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委員會 (香港)
選舉委員會 Election Committee | |
---|---|
结构 | |
![]() | |
政党 | 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之時共有1194名委員 |
选举 | |
全票制 | |
上届选举 | 2016年12月11日 |
下届选举 | 預計2021年9月 |
選舉委員會(英語:Election Committee)香港負責選舉行政長官候任人、立法會部分議員,以及提名行政長官候選人、立法會議員候選人等事宜的組織。[1]
歷史[编辑]
選舉委員會是根據《香港基本法》附件一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國務院)委任。但由於負責選出第一屆立法會其中10個議席的選舉委員會,其組成辦法在《基本法》中沒有訂明。故由前香港總督彭定康進行的政制改革,在未經北京同意下,設立了一個有100名委員,由大部分直選產生的區議員互選產生的選舉委員會,並於1995年選出香港立法局10個議席。至1996年香港主權移交前,北京決定「另起爐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所籌組,原為推選第一屆行政長官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一屆政府推選委員會,選出臨時立法會取代最後一屆立法局。該推選委員會共有400名委員,由香港社會各個界別的代表組成。負責選舉第二屆行政長官選舉的第一屆選舉委員會委員數目增加為800名。
組成[编辑]
現時選舉委員會共有1200名委員,是由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2012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確定;分別代表香港社會的38個「界別分組」。其中300人來自工商、金融界,300人來自專業界,300人來自勞工、社會服務、宗教等界,其餘300人來自政界,包括立法會議員、區域組織的代表(區議會民選議員及鄉議局主席、副主席、議員大會的當然議員、特別議員或增選議員)、港區全國人大代表以及港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代表。
受2021年香港政治制度改革影響,委員人數將改為1500名。新一屆選舉委員會將設總召集人制度,由擔任國家領導職務的選委擔任,總召集人可召集選委商討法律解決不到的問題,不一定需交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處理,外界估計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或梁振英是最有可能的人選[2]。
資格[编辑]
選委候選人資格[编辑]
根據《行政長官選舉條例》,參選選委的人如令選舉主任信納他/她與擬出選的界別有「密切聯繫」,或者本身為該界別選民,就合資格成為候選人[3]。然而,「密切聯繫」在香港法律上並沒有定義[3]。每位參選人均需繳付選舉按金,劃一為港幣1,000元[4]。
選民資格[编辑]
各界別分組的投票人(選出委員的選民)資格不盡相同,例如會計界的投票人資格為註冊會計師;商界(第一)選民只包括香港總商會會員,商界(第二)的投票人只包括香港中華總商會會員,不包括其他香港商人。符合各界別投票人資格的個人或團體,可申請登記成為選舉委員會的界別分組投票人。界別分組投票人可以在該界別分組參選人中投票選出選舉委員會委員。選舉委員是以個人身份投票,而選舉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各個界別的劃分,以及每個界別中何種組織可以產生選舉委員的名額,由香港特別行政區制定選舉法加以規定。
功能[编辑]
選出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编辑]
根據《基本法》附件一第二節,選舉委員會每屆任期五年;即是說,每屆行政長官理應同時由新一屆選舉委員會選出。不過,2005年3月12日董建華因辭職而需要為行政長官職位進行補選。曾蔭權徵求選舉委員會委員簽名支持參選時,並無需預先重新選出選舉委員會。
選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議席[编辑]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由其選舉會議選出,當中包括選舉委員會委員中的中國公民,但本人提出不願參加的除外。值得一提,自2002年第二屆選舉委員會起,歷屆選舉委員會中的中國公民委員均可成為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選舉會議成員,但選舉會議組成還包括其他成員,包括行政長官、港區全國政協及上屆選舉會議成員等,因此選出港區全國人大並非選舉委員會的功能。
選出立法會選舉委員會議席[编辑]
除了行政長官選舉外,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選舉委員會也分別於1998年及2000年,選出第一屆立法會的10個議席及第二屆立法會的6個議席。但按照《基本法》附件二第一節,第三屆起選舉委員會取消此功能。根據2021年3月《全國人大關於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決定》,將會恢復選舉立法會議員的功能。
根據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於2021年3月30日通過新修訂的香港基本法附件二,第七屆立法會選舉重新設立由選舉委員會選出的議員,佔全體90名立法會議員中的40名,任何合資格選民均可被提名為候選人。候選人須獲得不少於10名、不多於20名選舉委員會委員的提名,且每個界別參與提名的委員不少於2名、不多於4名。選舉方法沿用全票制。[5]
批评[编辑]
選舉委員會的組成因為偏向於香港親共團體及工商界利益而受到批評,大多數委員都是由公司選舉人選出,因此實際上代表了工商界的利益。第一界别的300個席位分配給工商界,其餘界別的席位也被工商界及親共團體盤據,如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選舉委員會制度也被嘲笑為「小圈子選舉」,因為當選所需要的選民基數很低,因此工商界可以透過其個人關係,以及向香港中聯辦表忠而佔一席位。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香港專題研究員表示,選舉委員會於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是首次不根據大眾民意選出行政長官。[6]
