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新聞動態候選/存檔/2019年-2020年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關於5G網絡

首先需要指出維基百科不是美國百科。大量國家早已經開始5G商用試運行,韓國早在平昌冬奧會已經開放5G試運行[1],中國大陸[2]甚至已經開始使用5G網絡進行遠程手術了[3],而將美國某企業在美國幾個城市開始試運行5G作為新聞,這並非什麼比例恰當的事情,Version甚至不是美國[4]第一家實施5G商用試點的企業[5]:這樣的不當比例會讓已經讀到過5G商用卻一知半解的讀者產生困惑,會讓不了解5G商用的人還以為5G才剛剛開始商業試運行。我認為維基百科將之作為新聞是不恰當的。--Unravel17留言2019年3月20日 (三) 17:26 (UTC)

「美國電信巨頭威訊通訊(Verizon)近日宣佈將於4月11日在芝加哥、明尼亞波利斯首度試行5G流動網絡,成為全球第一個提供5G服務的電信商。」(來源)、「美國電信業者威訊通訊(Verizon)宣佈,將成為全球首家提供真5G流動網絡的電信商」(來源)、「Not only did the New York-based mobile operator win the race to bring 5G to the U.S.—ahead of Sprint, AT&T and T-Mobile— Verizon's Ultra Wideband service will be the world's first 5G service commercially available for smartphones !」(來源)--KOKUYO留言2019年3月20日 (三) 18:39 (UTC)
然而「全球第一個提供5G服務的電信商」的表述是錯誤的:在閣下所提及的新聞中,其重點在於「可供手機使用的」5G網絡。第一個商用5G網絡並非閣下所稱的Version提供的。可供手機使用的5G網絡受制於手機晶片的問世,現行的大部分智能手機由於晶片都不可使用,所以遲遲難以推廣。前些日子有點忙,未能及時回復,抱歉!--Unravel17留言2019年3月23日 (六) 13:45 (UTC)


參考資料

請求KOKUYO解釋

恕我並不明白這條有關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的新聞掛上首頁的意義何在。

  1. 該新聞的添加沒有本地共識,也沒有英語、意大利語、德語等語言的共識。
  2. 該新聞本身不具備重大性,也不具備百科性。並非任何人說一句話就有如此重大的影響,何況是一位已經榮休許久的教宗。

--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15日 (一) 03:04 (UTC)

@KOKUYO:請人解釋的話需要ping他吧。。Bluedeck 2019年4月15日 (一) 03:48 (UTC)
德語維基百科首頁從4月12日開始放,放到4月14日。--KOKUYO留言2019年4月15日 (一) 04:03 (UTC)

有關新聞動態候選頁面存檔的技術問題

我注意到Jimmy-bot在存檔時可能會把「錯誤匯報」這個欄目一起存檔,而這個欄目的設立是依據2017年12月29日結束的一項討論。副知@Jimmy Xu。--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19日 (五) 09:09 (UTC)

提議改善新聞動態候選的一些程序

我決定撤回提案。Σανμοσα y=0 regardless the value of x 2019年4月20日 (六) 10:07 (UTC)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先前討論中我看到有編者提出要改善現時的新聞動態候選的程序,在此引述如下:

本人認為這個意見非常值得採用,所以在此開新討論,希望大家對於這個方案發表一些意見。如果這個方案最後獲得通過,新聞動態候選頁的「獲選標準」和「新聞發表」將會被修改。Σανμοσα y=0 regardless the value of x 2019年4月4日 (四) 09:43 (UTC)

我比較好奇,有人知道當前新聞動態是盡量控制在每篇條目列出至少1天時間嗎?還是前面IP用戶隨便造謠說只放幾個小時,就真的相信只有幾個小時了。--KOKUYO留言2019年4月4日 (四) 10:17 (UTC)
是至少放一整天沒錯,凡人自然有自己的判斷的。不過,你打算幾時把山火的新聞放上去?都過去兩天了。--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4日 (四) 14:49 (UTC)
那邊沒有人表示支持(自然就無法認定有共識),也沒有其他語言提及此事,所以你想要表達什麼?--KOKUYO留言2019年4月4日 (四) 15:47 (UTC)
行了,不用你來理解我要表達什麼了,反正有人加上去了。申請晾個幾天沒人理,還不允許有人催了?--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5日 (五) 03:24 (UTC)
那邊有人申請卻沒人參與表態(總不能一人就成共識),而阿拉伯語、德語、英語、西班牙語、法語、荷蘭語、波蘭語、葡萄牙語、俄語、瑞典語、粵語首頁都沒有出現。你在這邊催我,但是前兩個條件都沒有一個達成,我要怎麼動作?--KOKUYO留言2019年4月5日 (五) 04:21 (UTC)
所以申請頁面上面「新聞內容應該同時具備『重大性』與『百科性』」這句話是空的,還是所有語言的維基百科都要在沒其他人表態的情況下唯外文維基百科馬首是瞻?拖得過久新聞會變得過時,閣下不會不知道吧?各位怎麼看呢?--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5日 (五) 06:47 (UTC)
這是一個補充:KOKUYO在更新ITN時,除了偶爾出現「世界衛生組織公佈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並有修改變性分類、列入遊戲成癮等更動」這類語句不通之編輯外,還經常做出顯然不符合中立性方針的編輯,甚至進行手動繁簡轉換,作為管理員,着實落實了維基百科「中立的觀點」和「避免地域中心」這兩個重要方針。基於該管理員有這樣的前科,我並不知道應該如何對這種情況善意推定。各位怎麼看呢二哈二哈。--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6日 (六) 02:53 (UTC)
這是另一個補充:中文維基百科並沒有「外文維基百科上的ITN內容可以直接被更新到中文維基百科對應板塊」這個共識,至少沒有列在Wikipedia:新聞動態候選這個頁面。--雲間守望沉慟哀悼木里森林火災死難者 2019年4月6日 (六) 02:53 (UTC)

──────────────────────────────────────────────────────────────────────────────────────────────────── (+)贊成:沒錯,建議在這裏討論一下如何規範動態陳述的問題。我過去不重視這個,直到發現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現象——大多數人可能祗受描述句影響,不會點開條目瞭解實情。--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13日 (六) 05:26 (UTC)


@KOKUYO:好好,我信口開河、滿嘴跑舌頭,向您道歉。現在您可以介紹一下如何駁回那些莫名其妙直接出現在T:Itn裏的新聞了嗎?--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5日 (五) 04:07 (UTC)
同上,沒有人參與討論產生共識,又或者其他語言首頁沒有出現,我就沒放。不同其他管理員,我不喜歡只憑着自己的判斷,就決定某些事情放不放上首頁。--KOKUYO留言2019年4月5日 (五) 04:21 (UTC)
@KOKUYO:那好,請問您是如何判斷「汶萊LGBT權益」和「地球一小時」的?前者幾乎沒有任何國際關注度,祗有臺灣在大肆報道,恐怕文萊人自己都未必直到這件事(而且文萊華語使用者並不廣泛);後者似乎更是如同「五一勞動節」一樣的嚼頭,而且爭議極大:「關掉不必要的用電物」本是理所應當,卻成了一年一度的節慶,還引得學生宿舍一到九點關燈臥談一小時興奮的不得了導致當日睡眠極晚用電量極大。還有那個「737MAX」,停飛報一次、減產報一次,將來復飛肯定還得報一次……我不知道這同一件事您到底打算報五次還是七次。以上這些具有很強臺式意識形態的內容,到底是哪來的「討論產生共識」?--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8日 (一) 06:00 (UTC)
前者來自英語維基百科的評選,後者源自德語維基百科首頁。還有,目前中文維基百科有兩種更新方式,一種是管理員自己覺得重要就自己放,另一種是參考評選頁(以目前我的標準,只要有人附議即可,英語評選頁面也是如此)。所以不要弄混,然後拿這個指責別人有意識形態。--KOKUYO留言2019年4月8日 (一) 06:32 (UTC)
所以連英文維基百科都沒評上的動態您就給放到ITN裏了,這就是您說的「沒有人參與討論產生共識,又或者其他語言首頁沒有出現,我就沒放」、「我不喜歡只憑着自己的判斷,就決定某些事情放不放上首頁」?那麼「737MAX」您又是基於何種理由呢?--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8日 (一) 07:08 (UTC)
我已經講了,現階段更新ITN有兩種路線,這些都可以從過去討論中找得到:
  1. 管理員覺得重要自己放:這是基於過去的做法,讓管理員「憑着自己的判斷」來更新模板,在評選頁面設立時亦未否決此做法。
  2. 評選頁面有共識,再由管理員放上:這是評選頁一開始建立的目的,「新聞動態中的支持與反對意見主要是用於表達想法以獲取共識來讓管理員判斷」。
  3. 如果評選頁面只有提名,但沒人參與討論(乃至於覆議),就不可能是依據第二種方法(1個人提名並不等於共識)。如果管理員把只有沒有共識的提名放上去,那麼它就是依循第一種管理員自行覺得重要的方式去更新。
因此,在「沒有人參與討論產生共識,又或者其他語言首頁沒有出現」中,前者是指第二種處理,前者是依照第一種。當我說我不想要「只憑着自己的判斷」,是指我全部都是參考各個語言百科的首頁與評選頁(入選標準與中文維基相同,即有人附議即可)來更新,而不是我看了中央社、新華社還是哪裏的報導,就自己判斷要不要放。所以說我是用臺灣意識型態去判斷放什麼、或者阻擋了什麼,是非常可笑的指控,除非你是說其他語言都充斥着臺灣意識形態,又或者因為臺灣意識導致評選頁參與度不佳?--KOKUYO留言2019年4月8日 (一) 07:41 (UTC)
  • @KOKUYO 囧rz...您說「前者」(汶萊LGBT權)是「指第二種處理」(評選頁面有共識,再由管理員放上)並「依照第一種」(管理員覺得重要自己放),可是,汶萊LGBT權在中文維基根本沒有評選(不符合第二種),在英文維基也沒評上(不符合您對第一種處理所訂的「我不喜歡只憑着自己的判斷」指導方針)。所以,您在說這句話的時候,眞的好的意思?--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13日 (六) 05:26 (UTC)
  • 如果你要把管理員基於自己判斷的更新方法,與把別人提名或更新首頁轉移至中文維基(即並非我想放新聞就放新聞)這兩件事情混在一起,順便攻擊我(連同先前說我是基於某種立場),那我也沒辦法。--KOKUYO留言2019年4月13日 (六) 08:26 (UTC)
  • (&)建議,我的意見很簡單:加入防新聞機制,如果證明某條動態對條目編輯無貢獻而純粹成了新聞,就自動將其移除。前面拋磚引玉提到「若新聞動態所指向的條目在新聞動態加入後6小時內的人類編輯次數低於一次、或之後24小時內編輯次數低於五次、或紅鏈在2小時內未得消除,則自動將該條動態移除」被指無法實現(但沒有具體解釋),那麽捨棄機械人人工操作也可以。無論如何新聞動態不能變成維基新聞,不然ITN就沒有存在的意義直接刪掉就可以了。--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5日 (五) 04:15 (UTC)
以下內容移動自#是否應當考慮無限期暫停新聞動態以便存檔該討論
以上內容移動自#是否應當考慮無限期暫停新聞動態以便存檔該討論
以上,我就提議把習慣規範化好了。Σανμοσα y=0 regardless the value of x 2019年4月5日 (五) 04:35 (UTC)
  • 我個人是建議大家多多參與評選,而不是用過了X天就視為通過。--KOKUYO留言2019年4月5日 (五) 04:45 (UTC)
    • 不得不同意這樣是最好的情況,但始終還是需要過渡期,給予社群時間增加在ITN方面的活躍度。Σανμοσα y=0 regardless the value of x 2019年4月5日 (五) 10:52 (UTC)
      • 我等了6年了,結果至今仍然有人不懂那個頁面是要幹嘛。--KOKUYO留言2019年4月6日 (六) 04:16 (UTC)
      • (…)吐槽所以看維基百科的新聞讀者大家都要知道這個道理的意思...? 光顧維基百科更多的是「無數的讀者」阿--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19年4月7日 (日) 14:50 (UTC)
      • (+)同意Sanmosa的意見:就是因為提請的動態常常遭到擱置,導致社群的提請熱情不高,最後新聞動態就變成了管理員的一言堂。如果加入Sanmosa的防拖機制,也許在頭十天會出現一些無用動態,但這些無用動態會促使社群更積極地參與到評選活動中去。另外(&)建議管理員需要添加的動態也在另外的候選頁中停留24小時,無極大爭議的再放入Itn(無意見的可由bot在24小時後自動推送到Itn,有意見的人工推送)。此外還可考慮對24小時內有意見的管理員候選,由第二位管理員(避嫌)決定是否推送入ITN。其實KOKUYO搞的不少新聞,尤其是科學動態,挺有幫助,但給人的感覺是什麼都往裏放更新極快5分鐘翻一篇兒,且非常欠缺對自然災害的報道。--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8日 (一) 06:12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新聞動態候選我也時常參與。理想的處理方式應該是每天更新2-3條新聞;所有的新聞更新都經過候選頁面的提名後方可登上首頁;新聞相關的條目必須含有與新聞相關的內容。但是從有中文維基百科開始,直到現在這些都很難實行。更新動態的管理員太少;提名的新聞更少;參與提名討論的用戶也少;相關條目得到更新的情況也不是很多。我的意見是,所有的新聞都先經過候選頁面,至少8小時更新一次;採用觸底模式(即每次採用提名時間最長的新聞,因為最老的提名在頁面最底部),無人異議即通過;相關條目必須已經更新。不必苛求每條新聞在首頁的存留時間是否一致--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4月9日 (二) 04:06 (UTC)
  • 除最後一條外我都(+)贊成。最後一條建議設立存留時間的上限和下限,使得原則上上限不要超過下限的1.5-2倍,以保證不會有人因不像看到某條動態在首頁上出現而採用海量提交候選的方式來灌水刷屏(比如,看到一條極其重大的動態出現在候選頁中,而且肯定能通過,就在該評選後追加15條評選(重大程度屬於擦邊球級別),這樣只要選上7條,就可以促使那條極其重大的動態在首頁上出現最短可能時間)。
  • 另外,是否可能製作某種機制,防止新聞動態的描述性語句中出現POV?我強烈要求「{{update}}24小時不撤下則刪除該條動態」的一個原因就是ITN裏動態的敘述方式總是明顯的地方色彩,而大多用戶又不會點開相應的條目(至少有的{{update}}態條目在ITN裏一整天一次編輯都沒有),造成維基百科給予讀者不良的輿論導向。--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13日 (六) 04:50 (UTC)
  • 還有個問題首頁中為何不許有紅鏈?某人撂下一句「你先自己研究一下,紅色連結如果出現在首頁上,會發生什麼事情」跑了,可他做的
還不如大紅鏈(附註:此次政變目前已有條目,現在可以把政變改成粗體並加內鏈了)。這樣搞我也會:
換句話說,「必須有相應條目」純粹是防提名候選的,管理員直接添加不受影響。--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13日 (六) 04:59 (UTC)

