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口史
此条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7年5月21日) |
香港人口以华人为主,现今的香港人主要为于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由中国大陆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及其后代。
日占时期的1942年,日本执行“归乡政策”,软硬兼施强迫大量市民移居至中国大陆,以减轻人口压力,使致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香港人口下跌至只有50万。但及后第二次国共内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而相反香港较少动乱,使中国各地人民逃走至香港,香港人口急增至220万。这批新增人口主要来自广东及福建,亦有不少为浙江籍、江苏籍、山东籍以至全国各地人口,当中包括大量精英。
1949年6月,港英政府制定《紧急状态条例》,封锁香港深圳边界,两地人民自由往来历史终结。1950年代至1980年代,因政治、经济因素,除少量合法移民外,中国大陆大量人口由广东省逃港。此类移民为香港充满富有冒险精神的企业家及勤奋低廉的劳动力,香港亦由转口贸易变为制造业主导。及后东南亚的政局动荡亦使福建籍人把东南亚的资本大量移入香港,香港经济急速起飞,金融业兴旺,而且香港本土出现了不少广东籍的新资本家,从股市、楼市取得大量财富,为福建籍以外的主要华人资本家,香港亦由制造业主导慢慢变为金融业以及地产业主导。
1980年代末期开始,香港人均生产总值超越当时的宗主国英国。因过量人口涌入香港,1980年港英政府取消抵垒政策,而且改为即捕即解,此后中国居民只可用合法途径来港定居,其中最多人从大陆发出的单程证来港,约每十年50万以上人士凭证定居。
根据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结果,常住在香港的华人接近650万,占总人口的91.8%;另外有逾451,000少数族裔人士居住香港,当中8成为非华裔亚洲人,大部分为印尼人及菲律宾人[1]。
在香港出生的人口约60.5%,在中国大陆、台湾及澳门出生的比率为32.1%,香港有83.1%人居于香港达10年或者以上。[2]
香港是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每平方公里为6,544人[2]。
人口数据
[编辑]年份 | 人口 | 来源 |
1841 | 7450 | 1841年人口统计[3] |
1848 | 23,817 | [3] |
1851 | 33,000 | [3] |
1855 | 72,000 | [3] |
1862 | 120,000 | [4] |
1881 | 160,402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11年版 |
1891 | 221,441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11年版 |
1901 | 283,978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1911年版 |
1906 | 326,961 | |
1916 | 530,000 | [4] |
1921 | 625,166 | [5] |
1925 | 725,000 | [4] |
1931 | 849,800 | 1931年人口统计 |
1941 | 1,600,000 | [4] |
1945 | 500,000 | [6] |
1945 | 600,000 | [7] |
1945 | 750,000 | [8] |
1950 | 2,200,000 | [7] |
1950 | 2,360,000 | [6] |
1960 | 3,000,000 | [9] |
1970 | 3,995,400 | [10] |
1980 | 5,145,100 | [10] |
1986 | 5,495,488 | [10] |
1991 | 5,674,114 | [10] |
1996 | 6,270,000 | [10] |
2001 | 6,708,389 | [10] |
2006 | 6,864,346 | [10] |
2011 | 7,071,576 | [10] |
2014 | 7,229,500 | [10] |
2018 | 7,451,000 | [10] |
2019 | 7,507,400 | [10] |
2021 | 7,413,070 | [11] |
移民政策及情况
[编辑]早期治港政策
[编辑]英国选择香港为其殖民地的原因是因为香港邻近当时的中国唯一通商口广州,而且香港岛为福建人通往东南亚经商的必经之地[12],从此香港的移民以珠三角和华侨为主,但香港岛实山多平地少,可开发地区不多,远差于同样位于珠三角出海口的四邑地区,以及香港更早开发有大量平地的屯门地区,实乃更大部份出于和东南亚华侨经商而同时又可和广州通商的考虑。
第一批来港的主要为苦力及建筑工人,在太平天国战乱时,香港人口急增,特别是来自五口通商的城市,香港在满清灭亡前广府人、四邑人、闽人占了很大比例,以省份计则广东居多。之后香港奉行自由港政策,鼓励一切有一定金钱或一定知识的人来港经商。民国时期一开始,香港的人均GDP即为大陆3倍,1950年为中国的6倍[13] 而且追过当时东南亚各列强的殖民地,此时香港成为华人的理想移居地,但移民香港的需求大增,香港政府需要保证新增人口不会造成房屋、规划、经济等问题,所以香港和新加坡收紧移民,1941抗战前人口增加大约在每5年10万的平均速度增长,因为华人富有人士大多为福建华侨,此时增长有很多为福建闽南人,而且占了香港人口很大比例,但偷渡潮中的福建人口远低于广东人口,才使现今的福建人口降到1/6总人口,而在早期到港的广东人不少亦开始致富,而且发展广东,使广东珠三角和福建闽南地区一样,成为当时中国的富有地区。
因为香港是永久割让给英国人的地方,英国人对待香港人远比其他较落后的欧州国家对待各省到上海租界提供低成本便宜劳动力的农民工优胜,上海富有的大多是外国资本家,而上海人,即绝大多数为各省农民工,的收入往往是全中国平均水平相若,相反,香港亦慢慢开始有了本土富豪。因为民国时中贫穷,在共产党夺得大陆政权后,虽然全国精英大多去香港和台湾之后,福建以北的富豪在两地至今仍占不足10%,而这数据已经不包括发迹地为东南亚而经常而且大量在大中华区投资的富豪。
1997年前在香港出生的人可自动得到英国国民(海外)身份,不少社会精英和政府高层有居英权。此外香港的发展区在1970年代前大多集中在永久割让地香港岛和九龙,1970年代因偷渡潮,九龙的人口过多,才在新界近九龙的地方发展新市镇,把九龙木屋区的人口迁入设备较完善的公屋,现今在香港的规划上亦称为伸延市区,但在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前,香港政府亦没有发展新界,香港市民对新界没有信心,新界的楼价和港九市区的差别极大,新界的用途大多是农业,水塘,连邻近市区的将军澳亦用作堆填区(英文原称Junk Bay),但将军澳在香港各大地产商力谷下,为香港近年最多新楼的地区,西贡区在家庭收入中位数在2006年追平南区,排第四至五,在2011年更追过东区,排第三,为近年新界发展得最快的地区,亦打破港岛湾仔区、中西区、东区自有区议会分区以来,一直位于三甲的局面。
1950年后移民政策
[编辑]英国政府没有接收东南亚的华人穷困难民的原因是香港和东南亚有大海相隔,本来英国也不愿接受来自大陆穷困的人士,但因为偷渡客都九死一生才到香港,而且偷渡客各出奇谋,根本无法阻止,所以在1960年代,香港已经有几乎100万的偷渡客,占总人口的30%,而且不少住在九龙市区,如果不给予居港权,不排除他们会对社会做成破坏。因为在郊区的逃港者对香港市民以至英国官员、商人的威胁很少,所以到达郊区不足以取得居港权。
1950-1980的移民有2种,1种是非法,不论有没有香港亲属,只要到达市区,以及连续住满7年,便可由绿印身份证变成香港永久居民,[14] 这些人很大部份都操纯正粤语以及有一定多人使用客家话,当中粤语人口很快融入香港,在六七暴动以及香港化运动之后优势更明显。另一种为合法移民,大多来自新加坡、台湾、东南亚,大多操福建以及广东各种方言,至今北角到太古老一辈华侨很多只懂闽南话,广州话未必纯正,而很多40、50年代的移民,如李嘉诚至今的广州话绝大多数都需要字幕才能听懂[15],不同民系的人亦有自己的圈子,所以70年代之前,香港不同地区亦住了不同民系的人。80年代以后,除了来自广东西部以及广西东部的广府人外,以及有自己的社区的客家人、闽人外,初期来港要花很多时间适应。因为非法来港的人没有经过详细挑选,连续居住7年是要确保绿印持有者不会犯罪,和有能力供养自己的生活,而偷渡客当中不少在7年之内有犯罪的,判罚后都被迁出境外,后期也有找不到工作,受不了苦自愿离开香港,回到改革开放后的深圳以及其他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偷渡人口激增,当时香港政府仍特赦偷渡来港的中国人,但坚持遣返从澳门偷渡来港的人,当中为数千人,澳门政府亦不愿意他们滞留澳门。[16] 实施即捕即解后,香港雇主雇用偷渡客者,罚款5万元港币,坐牢一年。[17]
