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音化
唇音化 | |
---|---|
◌ʷ |
脣音化(英語:Labialization)又稱圓脣化[1]、脣化、合口,是語言學名詞,指輔音在發音時具有唇軟腭音的次要调音。通常發生於脣軟腭近音/w/或者後元音如/u/、/o/的前面,這現象會使輔音在發音時,除本身的發音動作外,會縮小聲道銜接的地方並發出一個類似短促的濁圓脣軟腭近音/w/。國際音標會在脣化輔音右上角加上“ʷ”來表示。
一些脣化的辅音在实际上可能读成軟腭化的辅音⟨ᶣ⟩,發音時通常像[y]一样圓脣,但不像[u]那样突出。如阿布哈兹语的[ɕʷ]讀成[ɕᶣ],阿肯语的[ɲʷ]讀成[ɲᶣ]。
== 见于 ==
唇化是世界语言中最常见的次要调音,主要见于西北高加索语系(如阿迪格语)、德内语支、萨利希语系、库希特语支、埃塞俄比亚语支以及印欧语系的祖语——原始印欧语;拉丁语及部分罗曼语族语言保留了这一语音特征。
美国英语的/r, ʃ, ʒ, tʃ, dʒ/具有不同程度的唇化。
种类
开唇化 | |
---|---|
◌ꟹ |
在Ruhlen (1976)调查的706种语言列表中,唇化最常见于软腭音(42%)和小舌音(15%),最罕见于齿音和齿龈音。非舌背辅音中,唇化可能也包括软腭化。唇化并不仅限于圆唇,下列发音方式也可描述为昏花,或者原唇化的同位异音实现:
- 唇齿擦化,见于阿布哈兹语[2]
- 唇完全闭合,变为[d͡b, t͡p, t͡pʼ],见于阿布哈兹语和尤比克语[2]
- 没有明显圆唇(突唇)的“唇化”(/w/、/ɡʷ/、/kʷ/),见于易洛魁语系,可能被展唇化。
- 没有软腭化的圆唇化,见于绍纳语、阿布哈兹语Bzyb方言。
东阿兰达语的所有调音部位和调音方法都可唇化,来自相邻的圆唇元音。西北高加索语系的情形类似。马绍尔语除了唇音和舌冠音(且是阻碍音)外,所有发音部位都有作为次要调音的唇化。
在北美洲,部分语系的语言在没有嘴唇参与的情况下也能发出唇化音,参提拉木克语。
预唇化
斯洛文尼亚语中,发音可以预唇化。此外这种变化是音位性的,所有音素都有预唇化的对子(虽然不是所有同位异音都有),比较stati“站”[ˈs̪t̪àːt̪í]与vstati“站起”[ˈʷs̪t̪àːt̪í]。预唇化的部分通常被视为/ʋ/的同位异音,因为它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如vzeti“取”[ˈʷz̪èːt̪í]、povzeti“总结”[pou̯ˈz̪èːt̪í]。[3]
转写
国际音标中,软腭音的唇化一般用上标的w[ʷ](Unicode U+02B7)表示,如/kʷ/(这个符号在其他地方通常表示唇软腭化)。也有表示元音圆唇度较大或较小的变音符,如[ɔ̹], [ɔ̜],[4]通常用于元音,也有用于辅音的用法,如德内语支胡帕语中,清软腭擦音区分3种唇化度,转写为/x/, /x̹/, /xʷ/或/x/, /x̜ʷ/, /xʷ/。
国际音标扩展有两个表示圆唇程度的额外符号:表示展唇的[ɹ͍]与开圆唇的[ʒꟹ](如英语)。还有唇齿化符号[tᶹ]。[5]
对简单的唇化,Ladefoged & Maddieson (1996)恢复了一个已经弃用的IPA符号:[ ̫][6],对于带降部的字母(如ɡ)会放在字母上面。他们的主要例子是绍那语的sv/s̫/、zv'/z̫/,不过它们实际上似乎是口哨咝音。[7]IPA音标可表示不同程度的圆唇,如英语soon [s̹];swoon [sʷ]。[8]英语/ʃ/的开圆唇化也是不软腭化的。
同化
唇化也指一种特殊的同化过程:某音由于相邻唇音的影响,变成了唇化音。例如/k/在/o/的环境中可能变成/kʷ/,/a/在/p/或/kʷ/的环境中可能变成/o/。