  • 另外,應當建立機制防止管理員濫用權力的機制:新聞動態候選中要求新聞背景條目中含有新聞相關內容,然而這一要求只對候選渠道有效。KOKUYO添加的

不僅新聞背景條目跑題,在動態上首頁的時候(UTC2019年4月13日 (六) 09:12‎)條目「奧馬爾·巴席爾」中沒有任何有關政變的內容對伊斯蘭國的軍事打擊那條動態也有同樣問題,條目中沒有動態相關內容。以後遇到這種情況,應當有辦法把這種不合格的新聞撤掉。這句多此一舉,Shizhao之前已明確寫到「新聞相關的條目必須含有與新聞相關的內容」。只要管理員也透過候選提交新聞就不會有這個問題。--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1日 (日) 02:20 (UTC)

當我在這裏指出奧馬爾·巴席爾不妥並點出存在政變相關條目後,KOKUYO並未改寫該動態,而是採取了撤掉重寫的方式,使得同一條動態在ITN中出現了兩個週期。這意味着未來管理員可以通過來回改寫隨意讓一條動態在ITN中永遠循環,希望能有辦法防止這類事件。--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18日 (四) 03:12 (UTC)

(※)注意Sanmosa對話頁 | 使用者貢獻)已於UTC2019年4月20日 (六) 10:07撤回他的原始提案,後面祗討論時昭的改進提案:

  1. 各位對Shizhao的提案有沒有意見?
  2. 是否有必要規範管理員更新動態內容的方式(避免通過多次撤回重登的方式使同一條新聞永遠停留在ITN上)?--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1日 (日) 00:37 (UTC)
    一個解決辦法是:管理員更新動態內容、修正筆誤時,可以採用直接更改的方式修訂。對於重大更改,也可採用撤回重登的方式,但如果採用撤回重登的方式,則需要再次走一遍新聞動態候選程序。--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1日 (日) 02:26 (UTC)
一看見知道是個只是在理論中設想規則,但因為沒有思考過現實狀況,才講得好像完全沒有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根本沒設想出積壓的問題,而這也是任何排序方法必然遇到的處境(當然,如果你無視新聞發生日期而允許隨便亂排,且每個條目都可以放上去幾個小時就拿下來,那就沒差):
  1. 積壓的情況不只是因為管理員沒空,也有可能是條目隔了幾天才建立。例如有個4月25日的新聞,直到4月28日才有人建立條目後才能放到ITN(最常出現在災難條目中),難道要假裝這是4月29日的新聞登出來?
  2. 承續上面。如果沒有硬要把4月25日的新聞排在最上面,假裝是4月29日的新聞,而是依照新聞時間順序排在ITN倒數第一、二位。那麼請問之後要不要繼續依照排序更新ITN,並把這則新聞在幾小時內換掉(目前做法,每個條目都至少放在首頁上一天的時間)?
  3. 類似上面。假設已經放在ITN的新聞,在放在ITN的期間又出現更適合加粗的連結,勢必要更新。那麼更新之後,是否又要繼續多等1天才能把其撤下(目前的做法是會再額外等待一天的時間)?
  4. 如果因故更新必須等待一天後,又出現數則新聞在候選中,連同之前累積還沒有更新的新聞,請問你覺得又要花多久時間才能消化完?
上面這些都是我更新近6年來的經驗(即便是參考其他語言,我還是有需要為更新順序進行排序,並安排至少1天時間的緩衝)。而為了這個積壓問題,我之前曾拜託能增加至「6則新聞」,但也只是稍微緩解。但如果真的要玩你新設的規則,那麼又會多發生哪些事情呢?
  1. 如果出現積壓的情況,當有一則重大新聞出來,且所有維基百科首頁都已經登上首頁,結果中文維基百科還要慢慢排隊輪?還是先讓這則新聞插隊,之後的積壓到時候再說?
  2. 假設真的依循這道規則,然後有其他管理員不小心直接把一個重大新聞放上去,這樣要回退、並可能要等1天時間?
  3. 如果出現沒有道理的意見,為了回應又花費了1天時間,不就又無端產生積壓,這樣不就導致上面的積壓情況更嚴重?還是管理員自行不理會,一樣等着被罵?
  4. 上帝沒有規定每天新聞都只有3條,連續好幾天都有4條以上新聞的情況也存在着。那麼,只要中間有出個差錯,積壓情況自然會出現。
如果要論新聞排序,我實際做的時間肯定比你在這邊討論怎樣排序的時間還要久,而且還是在新聞數量少、更新更為頻繁(前幾年是設定在6小時,去年以後比較懶)的情況下,都有可能出現積壓了。當然,你可以繼續說這是「危言聳聽」,反正也不是你在處理這些事情。--KOKUYO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4:04 (UTC)
您終於不再打馬虎眼,肯正面回應了!感謝!
  • 我說您危言聳聽是因為您用「你先自己研究一下,紅色連結如果出現在首頁上,會發生什麼事情。」、『我前面已經講過「首頁上不會顯示紅色連結」,他如果不相信,也不自己實際實驗看看』壓我,我信以為眞,後來發現低地蘇格蘭語維基百科首頁出現紅鏈什麼事沒有(不過他們紅鏈眞是多到慘不忍睹w),感到上當,纔說你危言聳聽。你正常發表意見,我為什麼要說你危言聳聽??另外您「也不自己實際實驗看看」那句話可眞夠可以的——我怎麼實驗看看?我去修改首頁??您借我個首頁編輯權限讓我去「實驗看看」lol?
  • 前兩天可以說近似試驗了一下,總體還不錯。
  • 新聞動態過去從來也不是嚴格按日期排序,25號的新聞都拖到了28號根本就不差這一天。
  • 如果出現沒有道理的意見,只需到群裏喊一聲,提示留意某一條,就會有諸多回應;如果意見有意義則自然收到支持。
  • 重大新聞等24小時有什麼問題?新聞動態又不是報紙遇到重大新聞還得加個「號外」。
  • 出現積壓時,可以提請管理員留意:無意見的積壓只要來自兩個不同地域的管理員贊成(提案者如為管理員也算)則可強行通過;含反對意見的積壓則為改三個可強行通過。
  • 其餘的還沒來急看,過兩天回復。--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7:16 (UTC)
  • 下次首頁改版可以要求新方案支持ITN在3-7條間浮動。--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7:16 (UTC)
我沒有管理權限的時候就能花點時間實驗出來,你就實驗不出來?這是我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現在更有趣了,用低蘇格蘭語維基百科的首頁當理據,來說中文維基百科的首頁現在能夠出現紅色連結,原來還能自己想像出一個中文維基百科了(明明其他人也已經說了:「首頁紅連是被禁止的,因為這樣會影響外來讀者對維基百科的觀感。技術上好像會把首頁的紅連自動消除。」這個現實沒有那麼難面對)。然後說新聞動態過去從來沒有按日期排序,怪不得先前會放話說ITN的新聞只放了幾個小時就拿下來,可能你所謂的過去的新聞動態也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吧。講真的,要提出意見點請自己做點功課,這並沒有多困難,好嗎?--KOKUYO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7:32 (UTC)
我什麼時候說過中文維基「現在能夠」製作首頁紅鏈?方針不允許就是方針不允許,技術什麼的都是按照方針設定的,低地蘇格蘭維基百科已經證實了技術上允許首頁紅鏈不是問題。「我沒有管理權限的時候就能花點時間實驗出來」——您這是在逗我開心嗎?我這次是怕你嗆我才說可以「下次首頁改版可以要求新方案支持ITN在3-7條間浮動」,不然我要是直接說「可以讓ITN條數在3-7之間浮動」您是不是又得嗆「你先自己研究一下,ITN條數改變,會發生什麼事情」、「也不自己實驗看看」?--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8:14 (UTC)
我已經跟你講了「首頁上不會顯示紅色連結」的這個事實,結果你不相信這個事實,還說這是「危言聳聽」,那麼誰在造謠應該很清楚吧。--KOKUYO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8:44 (UTC)
@KOKUYO:你從何處的出的結論說我就是「不相信這個事實」?我說你「危言聳聽」指的是你當初「搞笑意見」、「先自己研究一下……會發生什麼事情」把事情說的像是技術解決不了的問題好像我在純粹搞笑那樣。而蘇格蘭的例子,正好證明首頁紅鏈問題可以很容易地解決,從而我說的並不是「搞笑意見」,從而你說的就是危言聳聽,這樣說一點也不為過。話說回來,如果你當初明確回應我「中文維基百科目前存在一移除首頁紅鏈機制,可允許用戶編輯首頁時源碼加入紅鏈並在渲染時處理成普通無連接文本(儘管方針中並未指出可以這樣做,但長期以來這是被允許的),以便在相應條目創建後普通無鏈文本自動被渲染成藍色鏈接;如果允許首頁顯示紅鏈,必需取消這一機制,得不償失」,我自然不會在這個無聊的小問題上跟你糾纏,反而會感謝你(當然,我可能會提出「有冇可能在源碼中添加特定魔術字使這一機制略過特定鏈接」云云)。--173.68.165.114留言2019年5月4日 (六) 02:43 (UTC)
首頁不出現紅鏈是中文版的設定,這個的確沒騙人。如果有紅鏈,會自動轉為黑色文本。新聞動態排序的確可以商榷,保證新聞發生順序就不能保證新聞展示時間,保證新聞展示時間,就難以保證新聞發生順序。(在這一點上,我其實選哪個都無所謂,只要展示了就行)。突發的重大新聞我支持可以有快速通道(但如果通過候選處理的話,最好至少等待一個更新頻次,即8小時更新一次的話,就至少等8小時)。Ip君的積壓處理方式既不合理,也不現實。憑什麼「只要來自兩個不同地域的管理員贊成(提案者如為管理員也算)則可強行通過;含反對意見的積壓則為改三個可強行通過」?管理員沒有這種特權。我覺得目前很少人參與的情況下,通過候選走一圈可能會更名正言順一些,但不走也就不走吧,誰叫沒什麼人參與呢。另外,英文版現在怎麼變成只有3條了?他們們是怎樣的一個流程呢?--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4月29日 (一) 07:37 (UTC)
假設各別管理員都覺得自己放的新聞都是突發重大,那這個制度不就沒了?所以最好、最簡單的方式還是像原本的那樣,這個候選頁面就是放些突發+遭地域偏見而漏掉的新聞,並在有人連署確認後才更新ITN。至於英語維基百科的狀況,單純就只是這幾天本來就沒有什麼新聞需要放上去,把陳舊的新聞內容拿掉而沒有補上其他新聞。--KOKUYO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7:51 (UTC)
@Shizhao:您最好想想現有的方針是什麼,現有的方針可是管理員可以直接繞過社群強行提交ITN的,「只要來自兩個不同地域的管理員贊成(提案者如為管理員也算)則可強行通過」當然不合理,但至少比「只要一位管理員贊成則可強行提交」合理,至少保證了ITN中不容易地域偏見。現實是參與候選的人少,那麼要要求管理員通過候選提交就要設定一些權宜之計。我那一條不是賦予管理員特權,而是將現有特權縮減。--173.68.165.114留言2019年4月29日 (一) 08:14 (UTC)
你太想當然了。現實是湊齊兩個管理員持續關注ITN都是奢望,最多是能做到斷續關注。如果真如你這麼做,那ITN候選恐怕時常會積壓一堆新聞無人處理,ITN可能經常會好些天沒人更新--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4月29日 (一) 09:12 (UTC)
@Shizhao:其實祗需要一位管理員提案,一位管理員提交就可以(就像前陣子你提案KOKUYU提交一樣),並不比目前多多少工作量。這樣做的好處是有效地避免了地域中心:按照目前的機制如果一個管理員直接提交了ITN另一個管理員如果認為不合適祗能將其撤回,而這幾乎不可能發生(想像一下如果我是管理員我還哪裏敢用這個口氣跟你和KOKUYU說話);而按照新的機制,一個管理員提案並出現積壓的情況,需要另一個來自不同地域的管理員手動提交,這樣做如果想拒絕壓力就小很多(就像KOKUYU拖着你的「2019年世界桌球錦標賽」遲遲不提交一樣),從而有效地避免了地域中心。--173.68.165.114留言2019年5月4日 (六) 02:43 (UTC)
  • 其實要是你管理ITN我也許就不折騰了,整體看來您提交的挑不出什麼毛病來,除了部分條過度Anglo-American。既然已經討論了,還是整理出一個規範化的操作吧。
發現一個問題:「無意見的積壓只要來自兩個不同地域的管理員贊成」根本沒必要,因為如果無意間就不會超過24小時。
  • ITN候選分為三個結果:通過、駁回、提交。
  • 已通過的ITN祗能通過共識來撤回;已提交的處於未通過、未駁回狀態的ITN在出現反對意見時可以自動撤回繼續討論。
  • 管理員出於維護提案的ITN在8小時後如無反對意見則可「提交」並寫入ITN。
  • 任何已提交的ITN持續24小時其狀態自動變為「通過」。
  • ITN提案如果處於未提交且無意見狀態24小時,則自動變為「通過」。
  • 有修訂意見的積壓,可由與提案者地域不同的管理員直接「提交」,或等待產生共識以便「通過」。
  • 有反對意見的積壓,如除提案者外還有一與提案者地域不同的支持意見,則可由與提案者和支持者地域均不同的管理員「提交」,或等待產生共識以便「通過」。
--173.68.165.114留言2019年5月4日 (六) 03:03 (UTC)

