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犊子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可住子部


上座部佛教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初期佛教

最初僧伽
 大众部
 ├ 一说部
 ├ 说出世部
 ├ 灰山住部
 ├ 多闻部
 ├ 说假部
 └ 制多部
 上座部
 ├ 雪山部
 ├ 说一切有部
  ├ 说转部
  └ 经量部
 ├ 可住子部
  └ 正量部
 └ 分别说部
  ├ 化地部
  ├ 法藏部
  ├ 饮光部
  └ 赤铜鍱部

佛教大纲英语Outline of Buddhism 佛教主题

犊子部[1]梵语Vātsīputrīya印度俗语:Vātsīputraka[2]巴利语Vacchīputtaka[3][4]),亦称可住子部、跋次子部、跋私弗多罗可住子部、可住子弟子部、婆雌子部,音译为跋私弗底梨与部、跋私弗多罗部、婆蹉妒路部、婆蹉富罗部、婆麤富罗部、婆蹉富多罗部、跋私弗部、婆蹉部[5]部派佛教的部派之一,自先上座部分支,《大毘婆沙论》称《发智论》评破了犊子部的根本宗义[6][7],故此部起源比说一切有部更早,它同大众部分别说部说一切有部一起并列为早期四大部派[8]

历史

[编辑]

犊子部主流支派正量部称犊子部是在佛灭满二百年时,犊子长老举行第三次结集所确立的。据正量部文献,该长老名犊子Vātsīputra,出土铭文记为Vāchiputa[2]

西藏翻译的清辨《异部精释》,所举部派分化的不同传说中第三说为正量部[9]的传说:“世尊般涅槃后,一百三十七年,经难陀王而至摩诃钵土摩王时,于华氏城集诸圣众”。“僧伽诤论大起,长老龙及坚意等多闻者,宣扬根本五事。……由是分为二部”。“如是僧伽纷争,经六十三年,及犊子长老,集诸僧伽,息诸诤论,举行第三结集”。《布顿佛教史》转载了有关记载[10]

异部宗轮论》传说,在佛灭第三百年中(即佛灭满二百年后而未满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分出犊子部[11],南传《岛史》称其从本上座部分出。

学说

[编辑]

早期宗义

[编辑]

犊子部根据地在跋蹉国Vatsa、Vaccha)都城拘舍弥地方,其早期宗义与说一切有部发智论》本身所确立的宗义大多相似,只有几个需要注意的不同之处[6]

大毘婆沙论》记载:

十八部时期宗义

[编辑]

在犊子部确立后百年内,因为对《发智论》中的一颂[20]的解释不同[21],又分出四个分支:

偈颂 发智论 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虽脱
而坠堕
外道道果 阿罗汉退 阿罗汉 1.预流果(初果) 2.思法(无学)
2.家家(二果向) 1.退法(无学)
饕餮
复来还
4.一间(三果向) 3.护法(无学)
3.一来果(二果) 4.住法(无学)
得安仍乐乐 有余依涅槃界 阿罗汉住 独觉 5.不还果(三果) 5.堪达(无学)
乘乐至乐所 无余依涅槃界 阿罗汉进 6.阿罗汉果(四果) 6.不动(无学)

其中以正量部最为兴盛,它后来取代了原先犊子部的地位,自称为根本正量部。《依说论》(《三弥底部论》)是现存仅有的正面记述十八部时期犊子系宗义的论书,《三法度论》是犊子系释经之论书,经过了信仰大乘佛教者的诠释。

依说论》(《三弥底部论》)记载:佛说有三种,依说人,即依契经所说诸法施设人,契经说,人与色等五蕴,不一不异;度说人,即三世行度施设人;灭说人,即命终五蕴尽灭施设人[22]。对于依说人、度说人,命终时舍此生之五蕴无遗,受五蕴中间有,依五蕴中间有,可施设有,从此有度至彼有[23]

异部宗轮论》记载的犊子部宗义:

真谛译《部执异论》额外的记载了犊子部的一些其他宗义:

宗义诤论

[编辑]

提婆设摩识身论》自称性空论者,将犊子部等批判为补特伽罗论者之后,有关的大是大非诤论从未止息。

补特伽罗问题

[编辑]

一般被认为犊子部是补特伽罗论者的代表,如《大毘婆沙论》记载犊子部认为“补特伽罗自体实有”[17]。《异部宗轮论》三译本一致记载的犊子部宗义: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是依蕴处界而施设的假名[25],此说与在《依说论》(《三弥底部论》)中的正面论述大致相同。《十八部论》和《异部宗轮论》记载的犊子部宗义:依补特伽罗,有法从前世转到后世,可说补特伽罗有移转[27],此说与其自述宗义不同;而真谛译《部执异论》记载:依,有法从前世转到后世,可说补特伽罗有移转[27],此说与之相近。