西北高加索语系及部分澳洲原住民语言中,圆唇化从元音转移到了辅音,产生多种唇化辅音,某些情况下只剩下2种元音。例如尤比克语和东阿兰达语。圆唇元音通常只保留为唇音旁的同位异音。
语例
种类 | 语音 | IPA | 语言 | |
---|---|---|---|---|
塞音 | 普通 | 唇化清双唇塞音 | ⓘ | Chaha、巴哈语 |
唇化浊双唇塞音 | ⓘ | Chaha、巴哈语、Mayo、Yaqui | ||
唇化清齿龈塞音 | ⓘ | Archi、阿布哈兹语、老挝语、巴哈语、尤比克语 | ||
唇化浊齿龈塞音 | ⓘ | Archi、阿布哈兹语、尤比克语 | ||
唇化清软腭塞音 | ⓘ | 阿巴扎语、阿布哈兹语、阿迪格语、哈尔魁梅林语、卡巴尔达语、Taos、Chipewyan、Hadza、Gwichʼin、特林吉特语、阿肯语、Nez Perce、Archi、粤语、Wariʼ、Chaha、Dahalo、豪萨语、Igala、伊博语、意大利语、老挝语、拉丁语、纳瓦特尔语、Nawat、奥塞梯语、巴哈语、葡萄牙语、泰语、Tigrinya、Hiw、尤比克语、斯雷维语、布列塔尼语 | ||
唇化浊软腭塞音 | ⓘ | 阿巴扎语、阿布哈兹语、阿迪格语、阿肯语、Archi、Chaha、Dahalo、豪萨语、Oowekyala、奥塞梯语、Hadza、Igala、伊博语、Gwichʼin、卡巴尔达语、巴哈语、葡萄牙语、Tigrinya、尤比克语、布列塔尼语、约鲁巴语 | ||
唇化清小舌塞音 | ⓘ | 阿巴扎语、阿布哈兹语、阿迪格语、卡巴尔达语、奥塞梯语、巴哈语、特林吉特语、Nez Perce、尤比克语 | ||
唇化咽化清小舌塞音 | [qˤʷ] | Archi、尤比克语 | ||
唇化浊小舌塞音 | ⓘ | Oowekyala、Kwak'wala、Tsakhur | ||
唇化声门塞音 | ⓘ | 阿迪格语、卡巴尔达语、老挝语、特林吉特语 | ||
唇化预鼻化浊双唇塞音 | [ᵐbʷ] | Tamambo | ||
Labial–软腭 | 唇化清圆唇软腭塞音 | [k͡pʷ] | Dorig、Mwotlap | |
唇化预鼻化浊圆唇软腭塞音 | [ᵑɡ͡bʷ] | Volow | ||
塞擦音 | 咝音 | 唇化清齿龈塞擦音 | ⓘ | 阿迪格语、Archi、Lezgian、Tsakhur |
唇化浊齿龈塞擦音 | ⓘ | 阿迪格语、Dahalo | ||
唇化清龈后塞擦音 | ⓘ | Archi、阿巴扎语、阿迪格语、巴哈语、Aghul、德语 | ||
唇化浊龈后塞擦音 | ⓘ | 阿巴扎语、Aghul、Tsakhur、德语 | ||
唇化清龈颚塞擦音 | [t͡ɕʷ] | 阿布哈兹语、阿肯语、尤比克语 | ||
唇化浊龈颚塞擦音 | [d͡ʑʷ] | 阿布哈兹语、阿肯语、尤比克语 | ||
非咝音 | 唇化清软腭塞擦音 | ⓘ | 纳瓦霍语 | |
唇化清小舌塞擦音 | ⓘ | 卡巴尔达语、Lillooet | ||
边音 | 唇化清软腭边塞擦音 | ⓘ | Archi | |
擦音 | 咝音 | 唇化清齿龈擦音 | ⓘ | Archi、老挝语、Lezgian |
唇化浊齿龈擦音 | ⓘ | Archi、Tsakhur、Lezgian | ||
唇化清龈颚擦音 | ⓘ | Archi、阿巴扎语、阿布哈兹语、阿迪格语、巴哈语、Aghul、尤比克语 | ||
唇化浊龈颚擦音 | ⓘ | Archi、阿巴扎语、阿布哈兹语、阿迪格语、Aghul、尤比克语 | ||
唇化清卷舌擦音 | ⓘ | Bzhedug | ||
唇化浊卷舌擦音 | ⓘ | Bzhedug | ||
唇化清龈颚擦音 | ⓘ | 阿布哈兹语、尤比克语 | ||
唇化浊龈颚擦音 | ⓘ | 阿布哈兹语、尤比克语 | ||
非咝音 | 唇化清唇擦音 | [ɸʷ] | ||
