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究真我 (拉瑪那·馬哈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拉瑪那·馬哈希-提倡「參究真我」之法的印度上師

參究真我探究真我,英文Self-enquiry,梵文vichara英语vichara,也稱為jnana-vichara[1]ātma-vichār),乃恆定貫注在「我」之內在覺知或「我是」上,繼而認出虛幻的「我」之思維英语Ahamkara[2]拉瑪那·馬哈希推崇此法最為有效、直接。

根據拉瑪那的教導,「我」之思維消失後,只會剩下「我之我」(I-I)[web 1][3]或「真我之覺知」(Self-awareness),這將帶來「輕而易舉的存在覺知」(effortless awareness of being),[4]待在這種狀態,[web 2]這個「我之我」將逐漸消解造成「我」之思維升起的業緣或習氣(業的印痕),最終「我」之思維不再升起,證得了悟真我英语Self-realization解脫[4][5]

實修[编辑]

追著那個「我」不放[编辑]

拉瑪那給出的優波提舍(上師給弟子的教導或指引)[web 3]直指弟子的真我,為他們指出真實本在其中。[6]長期追隨他的虔誠弟子-作家David Godman英语David Godman解釋到:

拉瑪那建議參究真我的初學者將他們的注意力放在內在「我」的感覺上,盡可能的維持住那個感覺,越久越好。如果他們被其他念頭打斷而分心,無論何時,他們覺知到自己的注意力開始渙散時,那就再重新覺知「我」之思維。他建議以各種輔助方式拉長這個過程-人們可以自問「我是誰」或「我從哪裡來」-但終極目標卻是連續不斷地覺知到那個擔負身心所有活動責任的「我」。[web 4]

任何時候都能依此法修習參究真我:

參究真我不應被視為某種只能在特定時刻、特定地點修習的冥想法;它應是人們清醒時都能連續不斷進行的,不論他們正在做什麼。馬哈希也看不出工作和參究真我有何衝突可言,因為到了最後一個人只需費少許心力,便能在任何場合下維持在這種狀態。雖然如此,他還是建議初學者(一天中)最好有固定的正式修習時段,但他未曾倡導長時間的靜坐冥想,相反的,每當有任何弟子表達想拋棄世俗活動、潛心冥修的渴望時,他總不表贊同。[web 4]

真我即覺知[编辑]

拉瑪那說真我即覺知:

真相是,真我是恆常不間斷的覺知。參究某客體是為了要發覺真我的真正本質即「覺知」。一個人得參究到感知(主客體間的)分離為止。[web 5][7]

放掉非我的覺知,即能導向純然的覺知:

你即是覺知。覺知是你的另一個名字。既然你是覺知,那就沒有必要去達成或培養覺知了。你只需要停止覺知其他事情,即放掉非我。一個人若能停止覺知非我,那麼,純然的覺知就會留下,那就是真我。[web 5]

參考文本[编辑]

拉瑪那的書面作品包含了參究真我的簡潔陳述。《Ulladu Narpadu》[8]第30節說:

內轉心智(mind)[9]提問「我是誰」,當一個人碰觸到無上本心(heart),個己「我」便沉寂了,旋即,「我之我」的真實顯現出來,但它卻不是小我(ego),[10]我之我是完美「絕對真我」(Self Absolute)的存在。[web 1]

《Upadesa Undiyar》[11]第19和20節以幾乎一樣的方式描述了同樣的過程:

19. 「我」從何處升起?向內尋找。那個「我」便會消失。追求智慧之法。
20. 「我」消失處,「我之我」本身便會浮現。無邊無際啊。[web 1]

Vichara Sangraham(參究真我):

(在一次模擬死亡的經驗,[12])我如同留下屍身般撤離這具血肉之軀,甚至未嘗發出「我」這個字,在那當下若有人急切參問:「升起的『我』究竟是什麼?」那麼,在本心中就會響起無聲的sphurana(神聖顫音)[13],「我之我」將自行閃現而出。那是一種單一、未分化的覺知,諸多分裂的思維也跟著消失。若你繼續躺著停留在那種狀態,就連sphurana-已完全消融掉「個己感」,一種「我是這具身體」的小我形式-最後也會消退,就像火焰將樟腦吞噬殆盡那樣。[14]這就是那些聖者和經文所說的解脫了。[web 1]

參見[编辑]

註記[编辑]

  1. ^ Sadhu Om 2005,第136頁.
  2. ^ 譯按:或「我念」,我覺知到的那個我,認為有一個在作為的「我」
  3. ^ 譯按:我之我,第二個「我」或可解釋為我背後的那個「本我」,是超越皮肉相的我的本質核心,不因時空流轉而變異、腐朽、幻滅。
  4. ^ 4.0 4.1 Self-enquiry. [29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5). 
  5. ^ 譯按:據此定義,Self-enquiry事實上也是消解自我感的過程,故也有人翻成參究自我探究自我
  6. ^ Zimmer 1948,第192頁.
  7. ^ 譯按:例如「我的思維」,主體的「我」和客體的「我的思維」在一般情況下是相混的,人們傾向認為我的思維構成了這個表我,表我等同於我的思維。但拉瑪那參究真我之法卻要我們不間斷持續參問,直到表我消融於真我、認出本我並不是我的思維為止。
  8. ^ 1928年七-八月,馬哈希回覆Sri Muruganar有關實相本質及解脫之道的提問時,以泰米爾語寫成的40節詩,Ulladu Narpadu-釋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心智包括所有的知覺和感覺作用在內,例如思想、情緒、意志、記憶、習氣、感觸等都是。拉瑪那強調大千世界都是心智顯化生成的產物。摘自《走向靜默,如你本來:印度一代聖哲拉馬納.馬哈希對話錄》
  10. ^ 譯按:特性是執取,基於「個己」我的概念來發展,因此也是種「我執」。
  11. ^ 同為馬哈希以泰米爾語寫成的讚頌詩,Upadesa Undiyar-釋義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詳見馬哈希模擬死亡經驗
  13. ^ 拉瑪那·馬哈希-Sphurana,神聖震顫
  14. ^ 譯按:馬哈希這個比喻可能借自印度教的火供傳統,儀式中會點燃樟腦置於法器上焚燒。

網路資料[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相關中文著作[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