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元法会
台湾中元法会 | |
---|---|
别名 | 中元节、七月半、中元普渡、盂兰胜会 |
参与者 | 台湾汉族 |
类型 | 宗教节日、传统岁时节俗 |
意义 | 中元普渡公圣诞、地官大帝圣诞、普渡法界众生 |
活动 | 普渡法会 |
相关节日 | 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
台湾语言写法及拼音 | |
---|---|
汉字 | 中元普渡 |
注音 | ㄓㄨㄥ ㄩㄢˊㄆㄨˇㄉㄨˋ |
威妥玛拼音 | chung yüan2 p'u3 tu4 |
台语罗马字 | Tiong-guân phóo-tōo |
客语白话字 | Chûng-ngièn phû/phú-thu |
台湾中元普渡法会是指台湾汉族传统的一系列中元法会仪式,相对于个人或单一家庭的“家普”、单一机关的“私普”,由各聚落、团体或庙境居民联合举办称公普、联普,其中由寺庙举办的称为庙普,行会举办的称为行业普、各角头举办的称为角头普等,由七月初一至七月底关鬼门止,往往每日皆有普度。整个区域的公普又称大普。1952年起,政府大力推动“节约拜拜”,定于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时统一普渡,之后顺应民情,由各家庙宇自行决定普渡期程。 在台湾,中元普渡不仅是民间的活动,公家也会借此机会祷祝社会安和乐利。
在中元普渡中,全台有六大中元祭,分别为“鸡笼中元祭”、“宜兰头城抢孤”、“竹堑中元城隍祭”、“虎尾中元文化祭”、“民雄大士爷文化祭”和“恒春抢孤”,其中号称“北基隆,南虎尾”这两地最为热闹盛大。云林县虎尾镇有分为东、西、南、北、中、德兴、福德等七区域进行普渡。而基隆以老大公庙为主;“南恒春、北头城”则为农历七月台湾抢孤文化的两大文化观光胜地。
客家族群七月二十的中元祭典,是台湾客家人奉祀之义民信仰的重要节庆活动。
2009年台北市政府亦举行中元普渡,还请来台湾省城隍庙、台北府城隍庙、大稻埕霞海城隍庙,及松山霞海城隍庙等“台北四大城隍庙”的城隍尊神主镇于台北市市民广场,为国家、社会与八八水灾的灾民们祈福,供品全部捐赠基督教圣道儿童之家等慈善团体。[1]
现时民间的“中元普渡”习俗是三教合流的结果,民间把道教中元祭祀和佛教目连救母的传说习合,把施饿鬼与祭奠亡魂相混,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纸,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人们相信这样可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为祸人间。
台湾今日由于商业社会,几乎皆以罐头、泡面、零食、白米等能久贮之物为主,而牲礼、五味碗也愈来愈少见。也有人认为“中元节”根本就是“中元劫”,是劫了无辜动物的生命,所以有不少人以素肉或以其他植物制品代替肉类。
一般仪式
[编辑]普渡举办时,供桌上的供品会插上彩色三角形纸旗,是为“普渡旗”,该旗以印刷印上“庆赞中元”、“一心诚敬”、“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公)”、“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也会写上信士姓名、地址。
先祭拜统领万姓幽灵,并焚烧四色金纸。烧完金纸后,开始祭拜所谓的“好兄弟”,并在每一项供品插上一炷香(一种召请孤魂赴会的举动,不适用于祀神祭祖),也会在供桌下放置香皂、毛巾与盛满清水的面盆供“好兄弟”梳洗,此时有的人会先烧“经衣”,这是一种代表衣物与日用品的纸钱,让“好兄弟”们先换上新衣,是希望“好兄弟”们可以好好梳妆、清洗再用餐。许多抽烟者,还会点燃香烟,插在香脚上,推己及“魂”,供“好兄弟”吞云吐雾,别有一种人情味。祭拜完后,焚烧银纸,欢送众家“好兄弟”离开。
纸钱大多是用大银、小银、莲花纸等,特殊的是使用“经衣”,有的地方称作“更衣”、“纸廉”、“纸联”。上头印有日常用品,有衣服、裤子、裙子、靴子、镜子、斗笠、梳子、铰剪、雨伞、梳子等图案,民间大多用黑色、靛色或绿色印制,现已有彩色图案的,甚至绘有手机、冰箱、电脑、电视等电子用品者。