在改革开放到抵垒政策完结前,偷渡来港的不限于广东人为主,而是更多的包括各省人,先涌到广州,或从水路,或从陆路经深圳抵港,逼使英国政府取消抵垒政策。从此由大陆抵港的亲属移民又变回广东占主要大部份,之后便是福建以及上海人,而且后2者在比例上比1950-1980那段多出很多,林峯、邓紫棋都是在大陆出生,分别来自福建和上海,而且融入香港社会,成为受欢迎的娱乐圈名人。
1980年香港人口为500万,但部份在中英联合声明签定后移民欧美,尤以加拿大和英国最多,移民者以广东广府籍为主,在外国使用粤语广州话,形成类似香港的社区,而现今香港人口为700万,所以现今香港人口之中有不少是1980年以后才抵港的。而回归后,不少移民者因各种原因亦回流。改革开放30多年,大陆现今的人均GDP已达印度两倍[18],大陆首富的财富在2009年追到有马来西亚福建首富的40%以及2012年的70%,大陆开始有更多富有人士抵港。
英国人口政策和移居来源地
[编辑]香港本身没设移民审批,解放前不设边境出入限制,解放后审批权在中国政府手上,港英只和中国大陆磋商每年移居香港人数。
在清朝时,东南亚的福建华侨因为善于经商,闽语人口几乎占了华人90%财产(现今为85%[19]),而清朝在中国本土居住的富有人士基本上绝大多数都是满族,当时的中国绝大多数是贫穷人口。而东南亚华侨实际上是广府、闽海、客家各占3份之1,即广东人最多,福建人少了一倍,所以由东南亚抵港亦有广府和客家人,但因财产不及闽海民系人口,抵港华侨大多为福建人,黎明便是东南亚的客家华侨,本在北京,再以华侨身份逃到香港。现任华人首富李嘉诚在1940年代则因富有亲戚庄月明在香港,而且父亲为教师,有一定学识和亲属保证生活,才可到港。而颜福伟家族本是东南亚华侨商人,东南亚华侨商人大多数资本远超大陆商人,最受英国人欢迎,自动取得居港权。没有香港或东南亚亲属的人比较难移居香港,所以那时香港大多是广东人和福建华侨。但有特别例子,如英国在另一殖民地山东威海招山东警驻守英国人居住要地山顶以防广东籍警员叛变[20],梁振英父亲便是这样抵港,福建华侨巨富郭春秧后人在北角大搅娱乐夜总会行业,需要当时娱乐色情行业闻名全球的上海人,才有大量上海人移民香港。最后还有当时和中华民国同在资本主义阵营的英国接收了大量国军,安置在调景岭。中国各地实际上还有大量较富有人士,但都因为社会房屋原因而拒绝,不获得批准到港台。当时的满州国首都长春,北洋及国民政府首都北京、南京以及比上海吞吐量更高的大港天津的工业、文化、政治人才很多都不能得到逃往香港的资格,而后三地的富有人士大多为华人而非外籍人士。反而穷困的上海夜总会工作员和国军士兵可抵港,主要出于英国人为了香港的稳定和发展需要而决定名额,但不少得不到居港权的专业人士随后先抵广州再偷渡到香港。这些人包括后来在文化界有名的倪匡和本为富有满族和香港亦有联系的惠英红父亲。香港早期还接收了不少能付学费的精英学生如孙中山。其馀各地到港的人大多为该地大富商,但财产与东南亚,甚至香港的富商都无法比较。1950年以前由大陆来港的华人资本多来自广州,当时不少香港人亦拥有广州资产,而上海各欧美日国家大多只有英资企业移港,如HSBC,而移港企业大多为英国人持有而非上海人(即各省工人)。
香港早期抵港的富有人士,以及富有的东南亚华侨移民,和后来大陆经外国到港的投资移民,绝大多数都住在500万以上的单位以及富有的区份。
但非住在新界的原居民,包括大量的水上人,以及偷渡来港人士,上海夜总会员工,80年代以后才来港的家属,部份经商致富,但不少因来港时一无所有,最初甚至现在都住在环境设备较差的公屋中,使香港的贫富悬殊情况严重。现今只有一半香港人住在私人楼宇。
在1890年后来港的大多为本土富有人家或东南亚各地华侨的亲属,加上后来的偷渡潮和东南亚排华,使香港人基本上是广东籍和福建籍为主的社会。
早期(1945年以前)香港居民
[编辑]附图是《粤大记》中有关青衣岛、赤柱、黄泥涌、尖沙嘴等地名,显示明代时期的香港人口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
1842年以前请参考香港早期渔村社会。
清朝灭亡前
[编辑]香港本来是新安县的一部分,1842年大清割让香港岛予英国,当时人口只有2000左右。1860年割让九龙半岛,居民也不多,但在1898年租借新界的时候,增加的新界居民则有10万左右。[21] 香港已知最早的详细人口记录是1845年,全港有23817人,其中男19201人、女2862人,其馀1754人是儿童。很久以后才有较多家庭南移,令性别失衡得以纾缓。[22]关于早期香港的社会,可参考亚视解密百年香港[23]。
土客械斗以及苦力聚居
[编辑]香港满清灭亡前的人口大多为苦力以及建筑工人,但亦有一部份商家,一名商家便请了十名以至上千名的苦力,所以此时的香港人口大多为非商家。苦力聚居的主要原因为土客械斗。土客械斗是香港早期历史最重要的一节,而香港的四邑方以及客家方都有互相支持自己的同乡,土客械斗亦使江门地区进入赤贫状态,不少人基于生计被逼到美国当华工。
英国人主导的行业
[编辑]由英国人主导的贸易行业包括鸦片贸易、人口贩卖(香港俗称卖猪仔)[24] 可参考[25][26][27]
根据香港传媒人木铎,香港起家是靠鸦片战争时来华的洋行,而那些洋行的所为贸易生意,主要是贩毒,当时最出名的毒枭,西方人有渣甸洋行、么地洋行、庇理罗士洋行、新旧沙宣洋行等,华人方面,何东一门三杰(何东、何福、何甘棠)、利希慎、高可宁等等都有染指贩毒。香港另一门生意就是卖猪仔(贩卖人口去美洲和澳洲,何东的父亲便是做这门生意),还有是清末民初的大陆官员来港洗黑钱。南天王陈济棠便将广东(尤其是各派军人的公积金)的钱存放在港,成立广东省银行(可查阅广东政协出版的南天岁月)。 [25] 福建的军阀亦有把财产转移到香港。
因为英国在林则徐虎门烧鸦片后损失惨重,有感英国需要设立一个在中国的殖民地,设置军队,保护货物,香港最初的作用便是鸦片贸易的中转站,因为当时英国贩卖鸦片的行为,引来很多中国的知识份子的不满,为减低华人对英国人的敌视,英国扶殖不少精通中文以及英语的中国籍的鸦片商人,因为鸦片贸易是暴利的贸易,替英国分销鸦片使很多爱国人士不满而遭暗杀以及在上流华人以外的华人社会受到排挤。
此外另一种在香港兴旺以及能牟取暴利的贸易行业是人口贩卖行业,大量华人由广东省,特别是四邑地区在不太知情的情况下被俗称卖猪仔到美国充当华工[28][29][30],由欧美势力控制的殖民地香港和列强租地上海则是这些华工的中转站,香港电台电视节目华人移民史中有讲述这些情况。这些被卖猪仔的人士构成早期在美国大多数的华人人口,从此,香港和美国亦有不少人口往来。加拿大以及美国的华人一直受白人的歧视,有人头税、排华法案等。1848至1882年间,共约30万华工赴美“掘金”,当中大多由经纪支付旅费,在美找到工作后便以高息按月还款,其间债主有权将华工出租或转卖;也有些人在经纪威迫利诱下被运往美国,他们在待遇如同黑奴。[31] 2006年,加拿大总理哈珀用广州话就百多年前政府向华工征收人头税道歉,并且宣布赔偿方案[32]。
香港的电影在描述满清以及民初时期的香港很多时也会讲及卖猪仔以及鸦片贸易,大受欢迎的电影中华英雄以及电视剧大地恩情以及万里长情便是以此为题材的。
与大陆人口往来
[编辑]鸦片战争后,英国强逼清政府订立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分别为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香港从此和这五个城市亦有了人口往来以及有这五城市和英国之间的鸦片以及商品贸易,但在满清灭亡前,香港的经济和这些港口相若,其他省市人没有强烈移居香港的动机,香港人口构成主要为广东籍,当中又以潮汕人和四邑人为主。五口通商之一的广州为清政府对外贸易的中心,此前清政府实施以广州为中心的一口通商,而华人的富豪大多为福建人,而福建富商亦有两大族群,分别为闽南人和福州人,厦门和福州则开发为对英贸易的商埠,这些商埠的商家主要为福建人以及在南洋贸易的福建人,很多以香港为中转站,而宁波和上海则位处于全国的中心,特别是上海,吸引了全国南北各省的人口,包括小商人以及农民工,在一般中国人的心目中,上海作为各省人口经商以及农民工工作的重要城市,亦是各省农民工在军阀混战家园被毁后的走难天堂和小商家寻找商机的好地方。中国人(特别是北方人以及华中一带的居民)对上海的认识远比广东和福建多,而当时香港人反而更认识福建和广东,但上海虽然远比宋元明时世界第一大港泉州港以及明中后期以及清中前期的一口通商城市重要城市广州迟发展,亦只有百多年历史,因为南洋以及香港资本,改革开放实也以福建以及广东先行,以深圳、广州、厦门和福州为主,上海和北京则是以中共投入全国资本发展出来的商业及政治城市,但自九十年代起,因台独势力抬头,福建作为两岸对海前线,中共对福建的投资为全国最低(扣除税率后为大量的负投资),可见香港自九十年代后的投资往来,大多集中广东以及上海。
香港开埠初期,因为原来只是小渔港,政府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来建设社区以及苦力去帮助货物转口,这些劳动力大多来自东莞、四邑地区、海陆丰以及潮汕地区等附近地区,这些劳动人口多聚居在上环以及西环一带。稍后基建完成后,香港便成了南洋华侨以及大陆贸易商人和英国以及中国贸易之地。太平天国战乱期间,不少来自中国大陆的人来港定居,使香港多了一班常住居民。
那时的香港,英国人发展重点只于在政治营商中心地区,如中环,英语作为各族裔的沟通语言,但这些来自各省籍和各族裔,2%左右的外国人、英国人和印度人在同族沟通时,均会用自己的方言沟通。[21]而其他区域,由于政府从没积极作社会规划,所谓地区发展,只是纯粹一些硬件建设,之后就让人口自动聚落,因此引起日后不同省籍/地区的纷争。
