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旗幟列表
外观
香港旗幟列表列出香港現時和曾經使用的旗幟。香港現時的代表旗幟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代表旗幟
[编辑]旗幟 | 日期 | 設計 | 備註 | |
---|---|---|---|---|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 | 1997年7月1日至今 | 五星花蕊洋紫荊花紅旗,以紅色作底色,中央有一朵五星花蕊的白色洋紫荊花圖案。底色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紅色為標準,而洋紫荊花則是香港的象徵。 | 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後,「洋」字被省略,變成「紫荆花」,但事實上,洋紫荊與紫荊是不同的物種,為同科不同屬[1]。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曾在專欄文章提及此問題,指《基本法》中文條文說是「紫荊花」,可能是為了去殖民化,但這樣的話特區的區旗和區徽便不符合基本法[2] |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徵集出現的旗幟設計方案
[编辑]旗幟 | 日期 | 設計 | 備註 | |
---|---|---|---|---|
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原始設計 | 1990年 | 1990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通過、公開發佈時使用的版本 |
市政機構旗幟
[编辑]旗幟 | 日期 | 設計 | 備註 | |
---|---|---|---|---|
市政局 | 1960年代-1999年 | 粉紅色旗幟中央有白色市政局標誌。香港市政局旗縱橫比例為1:2,洋紫荊紫作為使用色代表神聖、尊貴、慈愛,同時寓意香港華洋和平友好,共同相處。中間繪有一片非寫實化香港市花洋紫荊[3]五片花瓣標誌圖案,以展現全世界和平友好,圖案的花瓣組合緊密而有序,象徵著香港人民的團結和互助的精神。香港市政局旗是香港人希望和理想的象徵,這是屬於香港的象徵。她帶給香港人自尊、自重、自豪和榮耀,也能增強香港人對香港的熱愛、忠誠、認同感、歸屬感 | ||
區域市政局 | 1986年-1999年 | 白色旗幟中央有綠色區域市政局標誌。區域市政局標誌是順時針轉45度的R字。R是該局英文名稱(Regional Council)的首個字母,同時標誌看似一棵樹,象徵區局茁壯成長。 | ||
綠色旗幟中央有白色區域市政局標誌 |
中方旗幟
[编辑]旗幟 | 日期 | 設計 | 備註 | |
---|---|---|---|---|
大清國旗 | 1862年-1889年 | 龍為長期代表中華民族的神話生物。明黃色是傳統中國皇帝獨享的顏色,又據五行學說,認為中央屬土,黃色,以黃色代表中國。 | 新界、新九龍在1862至1898年仍為大清領土(新安縣),1862年前大清未規定國旗 | |
大清國旗 | 1889年-1912年 | 龍為長期代表中華民族的神話生物。明黃色是傳統中國皇帝獨享的顏色,又據五行學說,認為中央屬土,黃色,以黃色代表中國。 | 新界、新九龍在1889至1898年仍為大清領土(新安縣),大清在1889年更換國旗。1898年至1997年的新界、新九龍等地是租借地,主權不隨治權轉移,同時九龍寨城等地成為事實飛地,而今日香港落馬洲河套地區不屬於當時香港行政區域。上述區域仍有該旗幟使用 | |
中華民國國旗 | 1912年-1928年 | 五色旗,旗面按顺序为红、黄、蓝、白、黑的五色横条,比例为5:8。红、黄、蓝、白、黑自中國傳統五方色,順應以五為定數的歷史文化習慣。五色同時亦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4][5] | 1898年至1997年的新界、新九龍等地是租借地,主權不隨治權轉移,同時九龍寨城等地成為事實飛地,而今日香港的落馬洲河套地區等地當時不屬於香港行政區域。上述區域仍有該旗幟使用 | |
中華民國國旗 | 1921年起 | 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由青天、白日、滿地紅三部分組成;青天象徵中華民族光明磊落、崇高偉大的人格和志氣;白日象徵坦白公正、無私無我的純正心地與思想;紅地象徵革命先烈的熱血、犧牲奉獻的奮鬥精神。青、白、紅三色分別象徵民族、民權、民生之三民主義,以及自由、平等、博愛的精神[6]。十二道光芒代表一天十二個時辰、一年十二個月以及十二個地支,象徵國家命脈隨時間永存於世,亦勉勵國人時刻精進奮鬥、自強不息[7] | 1898年至1997年的新界、新九龍等地是租借地,主權不隨治權轉移,同時九龍寨城等地成為事實飛地,而今日香港的落馬洲河套地區等地當時不屬於香港行政區域。1921年孫中山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宣佈廢止五色旗及十八星旗,規定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和軍旗[8]。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會決議以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為國旗[9]。1928年通過的《中華民國國徽國旗法》中規定國旗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尤其是1928年後,親中華民國人士使用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上述區域和人士仍有該旗幟使用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 1949年起 | 五星紅旗,上角镶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红色旗帜,旗帜图案中的四颗小星环绕在一颗大星右侧呈半环形[10],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象征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五颗星的排列图形象征中国领土海棠的形状[11] | 1898年至1997年的新界、新九龍等地是租借地,主權不隨治權轉移,同時九龍寨城等地成為事實飛地,而今日香港的落馬洲河套地區等地當時不屬於香港行政區域。