龙树大智度论》记载犊子部尊奉旧有的《舍利弗阿毘昙》[34],犊子部传承的此论又称为《犊子阿毘昙》,不同于现存分别说部传承的《舍利弗阿毘昙论[35]。《大智度论》记载其学说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36]中所摄”[37]补特伽罗不是五蕴有为法和无为法所摄,《三法度论》有关记载与此说大致相符。龙树中论》归结犊子部认为补特伽罗是一种实有的“不可说我”[38]

说转部立“胜义补特伽罗”,是五蕴所摄的微细难以施设之法[39]。学术界有人认为,此说可能受到了犊子部补特伽罗学说的影响。

刹那起灭问题

[编辑]

婆薮跋摩四谛论》与玄奘所译版本的《异部宗轮论》记载犊子部认为,诸行中,有暂住者,如部分色法,亦有刹那灭者,如心、心所法[26];不承认化地部[40]说一切有部[41]以及饮光部的“一切行皆刹那灭”学说。

分支

[编辑]

影响

[编辑]

犊子部被认为是佛教中少见的认为“有”的部派[42],因此常受到其他部派的批判,在大乘佛教智𫖮等人更指称他们为附佛外道[43]

学术研究

[编辑]

印顺法师称,《大毘婆沙论》将犊子部的“涅槃有三种”主张[44],归为分别论者而加以批判[45]

