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 (佛教)
外观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忍(梵语:kṣānti,巴利语:khanti),音译孱提,又译忍辱、忍耐,佛教术语,有忍耐、原谅等意思,也有智慧的意思。六波罗密中的忍辱,即是作忍耐来解释;四加行中的忍,则是智慧之意。
概论
[编辑]日本学者樱部建与佐木现顺认为,在梵文中,忍有双重意义,可以解释为忍受、支持、认可等,也就是意志力上的承受、忍耐、忍辱。此外,也可以解释为意乐,爱好,是一种慧相,与知见,智慧相关。
当作为忍耐之意思,意指在遭遇逆境时,心境保持平和,不会想伤害人,不起瞋恨跟执著[1][2]。
当作为智慧来解释时,忍意指能增长善法,能理解四谛的智慧[3],可分为生忍、法忍二者,大乘佛教则加上无生法忍。
忍辱的果报
[编辑]佛经上说修行忍辱可以得到端正的善果报。如:
- 《佛说罪福报应经》卷1:“为人端正颜色洁白晖容第一,手体柔软口气香洁,人见姿容无不欢喜,视之无厌,从忍辱中来。”[4]
- 《优婆塞戒经》卷7〈25 羼提波罗蜜品〉:“善男子!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得颜色和悦,好乐喜戏,人见欢喜,睹之无厌;”[5]
忍与忏
[编辑]忍(梵语:kṣānti)与忏(梵语:kṣama)有同个词根,译经师义净认为忏(忏摩)的本意就是请求他人忍耐自己的过错。[6]
参见
[编辑]注释
[编辑]- ^ 昙无谶《菩萨地持经》卷1:“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者,是菩萨性自柔和,若遇他人不饶益事,不起恚害无反报心,若他悔谢即受其忏,不怀结恨无复余想。如是等比,是名羼提波罗蜜菩萨种性相。”
- ^ 张澄基译,冈波巴著《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14章〈忍辱波罗蜜多〉:“什么叫作忍辱呢?此心不激动,不愤怒,不伤害任何人,亦不执著,这种心境叫做忍辱。”,收入《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法尔出版,第三版,2007年。页157。
-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3:“此顶善根下中上品渐次增长,至成满时有善根生名为忍法,于四谛理能忍可中此最胜故。又此位忍无退堕故名为忍法。”
- ^ 《佛说罪福报应经》(CBETA, T17, no. 747a, p. 562, b27-29)
- ^ 《优婆塞戒经·羼提波罗蜜品》(CBETA, T24, no. 1488, p. 1073, b18-20)
- ^ 见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律藏《毗奈耶·卷十五》中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