由于开埠时劳动人口需求大,吸引了大量由粤、闽、潮汕等附近省籍来港谋生人士,他们均通过同乡介绍引荐,这些不同省籍的人为了保障自身利益、抵挡外省人欺压,不同省籍族群自然聚落而居,并纷纷成立各自帮会,有的以同乡为招揽,有的以同业为依归。由于省籍彼此间语言不同文化亦有异,故因方言、民系而生的族群冲突时有发生。这些由不同省籍人士盘踞的不同地区,每区均保持原来省籍的文化色彩。如当初广州人主要涌入香港九龙广东道一带(聚居前原名勿当拿道),即油尖旺区,带来和广州类似的社区,当中包括贸易商人和提供各类在香港定居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商人。这时,在港经营跨国贸易的大多为英国人,其次为与东南亚贸易的福建闽南商人。这些闽南华侨聚居在湾仔以及铜锣湾,而由中国福建直接来港的,则多聚居在上环,总体而言,当时的闽南人会较多跟潮汕人混居,而广府人,则鲜有跟潮汕藉来往。这些劳动人口中,搬运工多聚居于西环、上环等临近卸货码头区域,这些搬运工人大部分来自海丰或东莞,为了生计,双方经常发生械斗。当时香港政府为便于治理华民,招聘了不少不同省籍的华人警察,但这些不同省籍之间的械斗,其实是一个应该由政府处理的社会管治和地区规划问题,这反映当时政府没积极处理这种由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权力和利益分布所引起的社会问题。
自开埠以后,香港一直都是反清的基地,反清人物和组织以杨衢云、孙中山和兴中会为代表。当中大量资本来自东南亚华侨[33],如华侨巨富陈嘉庚[34],便将一生的财产都捐给国民党,作为反清、北伐、抗日的资本。
民国时代
[编辑]日占以前
[编辑]经济转型
[编辑]香港的经济由鸦片转运、人口贩卖转为资金避难港以及性命避难港,因为英国从卖地得到大量的收入,便减少了鸦片贸易的成份,而由南洋转运货物的贸易因中国的战乱而得以加强,香港在民国时代才开始兴旺,人口由20万增长到抗日高峰的160万。在抗日高峰时,香港有40-50%广东人,大多来自珠三角,部份来自潮州,以及30-40%福建人,大多来自福建沿海,其馀省份人口只在少数。香港的人均gdp在清朝政权灭亡时有大陆6倍。
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开始禁烟,但港澳政府觉得这是门大生意,就算国际社会肯定吸食鸦片是有问题,应禁止,两个府仍以鸦片为政府提供大量收入而置若罔闻。当时香港政府以专利形式批出贩卖鸦片专卖权。1915至1919年这方面收入占政府总收入四成,至20-30年代仍达一成之高。政府不仅把鸦片卖给港人,据郑宏泰和黄绍伦合著的一代烟王利希慎中,指当时香港鸦片商不仅内销香港,也偷运往大陆。[25]
人口成份
[编辑]清末到民国时期是香港早期发展的重要时期,使香港人口暴增,香港人口由22万上升到日战高峰的160万,当中增长又主要以广东人和福建人为主,香港本来的开发区只有维多利亚城和九龙部份地方,港九人口相若,新移居香港的广府人来港多到深水埗区、黄大仙区一带居住,而福建籍人口多在东区、九龙城区、观塘区一带居住。香港市区及乡村有多种语言群体,包括来自广东的四邑人、潮州人、广州人、客家人、以及福建闽南人、闽东人。租借新界及满清灭亡后,特别是在日军进攻中国,很多广东人和福建人亦迁居香港,广东人口大约有总人口的40-50%,福建人口大约有总人口的30-40%,其馀省籍的人口只在少数。有很多广东以及福建团体,广东的有各市的同乡会,福建的有福建社团联会和福建体育会等。这时香港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内地的新移民,这时期香港人口由22万猛增到高峰的160万,减去移出的人口,90%以上为内地新移民。民国时代的转口贸易以及华侨商号几乎全部由福建人控制,如杜四端的兆丰行、林硕夫的谦和泰、王汉程的谦益等,而替英国殖民地政府工作的四大家族都为广东人,如利希慎家族。
香港和上海同时开埠,在满清灭亡之前,香港人均GDP和上海租界以及五口通商城市相若,但都远低于列强,英国和美国。但基于香港是英国殖民地,上海分为华界和公共租界,之后走上不同的移民情况,而真正和香港发展程度相若的是英国另一殖民地-新加坡。上海主要为西方各列强使用中国便宜劳工的地方,在民初时租界的人均GDP略低于香港,之后中国内战,日本侵华,租界的劳动力越来越低生产力,在1950年香港的人均GDP为大陆6倍,上海租界则和现在一样是大陆的2倍。而华界更无法与香港相题而论。当时西方各列强实行资本主义,越低成本的劳工越欢迎,所以上海人之中又有一大部份为其馀穷困省份的农民工。而当时最强的大国为英国和美国,在上海公共租界的列强不少其实只有英国一半人均GDP以下,而香港、新加坡在英国眼中是已在割让给自己的地方,更注重民生而不是任意请农民工,香港的富豪不是以外国人为主,当中早期,如早期经营鸦片生意致富的利希慎,如果计在港的资产,香港早期最富有的绝大多数为英国人和福建人,但这些人更多的本部在英国以及东南亚以及福建,香港亦有部份广东籍的富有人仕本部在珠三角。香港现今40大富豪只有一名是上海人。值得注意的是当时上海是中国其中一座大城市,但其实人均经济份量只和五口通商城市相若,上海租界有部份的国际企业,但多数拥有者为欧美人士,不少上海人只是劳工阶层,情况一如当时中国比上海更富有地区如东三省以及后来的满州国,富裕人士基本上都是日本人。
在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大陆军阀混战、日本侵华和共产党执政,香港有英国的保护,资本主义的制度、西方先进英式的教育制度以及引入法治精神,而且社会以华人为主,中西文化交流,使香港云集大陆以及东南亚各地的华人商人、知识份子以及精英阶级。但整体来说,这时的香港大多数为广东人和福建人。
日占时期
[编辑]香港人口在1941年约有160至180万之间,但到1945年8月却剩下60万,在三年零八个月日占期间少了100万人,其中包括自愿或强制回乡,以及非正常死亡的人口。[35] 日占的三年零八个月为香港历史上最艰难的岁月,由大陆偷渡到香港的偷渡潮,其实自军阀混战就开始,以日本侵华时期最严重,当时没有香港居民证(现今叫香港身份证)的人都被谴返回大陆,加上自愿回乡的人,总数达数十万。当时日军把不服命令的人杀掉,又纵容奸淫。期间亦因盟军战机轰炸、后期粮食短缺,令大量人口非自然死亡,生还者甚至以人肉为食。当时日本强迫市民以毫无担保的军票交易买卖,令当时的香港居民有大量的经济损失[36][37] 。战后在马鞍山发现两个万人坟,此地因此至今都未被发展为住宅。而香港占领军司令亦因此在一九四六年被盟国列为甲级战犯并同年在广州被枪决。
1945至1950年国共内战移民及难民潮
[编辑]1945年,香港人口为50万,至1950年,香港人口大增到220万,由于中华民国的货币政策,国民政府没收全国人民的黄金、外币,强迫人民对换后来因恶性通货膨胀而变得几乎毫无价值的法币及后来的金圆券,在中国涌港的有部份违背政府要求私藏黄金、外币的富有人士,亦有更大班难民,香港几乎变成了一座巨型难民营。当时的教会不分宗派,总动员参加救济,给难民,或受水灾、火灾之苦的灾民提供食物、衣被,开放教会为收容所。并供给建屋材料,或直接兴建平房区,难民营供难民居住。[38] 1950年后出生的香港人,生活大多非常艰苦,虽然来港不少在大陆来说已经是最富有的一群,但都追不起香港的生活质素,更不用和发达国家如英国比较,香港人力增长的速度远低于资金增加的速度,整个50年代,香港是百多年来和英国人均GDP相差最远的年代,由民国稳定的30%下降到整个50年代的23%,这情况持续到东南亚排华,资金涌入前,经过60年代的快速增长,香港的人均GDP不但超过领先世界的英国30%的开埠以来高位,而且不停破记录,香港人均GDP在70年代初更由英国的55%升到80年代初的90%,此时,西方绝大多数列强人均GDP亦不及香港,1987年香港人均GDP更超英国。
五十年代以及六十年代初期,香港经济还未走出战后的萧条,加上当时大量国内人移居香港,使香港人口暴增,平民百姓大都生活困苦。那时一般香港人居住环境很差,很多人住在山边的木屋[39],后来政府建了很多叫做“七层大厦”的廉租屋,安置了很多家庭,但更多的人不够资格被安置,要住在战后唐楼用木板分隔的板间房中, 一家七口一张床,一幢旧楼就住七十二家房客,七十二家房客亦是老一辈的共同回忆,此题材亦被拍成不少电影和记录片,几十人共用一个厕所和厨房,艰苦程度甚至差过现在的“㓥房”[40]。立法会议员谢伟俊回忆几十年前在荷花楼的生活,反映当时对生活质素的一些要求。他家自行在单位间出两间板间房,一间是爸爸、妈妈的,另一间是祖父、祖母的,他们三姊弟就睡在客厅。他认为那时代的人都会互相鼓励,互相帮忙,人们努力奋斗,是一个十分坚毅的年代。[41][42]
香港人口在1950年为220万,但自清末起,因为香港和英国美国的经济差距,大量人口被充当华工到发达国家,自华工式微后仍不停有人偷渡到英美,而且香港为东南亚、台湾等地的中转站,香港在1980年前的迁出人口亦包括这220万人,世界上亦有不少名人在四、五十年代居港或在香港出生,如马英九。这220万人中在1960年应只剩回160万(当中20万自然增长,80万人口迁出),1980年140万(当中20万自然增长,40万人口迁出),现今应只有约140万人(当中30万自然增长,30万人口迁出),所以香港的主流人口为逃港者以及1980年后抵港的家属,1950年前抵港的人口只占较少的比例,另外有部份人先由香港逃到东南亚再回流香港。另外,由香港偷渡到美国者,很少回到香港,香港与美国的人口往来多为大量的净迁出。现今香港的人口组成亦包括一定多数量在1980年后抵港,而非逃港者家属的人口。
1950至1980年偷渡及移民潮
[编辑]移民数量
