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後砲台

坐标22°36′47″N 120°15′52″E / 22.6131943177226°N 120.264364135353°E / 22.6131943177226; 120.264364135353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111.184.28.146留言2021年1月17日 (日) 07:10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旗後砲臺
旗後砲臺內部
位置中華民國 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頂
建成时间 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
官方名称旗後砲台
類型登錄等級:國定古蹟
登錄種類:關塞
评定时间(市定)1985年
(國定)2019年2月22日
參觀費用免費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全天候自由參觀

旗後砲臺位於高雄市旗津區旗後山上,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公告為二級古蹟,民國108年(2019年)文化部公告升格為國定古蹟[1]

歷史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滿清擊敗明鄭,開始統治臺灣,及撥調水師把總一員,兵一百名駐紮打狗仔旗後。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鳳山縣志》載,旗後汛有砲臺一大座,安中國式大砲六門,道光廿二年(1840年),鴉片戰爭,清廷且於旗後築砲臺一座以為防備[2]

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軍入侵琅嶠(恆春)直攻石門牡丹社,造成牡丹社事件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加強海防,乃先後派准軍統領唐定奎、副將王福祿,督造旗後(威震天南)、港口(雄鎮北門)等二處砲臺,構成中、低射程火砲威力,以共扼打狗港。旗後砲臺因聘英國工程師設計,雖屬西式砲臺,兵房位於北區,指揮所位於中區,南區則設有大砲四座,但旗後砲臺之入口卻非常中國式──八字門,以及兩邊門牆上以磚砌成樣式不同的「囍」字,實深具建築特色[2]

光緒二十年(1894年),旗後砲臺配有四門英製八吋阿姆斯壯後膛砲。1895年(光緒21年)乙未之役,10月15日清晨6時55分,日艦「吉野」號率「秋津州」等艦,於旗後外海砲擊,擊毀旗後砲台門額。砲擊之前,指揮官劉成良已於清晨4時,隻身前往安平。砲台因無人指揮,僅發射5發砲彈。至下午2時30分,日軍開始登陸,迅即佔領無人防守之「旗後砲台」。日治末期,大砲被拆走、熔燬,「旗後砲台」只剩下砲台本體。

現砲臺經高雄市政府修復,門額字體依據古照片恢復「天南」二字,以存歷史之真。

相片

參見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