消歧義

「美國加利福尼亞法院裁定德國拜耳集團在除草劑致癌案中敗訴,須賠償20.55億美元。」中加利福尼亞應連結至加利福尼亞州,現狀為消歧義頁面--無所事事/想要狗帶 2019年5月15日 (三) 16:50 (UTC)


是什麼規則使得史明2019年中華民國外交危機得以在ITN中置頂?

廣大興28號事件通過後被插入到ITN的第四位,而後2019年9月以色列議會選舉被插入到ITN的第三位。使得史明2019年中華民國外交危機得以在ITN中置頂,這也太台灣主體意識中心主義了吧?我承認史明逝世值得紀念一下(儘管相應條目候選在討論區仍有爭議),但把一位為自己的夢想不惜通過恐怖襲擊手段完成的荊軻式老先生一直吊在頂上也不太好吧?另外新的ITN直接插入到第3、4位會使很多常上維基的讀者直接將其略過,相當於沒進ITN。--146.96.147.137留言2019年9月23日 (一) 01:18 (UTC)

@KOKUYO:,ITN的更新是不是有些可遵循的規則?——路過圍觀的Sakamotosan | 避免做作,免敬 2019年9月23日 (一) 06:50 (UTC)
我的理解是按時間排序,如果有比這兩條更新的會插在最上面。—Rowingbohe 參與調查 / 台州專題 2019年9月23日 (一) 14:57 (UTC)
@Rowingbohe:不會,之前不少條項修復個筆誤就重新置頂了。另外要是管理員拖延到在ITN中出現五條更新的動態後再通過候選動態怎麽辦?--146.96.147.137留言2019年9月23日 (一) 15:13 (UTC)
(!)意見:目前ITN流程顯然缺乏規範性,提名區一堆積壓提名少有理睬,提名、獲選及置頂規則等僅憑相關管理員自行決策,難免出現爭議。個人認為,社群應當對ITN的獲選標準及位置等作出進一步規定,且ITN應當儘量採用提名區提名的新聞,減少管理員自行從其他語言維基百科摘譯的新聞。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9月25日 (三) 05:42 (UTC)
意見(▲)同上。—— エリック リュウ 歡慶雙十中國國慶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9月25日 (三) 07:54 (UTC)

修訂新聞動態候選規則

原討論標題:「是什麼規則使得史明2019年中華民國外交危機得以在ITN中置頂?」(2019年10月18日 (五) 02:45 (UTC) 更改標題)
@Ericliu1912:為避免該議題再次石沉大海,綜合上述討論,個人建議對ITN規則作出如下調整:

「獲選標準」一節重新修訂。擬增加24小時初步徵求意見期,若無異議則自動獲選,以保證時效性。而有反對意見的則繼續按原有規則,討論5天獲取共識後交管理員判斷。

現行條文
  • 新聞動態中的支持與反對意見主要是用於表達想法以獲取共識來讓管理員判斷,而並非是作為投票使用。
  • 如果新聞更新速度較慢的話,每則新聞應最多5天討論時間,因為拖得過久新聞會變得過時。
提議條文
  • 符合基本候選資格的新聞動態提案,應提交新聞動態候選建議區徵求意見。徵求意見期至少8小時。
  • 徵求意見期內無反對意見的提案,如管理員認為不符合新聞動態候選標準的,由管理員陳述理由後退回重審;如符合要求的,即視為通過。
  • 徵求意見期內有反對意見的提案,或管理員退回重審的提案,應延長徵求意見期限至5日,並對提案進行適當修改,以獲取共識。延長徵求意見期結束後,管理員應當結合討論共識,宣佈通過或否決該提案。

「新聞發表」一節增加一條,要求所有獲選ITN的條目均必須在候選區徵求意見,減少管理員自行從其他語言維基百科摘譯的新聞。

現行條文
  • 行文應該要言簡意賅,每條新聞不宜超過兩行。

……

提議條文
  • 所有待發表的新聞動態內容均應當在新聞動態候選區徵求意見。
  • 行文應該要言簡意賅,每條新聞不宜超過兩行。

……

「新聞存檔與更新」一節增加一條,要求新獲選新聞放在最上端,以避免「新的ITN直接插入到第3、4位會使很多常上維基的讀者直接將其略過,相當於沒進ITN。」的問題重演。

現行條文
  • 新聞動態候選的提案,將存檔至Wikipedia:新聞動態候選/存檔。

……

提議條文

……

以上提議,請諸位考慮。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0月13日 (日) 15:17 (UTC)(上列提案已於2019年11月8日 (五) 11:37 (UTC)修改,先前版本提案可參見此頁歷史。)

無論是這個話題最初藏有多少抹黑,以及這個修改意見多少是在忽視現實情況提出的,都令人感到無奈:

  1. 24小時過後就自動入選:現實狀況就是,評選可能24小時都沒有人注意,自然就沒有反對票,到時候就可以見到一堆其他語言根本不可能放上的新聞出現;而如果24小時內有人關注,並且願意投下支持票,那麼照既有流程本來就會很快處理。
  2. 所有新聞都必須經過候選區:原本候選區考量到現實上不一定熱絡,當初制定便只是提供非管理員者也能參與的管道;結果今天反而無視此現實情況,將該頁面作為限制條件。
  3. 欄目中一次顯示5條新聞:這也是無視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着可能同時出現大量新聞的情況。實際上,之前亦有討論說可以增加至6條至7條。
  4. 最新獲選的新聞放在最上面:照這個規則,假設原來在10月14日發生的新聞是首條新聞,結果有個10月9日發生的新聞通過評選,就得要塞在首條新聞。實際上,這個建議完全無視在提名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

實際上,既有的規則只要大家積極參與、討論、投下支持反對票,根本就沒有必要修改規則。結果反而要繞遠路,弄一些忽視現實情境的東西。--KOKUYO留言2019年10月14日 (一) 02:43 (UTC)

  • ITN提名最終未上首頁的大部分原因都是過期,少部分是根本沒有建立相關背景條目。
  • 24小時初步徵求意見期,我也認為沒有必要。現在的流程能夠保證。(我更新的話,是按照8小時更新一條新聞來做的)。
  • 目前ITN的排列順序是按照新聞發生時間排序,而不是按照提名時間或其他奇怪的時間排序
  • 我傾向支持所有新聞先走一遍提名區。雖然麻煩了一些,但是能減少一些爭議

--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10月14日 (一) 03:44 (UTC)