[编辑]大逃港一书作者陈秉安经20多年采访和研究指出1950-1980年间由香港的人口增长中,来自中国大陆合法以及非法偷渡到香港而现今又留在香港的人口以及在1980年前迁入的亲属以及所生的子女高达250万[43][44][45][46],偷渡来港的男性、申请来港的妻子及其后代大约接近香港人口的一半[47],而加上偷渡来港男性的留在大陆的妻子以及新娶的妻子,人数便更多了。逃港者人数高达200万[48]-250万[49],但不少已经回乡或经香港去到美国或世界各地的人口。
迁入香港的人口
[编辑]1980年香港政府实施即捕即解,此前30年人口差不多以每十年100万的速度高速增长。1945年人口50万,1950年人口220万,1980年人口510万。1950年代初期中英达成共识[50],限制移民来港人士,而中国新政府没收私人财产,此后只可以用偷渡方法来港,而刚来港时多数没有任何财产,1950年由中国大陆来港的人绝大多数是在香港邻近地区广东省的男性,或借了共产政府的小船以捕鱼为名,或自行游水抵港,两者都是冒住生命危险而进行的.而香港男女人口一度去到4:1到5:1。在1950年-1970年间,按正常手续到港的有36万。而自然增长率是1.7%,另外香港亦有很多人口迁出。[50] 根据广东省方面的纪录,1979年与1980年广东约70万人偷渡进入香港,循合法途径进入香港的也达10万人。[51](而部份没有拿身份证,成为黑市居民,很大量偷渡客由香港再偷渡到欧美,不少人虽然在大陆偷渡到香港,有居港权,因为当时大量大陆人偷渡到香港,竞争激烈,不少人亦应付不了香港的生活,甚至移居一些贫困的国家,亚视寻找他乡的故事亦有大量个案和分析,如缅甸编,便有广州商人连同妻女由香港移居缅甸的故事,很大量逃港者亦在中英联合声明签定以合法移民的方式搬离香港,但部份亦在1997年局势稳定后回流,而香港人口从1960年的301万,增长至1979年的501万,其中百分之三十九的人口是二十岁以下的青少年,[52] 其馀的也以年轻人为主,大多是对当时中国时局不满的知青,而年轻人亦较易对时局产生不满情绪。对于由偷渡潮来港的人数,香港政府在1976年前没有公布详细确实的纪录[53],但仍有迁入迁出的数据[54],亦有人认为数量没有那么多,[50] 非法移民偷渡来港的情在1970至80年代初极其严重,而在1976年至1981年便有最少有50万内地人偷渡到香港[55]。他们大部分是年轻人,男性为多,主要来自广东省邻近香港而人口较多的地区。香港政府当时实行的抵垒政策无疑助长了偷渡热潮。政策申明只要非法入境者能进入香港市区范围,便可申请成为香港永久居民。[56] 1949年中共建政后,香港有了各式各样的身份证明文件,[57] 因为中共在中国没收大量财产,由大陆来港者最初没有经济上可以自给自足以至贡献香港的一群,所以严格拒绝由大陆来港的人口,但香港和大陆有了很大的经济差距,逃港不断,身份证明文件便有区份香港市民和偷渡来港的人群的功用。
由香港迁出的人口
[编辑]因为香港和英国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经济上一定远距离,即使在70年代初的香港人均GDP只有英国的一半,而英国亦有大量的团体为工人争取工资,而香港自60年代引入华人资本后即成为世界上最经济自由的地区,即使在70年代初,香港普通市民的工资仍和英美相差4-5倍,偷渡潮抵港的人口很大量再偷渡到发达国家如美国,由香港合法移居海外的大多是在偷渡潮抵港而惧怕共产政府的小康之家以及中产人士,香港本地在1950年前抵港的名人大多没有离开香港,如Forbes香港四十大富豪都没有离开香港而永久定居外国的记录,在1950年前抵港的人大多留在香港,但有一定数量的人拿了外国居留权继续在港工作。迁出地亦包括荷兰和英国。[58]
现今人口成份
[编辑]因为香港在1950年人口为220万,减去经香港为中转地移居东南亚(部份后来又回到香港)、台湾以及其他国家的人口,1950年在香港的人口而在1950-1980年间30年仍常驻香港的应不超过140万,在往后的30年,以较保守的算法,移出人口等于自然增长(即大多数仍留在香港),在2012年仍有140万人口是1950年前的移民及其后代,东南亚(包括经香港到东南亚)以及在大陆以华侨身份到港的人和世界各地迁入的华人人口亦占香港人口的一大部份,在1980年应有70-80万,到2012年应有120万,用30万为其他人士推算,1980年时馀下250万应为偷渡客及较少量合法移港的富有港人内地亲属,但不少偷渡客只视香港为中转站,很多经香港再偷渡到欧美[59]。不过,移居外国的更大量为害怕共产政府追究逃港责任的逃港者。
偷渡潮
[编辑]偷渡到香港的人大多来自是邻近香港的珠三角地区,当中广州最多,其次亦有人从惠州和海陆丰抵港,他们大多途经深圳,其馀的广东地区基本上极难偷渡到香港,因为当时没有一些先进的船只,步行距离又过长,而外省便几乎没有机会了,但部份和干部关系好的人,仍可先到广州再经深圳抵港[60]。邻近香港的人口大多集中在广州以及珠三角,而且广州人都是城市人,所以偷渡客的人数以广州最高,当时深圳仍以农耕为主,人口不多,但因为深圳邻近香港,偷渡来港在最容易,是大多数偷渡客途经之地。偷渡者都经历九死一生,有些死于共产政府的枪下,有些死于鲨鱼的捕食下[61][62][63](当年香港水域经常有鲨鱼[64],连近岸边的沙滩也经常挂鲨鱼警报旗,香港亦经常有市民游泳时死于鲨鱼的捕食下),亦有体力不支浸死,坐船者亦有不少因小船沉没而浸死,陆路者则有赶路时跌死、体力不支饿死、被狼狗咬死等,而且到了香港亦有机会被抓,回大陆时会被视为叛国投敌,受到重罚。深圳河被国际社会称为中国的柏林围墙[65]。香港在偷渡潮最初的十数年,是不承认偷渡者的身份,1962年更有大遣返[66],但因为偷渡客都九死一生才到香港,加上偷渡客各出奇谋,根本阻不了。当时的偷渡客不但要有体力,还要有坚强的意志力[67]。在1960年代,香港已经有几乎100万的偷渡客,占总人口的30%,当中不少住在九龙市区,如果不给予居港权而谴返回共产中国,他们将会受到严重惩罚,加上大陆生活困苦,谴返等于送他们回末路,不排除他们在谴返前会对香港社会做成破坏。因为在郊区的逃港者对香港市民以至英国官员、商人的威胁很少,所以到达郊区不足以取得居港权,但香港的亲属仍十分担心在新界的逃港者,1962年,香港传媒广泛报导“华山救亲”的轰动感人的事件,3万多逃港者被滞留在香港境内的华山,平均每10个港人中就有1人担心逃到那里的亲戚。于是十几万香港市民,带著食品和饮水赶去支援这些逃港者,连警察也不忍心抓捕他们。当晚,香港几乎所有的娱乐场所都自动熄灯关门,以示抗议。几乎所有媒体都停播娱乐节目,关注电台现场直播的华山状况。。在葛量洪回忆录中亦有详细提及当时偷渡潮,殖民地政府各时期所采取的政策和原因。当时的英国人亦很少会到九龙,所以当时的偷渡客亦大多在九龙,因为港岛北面大多为英国人重要公司所在地,包括当时英国人在港的三大公司,汇丰、怡和以及太古,如汇丰总部所在的中环、怡和货仓所在地的铜锣湾、太古货仓所在地的鲗鱼涌,因为偷渡客在港初期的居港权不定,英国人亦害怕偷渡客对他们有损害,在城市规划和警方政治部的协助下,如在九龙官地(特别是狮子山下的黄大仙区、深水埗区以及观塘区)僭建木屋不易受捡控,在港岛中环到鲗鱼涌一带建造则立即迁拆,加上港岛区生活成本高于九龙很多,偷渡客来港最初数年很少会住在港岛区中环到鲗鱼涌一带,但亦有在南区以及柴湾一带上岸,这些区份都是香港岛的主要公屋区份,其他都是以私楼以及唐楼为主。30年来过量的人口增长亦使香港教育,医疗等机构需求大增,南区便有幼稚园因申请牌照时间不足,违规经营达50年[68]。早于80年代,中国刚开始改革开放,出现来自广州的匪帮,偷渡来港打劫,他们拥有俗称黑星的内地制曲尺手枪,子弹口径和火力比当时的警枪犀利,“大圈仔”胆正命平,杀人不眨眼;警方遂成立专责打击“大圈仔”的“特别罪案调查科”,为O记的前身,由时任高级警官的李凤歧负责。[69] 逃港潮中同样亦为香港带来一些大罪犯,如张子强、季炳雄和叶继欢,使香港自五十年代起有大量的黑社会,电影省港旗兵和其馀大量的黑社会题材的电影亦反映了当时的情况,在香港警察的打击下,香港在2000年代起已经少了很多黑社会了,根据三合会条目,若然统一所有香港三合会和黑帮,可达致40万-50万人以上,但在电影中仍不时仍以黑社会为题材,如2006年著名电影黑社会以和为贵。偷渡潮亦为香港带来各种文化,而当中不少人非常勤力工作,而且创立自己的事业,例如广东、潮州式餐厅,参考明报访问来自广东开平蛋挞师傅在港的经历[70],偷渡潮抵港的人口亦包括后来的企业家,不一定在社会较低阶层。
逃港者不乏历史名人的亲属,因逃港九死一生,很多有计画的人都用上数年精心策划,而很多广东逃港者亦经香港移居或偷渡到欧美,如汪精卫侄孙。[71] 以及偷渡到香港再偷渡到美国而因获奥巴马授勋而广受美国华人甚至白人认识的关惠群[72]。另外 ,不少现在老一辈的香港人以及由很大部份的美国华人[59][73] 其实都是当年的逃港幸存者,在逃港的过程中,都经历了情人、朋友或者亲属的生离死别,变得不信任共产党[74][74][75][76],以及强烈反共[77][78][79][80][81],反共热潮更使不少人逐渐从反共演变成反中,乃至反对回归。[82] 即使在1980年后来港的香港人或有亲友在文革时被杀害,经历过文革的香港人不少亦认为自己曾被洗脑[83][84],在2012年香港亦有亦反对国民教育大游行[85],而香港每年都有六四晚会。相反香港商界及1950年前来港的人,因为未受过共产党逼害,虽然绝大多数不支持共产,但多数仍倾向和现中国执政政府共产党合作,寻求和谐社会,以免香港社会动荡,损害营商以及香港经济环境[86]。反共者则认为部份商界以及亲中人士未经历文革、大饥荒,不知道共产党的恐怖[87],香港的政界亦分为亲建制派(或保皇党)和泛民主派(或反对派)两大政治光谱。