為落實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提出的「愛國者治港」要求[7],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於2021年3月30日通過決議[8],增加選舉委員會在香港立法會的40個議席,選委會產生的議席佔全體立法會90個議席的44.4%,地區直選議席下降至20席,僅佔全體議席的22.2%。有批評者認為立法會的代表性被削弱[9]。
選舉[编辑]
選舉 | 投票日 | 與其關連之選舉 | 備註 |
---|---|---|---|
1998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 | 1998年4月2日 | 1998年立法會選舉(選舉委員會議席) | 因候選人自動當選而不需進行投票的界別
|
2000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 | 2000年7月9日 | 2000年立法會選舉(選舉委員會議席) | 因候選人自動當選而不需進行投票的界別
|
2002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補選 | 2002年1月6日 | 2002年行政長官選舉 |
|
2005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補選 | 2005年5月1日 | 2005年行政長官選舉 | 需投票填補委員的界別
因候選人自動當選而不需進行投票的界別
|
2006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 | 2006年12月10日 | 2007年行政長官選舉 | 因候選人自動當選而不需進行投票的界別
|
2011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選舉 | 2011年12月11日 | 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 | 因候選人自動當選而不需進行投票的界別
|
2016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一般選舉 | 2016年12月11日 | 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 | 因候選人自動當選而不需進行投票的界別
|
2021年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一般選舉 | 2021年9月 | 2021年立法會選舉(選舉委員會議席) 2022年行政長官選舉 |
因候選人自動當選而不需進行投票的界別 工程界(15)、建筑测量等界(15)、法律界(15)、教育界(15)、医学等界(15)、社会福利界(15)、立法会议员(90)、人大及政协委员(90) |
備註[编辑]
參見[编辑]
![]() |
香港政治系列條目 |
政府 |
---|
政治 |
對外事務 |
軍事: |
其它香港系列 香港主題首頁 其它國家 · 图集 政治主題
|
參考文獻[编辑]
-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
- ^ 譚耀宗:選委會總召集人地位超然 某程度意味代表中央. 香港電台. 2021-03-31 (中文(香港)).
- ^ 3.0 3.1 逸風, 梁. 【選委百科1】7條問題 看懂「小圈子」選舉委員會遊戲規則. 香港01. 2016-11-11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9).
- ^ 1200人選委會懶人包 你有無份選特首?. TOPick. 香港經濟日報. 2016-11-14 [2020-0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9).
- ^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二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产生办法和表决程序. 中国人大网. [2021-03-30].
- ^ Chan, F. Digital Representation in an Electoral Campaign Influenced by Mainland China: The 2017 Hong Kong Chief Executive Election. Issues & studies. 2019 [2019-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11).
- ^
“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落实‘爱国者治港’根本原则”专题研讨会举行 夏宝龙出席并讲话. 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 2021-02-22 (中文(中国大陆)).
夏宝龙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确保“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必须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
- ^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附件二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的產生辦法和表決程序. 中國人大網. 2021-03-30.
- ^ 全面管治權︱立法會直選比例或降至22% 倒退30年歷來最低. 蘋果日報. 2021-03-11 [2021-03-11].
外部連結[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