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县
于都县 | |
---|---|
县 | |
坐标:25°57′27″N 115°29′13″E / 25.9575°N 115.4869°E | |
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隶属行政区 | 江西省赣州市 |
政府 | |
• 县长 | 陈阳山 |
• 县委书记 | 蓝捷 |
面积 | |
• 总计 | 2,893 平方公里(1,117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905,439人 |
• 密度 | 313人/平方公里(811人/平方英里) |
• 城镇 | 396,118人 |
时区 | 北京时间(UTC+8) |
車輛號牌 | 赣B |
行政区划代码 | 360731 |
国内生产总值(2008) | ¥64.4 |
網站 | http://www.yudu.gov.cn/ |
于都县(旧名
历史沿革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雩都县,以北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6月1日起,因字生僻,由原名“雩都”更名为“于都”[2]。
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
公元前201年(西汉高祖六年)建县,迄今已有2214年的历史。是赣南建县最早的三个县之一。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在白鹿营分设阳都县(280年改宁都县)。
南朝梁大同十年(544年)在南乡分设安远县。
五代时分设石城县,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年)将瑞金监升为瑞金县。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在九州分设会昌县。
苏区时期,先后分设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
1949年于都解放。先后属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行政公署、赣州专区、赣州地区、赣州市。
地理
因地处东经115°11'~115°49',北纬25°35'8"~26°20'53"之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土壤为红壤,质地粘重,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507mm,年日照时数1621.9小时,年均无霜期305天。境内有贡水、梅江、濂江等河流,其中贡水在境内的长度为66公里,河流总长1283公里,江河水面约16.2万亩,水力蕴藏量38.7万千瓦。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约为8.2℃和29.7℃,极端气温为39.9℃和-8℃,夏季闷热,冬季干冷,有寒潮、台风、高温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
行政区划
贡江镇、铁山垅镇、盘古山镇、禾丰镇、祁禄山镇、梓山镇、银坑镇、岭背镇、罗坳镇、小溪乡、利村乡、新陂乡、靖石乡、黄麟乡、沙心乡、宽田乡、葛坳乡、桥头乡、马安乡、仙下乡、车溪乡、段屋乡、于都工业园和罗江乡。
交通
人口
2003年人口为90.2万,截至2017年末户籍总人口为111.5万,以客家人为主。
经济
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为64.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3.68亿元;第二产业29.96亿元;第三产业20.76亿元。[4]
自然资源
钨、铅、碳石、锌、稀土、石灰石、锡、铁、锰、金、银、铜等28种,尤其钨储量极丰富,钨精矿年产量达2997.26吨。
地方特产
风景名胜
- 罗田岩摩崖石刻
- 屏山
-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旧址(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和中央直属机关长征第一渡口、中央红军各所属部队长征渡口、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旧址、中央红军第一军团部旧址、中央红军第五军团部旧址、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暨长征前夕毛泽东旧居、赣南省委旧址、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八处)
-
赣南省三级干部大会旧址(于都县博物馆)
-
赣南省委旧址(原为天主教堂)
-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馆
-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
历代名人
参考文献
-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存档副本. [2009-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2).
- ^ 2023年于都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3-06-30 (中文(中国大陆)).
- ^ 存档副本. [2010-0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