另外,偷渡抵港而拥有居港权只限于由中国大陆抵港的华人。越南难民、南亚难民曾大量抵港,英国政府接受这些难民,但这些难民没有居港权,除了在偷渡潮早期,香港政府亦坚持遣返由大陆先偷渡到澳门再偷渡到香港的人,而澳门、台湾、东南亚、欧美等华人抵港必依正常程序,大量东南亚华人因为达不到移居香港的要求而在东南亚排华时被杀,亦得不到逃港的机会。
可参考逃港[88]、珍贵相片[89] 无线电视新闻[90]、星期日档案[91]、凤凰卫视香港偷渡潮[92][93] 及解密百年香港只身闯香江[94](偷渡潮)影片[95]、大逃港五十周年[65]、新闻透视-居权代价[96][97]、何秀兰议员的访问[98][99]、刘梦熊的文章[100]、文革四十年专题(七):偷渡潮[101]、通识教育科的人口数据[102] 香港现代移民史[103] 百年潮一书[104]、香港成报[105] 及广东省方面的研究[106][107]。香港亦有很多关于偷渡客的电影,打蛇、省港旗兵[108]、冲破[109]、男与女[110] 为其中一些经典电影,而在网络上以及电台不时亦有当年偷渡的讨论[111][112],但中国内地一直视大逃港的话题为禁忌,到近年才解禁[113]。
广州
[编辑]当时广州人偷渡到香港主要目的地为香港市区,独自闯荡(如夏雨)[114] 或与在香港的亲属或更早偷渡到香港的亲友团聚,而由深圳到港的主要为客家人,而且不少目的地为新界的村落,所以在市区的偷渡客以广州人为主,因为当时的中国地图上广州是人口大城市,用一个大圈代表,而当时的偷渡到香港的大陆人,亦有“大圈仔”的贬称[53][115][116]。现今在香港很多名人也是由广州偷渡来港的,包括夏雨、卢海鹏、刘梦熊、罗文、列孚、刘千石和黄永帜[117] 等。中国其馀省份的人口流动都是由领导层安排,如刘梦熊在上山下乡被分配到东莞,而领导大多不听取人民自己的意愿,使不少逃港者都为追为自由而抵港,不少大陆人误以为偷渡潮来港都是农民,其实他们不少是广州人,是中国主要大城市之一的市民,其他农民不少是拒绝上山下乡的广州知青。而当中由广州来港的大部份人都是广府人,因为广州是移民城市,由广州来港的亦有各省籍人,但都是以广府人为主,因为偷渡潮使广州话使用人口达到压倒性优势,而且在六七暴动后成为香港政府官方大力推广的语言,而香港的偷渡客40-60%来自广州,因为由广州偷渡到香港而获得居港权的历史已经世界知名,至今世界上亦有不少流言指由广州偷渡来港可取得居港权[来源请求],使广州引来大量黑人聚居,不少到广州2-3年后才知根本没有特赦,一部份后来更在广州落地生根,成为广州独特的广州黑人社群[118]。
曾有老人回忆,在那个时代的广州,群众常常自发去珠江中练习游泳,其目的就是为了在日后的“逃港”中用得上。不少人从小便被家人灌输“好好练身体,日后去香港”之类的思想。[119] 而因为内地和香港的经济差距,广州及香港工资相差100倍(而现今2012年则为4-5倍[120]),在那个年代,偷渡到香港是一件光荣的事 ,如偷渡成功,家人不仅不避嫌,反而会在外人面前炫耀,更有好事之徒会大摆筵席,大放鞭炮,以示庆祝。广州番禺的沙湾大队,还出现了以生产队长为首、党支部书记和治保主任全部参与的 偷渡事件[121]。他们外逃之时,甚至还有数十名村民到海边为其饯行。去的时候,虽然历尽千辛万苦、要经过七、八次,甚至十几次才成功,而且相当多的人葬身大海,但回广州时,全村人去接车,连一颗糖果,也引来无数贪婪的目光,走的时候,亲戚送到火车站,把穿的皮鞋、袜子都脱下来给了送车的人,自己穿双拖鞋走,连内裤也脱下分给了亲戚。[122] 在香港,亦有为数不少错过了抵垒政策的偷渡客以假的身份证工作,三十年内都没有出境,因为广州人的广州话比香港人更纯正,极难察觉他们的偷渡客身份,亦因为没有香港身份证,不能申请公屋,而其中一位引起传媒广泛注意的黄谭永只住在新界元朗的一个约6平方米(约60呎)的小房子,但租金高达1600港元,2008年起,这些偷渡客因为年纪已高,因为身体的不适而突发性入院,而被发现偷渡者的身份,得到广泛的同情,甚至由非法转为合法公民[123][124][125]
深圳
[编辑]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著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在民谣背后,则是一组惊人的数字。根据陈秉安掌握的资料,在目前可以查阅到的文件里,从1955年开始出现逃港现象起,深圳历史上总共出现过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是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共计56万人(次);参与者来自广东、湖南、湖北、江西、广西等全国12个省、62个市(县)。以广东籍贯人口(尤其珠三角)最多。[126][127] 上个世纪60至70年代,偷渡成了广东民间的一种风气。从城市到乡村,从孩童到老人,各色的群众以不同的方式向粤港边境靠拢,他们冒著生命危险,或爬火车,或乘小船,或只身泅水,不顾一切,向著香港奔去。当时,宝安一个农民劳动日的收入为0.70到1.20元,而到香港随便当一个农民劳动一日收入也60-70港币,两者差距悬殊到100倍,而在大陆改革开放后,到香港即捕即解前的短暂时间内,逃港者不再以广东人为绝大多数,而有来自全国各省,但因地理位置邻近,仍以广东省为主。因为偷渡人口过多,香港便实施即捕即解,而中共亦把深圳设为特区,减低偷渡意欲,但30年来,偷渡来港人士大多数籍贯广东,以广府人为主要大多数,其次为客家人。逃港的客家人以深圳、惠州和惠阳以陆路来港为主,三地均邻近香港。两个罗芳村的故事为深圳逃港较为著名的故事[128]
大逃港造成的民众外流,甚至使边境村落成为“鬼村”。书中写道﹕“我记得1971年,宝安县公安局给上级的《年终汇报提纲》中明明白白写著﹕由于大外逃,深圳边境一线,大望前、马料河、恩上、牛颈窝、鹿嘴、大水坑等许多村庄都变成了无人村。”[129] 1980年,深圳大多数人都逃港,只留下由珠三角或其他地区由深圳逃港失败后留下的尸体,而且有很多尸体都漂向香港,老一辈的香港人大多记忆犹新,当年内地偷渡客的艰辛得到大多数人的同情。[130][131] 逃港潮亦使香港新界多了很多非原居民[132][133]
上海
[编辑]而偷渡中第二多的城市则是有来自各省人口的上海,当时上海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有功劳,而且自中共建政后上海为中共集中资源建设的城市,在1950年后上海各方面的建设都比其馀中国的城市快和多,而且中共集中发展上海的交通,上海很早便有了地铁,因为这城市有来自各省的人口,有一定高的人口流动性,他们先经广州再偷渡到香港,或直接由上海坐船抵港,如李鹏飞[91]、李摩西、孟飞、倪匡[134] 等,虽由上海偷渡到港的人口亦远不及广东省全省的总和,但广东省外的偷渡客绝大多数来自上海,香港的上海偷渡客大约占总偷渡人数的10-20%,不少亦经香港到欧美或南洋定居。
移民潮
[编辑]华侨中富豪绝大多数为福建的泉州籍和福州籍,最初来港都以闽南话或福州话沟通,另外亦有广府民系、客家民系和闽海民系的中产移民,但都以福建人为主。
世界权威华人经济史学者滨下武志教授[135](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香港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集数十年研究近代华人经济所得写成香港大视野一书[136] 研究汇丰银行当初如何以香港为基,透过南洋/东南亚华人汇款网络,扩展业务。而麦浪关于香港 - 新加坡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化连结的博士论文,发现“南洋”与“东南亚”这两个称号,民国时叫南洋,二战后,因为经济相连,英国惯称东南亚。冷战时,香港被视为东南亚的一部份,作为防共地域。因为腹地是东南亚而非中国,所以当时香港电影在东南亚开花结果。[137]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已经收回上海英,法租界。本来已经和英国商讨收回香港,但随著国民党战败,台湾亦汲汲可危,不少资本家向海外移民,包括东南亚和其他各国。随著共产政府以英国可续租香港来换取英国承认中国共产政府的合法性,香港政局明朗化,不少海外以东南亚为主的华人资本家回港,其中绝大多数为福建籍,而且大规模地迁入港岛区,尤其是北角、鲗鱼涌、西环。而香港在国共内战结束时曾出现大量福建籍港人移居东南亚的情况,而在1950-1980的移民潮中,不少这类人也回流回香港。而因为东南亚排华,福建人移居香港的数目比1950年迁出的多很多。
因为国民政府失败的货币政策,由中国大陆在1945-1950年移居香港近200万人口其实有更大量的难民而非全部富有阶层,但因为当时国民政府的政策不能有效地在富有阶层上执行(参见金圆券),很多富有阶层成功移居香港,成为在当时香港本土富豪以外香港发展的重要资本来源,而香港急速发展的另一重要资本来源是东南亚福建籍富商及移民,如郭春秧和胡文虎家族等,大大推动香港50-80年代的发展,推动香港的工商业,港岛一带发展物业起来,亦有很多其他经典建设如北角的月园游乐场[138][139] 和铜锣湾大坑的虎豹别墅等。而因为东南亚没有像国民政府般没收黄金、外币,在1950-1980移居香港的亦包括不少中产,而且在港岛区置业,而因为迁港的大多数都是福建籍的,这群人大多聚居港岛,和原来香港的福建,潮州等闽语社群互杷交流,日常生活不少至今仍沿用闽语,成为香港除通用语粤语广州话外,最多人口使用的方言。
