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市行政區劃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25.230.58.124留言2021年2月4日 (四) 05:59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臺中市現劃分為29區,由原臺中市的8、以及臺中縣的3縣轄市、5、13改制而來,共有29區、625、12,522

臺中市行政區劃

歷史

明清開墾時期

早期為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巴則海族洪雅族等臺灣平埔族部落定居於此。17世紀,巴布拉族與貓霧捒族、巴則海族、洪雅族、道卡斯族已成立大肚王國[1][2]鄭經繼位之後,隸屬天興州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攻下台灣,次年設臺灣府,將天興州改為諸羅縣(今嘉義縣基隆市)。雍正元年間,設立彰化縣(今雲林臺中)。1887年,臺灣建省之後改為臺灣府(今雲林縣苗栗縣)。

日治時期

日治時期,1895年8月改為臺灣民政支部。1896年臺中縣設立(今之雲林縣、彰化縣、臺中市)。1901年改縣為臺中廳。迨1920年,改為臺中州;下設臺中彰化兩市及大屯豐原東勢大甲彰化員林北斗南投新高能高竹山等十一郡五十七街庄。州廳,郡市設郡市役所,街庄設街庄役場,分層辦理地方事務。

省轄時期

臺中市
1945年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仍設置臺中市,惟改制為省轄市。1947年2月1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臺中縣北屯西屯南屯等三個劃入臺中市。

臺中縣
1945年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原日治時期之臺中州改為「臺中縣」,縣治設於員林鎮;原轄下臺中、彰化兩市,獨立成為省轄市,隔年完成大屯等十一郡改設區署(11區),街庄改設鄉鎮(60個)。1947年再將南屯西屯北屯三鄉,劃入臺中市。1949年3月,原東勢區和平鄉玉山區信義鄉能高區仁愛鄉合併增設為中峰區;隔年7月臺中縣轄12區,共59鄉鎮。1950年行政區域調整,原臺中縣、彰化市合併劃分為臺中、彰化、南投三縣,彰化市降為縣轄市,臺中縣縣治移往豐原鎮。1973年和平鄉之梨山、平等村獨立為梨山建設管理局(省轄),直至1980年12月2日再回歸和平鄉管轄。1976年3月1日,豐原鎮改制為豐原市。1993年11月1日,大里鄉改制為大里市。1996年8月1日,太平鄉改制為太平市

合併改制

  • 2009年6月23日「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經內政部審查通過;
  • 2009年7月2日,行政院正式通過臺中縣市合併改制案,臺中市與臺中縣將於2010年12月25日合併改制。
  • 2010年11月27日胡志強當選合併改制後的第1屆臺中市市長

各區簡介

目前臺中市共有29個市轄區,約略簡介如下: (按照郵遞區號排列)

中區(400)

中區為臺中市舊市區市中心,也是臺中市及中部地區東西向幹道的起點;近年來隨著臺中市交通工商業重心西移、區內道路窄小、停車場地缺乏等因素而呈現嚴重衰退,成為全市人口第三少之區。1990年代後開始嚴重衰退,但由於臺中火車站位於此,仍為臺中市最重要的交通要衝,全市公車(除山線、海線特定路線)幾乎於該處設站,2010年代後開始有民間企業與組織帶以觀光旅遊開始帶動復興中區,近年中區商業又逐漸活絡。中區是全國面積最小的市轄區,總面積不到1平方公里

東區(401)

東區為臺中市最早開發的區域之一,有旱溪貫穿。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日本台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原臺中州下臺中市的曙町、花園町、楠町、櫻町、高砂町、干城町以及大字東勢子、旱溪、頂橋子頭的部份區域,合併成立「東區」。早期該區被鐵路、河川形成雙重阻隔,因此發展嚴重受限,只有臺中後火車站位在的復興路沿線為商業與補習班集中處。近年陸續有台中鐵路高架化、大臺中車站計畫、干城重劃區與臺中糖廠都更在東區進行,使該區的前景有改變的契機,目前東區有大魯閣新時代購物中心台中秀泰廣場站前店位於該區內。

南區(402)

南區為臺中市最早成立的市轄區之一。此區設有國立中興大學中山醫學大學,重要的政府機關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臺中高等行政法院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亦設立於此區,型塑出文風鼎盛的生活圈。

西區(403)