唇化浊唇擦音 | [βʷ] | Tamambo | ||
唇化清唇齿擦音 | ⓘ | Hadza、Chaha | ||
唇化浊唇齿擦音 | ⓘ | |||
唇化清齿擦音 | ⓘ | 巴哈语 | ||
唇化浊齿擦音 | ⓘ | 巴哈语 | ||
唇化清硬腭擦音 | ⓘ | 阿肯语 | ||
唇化清软腭擦音 | ⓘ | 阿巴扎语、阿迪格语、阿维斯陀语、Chaha、哈尔魁梅林语、卡巴尔达语、Oowekyala、Taos、纳瓦霍语、Tigrinya、Lillooet、特林吉特语 | ||
唇化浊软腭擦音 | ⓘ | 阿巴扎语、纳瓦霍语、Lillooet、Gwichʼin、可能原始印欧语 | ||
唇化清小舌擦音 | ⓘ | 阿布哈兹语、阿迪格语、Archi、哈尔魁梅林语、卡巴尔达语、Lillooet、特林吉特语、Wariʼ、Chipewyan、Oowekyala、奥塞梯语、尤比克语 | ||
唇化咽化清小舌擦音 | [χˤʷ] | 阿布哈兹语、Archi、尤比克语 | ||
唇化浊小舌擦音 | ⓘ | 阿布哈兹语、阿迪格语、Chipewyan、卡巴尔达语、尤比克语 | ||
唇化咽化浊小舌擦音 | [ʁˤʷ] | Archi、尤比克语 | ||
唇化清咽擦音 | ⓘ | 阿巴扎语、阿布哈兹语 | ||
唇化浊咽擦音 | ⓘ | 阿巴扎语、Lillooet | ||
伪擦音 | 唇化清声门擦音 | ⓘ | 阿肯语、特林吉特语、Tsakhur | |
边擦音 | 唇化清齿龈边擦音 | ⓘ | Dahalo | |
唇化清软腭边擦音 | ⓘ | Archi | ||
鼻音 | 唇化双唇鼻音 | ⓘ | 阿迪格语、Chaha、巴哈语、Tamambo | |
唇化硬腭鼻音 | [ɲʷ] | 阿肯语 | ||
唇化软腭鼻音 | [ŋʷ] | 阿肯语、阿维斯陀语、老挝语、Hiw、Igala | ||
唇化双唇软腭鼻音 | [ŋ͡mʷ] | Dorig、Mwotlap | ||
近音 | 唇化齿龈边近音 | ⓘ | 老挝语 | |
唇化唇齿近音 | [ʋʷ] | 俄语[9] | ||
浊唇化硬腭近音 | [ɥ] | 阿布哈兹语、阿肯语、法语、官话、巴哈语 | ||
浊圆唇软腭近音 | [w] | 广泛分布;上述所有语言,及阿拉伯语、英语、朝鲜语、越南语等等 | ||
清圆唇软腭近音 | [ʍ] | 英语部分方言 | ||
鼻化圆唇软腭近音 | [w̃] | 波兰语、葡萄牙语 | ||
唇化浊龈后近音 | [ɹ̠ʷ] | 英语众多方言 | ||
挤喉音 | 唇化唇挤喉音 | ⓘ | 阿迪格语 | |
唇化齿龈挤喉音 | ⓘ | 阿布哈兹语、阿迪格语、尤比克语 | ||
唇化软腭挤喉音 | ⓘ | 阿巴扎语、阿布哈兹语、阿迪格语、Archi、Bearlake Slavey、Chipewyan、哈尔魁梅林语、卡巴尔达语、奥塞梯语、特林吉特语、尤比克语 | ||
唇化龈颚挤喉擦音 | ⓘ | 阿迪格语 | ||
唇化小舌挤喉音 | ⓘ | 阿巴扎语、阿布哈兹语、Archi、哈尔魁梅林语、Hakuchi、特林吉特语、尤比克语 | ||
唇化咽化小舌挤喉音 | [qˤʷʼ] | Archi、尤比克语 | ||
唇化齿龈挤喉塞擦音 | [t͡sʷʼ] | Archi、Khwarshi | ||
唇化齿龈边挤喉塞擦音 | [t͡ɬʷʼ] | Khwarshi | ||
唇化龈后挤喉塞擦音 | [t͡ʃʷʼ] | 阿巴扎语、Archi、Khwarshi | ||
唇化龈颚挤喉塞擦音 | [t͡ɕʷʼ] | 阿布哈兹语、尤比克语 | ||
唇化卷舌挤喉塞擦音 | [ʈ͡ʂʷʼ] | 阿迪格语中为同位异音 | ||
唇化软腭边挤喉塞擦音 | [k͡ʟ̝̊ʷʼ] | Archi | ||
唇化软腭挤喉擦音 | [xʷʼ] | 特林吉特语 | ||