关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东南亚资本,可参考[140][141][142][143],华侨的历史和现况可参考[144],另外不少逃港者亦把握大量外来资金的创业机会,成为富有人士。
香港制造业、金融、地产的发展
[编辑]由1950-1980世界各地受英国批准的富有移民有80万,大多来自东南亚,而且聚居在香港岛的铜锣湾、大坑到鲗鱼涌、太古一带,鲗鱼涌、而移民人口的中心在北角,太古一带的住宅几乎是回应这些移民的需求而建设的,而这些地区除了为发展豪宅而安置大坑原居民的励德邨和国共内战上海夜总会穷困员工而建的北角邨和健康邨外,至今都没有公屋和居屋,单位尺价都在7000-28000左右,英国政府没有接收东南亚的华人穷困难民,由东南亚来港的都有负担起买楼和营商能力的,东南亚各国的福建富豪更大多数取得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带住大量资本发展香港,而香港虽然来了不少偷渡客,但华人地区廉价劳动力国家只剩回香港,大量资金而人手不足,在供求效应下,香港的人工和广州相差了100倍,本来发展东南亚各地的资金都变成发展香港的工业资本,偷渡客低廉成本使香港制造的廉价货品畅销欧美。但改革开放后,香港的工业都北移或倒闭,一度做成大量失业人口。香港的工业占整体劳动人口的比例从1981的41.3%下降至2006年的9.7%;期间,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等高增值行业则从4.8%跳升至26.9%。[145] 在1960年代,香港的金融、地产都是更多由英国人领导,如汇丰、怡和、太古便是香港战后最大的三间公司,由东南亚转移到香港的资本不少便是存在这些英资银行或投进工业市场,最初的金融工作不少落入英国财金专家的手上,但随住香港经济转型,越来越多人在香港土生土长接受英式教育的新一代学习金融,使香港人口成功由工业主导转为更多的在金融、地产上。
东南亚各国的资金都集中在香港一城,而且这些资金带动了其他有固有行业,工资、商机大增,大量资金流入亦使香港金融业在70年代起高速起飞,富有的移民带动了社会的发展,不少偷渡客亦致富,而香港自1945年人口到1980年增长了十倍,当中的富有人口推动了私人楼宇的发展和商机[146],不少地产商成功致富,改变了华人富豪都以东南亚福建商人为主的局面,现今华人首三名富商都是香港地产商,由本来的不起眼投资者成为世界华人富豪,而且首三名富商略略高于第四名的东南亚福建首富郭鹤年,而且财产远抛传统四大富豪家族之首利希慎家族15倍。利希慎家族在1950年起亦大大投资在铜锣湾购物区南部(原码头区)的地产,在2012年仍是香港第18大富豪,而香港最富有的人大多从事地产行业。[147],东南亚起家的福建富豪如郭鹤年亦大力发展香港的地产行业,他在香港亦有香格里拉酒店、嘉里建设等公司,因为东南亚的富豪不少亦为香港人,所以华人富豪很大部份为香港人,但在1990年后,这些富豪有不少改为新加坡籍。
排华、移民及资本聚集
[编辑]香港经济自1960年开始抛离独立及排华后的东南亚国家,以下为各国和香港的经济水平变化和移民情况。1960年代东南亚的排华事件,又使大批华侨企业家带进庞大资金与技术。香港的发展英国政府几乎没有花钱,只有二战后例外,不过英国殖民政府在香港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香港搭建了一套走向现代化的制度。英国在香港的前期统治是比较专制的,那时香港人的生活还是非常缺乏民主的,英人在港有许多特权,对在港华人的歧视也是层出不穷。所以造成1967年文革时期香港左派配合大陆反英,红卫兵焚烧英国大使馆事件,同时爆发大规模的暴乱、大罢工直到英政府镇压为止。那时,香港人很不满意英国的统治,香港的英政府也很腐败,社会混乱,福利、就业、治安都不理想,所以人们由不满引起反英。[148]
印尼
[编辑]在民国时代,东南亚各国资源丰富, 政局相对稳定,经济远比中国强劲,只比香港和日本略差,而且当中经商和致富的大多为福建闽南及闽东人,而2战后各殖民地推动民主,纷纷独立,从此经济走下坡以及因为华人过于富有而排华,其中一个下降得最多的是荷兰殖民地印尼。自民国期的富有福建华人口即不停迁入香港,印尼全国人均GDP在民初是香港的70%,而大城市更大胜香港,1950年印尼因战争的破坏及民国时期荷兰经济不及英美,印尼人均GDP只有香港的36%,但仍是中国2倍GDP,略低于台湾。印尼在整个50年代人均GDP仍有中国2倍,但在排华后,华人资本大多逃到香港,印尼的经济变成和文革、饥荒时期的中国的人平均GDP相若,此后经济一直没有起色,现今只有中国的66%人均GDP。
菲律宾
[编辑]东南亚各国在1960年前人均GDP只是略低于香港,大城市更远高于香港,但1960年各国因为华人富有而排华,使资金外流到香港,部份后来又转到独立后安定发展的新加坡,以及蒋介石死亡后放弃动员全国资金反攻大陆的台湾,自1950年独立,1960年排华,东南亚各国变成没有建设的资本,如印尼,菲律宾经济毫无起色。在民国时代,菲律宾为世界强国美国唯一的殖民地,华人和美国人都集中在马尼拉,第一大城市马尼拉教育,商业等都远超香港、新加坡,而上海、孟买更望尘莫及,此时民初1913年菲律宾人均GDP为988,香港为1279,菲律宾商业重城马尼拉更高达香港三倍。在国民政府的黄金十年中,菲律宾更保持住大陆三倍的人均GDP,1938年中国大陆为562,菲律宾为1428。二战后,美国在全世界推动民主,首先让菲律宾独立,之后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亦相继独立,从此,除了华人主导的新加坡成发达国家外,马来西亚人均GDP现今还有中国两倍,而印尼只有中国70%,菲律宾更只有44%。当中菲律宾自日本向美国宣战,攻打菲律宾,后人均GDP至1995年几乎无增长(战后随即独立),由中国的3倍到1990年被中国超越以及现今的只有44%。菲律宾在独立后,人民都认为福建人霸占了他们的财产,在民主的支持下,政府掠夺了不少华人的财富,而当地人接管后管理不力,使菲律宾大量富有华人移居香港,而且不少为富豪级。至今,香港还有很多福建晋江籍富豪在香港以及菲律宾都有大量的投资,如富豪陈永栽的裕景兴业[149] 陈永栽的近十年的资产在菲律宾的富豪首5位,亦大量投资在香港,现财富大约为李国宝家族以及许世勋家族的总和。同为晋江籍的菲律宾首富施至成亦经常和香港的富豪合作,现财产为58亿美元,略低于香港第五位的富豪,香港有大量由菲律宾抵港的富商,大多亦同为晋江籍,很多亦和菲律宾尚有商业往来,而且有不少亲属仍在菲律宾经商,部份除经商外,亦有参与政治,如全国政协常委洪祖杭,个人用于各项公益事业高达1亿人民币,另外和菲律宾关系密切的晋江人开办大量名校,如以庄启程命名的保良局庄启程预科书院,因为大量学生争相报读,使庄启程成为最受香港人熟识的晋江人之一。
台湾
[编辑]当时世界的华人资本绝大多数都是东南亚福建华侨(现今又加入香港富商),因排华等原因,他们先后把香港、新加坡和台湾推进可和世界列强竞争的国家,当中以台湾的进步最多,台湾在大陆黄金十年高峰(1938年)时人平均GDP是1306GHD,为大陆2.5倍,到1945年被盟军破坏后只剩回453,比大陆更低,整个50年代亦只有英国的10%多些,香港的40%多些,加上没有了人口优势,中华民国在世界上只是一个弱国,当时台湾的国策为反攻大陆,经商环境恶劣,重税而且有战争风险,因为不少台湾人亦是由福建闽南地区在二战后移居台湾的,不少这类富商以至中产亦移居香港,中产多聚居在铜锣湾至太古一带,少部份会去福建人和福建商会密集的上环,主要转变为蒋介石死亡前后,在70年代,香港、新加坡和台湾(特别是75年后)经济都抛离东南亚,台湾在1980人均GDP为5260GHD,而英国为12931GHD,达50%,大陆为1061GHD,达5倍,虽然难比欧洲,但亦不算贫穷国家,香港亦少了不少来自台湾的移民[150] 台湾的主体亦为闽南人,占75-80%的总人口。
新加坡
[编辑]新加坡和香港有相似的历史,曾为英国殖民地,而且主要为华人的国家,而两者的华人都是来自广东和福建,唯一分别的是新加坡主体为福建人,占40%,香港的主体为广东人(包括广府、客家、潮州),占45%,但新加坡有三成的非华人,包括为数不少的马来人、印度人。新加坡和香港是国际上公认的主要的竞争对手,香港政府在施政以及建议施政时经常把两者作为比较[151],特别在东南亚的资本上[152],而上海则和孟买等发展中大国金砖四国的大城市为主要竞争对手。香港在近30年的人均GDP都和新加坡相约。新加坡主要与香港竞争的是东南亚资本[153],在六十年代,新加坡独立初期,香港的东南亚资本吸引力远高于新加坡,其后后者的政权认受性慢慢增加,至今新加坡取得的东南亚资本已经越来越多[154]。被Forbes归入新加坡首富、华人富豪榜第十一位的黄志祥家族其实很平均地投资在香港以及新加坡,他的2大公司中的香港信和集团总部在香港,而新加坡远东机构的总部在新加坡。[155] 新加坡的富豪几乎全部都是福建籍,当中又和香港的福建籍商人有密切的关系,而被归入新加坡的富豪其实很多亦把香港作为主要投资地,很大量事业亦在香港,亦和香港其他籍贯的商人有密切的往来。香港的地理位置比新加坡优越,亦是南洋资本家(绝大多数为福建籍)和中国大陆的主要投资以及资金避险的中转站,所以大多数的南洋富豪都有事业在香港,但因为新加坡没有经历香港偷渡潮,而偷渡潮人口亦一直有把亲属申请到港,新加坡没有大量较低学术水平人口涌入,但仍有大量学术水平较低的非华人,包括马来人、印度人等,占总人口大约三成,新加坡在近15年人均GDP都比香港高25%[156],但在世界华人资金的中心方面比香港失色,香港是世界华人特别是南洋的富豪的资金中心,在中国大陆富豪开始不停增加的时候,闽籍资本家仍占多数,在头50名中有18名为闽籍资本家,加上香港和澳门总和有10名,华人富豪有28名与香港关系密切。