(:)回應
  • 把ITN候選區當成「只是提供非管理員者也能參與的管道」,只會導致ITN出現「雙軌制」的不平衡現象。當前ITN的現狀是:一方面,管理員可以直接添加(或從其他維基摘譯)新聞並立即上首頁;另一方面,其他維基人建議的新聞卻要經過數日的提案公示才能上首頁。
這也是關於ITN的矛盾及爭議多次出現的重要原因。如果所有上首頁的新聞都能讓其他維基人在新聞登上首頁前有提出意見的機會(哪怕時長只有24小時),相信相關爭議能減少很多。根據既有的規則,管理員自行添加的新聞登上首頁前,其他維基人沒有任何「積極參與、討論、投下支持反對票」的機會。
  • 此提案已經考慮到ITN候選活躍度低的情況。如果閣下認為某項ITN提案是「其他語言根本不可能放上的新聞」,那麼只需提出反對意見,即可進入4日的延長討論期,以進一步討論或否決。可達到在活躍度低的情況下阻擋不合格條目的目的。
  • 「新聞存檔與更新」部分,鑑於KOKUYO、時昭的意見及參考enwiki相關規範,該處改為:「欄目中最新發生的新聞放在最上面。」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0月15日 (二) 05:52 (UTC)
在這邊就能看到,明明原意就是互相幫忙的雙軌機制,卻被抹成是不平衡的機制(就跟前面IP用戶怎樣抹黑一樣)。所謂的爭議,明明就只是積極參與討論(甚至只要將候選頁面加入監視列表,出現更新再看即可),那些由一般編輯提出的候選就能處理,結果現在沒人參與討論,然後怪罪是管理員的責任。--KOKUYO留言2019年10月16日 (三) 02:01 (UTC)
(:)回應:請就事論事,本人在之前的發言中也並未說過「是管理員的責任」,只是認為現行規則有不完善之處。本人一直都在討論現行ITN規則的問題,不知為何一再被您認為是對您個人的「抹黑」?請您不要扭曲我的發言。
本人之前已經論述過了,按現有規則,只有普通用戶提交的ITN提案才有機會在候選區討論。而管理員直接送上首頁的ITN連事前討論的機會都沒有,只能事後在客棧發表意見。閣下一直在說「只是積極參與討論就能處理」,然而按既有規則,連事前預告都沒有哪來的「積極參與討論」
實際上,只有將原由管理員直接提交的條目事先公示(哪怕只有24小時),才能使得其他維基人有機會「積極參與、討論、投下支持反對票」。這一調整或許對活躍於ITN的管理員來說麻煩了一點,但卻能提高透明度、平息不少爭議,不知閣下為何如此牴觸?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0月16日 (三) 13:27 (UTC)
從頭到尾,你就是完全無視這個候選頁面,本來就是互相幫忙的雙軌機制,從來就沒有用這個頁面取代原先管理員自行更新的打算。而你是基於怎樣的契機開啟這個方針討論的,大家會看不出來嗎(還是你把IP用戶的抹黑全部視而不見)?至於前面的IP用戶怎樣抹黑的,稍微翻查一下不就知道了嗎?--KOKUYO留言2019年10月16日 (三) 16:30 (UTC)
(:)回應:本人再次要求閣下就事論事,本人不想把單純的方針指引修改提案搞成人身攻擊或客棧互煮,也請閣下不要進行惡意推定
請問您「這個候選頁面……從來就沒有用這個頁面取代原先管理員自行更新的打算」的說法語出何處?社群是什麼是否達成的這一共識?客棧或討論頁相關討論記錄在何處?否則,這一理由顯然不構成您阻止其他維基人提案修訂ITN規則的理據。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0月17日 (四) 07:23 (UTC)
對於這個頁面是如何討論成立、以及是否把這個頁面定位成取代管理員自行更新的方式,翻找這些紀錄有這麼困難嗎?我還以為在開啟討論前,這是一項自己本該就做好的基本工作呢。另外,如果這個頁面成立就是為了替代管理員自行更新,難不成你是認為之後所有管理員都是濫權囉?--KOKUYO留言2019年10月17日 (四) 15:58 (UTC)
  • (:)回應:請閣下不要歪曲我的發言,我什麼時候說過「難不成你是認為之後所有管理員都是濫權囉」?隨意歪曲他人發言,然後對着並不存在的言論冷嘲熱諷並不是討論的良好態度。本人在本提案期間均只討論規則修改本身,而從未指責過任何管理員濫權。請閣下就事論事,而不要試圖把問題引導到人身之上,謝謝。
  • 本提案只是要求管理員更新前預先公示24小時,並徵求社群意見。您一直呼籲「積極參與討論」、「積極參與、討論、投下支持反對票」,不知又為何如此牴觸將管理員提案與普通用戶提案一視同仁參加討論的修改建議?本提案的目的就是促進討論,給普通用戶發表意見的機會。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0月17日 (四) 17:05 (UTC)
@KOKUYO 囧rz...老大,你不要人身攻擊好不好,我什麼時候抹黑你了?--146.96.147.137留言2019年10月19日 (六) 10:51 (UTC)
時昭明明就是指出「24小時初步徵求意見期……沒有必要」,這點我也認同,結果你還是堅持己見。反正可以想見,如果每則新聞都要等24小時,又會有人在那邊說什麼中文維基百科無法及時更新、管理員官僚等等的攻擊。--KOKUYO留言2019年10月16日 (三) 16:32 (UTC)
(:)回應
  • 本提案動議之初就已經考慮到了時效性問題。新聞動態基本候選資格第一條就寫明「新聞內容……是為了鼓勵增訂或更新相關的條目,而不是用作新聞報導。」,對於百科全書而言,24小時的緩衝時間已經很短。至於部分周期性事件的快速更新,個人認為,可參考道路特殊收錄限制列表制定例外列表進行相應快捷安排。
  • 您之前不斷呼籲「積極參與討論」「積極參與、討論、投下支持反對票」,而此新聞發表規則修訂提案讓所有的新增ITN都有機會在候選區討論,豈不美哉?請問為何閣下如此排斥將管理員提案與普通用戶提案一視同仁參加討論的修改建議?
  • 本次提案已根據各方建議多次修改,10月16日的最新版本已經考慮到時效性(初步徵求期僅僅24小時)、條目把關(管理員審視預備獲選名單)、規則銜接性(管理員提案如無反對可24小時快速通過,且管理員仍然擁有最終把關權)等諸多問題,您為何仍然指控我「結果你還是堅持己見」?本人深表遺憾。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0月17日 (四) 07:23 (UTC)
  • 不知道是我理解錯誤還是怎樣,原本時昭是指「24小時初步徵求意見期……沒有必要」,結果你只是修改成「(需等)24小時快速通過」,這兩者有什麼差別嗎?還有,是你自己認為24小時緩衝時間很短的,難不成以前那些催促我要當日更新某特定新聞的人都是幻覺嗎?--KOKUYO留言2019年10月17日 (四) 15:58 (UTC)
  • (:)回應:請閣下不要斷章取義。本提案根據您之前提出的「評選可能24小時都沒有人注意,自然就沒有反對票,到時候就可以見到一堆其他語言根本不可能放上的新聞出現」,因此提案增加「初步徵求意見期內無反對意見的,列入預備獲選名單」、「列入預備獲選名單的提案,如管理員認為不符合新聞動態候選標準的,由管理員陳述理由後退回重審」條款,以保證過濾不合標準的提案。中間增加了一道審核環節,前後兩個提案已有顯著差別。原有的「24小時無異議直接通過」確有不妥之處,但不代表不能修改、完善提案後進一步討論,增加一道審核程序後已能解決條目把關問題。
  • 同時,這裏是維基百科,又不是維基新聞,不知您為何一定要追求24小時之內上首頁?
  • 若您一定堅持要拿着時昭的發言當令箭,也請您不要選擇性忽略時昭「我傾向支持所有新聞先走一遍提名區。雖然麻煩了一些,但是能減少一些爭議」的見解。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0月17日 (四) 17:05 (UTC)
  • (:)回應:本人也認為此提案可以一試。但縱觀之前對FLC、DYKC規則的修訂,並未提出修訂規則提案方需要「試試營運自己的FLC/DYKC」。若您對本提案規則上新的見解,歡迎您提出並探討,以完善本提案。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0月24日 (四) 09:14 (UTC)
    • FLC、DYKC雖然少人理會,但都沒有ITN這個地步——ITN有很長一段日子是KKY一個人堅持下去的。他不在那段日子( 2018年5月),ITN三日無人更新在所多有,KKY現在是一日3更以上。要改動ITN的更新程序,應盡量考慮ITN這一特殊情況,避免帶來過多官僚程序。沒有人的監察系統是沒有作用的。--Temp3600留言2019年10月24日 (四) 09:37 (UTC)
      • (:)回應:正因為考慮到原先ITN欄目的情況,故本次修訂案已經給管理員更新開出了綠色通道——管理員提案如無反對只需事先公示24小時;管理員在初步、延長徵求期對條目擁有兩次一票否決權;以及即將配套提出的「重複發生的項目」例外列表。都給予了管理員極大的權限。
      • 同時,本提案也考慮到規則簡易性及時效性。修訂案所提出的規則較同樣參與度低的FLC、FPC更簡單,初步徵求期也控制在24小時。
      • 我同意管理員在ITN上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將管理員提案進行適當事先公示、與普通用戶提案一視同仁參加討論對於減少爭議、促進討論也是很有必要的。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0月24日 (四) 16:32 (UTC)
    • @Temp3600:「營運自己的ITN」不太可行吧?本身參與度就需要倒逼,如果是沙盒那絕對沒人參與了。現在中文ITN比外文ITN刷新速率高太多,要是慢一點也許倒是好事。--146.96.147.137留言2019年11月13日 (三) 04:56 (UTC)
      • 既然知道不容易,就不要對KKY太嚴苛嘛。既然中維現在能夠做到快速更新,那麼這個優點應該先保留。--Temp3600留言2019年11月16日 (六) 03:18 (UTC)
        • @Temp3600:更新過快可不是優點哦,大多數人不會天天刷維基的。其實我不算苛刻啦,只是每隔一段時間不敲打就發現ITN越來越不對勁,到除了「故意」以外我再也找不到其他的解釋的時候,就冒出來敲打敲打,這樣下去我也累啊。維基百科作爲重要網站,其首頁具有強烈的輿論導向作用,而首頁的ITN專區卻是維基中立性檢查乃至共識決策體制中遺漏的黑洞——讀者可不這麽認爲,讀者在閲覽維基百科是,斷不會想到ITN是可由管理員直接提交的,而會根據維基百科首頁上宣傳的共識、中立方針默認地以爲ITN的內容都是經過社群討論出共識的中立性內容。所幸這次是史明,至少史明人品還不錯,被一直掛著不會造成過大的社會不良影響;可要是辜寬敏、李登輝也被當作典範來宣傳,掛這麽長時間,後果眞的不敢想像。其實KKY這次能夠正視ITN中玻利維亞政治危機的不中立描述,我已經很感動了,但考察他長久以來的態度我可還不敢對他未來的編輯抱太大希望,維基百科也不可能依賴一兩個人來維繫而要求一兩個人能做到中立。況且,修訂ITN機制並不意味着非得完全禁止管理員直接提交ITN,也不意味着KKY必須退休,又不是針對一個人的修訂,相反,他還可繼續貢獻ITN啊。--146.96.147.137留言2019年11月18日 (一) 08:12 (UTC)
        • @Temp3600:不會是已經開始試驗了吧?我看KKY最近都沒更新。如果決定試驗一段的話可一定要提前公告一下讓社群都知道,免得產生空窗期。如果整個社群都以為還是由管理員提交的話那試驗就沒有意義了,反而會影響維基的運作。--146.96.147.137留言2019年11月20日 (三) 07:11 (UTC)
          • 11月以來的ITN都是KKY更新的(久媽更新過3次)。沒有人參與的討論是沒有意義的。-Temp3600留言2019年11月20日 (三) 07:20 (UTC)
            • 其實不是要杜絕管理員直接提交,而是要對管理員提交的內容存在某種監督機制:當出了問題的時候,社群有能力進行回滾操作,將爭議內容送回討論區討論。如果爭議不明顯討論區無明顯相應,該內容還可重新進入ITN。這是最理想的。--146.96.147.137留言2019年11月20日 (三) 08:17 (UTC)
我認為按照現有流程,根本不需要24小時的設置。現有候選流程是理論上8小時左右更新一次,用戶提交新聞根據時間排列,對於沒有異議的的候選,在下一次更新時就會更新提交時間最早(不超過5天或不早於ITN中時間最早的一篇新聞)的一篇候選。也就是說,一篇提交的候選,理論上大多時候最快8小時就能更新,最慢則需5天時間才更新(影響更新的時間主要受制於提交候選的數量和爭議程度)。--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10月28日 (一) 02:21 (UTC)
(:)回應@Shizhao:本次提案的核心內容是要求管理員自行更新的ITN應在候選區公示。24小時初步徵求期是為了配合公示討論,以及使管理員提案與普通用戶提案平等進入候選區的考慮。但我認為候選區最低討論時長需要明確的時間限定,「理論上大多時候最快8小時」比較模糊。
如閣下有解決候選區最低討論時長問題的更好方案,也歡迎提出。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0月28日 (一) 05:19 (UTC)
我壓根就認為不需要有最低討論時長這種東西,按照現有流程根本就沒有這個需要--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10月29日 (二) 03:59 (UTC)
(:)回應@Shizhao:當前ITN流程的現狀是:一方面,管理員可以直接添加(或從其他維基摘譯)新聞並立即上首頁;另一方面,其他維基人建議的新聞卻要經過數小時乃至數日的提案公示才能上首頁。而本提案所要解決的是IP用戶以及過往幾次客棧關於ITN的討論所提出的管理員直接添加條目無事先徵求意見的問題,取代原有的「雙軌制」流程,使得管理員提案與普通用戶提案都平等地需要事先進行討論。因此,為使得所有提案都至少能進行一定時間的討論,本提案需要設置一個最低討論時長。
如果「所有新聞都需要走一遍候選區」,然而又「不需要有最低討論時長這種東西」。那麼,按照您的意見,管理員把自己的提案放在候選區後,應該如何處理?是立即上首頁還是管理員自行決定討論時間即可?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0月29日 (二) 06:23 (UTC)
按照現有流程的話,管理員把自己的提案放在候選區後,和其他用戶的提名同樣處理就可以了啊。也就是最快大約8小時,最慢5天--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10月29日 (二) 06:40 (UTC)
@Shizhao:如果採取「同樣處理」方式,那麼管理員A提名的條目,是應由管理員A還是管理員B結案呢?Jyxyl9批判一番
我覺得目前的狀況,沒必要強求A提名,B結案吧。畢竟也就只有一兩個管理員主要在更新--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11月4日 (一) 02:05 (UTC)
@Shizhao:本提案一開始的制度設計就允許管理員A提名、A結案。但若依照閣下「不需要有最低討論時長這種東西」的要求,採取A提名、A結案時,該提案在候選區停留的時間應如何確定?是否由A自行任意確定討論時間即可?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1月6日 (三) 14:13 (UTC)
理論上最快8小時,最慢5天--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11月7日 (四) 01:58 (UTC)
(:)回應@Shizhao:提案已修改為:「徵求意見期至少8小時。」當前提案應可與原有規則接軌。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1月8日 (五) 11:35 (UTC)

