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變
![]() |
汉字字体风格 |
---|
陶文 ‧ 甲骨文 ‧ 金文 ‧ 古文(蝌蚪文) ‧ 石鼓文 |
字形 |
笔画 ‧ 笔顺 ‧ 偏旁 ‧ 六书 ‧ 部首 新字形 ‧ 通用规范汉字表 國字標準字體 ‧ 常用字字形表 |
漢字文化 |
陸 ‧ 港 ‧ 澳 ‧ 台 ‧ 新 ‧ 日 ‧ 朝 ‧ 越 ‧ 琉
粵語字 ‧ 吴语字 ‧ 四川方言字 ‧ 南京方言字 日本国语国字问题
舊字體 ‧ 新字体 ‧ 擴張新字體 韩国国语国字问题
吏讀 ‧ 鄉札 ‧ 口訣 |
衍生文字 |
注音符号 ‧ 官话合声字母 ‧ 三推成字法 |
字音 |
日本漢字音
古音 ‧ 吳音 ‧ 漢音 ‧ 新漢音 ‧ 宋音 ‧ 唐音 ‧ 慣用音 ‧ 聲調 |
信息技术 |
統一碼 ‧ 中文输入技术 ‧ 中文输入法 |
漢字詞 ‧ 錯別字 ‧ 提笔忘字 ‧ 廢除漢字論 ‧ 漢字復活 ‧ 字謎 |
注意:本條目可能有部分字元無法顯示,若遇此情況請參閱Wikipedia:Unicode擴展漢字。 |
隸變,是漢字由小篆演變為隸書的過程,大約發生在秦漢之間,是漢字發展的轉捩點。
由於小篆筆劃繁複,書寫不方便,一些下級官員(隸)於是將筆劃簡化(如將「艸」頭簡化為「艹」,「靁」字下的三個田減為一個,變成「雷」),將弧筆改為直筆,方便書寫;又將同一偏旁用在不同位置時改為不同形狀(如「心」用在旁:情;用在下:恭)等等。對後世的漢字有很大的影響。現代的楷書和行書寫法絕大部份和隸變之後相差不遠。
詞源[编辑]
「隸變」一詞很早就被提出,但系統性的研究則較晚。「隸變」一詞最早見於唐玄度的《九經字樣》。在後來郭忠恕所著的《佩觿》中,也將「隸變」和「隸省」「隸加」「隸行」作為並列的概念提出,如「衛夢之字是謂隸省(本作衞㝱),前𫳬之字是謂隸加(本作歬甯),詞朗之字是謂隸行(本作䛐朖),寒無之字是謂隸變(本作)。」。徐鉉校注《說文解字》的時候也使用了「隸變」一詞。[1]:1-3
意義[编辑]
在漢字發展的過程中,為了更貼合當時社會急速發展的需要,文字有需要變得更方便書寫。因此,無論筆畫多少,都要逐筆拉長,並要求每筆都要配合疏密長短的篆書,有需要變為更便於書寫的、有平直方正的字型特點的隸書。在隸變的過程中,許多漢字構形的理據都被簡化了。漢文字從此脫離了圖畫的性質,變成了便於書寫的符號。有些偏旁和筆劃系統至今仍沿用,而且偏旁都有一定的規律,例如「亻」「口」「火」「木」「冫」等形旁多在漢字的左邊;「力」「見」「刂」「鳥」「斤」等形旁都在右邊;「冖」「雨」「穴」等形旁都在上邊;「凵」「心」「皿」等形旁都在下邊等。這些書寫的規律,對認字和書寫方面都帶來很大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