新加坡在近十五年的人均GDP都是亚州四小龙第一位,而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则比新加坡更优越,在大多数金融中心排名上,香港都比新加坡略高。
1980至2000年人口改变
[编辑]华人
[编辑]这些事件使大陆移民香港人数急增,而因为香港的渔民大多来自海陆丰,特赦小孩亦以海陆丰人为主。[96][157]
大陆妻子及家人
[编辑]而1980年后由于大陆改革开放及香港政府实施即捕即解,因为大量男子偷渡来港,香港70年代男女性未婚人口比一度去到3:1-5:1[158][159][160],香港女性的择偶条件变得非常高,很多香港本土非逃港者的男性不少亦达不到香港女性非常高的择偶条件而回内地娶妻,同时亦得到更多选择,香港男性回内地结婚或把妻子及未成年子女申请到港[160][161],在1980年后香港的人口增加主要来自和中国大陆的通婚和家庭团聚。
香港的公共房屋的建造源于1950年代的应付自1945年大量抵港的大陆新移民,主要居住了各时期迁港又没有资产的新移民,所以在各时期迁港的第一批移民均要住在一些很简陋的居所如木屋,并再申请及轮候一段时间才能搬进公屋居住,根据2011年的人口调查,现今住在公屋的人口占全港人口30%。
香港和内地通婚人数在90年代每年都超过2万宗,在近年回落,但每年都超过1万宗。[96]
中资机构人士
[编辑]香港本来的人口结构以广东、福建为主体,除了和内地妻子结婚和在港产子外,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因开放市场的需要,很多中资机构在港工作,这些移民以上海人和北京人占最多,香港自此亦有了小量北京的社区团体和大量加强了香港的上海社区团体。后来,香港部份行业亦有了普通话的媒体,凤凰卫视亦雇用不少内地非广东,福建籍人。但是限于入境法令,中资机构人员(持有因公往来港澳通行证人士)不能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
逃港者的内地亲属以及庄丰源案
[编辑]在偷渡潮抵港的港人,不少在内地已有妻子、儿子、兄弟姊妹,使珠三角及广东沿海地区,特别在广州[100],出现父亲是港人,儿子是广东人的情况,双非婴儿的庄丰源案也是在这环境下产生的社会问题,1980年后也不停有广东亲属抵港,但因为来港名额有限,长大成人的儿子和兄弟,一般很多年后也排不到,但内地新娘等候数年便可到港。香港关于双非婴儿的政策也大多数是与广东省政府商讨的[162]。庄丰源的祖父庄曜诚在1978年偷渡到香港,而庄丰源父亲庄纪炎30年内也没有居港权,直到儿子在2001年取得永久居民身份后,庄纪炎亦在2009年取得香港永久居民的身份。[163]
内地人移民配额
[编辑]从1990年到2001年,移民香港的内地人有533,552名。单程证每天配额150,分布如下:
数量 | 组别 | 解释 |
---|---|---|
60人 | 儿童入境名额 | 享有香港居留权童,年龄不限 |
30人 | 夫妻两地分居者 | |
60人 | 非指定名额 | 48个配额予来港配偶偕同的一名14岁以下子女。12个配额分给其他组别,包括在内地14岁以下无依靠儿童,来港照顾65岁以上父母申请人,以及来港接受遗产者。 |
然而这是中国大陆制定的来港人口政策,香港暂时没有权参与,形成了一个被动的局面。[164]
外佣
[编辑]因为香港经济起飞,此期间雇用外籍家庭佣工的家庭大增,而香港人口的统计包括居港权的菲律宾和印尼佣工,及旅居香港的学生等。现今700万人口中永久居留地是香港的中国籍人只有接近650万,占总人口的91.8%。在2011年的人口普查中,没有居港权的菲律宾和印尼佣工各占香港700万人口的1.9%[165] 在八六年在港的外佣人数只有廖廖二万八千多人,但至两年前已急升至二十八万。[166]
2000年以后人口变化
[编辑]居留权
[编辑]任何人若要进入香港,除了获得签证豁免者以外,其他人都必须先行取得入境签证。而进入香港的游人,其在香港的居留期限亦不得超过入境时所指明的期限,否则仍然需要向入境事务处申请入境签证。
任何人在未有设限的情况下,不论国籍,只要在香港居住满七年,就可以得到香港的居留权,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值得注意的是,内地人若要进入香港,不能向入境处申请,而是要透过他们所在地的公安机构。香港入境处并没有审批他们来港的权利。
大陆妻子、投资、优才移民
[编辑]婚姻、逃港者亲属
[编辑]根据香港入境事务处(入境处)的数字,由2000年至2010年首6个月,即约10年的时间,持单程通行证(“单程证”)来港的人数超逾50万人,相等于现时香港700万人口的7%,即每100个香港人,便有7人是在过去10年间持单程证来港的。入境处的数字亦显示,这些持单程证来港人士中有72%,即约36万人,是15岁及以上人士,他们的年龄中位数达27岁至30岁。以今年最新一季,即第二季数字为例,在10,698人持单程证来港人士中,有8,599人,即八成人是15岁及以上。过去17年时间,已经有约100万名新移民为了家庭团聚。[167] 2004年至今通过单程证来港的内地新娘达到73.7%,成为新移民主体。[168]
就这些数字,部份香港人认为有两个值得关注的问题。第一是他们的教育程度,以及第二是他们在内地的工作经验。在这三十多万15岁及以上的单程证人士中,有九成人的教育程度是在中学或以下,包括有七成人,即约25万人是中学程度;有两成人,约65,000人只有小学程度。第二,是关于内地移民的工作经验,这些持单程证人士有近一半人,约176,000人,在内地的工作只是料理家务者。从以上的数字看来,约有七成人来香港时已经超过15岁,平均年龄更达27岁至30岁,教育程度一般是中学水平,而且有不少人过去只是料理家务者。由于香港已进入知识型经济社会,以他们的条件,实在难以相信他们可以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169] 香港大学社会工作及社会行政学教授梁祖彬指出,新港人的家庭与一般香港人家庭有所不同,丈夫一般比较年长,平均比妻子大7岁左右,且新港人主要来自广东省,内地依亲赴港定居人士赴港定居内地人士84%为广东人,大部分是来自汕尾、江门、惠州以及广州,仅2007年至2011年20万内地到香港定居的人士中,广东就有11.5万,新家园社会服务中心亦在广州举行新移民论坛。[170] 新港人到港最大的困难是居住环境问题,申请租住公共房屋的占61.5%,其次是协助寻找工作及职业技能培训。他们在香港的就业机会面窄,主要工作为非技术工人,行业为批发、零售、饮食和酒店。劳动参与率低,其中衹有45.7%的新港人参与劳动,收入为本土香港人收入的六成。去年,香港“专才计画”共收到57062宗申请到港工作,批准了8088宗申请,较2010年获批核的7445宗申请,上升8.6%。新来港人士主要有超龄子女、跨境婚姻、子女投靠父母、父母投靠子女、照顾父母等几种类型。2004-2011年2月底,持单程证抵港的新移民逾31万。其中,73.7%为女性,即内地新娘。居港尚未满七年的内地新娘已成为“新移民”的主流。新移民中有46.8%居住公营租屋(公屋),40%住私人租屋,6%住政府居屋,其他占7.2%。一般刚来港的新移民一家三四口挤在10多平方米的小间板房内可谓司空见惯,四五口人挤在七八平方米的房内亦不乏其人。
假结婚
[编辑]香港有大量的假结婚个案,当中绝大部份亦是和广东省有密切关系,广东省公安厅经常和香港入境处采取联合行动,破获假结婚集团。早在2007年,广东省和香港的执法人员瓦解3个假结婚集团和4个位于深圳的伪证工场,检获1千2百张假证件,包括伪造的香港身份证、回乡证、中国居民身份证、结婚证明文件和伪造的中国执法机关印章。行动中有91人被捕,怀疑涉及广东省和香港两地400起假结婚个案。叶剑坤表示,当中有人利用伪证先后两次假结婚。[171] 在2012年,假结婚活动又呈现上升之势[172] 香港来自广东省的假结婚个案多不胜数,使香港的广东籍人口日益增加,新移民更达84%,其他各省籍人口的比例自1950年,特别是1980年后一直下降[173][174]
投资移民
[编辑]《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13亿的中国人口只有50万人投资资产超过一千万[175]。
2003年10月,香港开始实施资本投资者入境计画,目的是方便世界各地有投资意愿人士申请香港居留权,以引进资金和人才。按照该计画要求,只要在申请该计画前两年拥有不少于650万港币资产,并在规定时间内把650万港币以上的资金投资到香港房地产或金融资产,便可获原则性批准。随后,投资者需提交投资到位的相关证明,即可正式获准在港逗留两年和续期。在香港连续投资达到7年,便可申请永久居留权。[176]
2010年10月,香港提高了投资移民的门槛,将金额提高到1000万港币,为防止房价上涨,影响港人置业,还规定这笔资金不能是购楼款。
2015年1月14日,时任香港行政长官透过《2015年度香港行政长官施政报告》宣布《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于翌日(1月15日)停止接受申请[177],处理中之已经递交的申请则继续进行。
专才移民