注释

[编辑]
  1.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犊子者。律主姓也。上古有仙居山静处。贪欲已起不知所止。近有母牛因染生子。自后仙种皆言犊子。则婆罗门姓也。佛在之日。有犊子外道归佛出家。如涅槃经说。此后门徒相传不绝。至此分部。从远袭为名。言犊子部。文殊问经云。犊子部注云。律主姓是也。真谛法师云。可住子弟子部。谓罗睺罗舍利子弟子。皤雌子是罗睺罗弟子。弘舍利子所说。因以部分。名为可住。可住仍言上古有仙名可住。今此律主母是彼种。从母为姓。名可住子。此理难解。幸愿详之。”
  2. ^ 2.0 2.1 Maythee Pitakteeradham. 犢子部の成立と名称について (PDF). 世界宗教学刊. 2006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7-28). そうしたことを考えて、指导者たちの中に、Vāchiputaという人物はVātsīputrīyā(犊子部)の开祖であることが推测できる。これは、 正量部の文献によれば、犊子部の开祖はVāts-īputraという高僧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と一致する。 ……“Sārnāth 石柱铭文(Lüders, 923) 〔A.D.IV〕Sammitiya とVātsīputrakaの所有。 
  3. ^ [Buddha-l] Re: Pudgalavada. [2020-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Vacchiputtaka does in fact occur in the PTS edition of the Mohavicchedanii on p. 258, although it is not read in CSCD. (CSCD版把犊子部拼作Vajjiputtakā有可能为错拼,PTS版的Vacchīputtaka才是正确的拼法,因为Vaccha即是犊、小牛,亦是跋蹉国之国名。Vajja是跋耆国,Vajjiputtakā是指主张十事的东方僧团跋耆族比丘。)
  4. ^ 佛光大辞典. 犢子部. [2020-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另据日本学者赤沼智善研究,此部诸师为十六大国中筏蹉国(梵 Vatsa)之比丘,故此部之梵名作 Vatsī-putriyā(意谓筏蹉之弟子);又此部之巴利名 Vajji-puttaka,或系由 Vatsa 与第二次经典结集时之跋耆(巴 Vajji)混同而成者。 
  5. ^ 《佛光大辞典》【犊子部】:梵名 Vātsī-putrīyāh,巴利名 Vajji-puttaka。为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译跋私弗底梨与部、跋私弗多罗部、婆蹉妒路部、婆蹉富罗部、婆麤富罗部、婆蹉富多罗部、跋私弗部、婆蹉部。又称跋次子部、跋私弗多罗可住子部、可住子弟子部、婆雌子部。有关此部之分派,诸说不同。依异部宗轮论载,此部系于佛陀入灭后三百年,自说一切有部所分出者;舍利弗问经及南传岛史等,则谓于上座部分出。又南传佛教谓其分裂年代在佛陀入灭后二百年中。其部名与部主,三论玄义举真谛三藏之说,谓有名为“可住”之古仙人,其后裔有可住子阿罗汉者,今此部为其弟子所倡,故称可住子弟子部。异部宗轮论述记则别出有关犊子名称之传说,以前说为非;谓上古有一仙人,贪欲莫遏,染母牛而生子,自后仙种皆言犊子,为婆罗门之一姓。佛世时有犊子外道,归佛出家,其后门徒相传不绝,分部之后,即称犊子部。又俱舍论光记卷三十亦以此部主为佛世时犊子外道之党徒。盖可住子、犊子两者之译语相异,系由于梵音不同所致,其长音言“可住”,短音则云“犊”;若据称友之梵文俱舍论疏、翻译名义大集等所载此部之梵名,则“可住”之译语为谬误,犊子始为正确译名。另据日本学者赤沼智善研究,此部诸师为十六大国中筏蹉国(梵 Vatsa)之比丘,故此部之梵名作 Vatsī-putriyā(意谓筏蹉之弟子);又此部之巴利名 Vajji-puttaka,或系由 Vatsa 与第二次经典结集时之跋耆(巴 Vajji)混同而成者。依真谛之说,此部属于舍利弗之法系,谓舍利弗作阿毘昙论,其弟子罗睺罗大弘其说,可住子复阐述罗睺罗之说。其教义系将一切事物分为过去、未来、现在、无为、不可说等五藏,以为均属实有,特别主张有补特伽罗(我),称之为不可说,以此补特伽罗与五蕴不即不离(非即非离蕴),实则承认有生死轮回之主体。历来多有破斥补特伽罗实有说者,贬为依附佛法之外道,然后世佛教发达,大乘教义立如来藏者,与此补特伽罗思想不无关系。另据异部宗轮论载,尔后自此部更分出法上、贤胄、正量、密林山四部。其分派之原因乃源于对一偈之解释产生异义,此偈为(大四九‧一六下):“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部品、大毘婆沙论卷二、卷十一、大智度论卷二、卷十、部执异论、十八部论、中论卷二、出三藏记集卷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参阅“小乘二十部”928、“印度佛教”2215) p6667
  6. ^ 6.0 6.1 迦多衍尼子阿毘达磨发智论》:“云何世第一法?答:若心心所法,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有作是说:若五根,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
    大毘婆沙论》:“有作是说:‘若五根,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问:谁作此说?答:是旧阿毘达磨者说。……有说:此是犊子部宗,彼部师执:世第一法,信等五根,以为自性。”