  • 看來改革提案終究還是會石沉大海⋯⋯ —— Eric Liu 歡慶香港民主派勝利贏得區議會選舉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1月28日 (四) 09:28 (UTC)
  • 各位若有進一步反對或修改意見請儘快提出。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1月29日 (五) 23:52 (UTC)
    • 反正用腦袋想就知道,到時候只要有人不高興,就能夠用各種理由提個反對意見,進而能把整個提名拖住5天的時間(反正再怎麼無理、再怎麼是基於政治意識形態的指控,都能算是反對意見。最好這時候有數個其他新聞更新,這樣這個遭反對的提名就不用出現在首頁上了)。不過即便這串討論從頭開始就已經包含這類無理的指控,結果提案人似乎從沒想過這些狀況。--KOKUYO留言2019年11月30日 (六) 01:34 (UTC)
      • (:)回應
      • (1)「只要有人不高興……都能算是反對意見。」首先,本提案關於反對意見的規定並未超越DYKC、GAC、FAC、VFD等的慣例,如有共識認為該反對意見為不合理意見,自然可依共識宣告該意見為無效,這在DYKC、GAC、FAC、VFD等已有許多往例可以遵循。其次,本提案已經充分尊重ITN的舊有規則,徵求意見期至多為五日也是舊有規則所規定,時昭之前也一直要求將徵求意見期定為「最快8小時,最慢5天」。
      • (2)「最好這時候有數個其他新聞更新,這樣這個遭反對的提名就不用出現在首頁上了」也與本提案不符,提案規定:「徵求意見期結束後,管理員應當結合討論共識,宣佈通過或否決該提案。」 這已經考慮到ITN原有情況並給予管理員極大權限。
      • (3)本人已經反覆說明,本人在本提案期間均只討論規則修改本身,而從未指責批評過任何管理員,也請閣下不要反覆試圖把討論引導到人身上。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1月30日 (六) 09:50 (UTC)
  • 我的意見:5日太長、徵求意見期無必要設下限。ꓢꓯꓠꓟꓳꓢꓮ 災難固首發於荃灣 2019年11月30日 (六) 07:40 (UTC)
    • (:)回應:原有ITNC規則規定,普通用戶提案需經由「最快8小時,最慢5天」的候選討論,而管理員提案則無需經過ITNC候選區、直接進入首頁。本次提案的核心內容是要求管理員自行更新的ITN應與普通用戶提案平等地在候選區事前公示,從而改變原有的「雙軌制」規則,將管理員提案與普通用戶提案一視同仁參加討論。為簡便討論,最新版本的提案對徵求意見期儘量維持「最快8小時,最慢5天」的原狀。若需修改這一部分,可另行提案。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1月30日 (六) 09:50 (UTC)
      • 那我反對提案,現提案未能設法彌補喪失了的靈活性。ꓢꓯꓠꓟꓳꓢꓮ 災難固首發於荃灣 2019年11月30日 (六) 09:59 (UTC)
        • (:)回應:(1)現有提案所規定的徵求意見期下限為8小時,一條新聞最快八小時即可上首頁,已經充分考慮到了維基百科ITN的時效性問題。(2)原有新聞動態規則基本候選資格第一條就寫明「新聞內容……是為了鼓勵增訂或更新相關的條目,而不是用作新聞報導。」,請問閣下何來「喪失了的靈活性」一說?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1月30日 (六) 10:09 (UTC)

新版本

維基百科:新聞動態/重複發生的項目融入後,新版本提案為:

「獲選標準」一節:

現行條文
  • 新聞動態中的支持與反對意見主要是用於表達想法以獲取共識來讓管理員判斷,而並非是作為投票使用。
  • 如果新聞更新速度較慢的話,每則新聞應最多5天討論時間,因為拖得過久新聞會變得過時。
提議條文
  • 符合基本候選資格的新聞動態提案,應提交新聞動態候選建議區徵求意見。徵求意見期至少8小時。
  • 徵求意見期內無反對意見的提案,如管理員認為不符合新聞動態候選標準的,由管理員陳述理由後退回重審;如符合要求的,即視為通過。
  • 徵求意見期內有反對意見的提案,或管理員退回重審的提案,應延長徵求意見期限至5日,並對提案進行適當修改,以獲取共識。延長徵求意見期結束後,管理員應當根據討論共識,宣佈通過或否決該提案。
  • 對於周期性新聞事件,可事先經互助客棧討論,將該項目列入「重複發生的項目」列表。列入該列表的新聞動態項目可無需經由新聞動態候選區提案,直接由管理員更新。

「新聞發表」一節:

現行條文
  • 行文應該要言簡意賅,每條新聞不宜超過兩行。

……

提議條文
  • 「重複發生的項目」列表所列項目以外,所有待發表的新聞動態內容均應當在新聞動態候選區徵求意見。
  • 行文應該要言簡意賅,每條新聞不宜超過兩行。

……

「新聞存檔與更新」一節:

現行條文
  • 新聞動態候選的提案,將存檔至Wikipedia:新聞動態候選/存檔。

……

提議條文
  • 新聞動態欄目按照新聞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最新發生的新聞放在最上面。
  • 新聞動態候選的提案,將存檔至Wikipedia:新聞動態候選/存檔

……

以上提案,請諸位考慮。「重複發生的項目」草案所列項目如有遺漏,可逕行補充。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2月1日 (日) 17:07 (UTC)

我反對所謂的徵求意見期,現在的所謂最快8小時,最慢5天,是根據新聞更新的規則而言的,而不是徵求意見的期限(因為平均大約8小時更新一條新聞,5天後仍未更新就算過期,而實際操作上更多時候是晚於最後一條新聞的時間就算過期)。雖然時間上看起來一樣,但意義並不同。我認為管理員提名的新聞按照當前的規則先走一遍候選再更新就可以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12月2日 (一) 02:46 (UTC)
(:)回應@Shizhao:閣下提出的理論上最快8小時」;「最快8小時,最慢5天,是根據新聞更新的規則而言的,而不是徵求意見的期限」;「實際操作上更多時候是晚於最後一條新聞的時間就算過期」,之前都並未在ITN規則中明確規定,本人翻閱WT:新聞動態候選也未曾出現過此種說法。這種無共識依據、由管理員自行解釋的不成文規則在其他首頁內容候選中聞所未聞,維持舊有的模糊方式實則不妥。
按舊有規則,何時獲選完全依賴於管理員個人判斷。但按照閣下的觀點,在管理員A提案、A執行的情況下,若候選時間長短也可由A決定,如此規則的隨意性實在過大。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2月2日 (一) 05:40 (UTC)
的確,這些並未行之於文字,卻有不妥(我剛才找了一下,Template:ITN-Update一直是按照12小時未更新才進行提醒的,而不是8小時。可能當時考慮到8小時更新的頻率太快了,社群跟不上?或者是給8小時更新一個緩衝期,也就是理論上8小時更新,但超過12小時才提醒?我印象當中似乎這兩種應該都有人提到或討論過,但年代久遠,我也記不太清楚了)。但當前規則並未有發生「何時獲選完全依賴於管理員個人判斷」,以及「在管理員A提案、A執行的情況下,若候選時間長短也可由A決定」這種情況(我所指的情況並不包括管理員不經候選,直接更新ITN的情況)。我的建議是:
  1. 修改Template:ITN-Update,超過8小時未更新顯示為黃色,超過24小時還未更新則顯示為紅色(既及時反映更新狀況,又給出足夠的緩衝期保證靈活度)
  2. 要求所有登上ITN的新聞必須經過候選步驟(我認為這是多次產生爭議的原因之一)
  3. 在有足夠候選新聞的條件下,ITN應該儘量保證至少8小時更新一次
  4. 超過新聞發生時間5天還未更新到ITN的,或者新聞發生時間早於ITN中最後一條新聞的,自動視為過期處理
  5. 一般情況下,從候選更新新聞到ITN,應該根據新聞發生時間從早到近更新,在有明確共識的前提下,越早的新聞應該越優先處理,除非該條新聞符合上一條的過期條件。

以上這些基本也是目前ITN更新的大致慣例,我認為這樣的規則就已經足夠了(至少在目前的情況下)。另外,建議ITN模板中的最近逝世部分在另外一個模板中更新,以免干擾Template:ITN-Update的自動判斷--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12月2日 (一) 07:58 (UTC)

"欄目中最新發生的新聞放在最上面。"似乎改為「按照新聞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最新發生的新聞放在最上面」似乎更為妥當--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12月2日 (一) 02:48 (UTC)

完成:已作相應修改。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2月2日 (一) 05:40 (UTC)

新版本二

將時昭等用戶的部分意見融入並作一定修改後,新版本提案為:

「獲選標準」一節,(1)取消原提案的徵求意見期設置,改為「在每次更新欄目時,應當檢視新聞動態候選區內所有提案」。由於徵求意見期已取消,因而重複發生項目列表也相應取消。(2)為便於存檔,將錯誤回報區重新併入候選區,改為「提案獲選後,維基人可繼續在候選區就該條新聞動態發表意見」。