1949年起,親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士使用五星紅旗。上述區域和人士有該旗幟使用。199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後,根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國旗及國徽條例》通過,五星紅旗明確法定國旗地位,受香港法例保護。行政上落馬洲河套地區等地改屬香港,洲仔島、洲仔頭與火燒排等無人地區改屬深圳 |
歷史上的代表旗幟
[编辑]旗幟 | 日期 | 設計 | 備註 | |
---|---|---|---|---|
葡萄牙王國國旗 | 1514年-1521年 | 葡萄牙在1514年佔領東莞縣(今香港)屯門島、屯門海澳及葵涌海澳 | 葡佔屯門 | |
英國國旗 | 1841年-1997年 | 1841年在佔據港島後不久,英國殖民者即在當地升起聯合王國國旗 |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 | |
香港旗 | 1871年-1876年 | 由英國藍船旗和加冕的「H.K.」字所組成 | ||
1876年-1941年, 1945年-1955年 |
由英國藍船旗和阿群帶路圖組成 | |||
大日本帝國國旗 | 1941年-1945年 | 日本國旗也稱作「日章旗」,旗面上一輪紅日居中,輝映著白色的旗面。傳說日本是天照大神創造的,而天皇就是天照大神的子孫 | 日本軍事佔領香港旗幟 | |
大日本帝國軍旗 | 1941年-1945年 | 日軍旗也稱作「旭日旗」,白色旗面上一輪紅日居中,射出16道紅光 | 日本軍事佔領香港軍旗 | |
香港旗 | 1955年-1959年 | 由英國藍船旗和修訂後的阿群帶路圖組成 | ||
1959年-1997年 | 由英國藍船旗和香港盾徽組成 | 香港殖民地時期最後一面旗幟 |
民用
[编辑]旗幟 | 日期 | 設計 | 備註 | |
---|---|---|---|---|
香港殖民地非官方民用旗 | 1959年-1997年 | 由英國紅船旗和香港盾徽所組成 | 香港殖民地時期非官方的紅色民用旗 |
總督
[编辑]旗幟 | 日期 | 設計 | 備註 | |
---|---|---|---|---|
香港總督旗 | 1910年-1941年, 1945年-1955年 |
由英國國旗和阿群帶路圖組成 | ||
1955年-1959年 | 由英國國旗和修訂後的阿群帶路圖組成 | |||
1959年-1997年 | 由英國國旗和香港盾徽組成 | 香港最後一面總督旗幟 |
香港各運動中使用的旗幟
[编辑]歷史圖片
[编辑]-
1967年香港工人舉行「反对港英当局迫害斗争大会」,會場懸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参考文献
[编辑]- ^ 參見姚德懷著〈“英文為準”與“中文為準” ──香港中文的一個難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一文,曾刊於《一九九七與香港中國語文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國語文學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吳多泰中國語文研究中心聯合出版,1996年12月,及《中國語文》1996年第2期總第251期
- ^ 曾鈺成. 香港紫荊. am730. 2015-11-09 [2015-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1-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市花洋紫荊的故事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5-12-30.
- ^ Shambaugh, David. Book reviews. The China Quarterly (CUP for SOAS). 1994-06, (138): 517-520 (英语).
- ^ Zarrow, Peter Gue. Revolution and Civil War.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895-1949. Routledge. 2005: 363. ISBN 0415364485 (英语).
- ^ 旗海圖幟. [2005-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國旗、國歌、國花. 行政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7) (中文(臺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王曉華; 張慶軍. 《1901~1949中華民國之謎》(修訂版). 台北市: 靈活文化. 2016: 12.
- ^ 孙中山与中华民国国旗. 文史月刊. No. 9. 2009.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维基文库, 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条.
-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五星紅旗從這裏升起. 北京: 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09: 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