  7. ^ 苻秦僧伽跋澄译《鞞婆沙论》:“问曰。何以故彼作经者(迦旃延子)立此经(阿毘昙八犍度论)。答曰。……或以三事故。增益智故。开意故。离计故。……离计人者。诵尔所阿毘昙前句后何。如是四句不说计人。一切中说无我行。非众生、非命、非长养、非士。空净聚也。以三事益智、开意、离计人故作此经。”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复次以三因缘故。尊者迦旃延子造作此经(阿毘昙八犍度论)。一为增益智故。二为开觉意故。三为断我故。……断我人者。彼尊者造阿毘昙经。未曾说有我。于一切处常说无我无人。以如是等众因缘故。彼尊者造阿毘昙经。”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复次尊者(迦多衍尼子)以三因缘制造此论(阿毘达磨发智论)。一为增益智故。二为开觉意故。三为遮计我故。……遮计我者。尊者所造阿毘达磨。未曾说有补特伽罗。恒显诸行空。无有我。以如是等种种因缘。故彼尊者制造此论。”
  8. ^ 印顺《印度之佛教》:“佛世一味之教,以七百结集,初分为圣大众部及圣上座部,谓之根本二部。次于佛元百三十年顷,于上座部出分别说者,合为大众、上座分别说及上座之三系,成鼎立之势。迨大天等率众南行,其上座系之沿恒河北岸及雪山麓而东进者,别出犊子部。其在西北印者,自称说一切有部以别之,成四大派。‘寄归传’云:“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国相承,大纲唯四”,盖谓此也。其弘布之区域,略言之,则大众系在南印,说一切有系在西北印,分别说系在中印,犊子系则在中印之东北,亦间及西南也。”
  9. ^ 《三论玄义》:次三百年中从可住子部复出四部。以嫌舍利弗毘昙不足。更各各造论取经中义足之。所执异故。故成四部。一法尚部。即旧昙无德部也。二贤乘部。三正量弟子部。有大正量罗汉。其是弟子。故名正量弟子部。此三从人作名。四名密林部。从住处作名也。
  10. ^ 布顿佛教史大宝藏论》:佛灭度后一百三十七年,难阿迦王及大莲王在世,当‘白崛城’长老‘大迦叶’和上师等还在世时,有一罪恶者名‘贤善’,装饰比丘外相,示现各种神通,使诸僧伽内部分裂,佛教发生混乱。那时正当‘龙军’及‘悦意’两位尊者护持教法,僧伽分成各部各家,经过了六十三年,‘上座寓母子部’,才结集法藏。
  11. ^ 真谛译《部执异论》:“上座弟子部。住世若千年。至第三百年中,有小因缘分成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雪山住部,亦名上座弟子部。于此第三百年中,从说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可住子弟子部。”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诤。分为两部。一说一切有部。亦名说因部。二即本上座部。转名雪山部。后即于此第三百年。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
  12. ^ 杂阿含经·六五三经》:“若比丘,于彼五根,增上明利,满足者,得阿罗汉俱分解脱。若软、若劣者,得身证。于彼若软、若劣,得见到。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解脱。于彼若软、若劣,得一种。于彼若软、若劣,得斯陀含。于彼若软、若劣,得家家。于彼若软、若劣,得七有。于彼若软、若劣,得法行。于彼若软、若劣,得信行。……如是,满足者,作满足事;减少者,作减少事;彼诸根,则不空无果。若无此诸根者,我说彼为作凡夫数。”
    大毘婆沙论》:“有作是说:若五根,为等无间,入正性离生,是谓世第一法。问:谁作此说?答:是旧阿毘达磨者说。问:彼何故作此说?答:为遮余部,故作是说,不必唯说五根为性,谓:分别论者执:信等五根,唯是无漏,一切异生,悉不成就。……为遮彼意故,旧阿毘达磨者说:世第一法,以五根为自性。世第一法,在异生身故,知五根亦通有漏,异生定不成有为无漏故。……
    有说:此是犊子部宗,彼部师执:世第一法,信等五根,以为自性。唯此五根,是自性善,余杂此故,亦得善名。由此五根,建立一切贤圣差别,不由余根。如契经说:‘若有五根,增上猛利,平等圆满,多修习故,成俱解脱;从此减下,成慧解脱;次复减下,成身证;次复减下,成见至;次复减下,成信解;次复减下,成随法行;次复减下,成随信行。’”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为断彼人如是论故,说:信等五根,是世第一法。若信等五根是无漏者,无始已来,未曾能起一念无漏,而得世第一法,是故当知,五根非纯无漏。”
  13.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云何异生性。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或有执欲界见苦所断十随眠是异生性。如犊子部。彼说异生性是欲界系。是染污性是见所断。是相应行蕴摄。为遮彼执显异生性是三界系。是修所断。是不染污。是不相应行蕴所摄。”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云何凡夫性。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异义者意故。如犊子部说。欲界见苦所断十种烦恼。是凡夫性。彼说凡夫性。定是欲界系是染污。是见道断。是相应。为止如是说者。意明凡夫性是三界系是不染污。是修道所断。是不相应法。故而作此论。”
  14. ^ 众贤阿毘达磨顺正理论》:“然犊子部信有去来。执有随眠非相应法。如是所执极为无用。如彼论言。诸欲贪缠一切皆是欲贪随眠。有欲贪随眠非欲贪缠。谓不相应行欲贪随眠。”