西區為臺中州廳以及臺中市政府部分局處之所在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接收日本臺灣總督府所轄之區域,將原臺中州下臺中市的末廣町、旭町、村上町、利國町、幸町、明治町、千歲町、壽町、川端町、後壠子、土庫、麻園頭、公館,合併成立「西區」。區內經國綠園道連結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金典綠園道勤美誠品綠園道國立台灣美術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忠信市場審計新村文創聚落美術園道,使這一大片綠帶與週邊成為臺中市區主要的文化創意與餐廳聚落區域。

北區(404)

北區為臺中市文教機構最為密集的一個區,境內有3所大學、5所高中,包括全國知名的臺中一中,而旁邊的一中商圈中友百貨為著名景點,商業十分發達。臺中公園亦劃為此區,而臺中市舊有的兩個重要表演廳:中興堂中山堂也位於此區,此外還有許多文化資產,如:文英館臺中放送局臺中孔廟臺中忠烈祠等。

北屯區(406)

北屯區位於臺中市中央偏東北方,是原臺中市轄區裡面積最大、地形最錯綜、人口最多的市轄區、亦是生活型態最多元化的區域,兼具都市風貌與鄉村氣息,原臺中市海拔最高點(頭嵙山859m)亦於此區。此處為大坑風景區臺中洲際棒球場的所在地,境內有諸如文心路中清路崇德路北屯路東山路等多條主要幹道行經,亦是臺中市區通往臺中國際機場新社谷關的門戶。

西屯區(407)

西屯區位於臺中市中央偏西北方,是原臺中市面積第二大的行政區,也是臺中市轄區中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著名的七期重劃區,逢甲國際觀光商圈,台中國家歌劇院即位於該區內,臺灣大道市政大樓與臺中議政大樓組成的市政特區亦在此區,為政商混合的新市政中心。人口約22.8萬人,新光三越臺中中港店臺中大遠百老虎城購物中心即位於該區內。境內有逢甲大學,東海大學以及東海夜市也涉及此區。

南屯區(408)

南屯區位於臺中市中央偏西南方,原屬農業區,為現臺中市轄區中最早開發的地區之一,1990年代後期新興發展的中心商業區-七期重劃區亦包含此區一部分,好市多臺中店IKEA臺中店台中秀泰廣場文心店即位於該區內。而中央機關的行政院中部聯合服務中心設於此區黎明新村內(前身為臺灣省政府黎明辦公區),以及法務部矯正署所轄臺灣臺中監獄、臺灣臺中女子監獄、臺灣臺中看守所及臺灣臺中戒治所均設於此區大肚台地上。

太平區(411)

太平區位於臺中市東南方,舊名鳥榕頭。面積為該市第二大轄區(最大的為和平區),而人口數則為臺中市人口第四大市轄區,近19萬人。本區地形差異極大,西部為臺中盆地之一部分,東部為丘陵區,最高處為暗影山997m,自平地至山陵落差達800m。早期屬農業鄉,有甘蔗菸葉旱作,1980年代後,臺灣工業大力發展而在中小企業進駐下,工商業逐漸發達,轉為農工商並重,2010年代後更因台74線快速公路的完工與新光重劃區的完成,人口持續大幅增加。特產有枇杷荔枝龍眼等。國立勤益科技大學臺中市屯區藝文中心位於本區內。

大里區(412)

大里區位於南區南邊,古名為大里杙,為清代六大街庄之一,是臺中市人口第三多的市轄區,目前人口約21.2萬。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為攝氏23度,年平均溼度為77%,年平均降雨量為1,642.1公釐。重要特產有龍眼、荔枝、酸菜、芋仔冰。

霧峰區(413)

霧峰區位於臺中市最南端,與大里區、太平區、烏日區、南投縣草屯鎮、國姓鄉、彰化縣芬園鄉相鄰。霧峰區東半部為丘陵,西半部為臺中盆地之一部份,南邊有烏溪流經。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5到9月氣溫最高,年均溫約為19.4℃,年雨量約1,400~1,665公釐,集中於夏季。早期為臺灣省政府不少機構的駐地,臺灣省議會亦位於此區,經九二一地震精省曾重創霧峰的發展;2010年代後因亞洲大學亞洲現代美術館科博館九二一地震園區的成立、光復新村的轉型與霧峰林宅的修復,逐漸帶動當地旅遊與商業活動。

烏日區(414)

烏日區居臺中市南端,控制臺中盆地西南側出口,北倚大肚山,南鄰八卦山。氣候屬亞熱帶氣候,因為位居背風坡,雨量較少。高鐵臺中站成功嶺位於該區內。

豐原區(420)

