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信
紀信(?-前204年,漢書高帝本紀作紀成),漢朝將軍,趙人。曾參與鴻門宴,隨劉邦起兵抗秦。在滎陽城危時乘黃屋車、用左纛,自稱劉邦向西楚詐降,使得劉邦逃脫,自己被俘。項羽見紀信忠心,有意招降,為紀信所拒。最終被項羽用火刑處決,多年後被鄭州人民奉為城隍。
墓地所在[編輯]
歷史上眾說紛紜:
- 根據魏書,當時紀信塚有二處:一在齊郡昌國縣(今淄博市張店區),一在滎陽。
- 根據元脫脫《宋史》、清畢沅《續資治通鑑/宋紀二十六》,宋真宗於景德4年前往西京(今洛陽),「道經漢將軍紀信塚、司徒魯恭廟,詔贈信為太尉,恭為太師」。
- 五代劉昫《舊唐書/卷四》高宗本紀:麟德二年「十一月丙子,次於原武,以少牢祭漢將紀信墓,贈驃騎大將軍。」唐初屬鄭州的原武縣今為河南省原陽縣。
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衝突跟矛盾點[編輯]
高祖八年(前199年),劉邦封紀成的兒子紀通封為襄平侯。侯位次第六十六。《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侯功」一欄載述封侯原因為:「兵初起,紀成(紀信名信字成)以將軍從擊破秦,入漢,定三秦,功比平定侯,戰好畤,死事,子通襲成功,侯。」因此紀成(紀信)在跟隨劉邦重返關中平定三秦時經已戰死,並因功封侯爵。故其子紀通後來繼承了其父紀成的功勞,世襲列侯。
子孫[編輯]
- 紀通:襲父功列侯,封地在臨淮郡襄平(今江蘇盱眙縣西北),食邑二千戶。諸呂之亂時協助絳侯周勃進入北軍奪取呂祿軍權,剷除諸呂;後與群臣擁劉恆為帝。在朝輔政,歷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共五十二年。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逝世,葬於故里(今西充縣青龍鄉龍宮山下青龍湖畔)。
- 紀嘉:紀通之子,紀信之孫,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襲父爵為襄平侯,歷景帝、武帝二世共十九年,元朔元年(公元128年)逝世。
- 紀夷吾:紀通之孫,元朔元年(前128年)襲父侯位共十九年,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去世。無後,國除。
紀念物[編輯]
參考資料[編輯]
- 《史記》卷七 項羽本紀
- 《漢書》卷一 高帝紀第一
- 《魏書》卷一百六 地形志
- 唐朝盧藏用曾有關紀信的三篇文章收錄於《全唐文第238卷》:《吊紀信文》、《紀信碑》、《紀信碑陰》參閱維基文庫。
- 清朝方濬師《蕉軒隨錄/卷五》洪武追封紀信為王
- 清朝朱彝尊《天府廣記/卷七》:描述了城隍信仰,言「宋以來,其祀遍天下,或賜廟額,或頒封爵。至或遷就附會,各指一人以為神之姓名,如鎮江、塵元、寧國、太平、華亭、蕪湖等郡邑皆以為紀信、龍且,贛、兗、瑞、吉、建昌、臨江、南康皆以為灌嬰,是也。」
注釋[編輯]
- ^ 紀公園記,2003年6月,為位於城隍廟邊的園區以紀念紀信,石碑文:「公元前204年,楚漢相爭,項羽困劉邦於滎陽,漢將紀信假漢王出城,劉邦得以脫險,項羽怒焚紀信。高祖九州一統,彰顯紀公忠義,為其築墓建廟。紀念紀公忠烈,後人神敬,尊為諸郡城隍。管城回族區人民政府順承民意,在宇右辟此園,以傳承民族文化。公元2003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