  15. ^ 、《大毘婆沙论》:“有作是说。涅槃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如犊子部。彼作是说。涅槃自性有三种相。一学、二无学、三非学非无学。云何学。谓学得诸结断得获触证。云何无学。谓无学得诸结断得获触证。云何非学非无学。谓有漏得诸结断得获触证。”
  16. ^ 大毘婆沙论》:“已说五趣一一差别。于彼中有阿素洛今当说。谓有余部立阿素洛为第六趣。彼不应作是说。契经唯说有五趣故。问何故名阿素洛。答素洛是天。彼非天故名阿素洛。复次素洛名端政。彼非端政故名阿素洛。以彼憎嫉诸天令所得身形不端政故。复次素洛名同类。彼先与天相近而住。然类不同故名阿素洛。……问阿素洛其形云何。答其形上立。问语言云何。答皆作圣语。问诸阿素洛何趣所摄。答有说。是天趣摄。……如是说者。是鬼趣摄。………”
  17. ^ 17.0 17.1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犊子部作如是说:处所是假名法,无有定体;结非假名,众生非假名,各有定体。……”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犊子部说:所系事是实,能系结亦实;补特伽罗亦是实。……”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以何等故?如不可得,乃至广说。问曰:何故作此论?答曰:为止他人意故,或有说者:有,以有故,忆本所作。……”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补特伽罗既不可得,又无前心往后心理,何缘能忆本所作事,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宗显己义故,谓或有执补特伽罗自体实有,如犊子部,彼作是说:我许有我,可能忆念本所作事,先自领纳今自忆故,若无我者,何缘能忆本所作事。……”
  18. ^ 北凉浮陀跋摩译《阿毘昙毘婆沙论》:“问曰:以何事故,尊者迦旃延子引犊子部所立义耶?答曰:彼犊子部所说而与此经少有相违,所谓五根是世第一法,凡夫性一向染污,彼以欲界、苦谛所断、十使是凡夫性,涅槃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阿须罗是第六道,说有我人。为如是等。若五、若六,与此经相违,莫谓彼部所说尽与此经同。”
  19. ^ 大毘婆沙论》:“何故此法,不应言无色界系耶?答:入正性离生,先现观欲界苦为苦,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为苦,圣道起,先办欲界事,后合办色、无色界事。……此中入正性离生,先现观欲界苦为苦,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为苦者,谓:见道中,先别现观欲界苦谛,为苦行相;后合现观色、无色界苦谛,为苦行相。……问:如于色界苦,非先现观,而世第一法是色界系;如是,于无色界苦,虽非先现观,何妨世第一法是无色界系?答:以色界中有遍缘智,能缘自地,及缘上、下故,于色界苦,虽非先现观,而世第一法,得是色界系。无色界中,无遍缘智,虽缘自、上,而不缘下故,世第一法非无色界系。”
  20. ^ 玄奘迦多衍尼子阿毘达磨发智论》:“‘虽脱而坠堕。饕餮复来还。得安仍乐乐。乘乐至乐所。’(1)虽脱者。谓诸外道。虽脱欲界。而坠堕者。谓彼而坠色无色界生。及堕彼受生贪。(2)饕餮复来还者。谓彼于顺五下分结。虽少分断。而余多故。后必起贪。还生欲界。(3)得安者。安谓有余依涅槃界。诸阿罗汉。已证故名得。仍乐乐者。乐谓无余依涅槃界。彼恒欣慕故名乐。(4)乘乐至乐所者。谓乘道乐。至涅槃乐。”
    苻秦僧伽提婆迦旃延子阿毘昙八犍度论》:“‘脱若堕已堕。贪餮复来还。已逮安隐处。乐往至乐所。’(1)脱若堕已堕者。脱谓欲界也。已堕谓生色界。若堕谓办色界中五阴也。故曰脱若堕已堕也。(2)贪餮复来还者。有世间道垢尽圣智未生。彼自身娱乐自身恃怙。复堕地狱畜生饿鬼。故曰贪餮复来还也。(3)已逮安隐处。已逮者。谓佛佛弟子。安隐者。谓之泥洹彼娱乐。故曰已逮安隐处也。(4)乐往至乐所者。彼道乐至泥洹。故曰乐往至乐所也。”
  21. ^ 异部宗轮论》:“因释一颂执义不同。从此部中流出四部。谓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释颂言。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有如是等多差别义。因释一颂执义不同。从此部中流出四部。谓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所释颂言:‘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法上等四部执义别。四释一颂以旧四释:一、阿罗汉中有退住进。初二句释退。次一释住。后一释进。二、三乘无学。初二句释阿罗汉。次一释独觉。后一释佛。三、四果有六种人。一解脱人即预流初得解脱故。二家家人即第二果向。三一来果人、四一间人。五不还人。六阿罗汉。已解脱一、更堕二。堕由贪第四人、复还者第三人。第三句第五人。第四句第六人。四、六种无学。退、思、护、住、堪达、不动。已解脱是第二人、更堕是第一人。堕由贪是第三人、复还是第四人。第三句第五人。第四句第六人。”
  22. ^ 三弥底部论》:“问曰:云何说有人?答曰:佛说有三种人。问曰:云何三种人?答:依说人,度说人,灭说人(说者,亦名安,亦名制,亦名假名)。
    问曰:云何依说?答:如佛所说,语跋婆耶,言是是行所依,说是是其名安,是名依说。如火譬,如佛语舍利弗,有人名象,白净可爱,四大所成,是名我,如是。一切,亦如乳譬,如是。
    依修多罗等所说,是名依说,如色、得色人,得色人不可说异色,色不可说异得色人,依色,得名依色人。
    若人说,是色是我,是其色成,名我见,若人说色是我者,以是过,五阴人,前所说,成是其过。
