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始無明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7年8月27日) |
佛教 |
---|
佛教大綱 佛教主題 佛教專題 |
無始無明,佛教術語。無明可分為兩種:1一念無明、2 無始無明。
概論
[編輯]「無始無明」,是指對法界實相如來藏的智慧一無所知,因而直接或間接影響眾生不能成就般若智慧功德與解脫生死,以及究竟圓滿成佛。[1]
無始無明不是因為開悟或修行而得,而是無始以來永恆地存在於眾生心中的,沒有起始的分界,故名無始無明。眾生的無始無明,是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存在着的,不曾有一剎那離開,但都不曾相應過。[2]
含義
[編輯]無始無明是大乘的別教所斷的惑,又可稱為所知障。 所知義爲「覺知心對於法界真實相的所知有所不足,因此成佛之道被障礙」[3]
心不相應無始無明。無始無明煩惱「現行顯著,遷流不住」,一切眾生及「二乘定性無學」(「二乘」爲聲聞乘、緣覺乘,「定性」義爲決定性的、不會再退轉的,「無學」爲已經斷惑而不需再學解脫道的阿羅漢或辟支佛),自無始劫以來,不曾與覺知心相應,所以稱作「心不相應無始無明」,直到產生念頭想探究法界實相的時候,才會跟無明相應,所以說無始無明是跟眾生的覺知心不相應的,只有跟少數想要求見實相者的覺知心相應,所以說它叫做心不相應無明。[4]
心不相應無明住地。心不相應無明住地,是指覺知心還沒有起念頭想探討法界實相的時所住的境界(即所謂「住地」),換言之,即是說覺知心不曾相應到無明時所住的境界,尚未起心想要探討實相的人所住的境界。眾生如果是無始以來對於萬法實相併無知覺,即是無始無明,亦稱無明住地,義爲一向住於無始無明的境界之中而未曾了知無始無明。亦從來未想過生死輪迴的本際(謂窮盡之本來者)是什麼,未想過無餘涅槃中的本際是什麼,未想過所有法界的根本是什麼,一切都未想過,所以說對實相的無明是無始本有的。
必須親聞善知識開示,了知法界實相之後,待眾生想探明法界實相而起心探究時,無始無明方才開始與眾生之覺知心相應。當菩薩開始探討如何了知實相而證得佛果,即與無始無明相應,便會開始尋找出世間善法的修行法門。在與無始無明相應的時候,一定會尋求開悟實相的知見與方法,可從教門或宗門來求開悟,最有力的途徑就是宗門——禪宗的開悟禪法。
一切有情眾生,一切二乘有學無學聖人(證果而無需再修學解脫法的叫「無學」,尚且還需繼續學習的阿羅漢之外的阿那含果及以下果位的聖人叫「有學」),都有可能滅離無始無明即所知障。 唯有真正明心見性之人才是打破無始無明者,通常來說,大乘佛菩提般若的修學中已開悟之菩薩才是分斷無始無明者,但並非唯有諸佛陀才是完全斷盡無始無明者,因為十結中的無明並非孤立於或獨立於一念無明這個範疇之外。 如果無明可以分為兩種那麼也可以分為兩種以上,因此阿羅漢只要破了一種無明就會繼續破下去,無明只會被斷盡。在阿羅漢臨命終時,必將永斷一切無明。
一切種智學中講,無始無明是隨眠而不是種子隨眠。種子是有作用的,無始無明卻是無作用的,只是依眾生不知道法界的實相,而施設有一個「無始無明」的名相概念。所以無始無明是沒有實法存在的,並沒有一個法可以說是無始無明,只是依如來藏而說有無始無明,是依眾生未證悟如來藏而不知道法界的真實相,而施設這樣一個假名而已,所以無始無名並不是「實有法」,是依未證如來藏導致無法了知實相而假施設的名相。[5]
辨義
[編輯]空無所有只是一種無念境界,絕非無始無明。
無始無明乃是不明法界實相心——真如——阿賴耶識心體。凡夫不能明見「佛性」,不知實相法界之本體,不明此本體心及其所顯示之真如性與世間法上之種種性用,故於法界實相產生臆想與測度,便墮於臆想所知之「空無所有境界」中,卻返身認取離念靈知心作為真如與佛性。[6]
無始無明上煩惱
[編輯]菩薩當與無始無明相應時,便深思:「自己已開悟了,因何猶未成佛?因何未具足佛地一切功德及福德?」此時便起「無始無明諸上煩惱」(有「一念無明下煩惱」故,名此煩惱為上):心上煩惱、果上煩惱、定上煩惱、得上煩惱、止上煩惱、觀上煩惱、慧上煩惱、……無量無數上煩惱,諸煩惱皆因對於佛地有惑而產生,故又名為「塵沙惑」。由此時起,菩薩之無始無明上煩惱,方由自心現行流注,猶如瀑流恆不斷絕,直至成佛才能斷盡皆滅。此諸無始無明上煩惱自心流注,乃三大無量數劫修道所斷,非破參明心或眼見佛性時頓斷;最後身菩薩(又名一生補處菩薩、最後有者菩薩,爲成佛前最後一世)歷三大無量數劫之修行已,方能於明心見性時頓斷所餘極微細的煩惱障、習氣及所知障極微細之「劣無漏隨眠」,非未經三無數劫修道者所可頓斷。
參考條目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1:「「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為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花,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花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CBETA, T17, no. 842, p. 913, b19-28)
- ^ 《大乘起信論》卷1:「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恆不變淨法滿足,故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後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意菩薩等,覺於念異,念無異相,以捨麁分別執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於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麁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CBETA, T32, no. 1666, p. 576, a24-c4)
- ^ 張正圜.《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
- ^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9:「何以故無始無明迷心性故。譬如世間多思覺者。妄起尋求而伺察之。如是妄想設入定門心猶取著。無智慧故經百千劫。終不能得三昧現前。」(CBETA, T08, no. 261, p. 908, c5-8)
-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1:「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眾空花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眾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花,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為淨覺隨順。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為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CBETA, T17, no. 842, p. 913, b28-c11)
- ^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煩惱依種。比無明住地。算數譬喻所不能及。」(CBETA, T12, no. 353, p. 220, a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