豐原區位於臺中北部,是山線地區的中心。早年因在臺鐵台中線(山線)與東勢線交會點上,而成為周邊農林業的集散中心,屬於副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攝氏22度。重要農產品有,椪柑 、巨峰葡萄高接梨紅柿。區內設立臺中市葫蘆墩文化中心

后里區(421)

后里區位於臺中市北端,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地形屬於后里台地起端,氣候屬亞熱帶氣候,夏季多雨、冬季乾旱。曾在民國24年發生過台灣死傷最慘重的地震新竹台中大地震造成該區人口大量遞減。特產有椪柑、巨峰葡萄、高接梨等,也以薩克斯風聞名,也有花卉之鄉美稱。中部科學園區后里園區(后里基地與七星基地)亦在此區,也是2018年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最大的主要場地與2020年臺灣燈會的主場。區內有台灣鐵路設站經過,並有著名的麗寶樂園月眉糖廠

石岡區(422)

石岡區位於臺中市東部,為原臺中縣部分面積次小的鄉鎮,是通往中部橫貫公路的要道。氣候屬亞熱帶氣候,氣候熱而濕潤,特產有鶯歌桃、椪柑、葡萄、楊桃、高接梨、柳松茸。臺中重要的水廠石岡水壩位於此處。

東勢區(423)

東勢區位於臺中市東部。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攝氏22度,鄰近山區故雨量較多。居民多為客家人,所說客語大埔腔為主。重要特產有高接梨、桶柑、巨峰葡萄、甜柿等。

和平區(424)

和平區位於臺中市東部,雪山山脈南側,有大甲溪貫穿,是臺中市面積最大人口最少的行政區,亦是本島面積最大的市轄區,也是臺中市唯一的原住民區。西半部氣候屬溫帶、東部為副寒帶,氣溫呈現西高東低的情況。特產有椪柑、高接梨、甜柿;和平區東部則盛產蘋果、梨、水蜜桃、高山茶葉、高冷疏菜、蜂蜜等,為臺灣地區高冷疏菜的主要提供地。其中武陵地區是臺灣櫻花鉤吻鮭的故鄉。

新社區(426)

新社區位於臺中市東部,臺中盆地之外圍台地平頂,境內有新社河階群。氣候屬亞熱帶氣候,由於群山環繞,多地形雨。特產有椪柑、葡萄、楊桃、高接梨、枇杷、香菇、盆景種植等。農委會種苗改良繁殖場位於此區,其近年於第二苗圃舉辦新社花海吸引不少遊客。另中興嶺亦位於此。

潭子區(427)

潭子區位於臺中市北部最南端,靠近市區。設有臺中加工出口區,俗稱「潭子加工區」。氣候屬亞熱帶氣候,東部丘陵地有農產椪柑、紅柿、黑葉荔枝。

大雅區(428)

大雅區地處臺中盆地北部,大肚台地東麓,中有筏仔溪上游段南北貫穿其間;境內西部因緊臨大肚台地關係,大肚台地縱走於西半部,其東麓山坡地,海拔約300公尺左右,走向南南西,而東半部為臺中平原,海拔130至150公尺之間,以東鄰潭子區,西接沙鹿區,北毗神岡區,南與西屯區為界。近年來將迅速發展,成為臺中市的衛星市鎮之一及捷運系統重要區域的路線。氣候屬副熱帶氣候,因位於盆地背風側,雨量較臺中市的其他區域為少。

神岡區(429)

神岡區古名「新廣庄」,位於臺中盆地北側,大肚山東部,大甲溪南岸。本區西側的土地為臺中國際機場的其中一部分。氣候屬亞熱帶,氣候溫和。區內的景點包含潭雅神綠園道筱雲山莊社口林宅。本區以製造業為主要產業,近年來,政府於本區亦設有豐洲科技工業園區。

大肚區(432)

大肚區位於臺中市西南方,大肚台地山麓西南面。大肚區氣候屬亞熱帶,因有地形雨導致降雨量較多。

沙鹿區(433)

沙鹿區位於臺中市西部海岸平原的中心位置,臺中市區、臺中港之間,鄰近台中工業區及中部科學園區,靠近台灣海峽。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少屏障,季風強、雨量少。重要特產為甘藷、豬肉副食產品。

龍井區(434)

龍井區在日治時期之前舊稱為「茄投庄」,自清朝領台後,隸屬諸羅縣水裡社,雍正元年歸彰邑管轄。直到甲午戰爭台灣割讓予日本後,初設塗葛堀支廳,1920年制度改正時才取庄內「龍目井」之頭尾二字而改稱為「龍井」,設龍井庄,隸屬台中州大甲郡,為「龍井」之名原由。