    复言,若人说,得色人异色者,名异我见,若人说异我,以是过,人异五阴,成是其过。
    得色人相从而已,非是真说,若人说,色、得色人相从而已,成其邪见,若邪见者,言无我,以是过,前所说,成是其过。
    以是故,此是三过,是故,实、异、邪见。不随实、异,不随邪见,依色,得色人可说。以是故,得色人共色,实可说。是故,是时色起,是时得色人亦起,是时色灭,是时得色人亦灭,不是不可说,如是。
    五阴,十二门,五道阿修罗道中阴为七道,人生有处,迦罗罗阿浮陀那、肉团、支,新生、童子、年少、中年、老。善、恶记心。戒、犯戒,如是。上一切,合、不合。依上诸法,是名依说人可知。
    问曰:云何度说人?答曰:以是时度异有,是时佛说度众生。云何度说众生?过去说,未来说,现在说。云何过去说?……如佛所说,我过去世时,曾作顶生王,是名过去说。……依三世行,制三说,如是。应知,以是行度说,是名度说。……
    云何灭说?答:逐依说人,度说人,佛说灭说人,如过去身坏时,是名灭说,如是。如佛所说,漏尽比丘,五阴无常灭,是名灭说。如佛说偈言,智者莫能测,得至无动乐,是名灭说。”
  23. ^ 三弥底部论》:“见依说、度说,是故说有人,舍五阴生有处,受五阴中间有。见灭说,佛说无复有受阴处,如是。
    问曰:为舍五阴灭尽犹有所余?答曰:何所疑?曰:见先师意互相违故生疑。
    有诸部见,五阴一边,从此有往彼有,如是。……
    又诸部说人,如是。从此有往彼有,非是阴。……是故,如诸部见人,如是。从此有往彼有,非阴,如是。
    又诸部说,无人从此有度彼有。……前世已生,不复更生,是故无人,舍此度彼有。是故生疑。
    曰:前所问,为舍五阴灭尽犹有所余?今若舍五阴,五阴无遗余,从此有度彼有。如佛说偈言:弃舍此人形,受天身具足。如佛说人无,财宝一切舍,随所往,如是。如佛说临死时,舍其身独自去,在世之时言,皆是我有,临死之时,一切舍,独自去,戒定熏心,借此善业上生,是故,佛说,善心而已,上生胜处。是故,舍五阴灭尽,往彼胜处,依业不灭。佛说偈言:是业是其物,自捉自随去。中阴根故,往生彼处,受根义,行中阴处,天眼见中阴色。如诸部说,五阴一边,从此有往彼有,是故,舍此语,如是。
    前所说,如是。人从此有往彼有,唯人而已。若尔者,应至道。实、异,无往。若实、异,若常,若不常,成邪见。如前所说,实、异、常、不常,成邪见遮。以是故,人共阴,实、异不可说。是故,是人而已往生处不可说
    问曰:云何人身灭时五中有起?答曰:人欲灭时,中有起时,依五中有,是名五中有人可说。逐过去说,依度说,人可说。以是故,不依人,是故,不依义,不是人可说,如是。见法念灭念灭,不灭行念念,是名佛说,应当知,以是故,舍五阴身都尽,人从此有度彼有,是故说,有人舍五阴生有处,受五阴中间有,如是。”
  24. ^ 杂阿含经·二一三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为汝等演说二法。谛听。善思。何等为二。眼、色为二。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为二。是名二法。若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说。是非二者。沙门瞿昙所说二法。此非为二。彼自以意说二法者。但有言说。闻已不知。增其疑惑。以非其境界故。”
    杂阿含经·三〇六经》:“尔时。世尊告彼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有二法。何等为二。眼、色为二。如是广说。乃至非其境界故。所以者何。眼、色缘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眼、色。此等法名为人。于斯等法作人想。众生(satta)、那罗(nara)、摩[少/兔]阇(manussa)、摩那婆(mānava)、士夫(purisa)、福伽罗puggala)、耆婆(jīva)、禅头(jantu)。……耳、鼻、舌、身触缘生身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是无色阴。身根是色阴。此名为人。如上说。……缘意、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此四无色阴。四大。士夫所依。此等法名为人。如上广说。”
    提婆设摩识身论》:“谓契经中世尊善语善词善说。如是五趣决定安立不相杂乱。谓捺落迦趣傍生趣鬼趣天趣人趣。”“……如是八种补特伽罗。决定安立不相杂乱。谓预流果能作证向。若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能作证向。”“……如是三聚决定安立不相杂乱。谓不定聚。邪性定聚。正性定聚。”“……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决定安立不相杂乱。谓学补特伽罗。无学补特伽罗。非学非无学补特伽罗。”
  25. ^ 25.0 25.1 失译《十八部论》:“彼犊子部根本见者。非即是人。亦非离阴界入。和合施设故。”
    真谛译《部执异论》:“可住子部是执义本。非即五阴是人。非异五阴是人。阴界入故。立人等假名。有三种假。一摄一切假。二摄一分假。三摄灭度假。”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有犊子部本宗同义。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蕴处界假施设名。”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依蕴处界假施设名者。谓我非即离蕴。处界亦尔。然世说言色是我。乃至法亦是我。但依蕴等假施设此我名。我实非蕴等。”
    诃梨跋摩成实论》:“犊子道人说有我。余者说无。……佛但以外道离五阴已别计有我。常不坏相。断此邪见故。言无我。今我等说五阴和合。名之为我。是故无咎。……如然可然。不得言一。不得言异。我亦如是。”