根据国立传统艺术中心表示,台湾流行的祭品除了一般饼干、零食与饮料之外,还有麻油鸡汤、空心菜汤、龙眼与甘蔗等,麻油鸡汤主要是给难产的女性亡魂食用;空心菜汤代表“有诚无心”,信众有诚意准备供品,但无心留“好兄弟”来阳间住,希望“好兄弟”吃饱就要离开;也有说鬼道众生喉如针细无法饮食,空心菜可化成食道方便饮食;龙眼因为有壳也有枝,象征扁担与包袱,让“好兄弟”吃饱后用包袱扁担,打包干粮回到地府;甘蔗有节,意味要有“斩节”(节制之意),希望“好兄弟”吃东西要有所节制,不要吃过头、太饱了[2] 。
庙宇的普渡法会
[编辑]各地庙宇普渡方式略略差异,台湾北中南礼俗异同,各具成风,大致如下:
点普渡公灯
[编辑]在旧历的七月初一日子时(23:00)开始,庙宇辖境的各家人士点亮灯火,号曰“普渡公灯”。为面燃大士与众家好兄弟指引方向,享用香火。灯火两侧或有设造型者、贴对联者,如:“金莲灯前闻泣夜,盂兰会上救升天。”
立灯篙
[编辑]以高大的青竹上悬挂灯火及旗帜,昼夜升降,以便邀请众神来监管法会,也是邀请放禁在外的众家好兄弟共享法会的成果。灯篙上以金纸包覆,上贴符咒,也有人以纸扎护法神守卫之。灯篙的高度,亦即招引范围的广度,如灯篙竖立过高,祭品不足,则会引发好兄弟不满甚至作祟,一般以十二尺(约360公分)为限。
主普坛开光
[编辑]搭设好主普坛,设有面燃大士、山神、土地神、护法神众、大士山、寒林院(或作翰林院,供应官吏、士绅与阵亡将士休憩之处)、同归所(供应一般的孤魂休憩之处),皆为纸扎。先请法师施法,以净本坛,再由达官显宦与炉主等人同放灯。
请斗灯
[编辑]斗灯又称元神灯,相应于天上星斗,代表各信众的元神,有趋吉避凶的功能。一般在米斗内置白米(大地生生不息)、凉伞(苍天作育万物)、铜镜(照妖)、宝剑(诛妖)、剪刀(翦除怪物)、尺(测量)、秤(权衡)、油灯(光明)、铜钱(富贵)等法器,希望祈福避邪。斗灯象征吉利长存,护佑平安,薪火相传。
请神放表
[编辑]法师开坛,炉主与执事人员朗诵疏文,向天地禀告普渡之意,并且发表,邀请三界神祇入坛监醮。通知鬼神本地即将展开中元普渡法会,更请普渡公监管道场,不让恶鬼凶神在此处扰乱作祟。
放水灯
[编辑]闽南人和客家人习俗,中元节祭拜时,会在各水域先放流灯火,迎接到来的亡魂,帮亡魂照路,邀来同享香火,号称“水灯”。多是以纸糊如宫殿形,中有蜡油点火,内有一置彩色三角形纸旗,号称“普渡旗”,该旗以毛笔写上“庆赞中元”、“广施盂兰”、“敬奉阴光”、“冥辉普照”等“中元敬语”字样,并写上自己的姓名,让好兄弟(闽南语对亡魂的敬称)知晓是哪家檀越所供奉,也有直接写在灯上而不用旗者。俗谓水灯漂浮愈远,该施主愈得庇佑。
施普
[编辑]法师、道长、和尚、斋公等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佛教有《八十八佛宝忏》、《梁皇宝忏》、《慈悲药师宝忏》、《大乘金刚宝忏》、《慈悲三昧水忏》、《慈悲忏首》,最为主是《焰口施食要集》和《地藏菩萨本愿经》。道教有《吕祖忏》、《全真青玄济炼铁罐施食》。斋教也有自己蒙山施食的方法。也有人会在这段时间,请出三宝佛、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佛像放置高台,贴出榜文,朱笔签押,昭告鬼神共来听经闻法,领受功德,享得冥福,脱离恶道。民众设置各样供品,祭祀往来的孤魂,使众家好兄弟共襄盛举,获得饱餐。
送大士
[编辑]普渡完毕,面燃大士、山神、土地神、护法神等众神功德圆满,寒林院、同归所好兄弟也该回返阴曹,所以焚大量纸钱、冥镪,号称“金山”、“银山”,送神返回天庭与地府。
抢孤
[编辑]闽南人地区在中元节有一特别仪式,称为“抢孤”,将供品或旗子放置高柱上,将柱子涂满油脂,令众人同爬其柱,先得旗、物者胜。不但能取得奖品,且代表自己会得到神鬼的祝福。不过这是一项危险性很高的活动,时有伤亡,在清领时期,巡抚刘铭传曾令禁止。今日台湾东北角的头城与西南隅的恒春、香港潮汕社群举办的盂兰胜会依然有此仪式。
跳锺馗
[编辑]祭祀讲经既毕,或请道士、艺师扮演驱魔真君锺馗,是谓“跳锺馗”。有人则是请艺师操控锺馗之傀儡,以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请众家好兄弟赶紧回返阴间,勿再逗留于人世。今日台湾,八家将与官将首等阵头十分盛行,也有请八家将、官将首等出阵,以替换“跳锺馗”的仪式。
图片辑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中央社,2009/09/13
- ^ 普渡拜空心菜湯 象徵有誠無心. [2017-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