梧棲區(435)

梧棲區位於臺中市西側,為原臺中縣部分面積最小的行政區,為台灣中部沿海四大城鎮之一,也是臺中港的所在地。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地形平坦少屏障,季風強、雨量少,沿港區交界植有大面積防風林。

清水區(436)

清水區位於臺中市西部清水平原,大肚山台地西北麓,大甲溪南岸,西臨台灣海峽。 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季風盛行於每年的10月到隔年的4月,夏季多雨,冬季乾冷。年均溫約攝氏22度。重要特產有韭菜、韭黃等。 臺中市立港區藝術中心位於此區。

大甲區(437)

大甲區位於臺中市西北角。氣候為副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約攝氏24度。鎮瀾宮、奶油酥餅、芋頭、奶油酥餅及帽蓆等等為特色,其中鎮瀾宮每年農曆三月的媽祖遶境活動最為盛名。此區為台灣第一個完全進入數位電視時代的鄉鎮市區。

外埔區(438)

外埔區位於臺中市西北方。介於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外埔區原為苗栗縣行政區蓬山八社的大甲東社,1920年設外埔庄,隸屬臺中州豐原郡。氣候屬亞熱帶,特產有巨峰葡萄、馬鈴薯、百合、稻米等。

大安區(439)

大安區位於臺中市的西北部,介於大甲溪與大安溪之間。區名源自「大安港」。氣候屬亞熱帶,氣溫偏高,夏季濕熱,冬季乾冷多風。區內的大型設施有大安濱海樂園以及龜殼生態公園。代表的區域產品有安農五寶,包括:酒、蔥、芋頭、安泉米以及安農飛天豬。

各區統計

臺中市政府對於市政都市的發展,勢在必行將行政區域29區擬調整為成14區,調整後每區的人口約在十八萬至三十萬以上[3],執行都市計劃的發展,更能發揮節約市政預算經費 ,平均區域發展,達到人口生活水平。

區名 面積
(km²)
下轄
里數
下轄
鄰數
人口數 人口
消長
人口密度
(人/km²)
郵遞區號 地理分區
中區 0.8803 8 195 18,338 -4 20,832 400 都心[4]
東區 9.2855 17 404 75,912 -32 8,175 401 都心
南區 6.8101 22 608 126,642 +4 18,596 402 都心
西區 5.7042 25 608 115,324 +128 20,217 403 都心
北區 6.9376 36 842 147,011 -146 21,190 404 都心
北屯區 62.7034 42 934 284,427 +419 4,536 406 都心
西屯區 39.8467 39 1,006 230,743 +31 5,791 407 都心
南屯區 31.2578 25 597 174,322 +282 5,577 408 都心
太平區 120.7473 39 714 194,202 +128 1,608 411 屯區
大里區 28.8759 27 767 212,777 +62 7,369 412 屯區
霧峰區 98.0779 20 354 65,311 -19 666 413 屯區
烏日區 43.4032 16 281 75,689 -3 1,744 414 屯區
豐原區 41.1845 36 737 166,802 +29 4,050 420 山線
后里區 58.9439 18 263 54,594 -13 926 421 山線
石岡區 18.2105 10 109 14,702 -26 807 422 山線
東勢區 117.4065 25 343 49,627 -9 423 423 山線
和平區 1037.8192 8 117 10,852 -32 10 424 山線
原住民區
新社區 68.8874 13 174 24,259 -36 352 426 山線
潭子區 25.8497 16 321 109,332 -20 4,230 427 山線
大雅區 32.4109 15 359 95,747 +42 2,954 428 山線
神岡區 35.0445 16 280 65,670 -43 1,874 429 山線
大肚區 37.0024 17 298 56,927 -46 1,538 432 海線
沙鹿區 40.4604 21 412 94,958 +70 2,347 433 海線
龍井區 38.0377 16 290 78,135 +10 2,054 434 海線
梧棲區 16.6049 14 342 58,956 -1 3,551 435 海線
清水區 64.1709 32 496 87,634 +76 1,366 436 海線
大甲區 58.5192 29 376 76,594 -89 1,309 437 海線
外埔區 42.4098 11 187 32,108 -33 757 438 海線
大安區 27.4045 12 110 19,076 -13 696 439 海線
臺中市 2214.8968 625 12,524 2,816,671 +619 1,272