現行條文
  • 新聞動態中的支持與反對意見主要是用於表達想法以獲取共識來讓管理員判斷,而並非是作為投票使用。
  • 如果新聞更新速度較慢的話,每則新聞應最多5天討論時間,因為拖得過久新聞會變得過時。
提議條文
  • 符合基本候選資格的新聞動態提案,應提交新聞動態候選區討論。新聞動態欄目更新周期一般為8小時,原則上不超過24小時。
  • 管理員在每次更新欄目時,應當檢視新聞動態候選區內所有提案。管理員認為提案符合新聞動態候選標準的,應予採納;不符合候選標準的,應由管理員陳述意見後退回重審。其他維基人對提案有反對意見的,應當退回重審。
  • 被退回重審的提案,應在候選區進一步討論,並對提案進行適當修改,以獲取共識。提案修改後,管理員應根據討論共識,於3日內宣佈通過或否決該提案。提案在討論期間未能達成共識,以致該提案新聞發生時間早於欄目內最早一條新聞的,該提案視為自動作廢。
  • 提案獲選後,維基人可繼續在候選區就該條新聞動態發表意見。如該條新聞動態在文辭表述、字詞轉換等方面存在問題,管理員應當根據討論共識對該條新聞動態進行適當修改。如討論共識認為該條新聞動態不符合候選標準,管理員應撤下該條新聞動態。

「新聞發表」一節:

現行條文
  • 行文應該要言簡意賅,每條新聞不宜超過兩行。

……

提議條文
  • 所有待發表的新聞動態內容均應當在新聞動態候選區徵求意見。
  • 行文應該要言簡意賅,每條新聞不宜超過兩行。

……

「新聞存檔與更新」一節:

現行條文
  • 新聞動態候選的提案,將存檔至Wikipedia:新聞動態候選/存檔。

……

提議條文
  • 新聞動態欄目按照新聞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最新發生的新聞放在最上面。
  • 新聞動態候選的提案,將存檔至Wikipedia:新聞動態候選/存檔

……

以上提案,請諸位考慮。若本提案獲通過,則Template:ITN-Update可依時昭之意見作相應修改。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2月2日 (一) 13:27 (UTC)

「一般」的話不反對,但我認為宣佈通過或否決宣佈通過或否決最好在3日內。ꓢꓯꓠꓟꓳꓢꓮ 災難固首發於荃灣 2019年12月2日 (一) 15:27 (UTC)
完成@Sanmosa:已作相應修改。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2月3日 (二) 05:45 (UTC)

新版本三

本編在公示期內正式提出以下版本,替代原提案人的公示案:

現行條文
  • 新聞動態中的支持與反對意見主要是用於表達想法以獲取共識來讓管理員判斷,而並非是作為投票使用。
  • 如果新聞更新速度較慢的話,每則新聞應最多5天討論時間,因為拖得過久新聞會變得過時。
提議條文
  • 新聞動態欄目更新周期一般為8小時,原則上不超過24小時;
  • 每次新聞更新應當檢視動態候選區內所有提案,管理員可根據新聞動態候選標準與候選區提出意見等,更新新聞;
  • 提出的意見並非是代替投票使用;
  • 每則新聞原則3天討論為限,5天內有新聞可供更新,因為拖得過久新聞會變得過時;
  • 已更新新聞提案出現重大必要重新審視時,返回候選區的討論、修改、獲取共識等建議在8小時內完成,原則不應超過24小時;
  • 整個參與務必遵從WP:CIVIL等進行,若更新未達成過程中,判斷存在有疑似WP:GAMINGWP:POINT等情況的,可遵循對應提報流程等處理,並繼續達成更新;
  • 在文辭表述、字詞轉換等方面需要適當修改、簡單確認即可完成的,管理員可以即時操作。

歡迎其他維基編輯等意見。——約克客留言2019年12月23日 (一) 04:00 (UTC)

  • 幫ping原提案人@Jyxyl9。—— Eric Liu 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2月23日 (一) 13:40 (UTC)
  • 「原則上不超過24小時」感覺上意義不大,現在就已經2天沒更新了,因為沒有任何提交的候選,唯一的一條,背景條目也還沒有建立
  • "3天討論為限",原先可是5天。另外,原來的規則和慣例是超過5天還未上首頁就算過期了,現在的意思是否就是超過3天還未上首頁就算過期?
  • 「在8小時內完成,不應超過24小時」,似乎在實際執行當中所有管理員都可能違背這一條(互煮又有材料了?)因此建議改為「原則上在8小時內完成,不應超過24小時」

--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9年12月23日 (一) 08:10 (UTC)

  • (!)意見
  • 提案中有「管理員可根據新聞動態候選標準候選區提出意見,更新新聞」之表述,以及原提案的另外兩節修改也未在此版本中出現,這是否意味着管理員仍可以繞過候選區直接更新新聞?如此,修改與否豈不是毫無區別?
  • 「若更新未達成過程中,判斷存在有疑似WP:GAMINGWP:POINT等情況的,可遵循對應提報流程等處理,並繼續達成更新;」WP:GAMINGWP:POINT本身已經覆蓋維基各頁面,不知為何要在ITN規則中對遊戲維基規則和闡釋觀點作特別規定?這一條規定在FA、GA、DYK等其他內容候選中均未找到先例。特別是其中所稱「疑似WP:GAMINGWP:POINT等情況」是否類似「莫須有」?特別是在社群對WP:GAMING具體行為範圍的定義模糊不清的情況下,恐怕只能增加維基互煮的黑材料。是否會出現討論一方可自行宣佈另一方意見為「疑似WP:GAMING」,從而無視討論「繼續達成更新」
  • 其餘條款與原提案差別不大,本人無意見。Jyxyl9批判一番 2019年12月23日 (一) 14:15 (UTC)

新版本四

已通過:
經公示七日,本版本通過。自1月29日0時(UTC)起施行。在維基百科:新聞動態/重複發生的項目未獲社群公示通過成為指引前,暫按該頁標準執行。Jyxyl9批判一番 2020年1月28日 (二) 13:12 (UTC)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考量到新版本三的語句通順和條文官僚問題,在下基於新版本二修正提出以下版本,取代原公示版本:

「獲選標準」一節:

現行條文
  • 新聞動態中的支持與反對意見主要是用於表達想法以取得共識來讓管理員判斷,而並非是作為投票使用。
  • 如果新聞更新速度較慢的話,每則新聞應最多5天討論時間,因為拖得過久新聞會變得過時。
提議條文
  • 符合基本候選資格的新聞動態提案,應提交新聞動態候選區討論。當候選區內有新聞動態提案時,新聞動態欄目更新周期一般為8小時,原則上不超過24小時。
  • 新聞動態候選區中的支持與反對意見並非用以進行投票表決,而是用以表達個人想法,使管理員便於判斷共識所在。
  • 管理員在每次更新欄目時,應當檢視新聞動態候選區內所有提案。管理員認為提案符合新聞動態候選標準的,應予採納;不符合候選標準的,應由管理員陳述意見後退回重審。有二名及以上維基人提出反對意見的,亦應當退回重審。
  • 被退回重審的新聞動態提案,應於候選區進一步討論,對提案進行適當修改以取得共識;原則上,對提案的修改應於8小時內完成,最長不應超過24小時。提案修改完成後,管理員應根據討論共識,宣佈通過或再次退回提案。
  • 新聞動態提案的討論期原則上以5日為限。若提案在討論期間內未能達成共識,以致於該提案新聞發生時間早於欄目內最早一條新聞時,提案即自動作廢。

「新聞發表」一節:

現行條文
  • 行文應該要言簡意賅,每條新聞不宜超過兩行。

……

提議條文
  • 部分特殊情況以外,所有欲於首頁發表的新聞動態內容,均應先行在新聞動態候選區徵求意見。
  • 行文應該要言簡意賅,每條新聞不宜超過兩行。

……

「新聞存檔與更新」一節:

現行條文
  • 新聞動態候選的提案,將存檔至Wikipedia:新聞動態候選/存檔

……

提議條文
  • 新聞動態欄目按照新聞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最新發生的新聞應置於最上面。
  • 提案獲選後,維基人仍可繼續在候選區就該條新聞動態發表意見。如該條新聞動態在文辭表述、字詞轉換等方面存在問題,經簡單修改、確認即可解決者,管理員可以逕行操作;否則應當根據討論共識,對該條新聞動態進行適當修改。如討論共識認為該條新聞動態不符合候選標準,管理員應撤下該條新聞動態。
  • 新聞動態候選的提案,將存檔至維基百科:新聞動態候選/存檔

……

以上,歡迎提供意見。—— Eric Liu 留言留名學生會 2019年12月28日 (六) 06:30 (UTC)


  • 已多日無新意見,現公示提案七日。—— Eric Liu 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1月5日 (日) 01:00 (UTC)
  • 感謝製作方案!雖然在下不是很認同「新聞動態欄目按照新聞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但總體進步實在是很大,加油!--146.96.147.137留言2020年1月5日 (日) 07:21 (UTC)
  • 愚昧的(!)意見,所以新聞篩選的標準維基百科始終沒有一個標準,幾位用戶愛用就用,不用就不用的觀念?另外,淨支持票究竟是要幾票才算是個「共識」?評選新聞的「期限」又是多久?所謂的新聞動態呢,基本上維基百科的速度也不可能比全世界的媒體快吧?只是懶得表達意見罷了好嗎?--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0年1月5日 (日) 14:54 (UTC)
    • 就目前的這個版本而言,(1)新聞動態候選規則「內容標準」一節中原本定有三條標準,此次修訂規則未涉及此部分。(2)按版本四的話,ITN不是投票,所以不存在需要幾票的問題,此處與原有規則相比沒有變化。(3)期限是「最快八小時,最慢五日」,此處與原有規則相比也沒有變化。——Jyxyl9討論2020年1月6日 (一) 04:06 (UTC)
      • 根本上還是沒有解決我先前提出的問題,即允許「只要有人不高興,就能夠用各種理由提個反對意見,進而能把整個提名拖住5天的時間(反正再怎麼無理、再怎麼是基於政治意識形態的指控,都能算是反對意見。最好這時候有數個其他新聞更新,這樣這個遭反對的提名就不用出現在首頁上了)。」當前的方案便是允許任何人如此做(「其他維基人對提案有反對意見的,亦應當退回重審。」)。--KOKUYO留言2020年1月11日 (六) 10:11 (UTC)
      • 而當提案人先前所說的「關於反對意見的規定並未超越DYKC、GAC、FAC、VFD等的慣例,如有共識認為該反對意見為不合理意見,自然可依共識宣告該意見為無效,這在DYKC、GAC、FAC、VFD等已有許多往例可以遵循。」,卻忽視了根本上新聞動態候選的運作與這幾個根本上不同。這幾個討論區都是有一段時間的意見表達,之後由管理員彙整出共識(即判斷那些反對意見是完全不合理的),並進一步做出對應動作。然而當前新聞動態的方案只是允許單一人以任何理由反對已經出現在首頁的內容,而管理員還沒有見到其他人的意見,就必須將此人的個人意見視為整體共識做出動作。--KOKUYO留言2020年1月11日 (六) 10:18 (UTC)
      • 我想大家不會覺得「在經過一定時間無其他維基人反對(甚至可能有1人表態支持)後,管理員採納並更新首頁,但能夠因為一人意見就要退回」的流程是一個嚴謹的流程吧?因此,「若其他維基人對提案有反對意見的,亦應當退回重審。」這句話應該更改為「若有延長重審的共識,則由管理員執行之。」(在這裏,共識即多位維基人表態的意思)--KOKUYO留言2020年1月11日 (六) 10:24 (UTC)
        • @KOKUYO已適當修正。—— Eric Liu 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1月12日 (日) 03:24 (UTC)
        • 版本四修正中,退回重審所限制的時限一般為8小時(最長不得超過24小時),而重審期滿後的操作規定是「提案修改完成後,管理員應根據討論共識,宣佈通過或再次退回提案」,因此不可能出現因一人反對而拖延五天的可能性。此外,由管理員根據共識宣佈通過或否決,本身已經賦予管理員檢視各方意見合理性的權利,此處應無需多慮。
        • 閣下「在經過一定時間無其他維基人反對(甚至可能有1人表態支持)後,管理員採納並更新首頁,但能夠因為一人意見就要退回」、「只是允許單一人以任何理由反對已經出現在首頁的內容的說法與提案實際情況並不相符。此處應屬閣下誤解,獲選標準第1—5條僅適用於提案登上首頁前,獲選標準第6條僅適用於提案登上首頁後(為避免誤解,本人將其移動至「新聞存檔與更新」一節第二條)。根據版本四,提案獲選後的情況應適用於原第六條(現新聞存更第二條)規定(提案獲選後,維基人仍可繼續……),該條規定中的「討論共識」顯然不是一人反對即可實現。
        • 已根據所提情況對條文進行部分修改,所提之處改為「有二名及以上維基人提出反對意見的,亦應當退回重審。」Jyxyl9批判一番 2020年1月12日 (日) 17:09 (UTC)
  • 如果可能的話,還是希望像英文維基採用ITN通過的時間順序排列,比較公平,畢竟這不是新聞不需要在意新聞本身的事件順序。而且新聞本身的時間順序很難決定,比如美國襲擊伊拉克後伊朗襲擊伊拉克,在ITN中是一個事件,是以前者的時間為準還是以後者的時間為準?不過「新聞動態欄目按照新聞發生的時間順序排列」的規定總比沒有好,避免了管理員按心情排列的可能。--146.96.147.137留言2020年1月12日 (日) 21:35 (UTC)

