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陈铭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陈铭枢
陈铭枢
第2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任期
1954年12月21日—1959年4月17日
第2-4届全国政协委员
任期
1954年12月21日—1965年5月15日
中国 第1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任期
1956年6月30日—1958年2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任期
1949年10月1日—1954年9月27日
主席毛泽东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代理)
任期
1931年12月15日—1932年1月1日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代理)
前任蒋中正
继任孙科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899年12月4日
 大清广东省廉州府
逝世1965年5月15日(1965岁—05—15)(65岁)
 中国北京市
籍贯广东合浦(今属广西
政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其他政党中国国民党 中国国民党(1919年—1933年)
生产人民党(1933年—1934年)
中华民族革命同盟(1935年)
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 (1945年)

陈铭枢(1889年12月4日—1965年5月15日),真如,男,广东合浦(今属广西)客家人[1]中华民国二级上将,民革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代理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国民政府交通部长,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军长,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广东省政府主席,京沪卫戍总司令官,兼代理淞沪警备司令,国民革命军右翼集团军总司令。

生平

[编辑]
1930年代初期的陈铭枢

陈铭枢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为该学堂第二期生,在学堂就读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毕业后于宣统元年(1909)考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堂,就学期间同时担任同盟会联络人,武昌革命爆发后,陈铭枢弃学追随宋教仁赴武昌投入革命,编为中央第二敢死队成员。民国二年(1913)考入保定军校第二期,但是在隔年开学后即因打群架被勒令退学。退学后,陈铭枢赴日本法政学校就学,民国五年(1916)毕业返国。

陈铭枢返国后回到广东省,加入反袁世凯李耀汉肇军部队,担任游击营营长。在肇军被旧桂系给击败后,陈铭枢所属部队并未溃散,而归顺旧桂系将领林虎麾下。第一次粤桂战争期间,陈铭枢在李耀汉的号召协助下将原先投降旧桂系的肇军残军收拢击败旧桂系部队,收复肇庆市,后旧桂系被击败撤回广西省,陈铭枢与集结的前肇军部队也加入广东省军,成为粤军第一军第一师第四团,其麾下营长包括了陈济棠李时钦谬培堃等人。同时兼任西江善后处处长。此后,陈铭枢与其上司邓铿成为广东省内拥护孙中山的军事将领,在邓铿遭到枪杀,粤军第一军指挥官陈炯明和孙中山决裂后,陈铭枢辞职到南京学佛。

在国民政府于民国十三年(1924)再度改组,孙中山回归广东,陈铭枢被邓演达招揽返回广东加入孙中山团队,成为建国粤军第一师(师长李济深)第一旅旅长。并参与民国十四年(1925)的国民革命军东征。东征胜利后,建国粤军第一师改制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第一旅更名为国民革命军第10师,陈铭枢除担任第10师师长职务外还兼任第四军参谋长、副师长蒋光鼐

国民革命军北伐前的民国十五年(1926)3月,陈铭枢与白崇禧前往湖南省,与当时在省内斗争失败的唐生智会面,并与唐生智达成合作共识。北伐正式启动后,第四军所属的国民革命军第10师、第12师(师长张发奎)、独立团(团长叶挺)成为第二批进入湖南的增援部队,加入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国民革命军第八军从湖南北攻的作战线。在这条攻击线上,第四军的善战被赞誉为“铁军”。北伐军攻占武汉后,国民革命军第10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陈铭枢出任军长兼兼武汉戍卫司令,但在宁汉分裂后,陈铭枢立场偏向南京政府一方,与主导武汉政府的军事将领不合,因此其军长被解职,由部属张发奎接任,戍卫司令一职也被第八军军长唐生智所夺取。

被解职后的陈铭枢前往南京,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军事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宁汉合流后,在十一军旧部拥戴陈铭枢返回重任军长职务,并担任东路军指挥,对抗旧同事张发奎、黄琪翔发起的广州张黄事变。张发奎则在一系列操作中失去军力,最后失势下野,陈铭枢则因此役战功获得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广州分会委员,为李济深之下的重要干部。在第二次北伐结束,东北易帜后国民革命军进行整编,陈铭枢呼应号召辞去十一军军长职务。