    世亲俱舍论·破执我品》:“然犊子部执有补特伽罗。其体与蕴不一不异。……此如世间依薪立火。如何立火可说依薪。谓非离薪可立有火。而薪与火非异非一。若火异薪。薪应不热。若火与薪一。所烧即能烧。如是不离蕴立补特伽罗。然补特伽罗与蕴非异一。若与蕴异。体应是常。若与蕴一。体应成断。”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其犊子部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谓实有我。非有为无为。然与蕴不即不离。佛说无我。但无即蕴离蕴。如外道等所计之我。悉皆是无。非无不可说非即蕴离蕴我。既不可说。亦不可言形量大小等。乃至成佛此我常在。”
  26. ^ 26.0 26.1 杂阿含经·二八九经》:“四大色身或见十年住。二十.三十。乃至百年。若善消息。或复小过。彼心.意.识日夜时克。须臾转变。异生异灭。犹如猕猴游林树间。须臾处处。攀捉枝条。放一取一。彼心.意.识亦复如是。异生异灭。”
    失译《十八部论》:“彼犊子部根本见者。……一切阴刹那不住。”
    真谛译《部执异论》:“可住子部是执义本。……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灭。”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有犊子部本宗同义。……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
    婆薮跋摩四谛论》:“又跋私弗部。说有为诸法实有暂住。此住有异。是有为相说名为老。如经中说。此身得住百年。或说有四识住。以是义故说名为老。若有为法实念念灭。少壮不成亦无命根。”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者。即正量部计从此流出。心心所法。灯焰铃声。念念灭。色法中。如大地经劫。命根等皆随一生。长犹有生灭等。”
  27. ^ 27.0 27.1 27.2 失译《十八部论》:“彼犊子部根本见者。……一切阴刹那不住。离无有法从此世至他世。当说人至彼。”
    真谛译《部执异论》:“可住子部是执义本。……一切有为法刹那刹那灭。离无有一法从此世至后世。可说人有移。”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有犊子部本宗同义。……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诸法若离等者。此中意说。法无移转可说。命根灭时法亦随灭。然由我不灭故。能从前世至后世法。不离我亦可说有移转。”
    大毘婆沙论》:“云何死?答:彼彼有情,从彼彼有情众同分移转,坏没舍寿煖,命根灭弃,诸蕴身殒丧。是谓死。”“问契经所说复云何通?如说:‘苾刍诸行不住。’答:不久住,故说不住言,非谓全无刹那住相。尊者世友作是释言:契经但遮刹那后住,说不住言,非谓诸行无刹那住;若全无住,世尊不应建立施设世及刹那。复作是释:刹那住相微细难知、难可施设故,说不住,谓刹那量是佛所知,非诸声闻独觉等境;如乘神通屈伸臂顷从此处没至色究竟,于其中间,非不相续可有从此往至彼义,亦非一法移转至彼,又无从此越至彼义;是故决定刹那刹那生灭相续,从此至彼,于其中间,诸刹那量最极微细,唯佛能知,由此故言,诸行不住。”
  28.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亦有外道得通。现见有脩得故。”
  29.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五识无染亦无离染。但有无记。都无善恶。无分别故。有分别者。有善恶故。若断欲界修所断惑等者。以修惑唯迷事有不障理。有漏六行既非证理故。唯伏修。非见所断。见所断法迷理起故。要见理时方能永断。凡圣六行皆尔。离色界等亦尔。此中且举欲界。”
  30. ^ 三法度论》:“近行禅者,忍、名、想。近于思惟,故曰近行禅。问:为近谁?答:如前说善胜。问:如前已说四禅,何故重说?答:前说禅,是趣生死胜,此趣出要胜,此次第观真谛。如人始度旷野,见种种妙好华池,若干清泉盈满,及园观种种华树严饰;见已作是念:‘此非空野中可得,必近城邑。’如是,行者在生死旷野,淫怒痴烦劳,得真知识故,
    • 正思惟,观阴、界、入,无常、苦、空、无我时,若欲乐,是谓
    • 正思惟,意不动,是谓
    • 如梦中见亲,如镜中像,如是苦观,
    世间第一法,由世尊想。是谓近行禅,彼次第,如梦觉见亲,后得圣谛观,亦如是。”
    四阿鋡暮抄解》:“思惟疾行阴、界、处,无常、无我、苦所有观,若欲,是有忍(三忍)增。思惟不动,如梦中见乐,见其形像,苦时相见,是想增。世间最好法,世尊想。如是,是禅行,其中间觉见喜,是圣谛时。”
  31. ^ 部执异论》:“忍、名、相、世第一法,此四位名正定。”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即忍、名、相、世第一法。初观四谛,但总忍可,名‘忍’。亦观四谛,名‘名’。次观四谛所诠体,名‘相’,世第一法可知。此根本所诵,但说此四,而为善根。”
  32. ^ 三法度论》:“见地者,法、观、未知智。法智,观智,未知智,此是见地智。
    • 于中法智者,是现智义,譬如良医,知痈已熟,以利刀破痈,然后以指贯通道,令不伤脉,而后破痈;彼修行人,亦如是,正思惟,观欲界苦时,断见苦所断烦恼,然后生第二智;如欲界苦、无常,色、无色界,亦如是,从此比智,断色、无色界烦恼,是谓见苦三智。
    • 欲界,爱苦因,是法智,即是观智;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见习三智。