已經在候選模板加上了提交時長的提示。現在會自動提示新聞已經提交了多長時間--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月21日 (二) 18:23 (UTC)
感謝!—— Eric Liu 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1月22日 (三) 09:23 (UTC)
@Ericliu1912公示期過了。Sanmosa 2020年1月27日 (一) 09:46 (UTC)

本討論已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在合適的討論頁提出,而非再次編輯本討論。

今日的新聞動態

已通過: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美國財政部以破壞香港自治與民主進程為由,宣佈制裁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圖)等11名中國及香港官員。」

這裏的「中國及香港」似乎不符合WP:PB,改為「中國大陸及香港官員」或更為合適。--Itcfangye留言2020年8月10日 (一) 07:20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在ITN中加入置頂信息框展示COVID-19相關條目

經公示後,決議將該模板置於新聞動態專欄至疫情結束。該模板之格式細節仍須討論。臺灣杉在此發言 (會客室) 2020年9月4日 (五) 14:20 (UTC)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目前英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俄語、越南語等語言版本,皆設有Template:Itn/special-header用於展示疫情相關條目。建議中維同步設立,並已經草創完成,除加入英維所列出的條目外,還加入了陸港澳台馬新六地的疫情條目。此模板為草案,社群可進一步討論需要增添哪些內容;不過請先討論需不需要加入此框。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
累計確診人數超過{{{confirmed}}}萬人,其中至少逾{{{death}}}萬人死亡、{{{recovered}}}萬人治癒。

抄送@KOKUYOShizhao,兩位有較多參與ITN處理的管理,以及@Zhl025Z7504。—Rowingbohe♫ 歡迎參與浙江專題 台州專題 2020年8月19日 (三) 03:55 (UTC)

這個模板似乎存在地域中心主義?--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8月20日 (四) 01:14 (UTC)
可以考慮去掉六地疫情的東西(也就是括號),但這需要在【放置模板】的決定獲得通過之後再議。—Rowingbohe♫ 歡迎參與浙江專題 台州專題 2020年8月27日 (四) 09:25 (UTC)
  1. COVID-19的確沒有特權,但是沒有任何方法證明(中文)維基百科讀者和編者不重視COVID-19,首先統計數據中顯示COVID-19條目連續4個月為月閱讀量最大的條目;其次,COVID-19的多個相關條目遭到過新聞媒體引用;最後,如果要平行比較的話:統計數據中前15的維基百科中,除中文外:英文、宿霧語、瑞典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俄語、波蘭語、越南語、葡萄牙語中都一定在首頁新聞欄或新聞欄類似物里有直接鏈向條目的相關訊息(剩下的我不太確定我漏沒漏,另外我是說的相關訊息,不一定和這個模板一模一樣,但至少是有),比例至少為71.43%。
  2. 不要指望信息會自己跑到維基百科上
  3. 有地域中心可以慢慢改,沒有頁面是不變的,另外,既然目前不確定加模板後會不會有地域中心這個問題(目前也沒有共識),那就不要去假想存在這麼一個問題

--Narumi Toa留言2020年8月25日 (二) 04:57 (UTC)

參考資料

  1. ^ Carl Sagan, Broca's Brain: Reflections on the Romance of Science. Carl Sagan's quote. goodreads. [2020年8月27日].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模板細節討論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針對同意放置本模板的提案(即:在T:Itn中圖片前加入此模板)暫時公示7天若7天內無異議,則開始討論以下問題:

  1. 是否需要在全球各地疫情後加入六地疫情條目。
  2. 是否需要放置疫情數據。
  3. 要同時減少一項ITN,防止版面過長。
  4. 是否需要加入其他內容(若此項無提案,則不討論)。—Rowingbohe♫ 歡迎參與浙江專題 台州專題 2020年8月28日 (五) 06:58 (UTC)
說明:已經比照現在的enwiki版本做了修改。第二個是去掉可能地域中心內容的修改版,此修改版應用到首頁上的效果,可至這裏查看。—Rowingbohe♫ 歡迎參與浙江專題 台州專題 2020年8月28日 (五) 07:23 (UTC)
頁面Template:In the news/special-header/styles.css沒有內容。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
疾病
病毒
檢測
時間軸
全球各地疫情
中國大陸
香港
澳門
臺灣
新加坡
馬來西亞
反應與影響
主題
累計確診人數超過3,167.3萬人,其中逾97.2萬人死亡、2,178.5萬人治癒。
頁面Template:In the news/special-header/styles.css沒有內容。
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
疾病
病毒
檢測
時間軸
全球各地疫情
反應與影響
主題
累計確診人數超過3,167.3萬人,其中逾97.2萬人死亡、2,178.5萬人治癒。
(+)支持第二個版本,因為第一個版本放在首頁顯得太長了。 BlackShadowG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02:03 (UTC)
(+)支持,但是掛了以後就不要在新聞動態的正文列表中提到COVID-19的新聞了。--百戰天蟲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03:45 (UTC)
(:)回應@百战天虫並副@BlackShadowG(...) 吐槽一下,看看管理員自己都能「每100萬」提報一次,請問這樣算不算濫權?看看1700萬的時候多少用戶就反對過了2000萬的時候又再說一次了,結果呢?多寫那一行,套用Cases in the COVID-19 pandemic模板可以省去那個美意難道還不好嗎?--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14:20 (UTC)
(-)反對:當前呈現效果很糟,包括文字壟長、與首頁視覺元素不搭等問題。--KOKUYO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05:34 (UTC)
  1. 本版本的三個數字在首頁佔用的版面,甚至比現在的「全球各地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期間的累計確診人數突破2,400萬人,並造成至少82萬人死亡。」還少。整個模板的版面寬度僅僅比一條ITN多一點。不信自己對着WP:首頁User:Rowingbohe/首頁看看。
  2. 至於呈現效果可以再調,我說了「此模板為草案,社群可進一步討論需要增添哪些內容;不過請先討論需不需要加入此框。」因為現在存在問題就否定整個想法,純粹是因噎廢食。—Rowingbohe♫ 歡迎參與浙江專題 台州專題 2020年8月29日 (六) 14:12 (UTC)
(+)支持:同百戰天蟲。一個疫情模板都能扯上地域中立不中立、有無人關心的問題,真是夠了。有了這個模板正好給ITN騰出更多空間。--Super Wang※DC不是貪食蛇,請勿盲目刷分 2020年8月29日 (六) 08:19 (UTC)
(+)支持:我認為第二個版本很好,其他意見和我之前一樣。另外如果文字過長這個觀點形成了多數的共識,可以考慮精簡到一行。--Narumi Toa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14:02 (UTC)
@Narumi Toa:其實不能只說是「一行」,請問「一行」大概幾個字?--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14:24 (UTC)
@Z7504en:Template:In the news/special-headerpt:Predefinição:Eventos atuais/cabeçalho especialvi:Bản mẫu:Tin tức/Special-header。--Narumi Toa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14:30 (UTC)
(:)回應@Narumi Toa(...) 吐槽一下,如果在zh版只顯示一行沒有用,你還要考慮上面提到「每100萬」一次的問題。為啥還要一再強調呢?一定要把省略提名的美意打散嗎?再(~)補充兩個:第一,上面已經講了3次有了吧,請問如何解決「會編輯2019冠狀病毒病病例數模板的用戶不等於會同時幫忙更新Cases in the COVID-19 pandemic模板」問題?每100萬才更新一次這個已經很好了,「至少」2字放上不就得了?他們不更新Cases in the COVID-19 pandemic模板,是要怪誰?套用參數又被說是破壞的?不信的人請去看2019冠狀病毒病病例數模板8月27日的紀錄吧,懶得說,BlackShadowG也遇到一樣的狀況,導致確診、死亡和治癒數顯示不會一致。第二,希望這個也不要遇到,那就先說了:如果確診人口總數會突破到「1億」的話,到時候請把單位改掉,請顯示「1億」,不要顯示成「10000萬」。依照這種何時結束遙遙無期的來看,不排除有這種可能,雖然扣掉死亡和治癒的,實際待在醫院其實可能不到1000萬 囧rz...。問一句阿,管理員為啥不要把治癒的給寫了?造成恐慌嗎?--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14:35 (UTC)
(:)回應@Z7504:1.我就直說了,我認為,目前的情況,如果要簡潔,那就沒法徹底解決100萬問題,如果要兩行就可能有冗長現象(也就是現在的第二個版本)2.我覺得Rowingbohe的解決方法很好。另外,我之前甚至想過要不要直接爬取其中一個頁面的數據,覆蓋到另外一個數據(可以寫成腳本或者小工具),後面的套用的話,我認為這個簡單,直接在編輯摘要裏寫出自另一個模板就好,可以參考ESLINKCWW的做法。3.突破億這個應該並不難改吧,反正我個人認為不是很難改。4.首先我不是管理員,然後我認為這其實是一個NPOV問題,而且我也沒什麼好辦法,就最後這個問題完全可以單獨開一個新主題討論要不要加治癒的(我記得類似這種問題英文維基百科是有相關論述的,不過一時半會找不到了)--Narumi Toa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14:54 (UTC)
(~)補充不要小看機械人啊,en可是有ClueBot NG這種東西的。--Narumi Toa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15:10 (UTC)
那些要不要更新的問題就不插嘴多說了。只怕不講為啥要加入那一行字的問題點話,講難聽一點,你們似乎會把在維基百科不想參與COVID-19討論的用戶當作死人或者默認沒有異議一樣「排除在外」,就這樣,別怪講話沒有文明阿。--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15:14 (UTC)
這個問題恐怕就沒什麼好辦法,在現實中的投票率也往往是個大問題,現在也不是雅典那個時期了,再說不是有公示期嗎。至於說怎麼卓越的解決編者參與討論的問題,恕我不是政治科學社會科學專業人員。--Narumi Toa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15:30 (UTC)
當然知道有公示期阿(難道他們會同意無異議放上直到疫情正式結束嗎?別傻了),(&)建議就別再插嘴多說,看他們都怎麼搞吧,不然討論這個真的會沒有意義,更失去了當初建立Cases in the COVID-19 pandemic模板的用意。(~)補充:上面那些寫2019冠狀病毒病病例數模板不想套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數據的幾位用戶,已經在8月27日時寫成一項(&)建議了,不要強迫套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數據,為了這種東西搞到編輯戰實在沒意義。--Z7504非常建議必要時多關注評選留言2020年8月29日 (六) 15:34 (UTC)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所以ITN的更新現在沒有要求提名需等待8個小時?