地區人口消長

下表為各地區人口消長情形:

2020年舊臺中市每月人口變化
月份 人口 消長
舊臺中市人口變化圖表
1 1,171,789 +567
2 1,172,134 +345
3 1,172,719 +585
4 1,172,932 +213
5 1,173,047 +115
6 1,173,378 +331
7 1,173,483 +105
8 1,173,771 +288
9 1,173,933 +162
10 1,174,446 +513
11 1,175,286 +840
12 1,177,159 +1,873
累積年度增減:+5,937
本年人口約已成長0.507%
2020年舊臺中縣每月人口變化
月份 人口 消長
舊臺中縣人口變化圖表
1 1,643,915 −124
2 1,643,918 +3
3 1,643,948 +30
4 1,643,809 −139
5 1,643,447 −362
6 1,643,539 +92
7 1,643,309 −230
8 1,643,048 −261
9 1,642,846 −202
10 1,643,101 +255
11 1,643,384 +283
12 1,643,628 +244
累積年度增減:−411
本年人口流失,累積成長率為-0.025%
2020年臺中市地理分區每月人口消長
分區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年度增減
市區 人口 1,171,789 1,172,134 1,172,719 1,172,932 1,173,047 1,173,378 1,173,483 1,173,771 1,173,933 1,174,446 1,175,286 1,177,159 總計
消長 +567 +345 +585 +213 +115 +331 +105 +288 +162 +513 +840 +1,873 +5,937
山線 人口 591,856 591,693 591,585 591,351 591,012 590,897 590,616 590,384 590,024 589,932 589,788 589,639 總計
消長 −182 −163 −108 −234 −339 −115 −281 −232 −360 −92 −144 −149 −2,399
海線 人口 504,426 504,414 504,388 504,360 504,322 504,434 504,236 504,052 503,882 503,984 504,084 504,314 總計
消長 −106 −12 −26 −28 −38 +112 −198 −184 −170 +102 +100 +230 −218
屯區 人口 547,633 547,811 547,979 548,105 548,120 548,208 548,457 548,612 548,940 549,185 549,512 549,675 總計
消長 +164 +178 +168 +126 +15 +88 +249 +155 +328 +245 +327 +163 +2,206
  1. 人口消長計算方式為該月人口減去上月人口,正值以紅字表示,負值以藍字表示,持平以綠字表示
市區
山線
海線
屯區
臺中市歷年人口變化(1981年~2020年)[5]
市區
年份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人口 607,238 621,566 636,406 655,196 674,936 695,562 715,107 730,376 746,780 761,802
增加量 +14,328 +14,840 +18,790 +19,740 +20,626 +19,545 +15,269 +16,404 +15,022
成長率 +2.360% +2.388% +2.953% +3.013% +3.056% +2.810% +2.135% +2.246% +2.012%
年份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人口 774,197 794,960 816,601 832,654 853,221 876,384 901,961 917,788 940,589 965,790
增加量 +12,395 +20,763 +21,641 +16,053 +20,567 +23,163 +25,577 +15,827 +22,801 +25,201
成長率 +1.627% +2.682% +2.722% +1.966% +2.470% +2.715% +2.918% +1.755% +2.484% +2.679%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人口 983,694 996,706 1,009,387 1,021,292 1,032,778 1,044,392 1,055,898 1,066,128 1,073,635 1,082,299
增加量 +17,904 +13,012 +12,681 +11,905 +11,486 +11,614 +11,506 +10,230 +7,507 +8,664
成長率 +1.854% +1.323% +1.272% +1.179% +1.125% +1.125% +1.102% +0.969% +0.704% +0.807%
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人口 1,090,673 1,100,036 1,108,621 1,117,763 1,130,747 1,142,771 1,153,230 1,162,363 1,171,222 1,177,159
增加量 +8,374 +9,363 +8,585 +9,142 +12,984 +12,024 +10,459 +9,133 +8,859 +5,937
成長率 +0.774% +0.858% +0.780% +0.825% +1.162% +1.063% +0.915% +0.792% +0.762% +0.507%
山線
年份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人口 427,238 435,305 441,479 448,213 454,335 459,374 465,231 471,941 477,821 485,768
增加量 +8,067 +6,174 +6,734 +6,122 +5,039 +5,857 +6,710 +5,880 +7,947
成長率 +1.888% +1.418% +1.525% +1.366% +1.109% +1.275% +1.442% +1.246% +1.663%
年份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人口 494,004 502,832 511,182 520,261 530,158 538,001 545,280 551,141 556,115 560,890
增加量 +8,236 +8,828 +8,350 +9,079 +9,897 +7,843 +7,279 +5,861 +4,974 +4,775
成長率 +1.695% +1.787% +1.661% +1.776% +1.902% +1.479% +1.353% +1.075% +0.902% +0.859%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人口 563,680 567,716 570,736 571,527 572,360 574,597 576,501 578,268 579,137 579,394