    • 欲界灭止,是法智,即是观智;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谓见尽三智。
    • 此道灭欲界苦,是法智,即是观智;如是、色无色界,未知智,是谓见道三智。
    此十二智,见地广当知。”
  33. ^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若已入正性离生、十二心等者。此中谛别,有三心,一、苦法智,即观欲界苦;二、苦法忍,后观欲界苦谛惑,断未断,以犹有上界惑故,重观断等;三、苦类智,即合观色、无色界苦。以苦谛三界尽故,不复重观故,合十二心。第十三心,或说即道类智第二念相续心,或总观四谛心。次第超越得果,皆尔;次第得第二、三果,如常。”
  34. ^ 龙树大智度论》:“有人言。佛在时舍利弗解佛语故。作阿毘昙。后犊子道人等读诵。乃至今名为《舍利弗阿毘昙》。”
  35. ^ 龙树大智度论》:“烦恼名一切结使。结有九结。使有七。合为九十八结。如《迦旃延子阿毘昙》义中说。十缠九十八结为百八烦恼。《犊子儿阿毘昙》中结使亦同。缠有五百。”
  36. ^ 龙树大智度论》:“般若波罗蜜中说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中,无戏论垢浊故,名毕竟清净。毕竟清净故,能遍照一切五种法藏,所谓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
    龙树十住毘婆沙论》:“佛实是一切智人,何以故?凡一切法有五法藏,所谓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出三世法、不可说法,唯佛如实遍知是法。”
  37. ^ 龙树大智度论》:“是佛法中,亦有犊子比丘说:如四大和合有眼法,如是五众和合有人法。《犊子阿毘昙》中说:五众不离人,人不离五众,不可说五众是人,离五众是人,人是第五不可说法藏中所摄。”
  38. ^ 梵志青目龙树中论》:“‘若人说我相。’如犊子部众说,不得言色即是我,不得言离色是我,我在第五不可说藏中。”
    诃梨跋摩成实论》:“又汝法中说,可知法者,谓五法藏,过去、未来、现在、无为及不可说法。我在第五法中,则异于四法。”
  39. ^ 世友菩萨异部宗轮论》:“其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蕰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非离圣道、有蕰永灭。有根边蕰、有一味蕰。异生位中亦有圣法。执有胜义补特伽罗。余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
    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执有胜义补特伽罗。但是微细难可施设。即实我也。不同正量等非即蕴离蕴。蕴外调然有别体故也。”
  40. ^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其化地部本宗同义。……说一切行皆刹那灭。”
    真谛译《部执异论》:“正地部是执义本。……一切行刹尼柯(有刹那)。”
    失译《十八部论》:“彼弥沙塞部根本见者。……一切行刹那。”
  41. ^ 玄奘译《异部宗轮论》:“说一切有部本宗同义者。……说一切行皆刹那灭。”
    真谛译《部执异论》:“说一切有部是执义本。……一切行刹尼柯(有刹那)。”
    失译《十八部论》:“彼萨婆多根本见者。……一切行磨灭。”
  42. ^ 窥基大乘百法明门论解》:“我法俱有宗,此宗摄二十部、五部之义,谓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或亦取经部根本一分之义。”
  43. ^ 《摩诃止观》卷10:“附佛法外道者,起自犊子、方广。自以聪明读佛经书而生一见,附佛法起,故得此名。犊子读《舍利弗毘昙》自制别义言:我在四句外,第五不可说藏中。……今犊子计我异于六师,复非佛法,诸论皆推不受,便是附佛法邪人法也。”
  44. ^ 玄奘译《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卷33:“复次为止他宗显正义故。谓或有执涅槃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如犊子部。……
    有说:此中应作余说,问答决择,理更显故。谓应理论者,辨分别论者,所说有过,显自无失。分别论者所说有二:一说,涅槃先是非学非无学后转成学,先是学后转成无学,先是无学复转成学。二说,涅槃有三种,谓学者常是学,无学者常是无学,非学非无学者常是非学非无学。
    若对前说释此文者,而‘汝说涅槃有学、有无学、有非学非无学耶?’者,是应理论者问。重定前宗,若不定他宗,说他过失,则不应理。答‘如是’者,是分别论者答,我说涅槃转变不定,可有三种,故言‘如是’。……我说涅槃体类差别,定有三种,故言‘如是’。……”
  45. ^ 印顺《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犊子部立三种涅槃: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毘婆沙师评破他,称之为“分别论者”。“分别”,本为阿毘达磨的标帜,上座系的独到学风。由于现在有派,自称“分别说者”,因而三世有派,渐形成“说一切有”,以为对立。分别说者虽是上座部中的现在有派,但是说一切有 部的对立者,所以毘婆沙师,也泛指说一切有部以外的上座别系为分别论者。这样,犊子部也被称为分别论者了。或可以这样说:犊子部所宗奉的根本阿毘达磨,虽诵本不同,而与分别论者(印度本土的,如法藏部等)一样,都是‘舍利弗阿毘达磨’。”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