,分为男子新婚的“新婚头”、家中有子成婚的“老大头”、男子年满十六岁的“成丁头”。推举任官职、学位或声望的人士担任主祭,陪祭则由炉主担任。另外除了冬节圆外,金门人亦会在冬至食“拭饼”(即润饼)[15]

冬节圆
汤圆

在台湾,冬至的汤圆被称为“冬节圆”(台湾闽南语tang-tseh-înn/tang-tsueh-înn客家语Dung-Jied-Rhan[注 1])或“圆仔”。圆仔有分甜咸、大小之分。用于祭祀的两色的小圆仔与如鸡蛋大小般的“圆仔母”两色各六。圆仔母通常包花生馅或芝麻馅及糖料[16]。冬节前夕,全家人一齐将糯米团搓挲成大大小小的圆粒,称为“公孙父子圆”。人们在祭祀完毕后,一起食用,称为“添岁”。小孩会将“圆仔丁”黏糊于门扉、窗户、车窗、桌、柜、畜栏、牲窝、水井或器物等处,犒劳窗牖神家具神等守护神一年辛劳,称为“饷耗”。糊黏圆仔丁在传统习俗中亦有祈求“出好丁”之意,为祈祷新妇生子之寓意(古时指是男子)。待圆仔丁干燥后可以借由圆仔的膨胀或塌陷来预卜生育之兆,给孩子们食用,亦有保佑发育健康,添新岁 [注 2] [注 3]。古代流传着食用冬节圆需每匙两粒,若未婚者最后一匙必为单数 ,若已婚者最后一匙必为双数。旧时台湾尚赌,赌客食用时亦预卜最后一匙剩双数为赢兆、单数为输兆[16]

搓丸

马祖冬至时令,会搓制糯米作成的粉团(糍粑),为“搓丸”(ㄘㄨㄛ ㄨㄥˋ)[14],也称“搓糍”(tshɔ si)。“”,马祖当地也写作“𥻵(米时)”。

牛生日

在台湾民间故事中,相传冬节是台湾牛的生日[17]。古时人们会迎接牛仔回家庆祝。人们会在番薯内挖洞,填入冬节圆一齐饲牛,以犒劳台湾牛一年农作的辛劳。或在牛的额、角、脊背、尾巴黏上汤圆,希望它和主人一样添福增寿。另外,把冬节圆黏在果树上,并把果树划破一点树皮,浇沃上圆仔,亦在祈年丰收、硕果累累。有些村庄,还会在门环上插榕枝竹叶,以祈求家户运势像榕树一样茂盛健壮,像竹子一样节节高升,此外榕树也有辟邪的作用[18]

鸡母狗仔

“鸡母狗仔”是台湾人为了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用生粿搓捏成等造型的供品。待鸡母狗仔形塑后,再染到“圆仔糟”(造汤圆的原料)施以颜色,蒸熟后用与其他牲醴供品一同用以祭祀,称为“祭冬”。除了一般的牲畜外,鸡母狗仔的造型亦包含鲤鱼、金瓜、凤凰、龙柱或水族等饶富趣味的吉祥物。

祭拜完后,小孩便会拿鸡母狗仔来“相斗”,若一方头断,便要将其身体一并送给对方[19]。台湾闽南俗语云:“补冬补喙空 ”,冬至为阴阳气交与人体阴阳气交的时机,作为炖煮“十全”、“八珍”或米粿等食品等食补是养生的好时机,而现代社会的烧酒鸡姜母鸭羊肉炉亦受欢迎。

土地契约

古时台湾人有关土地、田地的租佃、买卖与抵押,都会先在八月十五期间预谈或预缴款,而冬节时订立契约正式履行。由于时序冬至时,农作物都已收成,两方产权较清楚之故。因此不论买卖、续约、抵当、终止或新旧佃户更换,皆会在冬节进行[20]

公众假期

[编辑]

在当代各大以华人为主体的国家或地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乃唯一设冬至日为全民公众假期之地区。而中华民国政府所辖的金门县为了盛大的祭祖仪式,亦实行公假制度,但台湾本岛澎湖群岛马祖列岛并不放假[21]