增加量 +2,790 +4,036 +3,020 +791 +833 +2,237 +1,904 +1,767 +869 +257
成長率 +0.497% +0.716% +0.532% +0.139% +0.146% +0.391% +0.331% +0.307% +0.150% +0.044%
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人口 580,685 583,691 584,975 586,270 588,904 590,492 591,888 593,081 592,038 589,639
增加量 +1,291 +3,006 +1,284 +1,295 +2,634 +1,588 +1,396 +1,193 -1,043 -2,399
成長率 +0.223% +0.518% +0.220% +0.221% +0.449% +0.270% +0.236% +0.202% -0.176% -0.405%
海線
年份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人口 359,098 366,694 373,397 379,637 384,245 388,733 393,510 399,260 403,844 410,796
增加量 +7,596 +6,703 +6,240 +4,608 +4,488 +4,777 +5,750 +4,584 +6,952
成長率 +2.115% +1.828% +1.671% +1.214% +1.168% +1.229% +1.461% +1.148% +1.721%
年份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人口 417,173 423,947 429,732 435,183 439,159 443,451 447,730 452,417 456,143 460,543
增加量 +6,377 +6,774 +5,785 +5,451 +3,976 +4,292 +4,279 +4,687 +3,726 +4,400
成長率 +1.552% +1.624% +1.365% +1.268% +0.914% +0.977% +0.965% +1.047% +0.824% +0.965%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人口 462,815 465,472 467,762 470,264 472,722 476,063 478,411 480,565 482,265 483,361
增加量 +2,272 +2,657 +2,290 +2,502 +2,458 +3,341 +2,348 +2,154 +1,700 +1,096
成長率 +0.493% +0.574% +0.492% +0.535% +0.523% +0.707% +0.493% +0.450% +0.354% +0.227%
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人口 485,036 487,082 489,445 491,931 495,294 498,875 501,447 503,603 504,532 504,314
增加量 +1,675 +2,046 +2,363 +2,486 +3,363 +3,581 +2,572 +2,156 +929 -218
成長率 +0.347% +0.422% +0.485% +0.508% +0.684% +0.723% +0.516% +0.430% +0.184% -0.043%
屯區
年份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人口 257,722 269,311 279,900 292,649 303,609 312,918 324,749 339,274 349,204 361,593
增加量 +11,589 +10,589 +12,749 +10,960 +9,309 +11,831 +14,525 +9,930 +12,389
成長率 +4.497% +3.932% +4.555% +3.745% +3.066% +3.781% +4.473% +2.927% +3.548%
年份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人口 375,662 390,726 410,337 424,505 435,412 445,926 454,751 464,021 469,149 472,875
增加量 +14,069 +15,064 +19,611 +14,168 +10,907 +10,514 +8,825 +9,270 +5,128 +3,726
成長率 +3.891% +4.010% +5.019% +3.453% +2.569% +2.415% +1.979% +2.038% +1.105% +0.794%
年份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人口 475,779 478,601 481,878 485,249 488,360 492,776 495,984 499,111 500,724 503,365
增加量 +2,904 +2,822 +3,277 +3,371 +3,111 +4,416 +3,208 +3,127 +1,613 +2,641
成長率 +0.614% +0.593% +0.685% +0.700% +0.641% +0.904% +0.651% +0.630% +0.323% +0.527%
年份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人口 508,000 514,084 518,620 523,871 529,500 535,101 540,505 544,847 547,469 549,675
增加量 +4,635 +6,084 +4,536 +5,251 +5,629 +5,601 +5,404 +4,342 +2,622 +2,206
成長率 +0.921% +1.198% +0.882% +1.012% +1.075% +1.058% +1.010% +0.803% +0.481% +0.403%

參見

參考資料

  1. ^ 大肚番王傳奇.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2). 
  2. ^ 李建霖. 臺灣原住民族文化歷史大辭典:大肚王國. 中華民國教育部 、中華民國原民會. [永久失效連結]
  3. ^ 自由時報2012-03-26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3-17.
  4. ^ 臺中市區域計畫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臺中市政府
  5.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8-30].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