唇化小舌挤喉擦音 | [χʷʼ] | 特林吉特语 |
參見
参考文献
- ^ 存档副本. [2022-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6).
- ^ 2.0 2.1 Siegel, Bernard J. 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 Annual Reviews Incorporated. 1977. ISBN 9780824319069.
- ^ Jurgec, Peter, Novejše besedje s stališča fonologije Primer slovenščine, Tromsø: 95, 2007 (斯洛文尼亚语)
- ^ 便于记忆:表示更圆的符号形似圆唇元音⟨ɔ⟩。
- ^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Handbook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A Guide to the 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90. ISBN 978-0-52163751-0.
- ^ 不是下标的w,原是下标的ω,“使人能想起w”(Jespersen & Pedersen, 1926, Phonetic Transcription and Transliteration: Proposals of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 April 1925.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 See [1].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8-05-16.
- ^ John Esling (2010) "Phonetic Notation", in Hardcastle, Laver & Gibbon (eds) The Handbook of Phonetic Sciences, 2nd ed.
- ^ Yanushevskaya & Bunčić (2015:223頁)
书目
- Crowley, Terry. (1997) An Introduction to Historical Linguistics. 3rd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adefoged, Peter; Maddieson, Ian. The Sound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Oxford: Blackwell. 1996. ISBN 0-631-19814-8 (英语).
- Ruhlen, M., A Guide to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 Yanushevskaya, Irena; Bunčić, Daniel, Russian, Journal of 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2015, 45 (2): 221–228, doi:10.1017/S002510031400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