各地谚语

[编辑]
  • “冬至进补,春天打
  • 江南:“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意思是冬至如果是晴天,春节通常要下雨,反之亦然。
  • 上海川沙:“冬至菜花大麦
  • 广东:“冬至一家团聚食晚饭,饭前或饭后食甜汤圆”,代表一家团圆。“干冬湿年”指冬天不下雨,春节一定下雨。
  • 香港:“冬唔(不)冻,过年冻”(若冬至天气不冷,则过农历年时天气便会冷,刚好相反)。
  • 广州:“冬在初,浸唔多;冬在尾,卖咗黄牛来买被。”
  • 香港:“冬在初,冷唔多;冬在中,冷死葱;冬在尾,卖咗黄牛来置被。”(指冬至在农历月初,该年天气通常会较温暖,冬至在月中则该年冬天较冷,冬至在农历月底,该年冬天则会相当严寒)
  • 福建:“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
  • 台湾:“冬节伫月头,爱冷/欲寒伫年兜;冬节伫月尾,爱冷/欲寒伫正月;冬节伫月中/中央,无雪亦无霜”
  • 台湾:“冬节在头,冻死老牛;冬节在中,单衣过冬;冬节在尾,二月冻雪”
  • 台湾:“干冬节,澹过年”、“冬节澹,做孝男”、“冬节大如年”
  • 台湾:“冬节红、过年茫”、“冬节乌,过年酥”、“冬节不过/到不寒,夏至不过/到不热”
  • 台湾:“冬节透脚日,做田人拼拢刽直”
  • 台湾:“冬节圆仔食落加一岁”
  • 福建马祖):“搓丸自搓搓,依奶疼依哥,依哥有老妈(老婆),依弟单身哥(单身);搓丸自搓搓,年年节节高,大人添福寿,囝仔岁数多”

参看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客家的冬节圆,在四县腔地方称为“雪圆仔”与“惜圆”(寓意惜缘)、海陆腔地方称为“粄圆”
  2. ^ 台湾府志》(1696)卷七记载:“冬至,人家作米丸祀众神及祖先,举家团𪢮而食之,谓之‘添岁’;即古所谓‘亚岁’也。门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谓之‘饷耗’。是日,长幼祀祖、贺节,略如元旦”
  3. ^ 代王瑛《凤山县志》记载:“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先礼神毕,卑幼贺尊长者,节略如元旦。有祖祠者,合族祭之,谓之祭冬,家团圆而食,谓之添岁,即古所谓亚岁也。门扉器物,各黏一丸,谓之饷耗”,《台湾民俗节庆》李秀娥 著,晨星出版,200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朱启新、朱筱新,《中国古代汉族节日风情》,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
  2. ^ 2.0 2.1 2.2 2.3 2.4 2.5 李永匡、王熹,《中国节令史》,文津出版社,1995
  3. ^ 冬至日,颐和园上演“金光穿洞”奇观. 中国日报网. 2020-12-21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9).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大乔,《图说中国节》,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5. ^ 叶涛,《中国民俗》,页100~102,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
  6.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華各民族:獨龍族. [2011-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6). 
  7. ^ Why is Christmas Day on the 25th December?. [201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6). 
  8. ^ The Yule Log. [2011-1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海上,《中国人的岁时文化》,岳麓书社,2005
  10.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李露露,《中国节》,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1. ^ 李秀娥,《台湾民俗节庆》,晨星出版,2004
  12. ^ 广州日报 1956
  13. ^ 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
  14. ^ 14.0 14.1 連江縣政府福州語課本-冬節. [2015-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5. ^ 冬至在金門 鄉親吃頭. [2014-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2). 
  16. ^ 16.0 16.1 《台湾风俗》 第一章 “岁时”,页30-31,吴瀛涛著,2010年9月 再版(民国99年), 众文图书公司出版。
  17. ^ 冬至 牛的生日. [2014-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18. ^ 新北市客家民俗信仰館:冬至. [2014-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19. ^ 「雞母狗仔」糯米團 冬至祭祖傳古味. [2014-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5). 
  20. ^ 臺灣民俗文化研究室:冬至大如年. [2014-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0). 
  21. ^ 冬至放公假 金門娃娃學祭祖. [2014-1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6). 

影像专辑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