我一直以為自從之前規則更新以後,用來更新ITN的新聞都得要放置提名區,並且等待8個小時接受其他人的審核。不過管理員User:霧島聖表示並沒有此事。有鑑於此,想問看看大家的意見,有也好、沒有也罷,大家統一就好。不過既然霧島聖都說沒有了,我就先當作沒有這規則了。--KOKUYO留言2020年10月1日 (四) 16:48 (UTC)

連帶通知當時制定規則時,最後有參與討論的各位@Ericliu1912Patlabor IngramZ7504Shizhao:。以及在最後一次討論中有參與的管理員@Cp111淺藍雪:,畢竟我怎麼覺得跟當時說的規則都不一樣。--KOKUYO留言2020年10月1日 (四) 17:12 (UTC)
沒有通知到所有管理員吧,我當時就不知道。--淺藍雪 2020年10月2日 (五) 03:30 (UTC)
所以現在是有8個小時這件事情,還是沒有8個小時這件事情,我都快弄不清楚了。--KOKUYO留言2020年10月2日 (五) 05:43 (UTC)
鄙人在補充韓國向中國移交志願軍遺骸中也發現到這個問題。過去十年我從來沒有聽說過「八小時審查」,也沒有發現「接受其他人審查」的規則得到「落實」。既然是規則,應該是明文的,但可悲的是目前為止全部都是一人之辭,而此人連原文的證據都拒絕提供(這算是假借共識以權謀私麼?)。ITN對大陸新聞和事件的歧視在過去幾年一直非常明顯,因此我也變被動為主動,更多參與到這項工作中,希望自己能為維基百科繼續貢獻微薄之力。🌜山西特產批發零售™️🌽🌶️🍎🍠🐓🐐留言2020年10月2日 (五) 05:45 (UTC)
現在新聞動態候選「獲選標準」那裏確實有寫「符合基本候選資格的新聞動態提案,應提交新聞動態候選區討論。當候選區內有新聞動態提案時,新聞動態欄目更新周期一般為8小時,原則上不超過24小時。」,不過啥時候加的上去的我就不記得了,我也是最近才曉得。--淺藍雪 2020年10月2日 (五) 06:02 (UTC)
這個規則是2020年1月28日更新的,至於其相應的討論則是Wikipedia talk:新聞動態候選#新版本四。附帶一提,我理解的更新後的獲選標準是規定:1.一定得要放在新聞動態候選區;2. 至少要隔8個小時才更新,兩者都提供其他人有審視機會。但是最初討論就已經提到,管理員可以自己放新聞動態候選,並在隔8小時後自行進行更新。--KOKUYO留言2020年10月2日 (五) 06:10 (UTC)
更新周期不是更新限制周期,這是故意曲解意思,此事本人不會予以遵循。請提供合適的社群討論共識依據,望KOKUYO悉知。門可羅雀的霧島診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神社的羽毛飄啊飄 2020年10月4日 (日) 10:03 (UTC)
我想User:淺藍雪所說的,應該是這次討論吧。--KOKUYO留言2020年10月4日 (日) 10:59 (UTC)
WP:ITN/A中也有提到這麼一條規定,意思好像是說候選新聞在提名一段時間後(一般來說為8小時至24小時),才可以關閉相關討論。--Cp111留言2020年10月4日 (日) 13:28 (UTC)
討論時的確意思是至少要8小時才更新ITN,但後來討論又加上一些其他意見後,感覺是最後的定案疏忽了對整個規則的通盤考慮(太關注於當下的討論意見),才出現了目前這個狀況。現在規則的問題是,字面意思理解,至少8小時更新一次ITN就符合規則,而忽略了至少討論8小時才應該更新這一點。換句話說,規則雖然更新了,但是沒把話說明白。--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0月9日 (五) 08:15 (UTC)
@ShizhaoCp111淺藍雪Temp3600霧島聖:既然我們這些有參與過的都已經確定當時的共識是有這件事情,那麼是要直接修改規則的文字敘述嗎?還是因為霧島聖覺得當時有參與討論的人都是曲解意思了,所以我們又要從頭開始?--KOKUYO留言2020年10月12日 (一) 04:33 (UTC)
我覺得書生說的有道理,話確實不太明白,可以考慮再改改文字。其實我挺希望能加上一個國際突發重大新聞可以直接上首頁的(比方說某地突發9級大地震、國家領導人遇刺之類的)。。不過這個很難定義,雖然正常來講管理員的常識判斷應該足夠,不過現在維基亂七八糟的,也不知道行不行。--淺藍雪 2020年10月12日 (一) 05:09 (UTC)
判斷規則確實比較難,像我就覺得自己不擅長判斷這個,後來就設定一個至少其他語言首頁有上過的來做依歸。不過我是覺得至少所有管理員更新ITN的流程都統一,總不能有的管理員要等幾小時,有的管理員只要私訊就可以直接更新。--KOKUYO留言2020年10月12日 (一) 05:12 (UTC)
贊成ITN流程的統一,但是可能需要稍微修改一下新規則的文字敘述。我同意書生的觀點,當前的規則確實表述得不是很明白,如果規則沒說清楚的話,很容易產生歧義,這樣不同的管理員對於規則上的理解也不統一,造成操作上的不統一。比方說如果上次更新後4小時才有新提案,那麼根據提名後等待8小時的做法,下次更新距上次更新的時間應該是12小時了。照這樣看來,8小時應從新提案提交後算起,而不是從上次更新算起。「更新周期一般為8小時」這句話我覺得應該改一改。--Cp111留言2020年10月12日 (一) 18:03 (UTC)
如果先忽視那些莫名其妙、沒有來由的指控,看來目前還是先決定要怎麼走:
1. 依據上次的討論共識,直接修改文字。
2. 去方針版重新確立共識,但這等於今年初的討論又要重新來過。
看各位覺得怎樣做比較好?但我最近比較忙,沒什麼力氣花在第二點上面。--KOKUYO留言2020年10月14日 (三) 08:54 (UTC)
我認為上次各方確實是有達成共識的,只是條文呈現出來可能讓人有所誤會,因此直接在這裏討論、調整文字即可。—— Eric Liu 歡慶雙十中國國慶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0年10月14日 (三) 10:25 (UTC)
新聞強調時效性,不應該遵循所謂的八小時或者四小時或者什麼兩小時之類的各類把戲。我也強烈譴責、鄙夷、噁心個別管理員肆意篡改共識,利用社群不知、忽視而實現控制信息的卑劣無恥之伎倆手段。🌜山西特產批發零售™️🌽🌶️🍎🍠🐓🐐留言2020年10月14日 (三) 07:44 (UTC)
我覺得這話用在維基新聞可能還值得討論。--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0月15日 (四) 01:21 (UTC)
WG你要怪的對象恐怕是Patlabor Ingram,而非管理員。SANMOSA SPQR 2020年10月15日 (四) 05:50 (UTC)

問題在於,維基百科不是維基新聞,不需要搶24小時的時效性。原有的新聞動態規則中,基本候選資格第一條就寫明「新聞內容……是為了鼓勵增訂或更新相關的條目,而不是用作新聞報導。」

——Jyxyl9
--Temp3600留言2020年10月20日 (二) 13:15 (UTC)

提名內容

我發現@KOKUYO有時會在未與提名人溝通的情況下,自行修改提名的內容,不知道這是否符合相應規定。Johnson.Xia討論·貢獻·成就2020年11月15日 (日) 01:31 (UTC)

新聞動態條目標準中的國家或國際級別意義需要進一步釐清

根據WP:新聞動態候選列明內容標準,新聞內容基本上「基本上新聞的內容必須具有國家級別國際等級的意義」。然而個人翻查上個月在「新聞動態」欄目展示條目的記錄時,發現上榜內容有所載內容的「國家級別」或「國際等級」意義有待商榷的條目,例如2020年貴州省畢節市重大交通事故。之所以認為這個條目不符合上述的標準,是因為所載的內容並未引起國家級別的關注,因此也不具備國際等級的意義。或者說的直白點,條目內容中未見國家層級的單位及個人參與事件處理,或來源有顯示事件獲國家級別媒體大量報道,或是引起全國範圍內輿論討論,因而不具備國家級別意義。

但是,同樣是在當月入選的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具備國家級別意義,首先按照上面的論點,兩場會議都受到全國範圍內大量媒體報道(雖然是中共宣傳部門統一下令的),其次兩場會議的主辦者是國家級別的,再加上會議的發言人也有國家主席,因此符合該標準,是可以展示的。另外2020年山西省太原市台駘山景區火災也勉強算達標,考慮到條目內容中提到國家層級的政府部門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文旅部也迅速作出響應了,算是有國家級別的關注。但是嚴格意義上講不符合「國家級別的意義」,理由是單就條目的內容,我只知道國家層面處理了這起事故,但沒有看到這起事故對國家層面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有什麼樣的意義。具體來說,就是我看不到這次火災發生後整個國家有沒有就全國旅遊景區消防管理工作採取了什麼什麼措施,下指示要求各個旅遊景區如何如何的保障消防安全,或者更長遠講促使國家就景區消防工作立了什麼法規,上述這些和意義掛鈎的內容都沒有,所以我十分懷疑這個條目有沒有資格上欄目展示。最起碼的國家級別意義,也要和李文亮一樣,促使國家層面或部分地區出台法律保護公共突發衛生事件揭露人的法規,才算得上有國家級別的意義。顯然,旅遊景區的火災是暫時沒有的。

因此,個人建議對現行新聞動態候選條目的標準中的國家級別或國際級別意義的條目進行釐清,將基本上新聞的內容必須具有國家級別或國際等級的意義,改成新聞內容基本上需要在國家或國際層級上引起廣泛的關注,或是有相當的影響。如此一來,上述列舉的條目均可以入選。不過考慮到每篇新聞動態條目所列的事件性質各不相同,加上條目內容存在不確定,因此相關修改需要進一步討論,故歡迎大家在下面發表意見。--百戰天蟲留言2020年11月12日 (四) 19:09 (UTC)

另外邀請負責展示這些條目的管理員@霧島聖,活躍於新聞動態板塊的管理員@KOKUYO,還有參與川藏鐵路新聞候選討論的@ShizhaoCmsth11126a02ZzhtjuJohnson.Xia。--百戰天蟲留言2020年11月12日 (四) 19:17 (UTC)
如果要參照中文維基百科以外的計劃進行確認的話,這些確實沒有出現在幾個主要語言的維基百科中,但這可能是因為真的新聞重要度不足、又或者是因為這些社群存在系統性偏差。不過我對此沒什麼獨特的意見,只要大家就這個題目有共識、然後具有真正的實踐可能性就好。--KOKUYO留言2020年11月12日 (四) 19:22 (UTC)
那我想問一下管理員先生,你們是如何驗證提名條目是否符合「國家級別或國際級別」意義的,究竟是看條目的本身內容和佐證來源,看條目標題在搜尋引擎上的結果數,看條目主題有沒有被事發地國家層級主流媒體及海外媒體報道,還是就像您所說的,單純看其他版本的首頁有沒有相同的內容?--百戰天蟲留言2020年11月12日 (四) 19:32 (UTC)
不同管理員有不同判斷依據吧,所以我也不知道要怎麼回答。--KOKUYO留言2020年11月13日 (五) 02:10 (UTC)
基本上我的判斷和百戰天蟲說的差不多,我也認為不必要修改現在的要求,降低標準--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0年11月13日 (五) 03:2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