民国十八年(1929)蒋桂战争爆发前,广东系首脑人物李济深曾试图北上南京,协调南京政府与新桂系的摩擦,但遭到蒋中正算计长期软禁在南京汤山,蒋中正在此时许诺陈铭枢与陈济棠更多的政治权力,因此两人并未反抗蒋中正的行径,也因为李济深长期离开广东,陈铭枢成为广东重要的政治首脑之一。中原大战期间,在陈铭枢的指示下,前十一军旧部接受南京政府指挥,并且将部队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民国二十年(1931)中原大战后,蒋中正因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立法争议(约法之争)故技重施,将反对训政约法的胡汉民软禁汤山,为宁粤分裂,但这次蒋中正的操作遭到广东籍国民政府政要大规模抵制,并爆发反蒋声浪,在广东省境抵制最强的包括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指挥,同时也是其旧部陈济棠。由于陈铭枢对南京的态度软弱,最后陈铭枢辞职离广,暂居香港。后在蒋中正的催促下返回国内,在第三次江西剿共战争担任右翼集团军司令,指挥十九路军进行与中国共产党军的作战。

由于九一八事变,南京与广东暂时停止政争,陈铭枢作为南京政府代表与广东方面谈判,谈判结果是蒋中正退让辞职下野,国民政府改组,宁粤合流。改组后国民政府主席由林森出任,陈铭枢出任京沪戍卫司令兼行政院副院长兼交通部长,率领十九路军调往南京周边区域。由于反蒋派大将汪精卫与蒋中正和解,陈铭枢辞去行政院副院长职务。

民国二十一年(1932),一·二八事变发生,陈铭枢指挥十九路军对抗日本侵略,但是后续战力不支退出上海一带。5月淞沪停战协定签订,蒋中正重新掌权,陈铭枢解任京沪戍卫司令一职,粤系政要陆续退出南京国民政府运作。十九路军则调往福建省,投入第四次江西剿共战争,陈铭枢则于同年6月辞去交通部长职务,赴欧考察。

民国二十二年(1933),陈铭枢联络十九路军的旧部属,开始筹划反蒋战争。借由潘汉年的沟通,十九路军与中国共产党达成停战,陈铭枢则开始集结其旧部与上司李济深等人至福建省,在福州组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组织生产人民党,任总书记,发动闽变。但闽变在民国二十三年(1934)初遭到南京国民政府指挥的中央军镇压,十九路军遭击溃,中华共和国解散,陈铭枢与李济逃往香港。1935年和李济深等在香港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持续进行反蒋活动。1937年1月8日,陈铭枢自欧洲回中国,抵香港[2]:5333。在民国二十六(1937)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陈铭枢在同年9月解散中华民族革命同盟返回国内,并开始在重庆与昆明等国府控制区串联反蒋中正团体,持续进行反蒋政治运动。

民国三十二年(1943)8月,陈铭枢与李济深、谭平山等人筹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陈铭枢出任干事。此后该团体逐步扩大,在民国三十七(1948)年馀香港成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陈铭枢出任民革中央常委。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铭枢作为民革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民革成为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之一。后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人大常委、政协常委等职。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划为右派分子[3],被拔除所有职务。1965年病逝北京。

1978年,中共平反其指控罪名。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客家爱国名将陈铭枢故居在[[广西]]北海璋嘉村落成. [2015-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7). 
  2. ^ 李新总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韩信夫、姜克夫主编 (编).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ISBN 9787101079982. 
  3. ^ 注: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1~11日))在北京召开。大会开幕前一天,即1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向大会提出了《关于罢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民族委员会法案委员会和国防委员会中的右派分子黄绍竑等十人的职务的建议》……常务委员会决定建议大会罢免黄绍竑、龙云、陈铭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费孝通黄现璠欧百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委员的职务,罢免龙云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的职务,罢免黄琪翔国防委员会委员的职务。”

参见

[编辑]
 中华共和国政党职务
新头衔 生产人民党总书记
1933年11月-1934年1月
机构撤销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政府职务
前任:
蒋介石
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代理)
1931年12月16日-1931年12月31日
继任:
孙科
前任:
冯祝万
广东省政府主席
1928年12月-1931年5月
继任:
陈济棠
前任:
王斧
琼崖行政视察专员
广东省南区善后公署委员
?-?
继任:
伍朝枢
琼崖特别区行政长官公署行政长官
 中华共和国政府职务
新头衔 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文化委员会主席
1933年11月-1934年1月
机构撤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