[编辑]本港近10年有46万新移民来港团聚,每年透过专才计画引入3万名新血,而近10年间金融及商业服务从业员增长不足两成至65万名,同期香港主要竞争对手新加坡的人数则上升近一倍至60万,已追近香港。至于新移民学历方面,新加坡的质素更远超香港。入境处为内地及海外人才设立5项入境许可证以来,香港平均每年吸引不足3万名专才,占总劳动力少于1%。以2011/12年度为例,根据“输入内地人才计画”签发的工作签证约8300个;凭“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及“资本投资者入境计画”发出的签证各为约5000个,而以“优秀人才入境计画”签发的入境签证仅273个。星八成移民有大专学历,而香港只有16%。对比星洲,过去10年平均每年吸纳7.5万名海外人士定居,当中近八成为大专程度毕业(见上图)。金融业情况更为明显,根据“第一太平戴维斯”统计,香港于01年金融及商业服务从业员数目为55万人,至2010年增加18%至65万人。2001年星洲的金融及商业服务就业人数约32万,10年后跃升至近60万。另一方面,本港过去10年有46万新移民透过家庭团聚申请单程证来港,但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多属基层,相对星洲来说,香港的新移民学历较低。据香港统计处2011年资料,84%新移民只有中学或以下学历,其中初中学历占多数,达41%,专上教育只有16%[178]
内地学生
[编辑]截至2008年,已有内地的3万学子成为香港居民。[179]
超龄子女
[编辑]2011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2011年4月1日起香港人在中国大陆的超龄子女[180]可以分阶段申请来港。[181][182]
2012年12月5日,保安局局长黎栋国表示截至2012年10月月底,中国政府共接获了逾38,000宗由香港人的中国大陆超龄子女提出的单程证申请,其中香港政府已经完成28,000宗初步审核,当中23,000宗获得批准单程证[183]。
出现父亲是港人,儿子为广东人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偷渡潮,亦较多为贫穷人口,很多香港人亦反对把超龄子女申请到港。
这两单官司皆是在李志喜资深大律师(接受法援处邀请)和香港政府之间,2001年庄丰源案案确立了所有在港出生而父母又是中国居民的婴儿拥有居港权,引致至今17万内地婴儿在港出生,而数字近年不断上升,据统计,41%双非婴会在六年内回流[184]。
而外佣居港权则仍在审讯中。这两单官司均对香港的人口政策有正面及负面的影响,而受到多数市民的强烈关注,支持者认为双非婴儿为香港带来大量婴儿,能够在20多年双非婴儿大专毕业后为香港带来大量劳动力,而外佣亦可为香港带来大量能以英语或东南亚语言沟通的新香港人,使香港更国际化。负面的影响为外佣有居港权后不工作便可领取多于以外佣身份工作所得到的工资,而政府至少要为双非婴子付出100万来养育,反对者甚至举办游行示威,示威包括反双非婴儿和反外佣居港权。
现今单单菲律宾及印尼外佣已占全港人口的4%,超过27万人口,现今几乎所有菲律宾及印尼籍的非华人亦没有居港权。这些争议主要来自福利的考虑,很多现今香港人认为现今的医疗、教育、房屋都远胜1980年限制移民前,而现今的福利都是过去合法和非法进境人士努力工作的成果,而政府的收入实来自高地价政策及纳税人,认为香港人的福利不应轻易地被摊分。香港绝大多数人口均反对这两居港权方案,而反对外佣居港权的达99%。[185][186][187][188]
在香港定居的菲籍人士并不止限于菲籍佣工。事实上,从战后到现在都有不少菲律宾人到香港的酒廊或消闲场所主持乐队或担任乐师。此外,也有不少殖民地时期来港工作的南亚裔人士,以及来自印尼、泰国的家庭佣工。
限制外籍佣工取得香港永久居留权的《入境条例》条文于2011年9月被香港高等法院裁定违反《基本法》,如果外佣一方最终胜诉并成为案例,有可能引致数以十万计的外佣及其家人取得永久居港权,甚至改变香港的人口结构。
人口迁出
[编辑]主要为回乡定居,绝大多数在广东省[189],当中又很大量在广州。[190] 香港亦有广东省回乡养老计画,参与的老人达15万[189]。还有种种原因,如探亲、经商等,所以有香港居留权的人比650万常住人口多很多,而650万常住人口只计算某一日的统计人口,亦不包括当日在外旅游以及工作的人口。逃港人口回乡使在广东多地,特别在广州的中港文化再融合,广东省不少电影剧的老一辈人有逃港回乡的背景,如广东省著名粤语长编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
移民潮
[编辑]分区人口迁移史
[编辑]根据移民时段,亦可分为四段
1891年以前早期人口
[编辑]由开埠到1891年,香港(不包括仍属广东宝安县(宝安县))人口只有20万,当中又大多以苦力和建筑工人为主,或是华工经香港出洋,很多都是流动人口,聚居于维多利亚城和九龙,早期移民亦较多在六十年代被广州话同化。
1891年-1949年民国人口
[编辑]1891年到1949年民国人口分为广东系、福建系。
广东广府系大多聚居在深水埗区和黄大仙区、九龙城、观塘区内陆。
福建系大多聚居在东区,观塘区沿海,以及九龙城区何文田、红磡等地。
1950-1980年偷渡及移民潮
[编辑]- 偷渡人口、民国亲属以及南洋人口
偷渡人口亦分为广府系、客家系以及闽南系。广府系大多先聚居在九龙,以及香港岛的郊区如南区以及柴湾一带,及后移入近九龙的扩展市区。客家系大多聚居在新界的乡村,所以新界除了大埔区、北区以及元朗区,亦大多为广府人。闽南系主要为海陆丰人,大多聚居在九龙的黄大仙区、观塘区。
南洋人口大多迁入港岛区,不少亦进入九龙城区何文田、红磡等地,南洋移居香港的人口大多为闽籍,南洋资本地产商嘉里建设亦在何文田以超过100亿投地,而九龙城区的闽南语人口亦远超第二、三、四的吴越、客家以及潮州,等于三者的总和。此外,亦有闽东人。
民国亲属大多在广东人以及福建人在民国时移居的地区或附近居住。
- 1980年到2010年代偷渡人口亲属、南洋亲属、投资移民、中国政府/中资机构人员
偷渡者亲属以及南洋亲属大多在1950-1980年移居的地区或附近居住,早年大陆投资移民多在西半山一带居住,近年大陆投资移民多在九龙站一带居住,中国政府/中资机构人员多在西环半山或九龙站一带居住。
广府系人口的分布
[编辑]香港人口现今大约有六成左右来自广府民系,包括南番顺、四邑、香山、东莞、粤西、广西东部等,分布遍布全港。
以语文数据计算,香港可能有200万以上的闽民系人口,厦漳泉地区的闽南人约占100万;而来自闽东者约20万,来自兴化(莆仙)及福建其他地区者约15万。广东潮汕地区的潮州人(属于闽南民系)约70万,海陆丰及惠州的学佬人(即闽南人)约50万。
较多闽语人口的区份
- 可能有35万闽南人在东区,10万其他福建籍人士,共约45万人,占了东区私楼人口的大部份,占全区的七成以上人口,东区已占港岛区一半的人口。
- 早期人口在中西区以及湾仔区,后来在南洋移民潮又迁入南区,但更多是从1950-1980年代从南洋迁入,政党占计人口总和约30万所有闽籍总和[191],占全区的50%人口,这三区总和为闽语人口第二多的地区。
其中一部份为闽语人口的区份
- 第三多的是观塘区,其广州话以外人口的人口母语,大约三分之一为闽南话,为15万闽南人和5万其他福建籍人,总共约20万,占全区的33%人口,观塘区以港铁相连北角以及鲗鱼涌,吸引不少闽籍人口居住。
- 第四多的是九龙城区,有大约11万人口,大多在九龙塘、何文田和红磡,亦有4万其他福建籍人,总共约15万,占全区的40%人口,红磡有巴士到铜锣湾,有船到北角,是铜锣湾以及北角一带人口的延续,九龙塘、何文田的新楼区是红磡人口的延续,战后大量闽籍人口迁入铜锣湾以及北角,使北角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因为北角位于港岛,房租高企,负担不起北角的房租的人口便在红磡聚居,成为红磡人口的压倒性多数,后来南洋移民潮使人口扩至何文田以及九龙塘。
- 第五多的是西贡区,有大约10万人口,亦有3万其他福建籍人,总共约13万,占全区的30%人口,西贡区的将军澳以港铁相连北角以及鲗鱼涌,吸引不少闽籍人口居住,不少是近年从大坑、跑马地、东区唐楼迁入。
有闽语人口分布的区份
- 第六多的是荃湾区有9万5千,亦有3万其他福建籍人,总共约12万5千,占全区的24%,中西区唐楼林立,荃湾区在数十年前开发的新市镇,人口主要来自附近深水埗区、黄大仙区、油尖旺区的广府系移民,因为中西区以至油尖旺区周边没有大量的新开发区,最邻近的便是荃湾区,所以亦有不少中西区的唐楼换楼客,而中西区亦有很多福建籍以及潮州籍人口,语文数据显示,两者人口相若。
- 第七多的是葵青区,略少于荃湾区,葵青区是荃湾区人口的延续。
- 以上七个区份已占了闽语人口的大多数,其馀的区议会分区闽语人口都在5万以下。
较少闽语人口分布的区份
- 黄大仙区有约5万人口。
- 在广府人密集的油尖旺区和深水埗区有1.5万人,占全区3%以下人口。油尖旺区除了九龙站一带大多为中国大陆投质移民,以及重庆大厦全球化的居民外,华人居民很多都原籍四邑或广州,深水埗区更以四邑人和广州人为绝大多数。
非常少闽语人口的区份
根据迁移时段又可分为三类
- 早期转口贸易移民,民国时代的转口贸易以及华侨商号几乎全部由福建人控制,如杜四端的兆丰行、林硕夫的谦和泰、王汉程的谦益等,他们大多与其馀各路商家一同居于中上环半山,也有不少人在中上环一带经营海味、茶叶贸易。
- 早期货物转口移民,居于湾仔厦门街、跑马地以及铜锣湾一带。
- 战后或南洋移民(包括富豪、中产、平民、基层),居于山顶、南区豪宅区、西半山、中半山、渣甸山、大坑、跑马地、北角、鲗鱼涌、观塘区沿海、九龙塘、何文田和红磡一带。负担不起港岛豪宅的闽籍南洋富商一般会买九龙塘以及何文田一带的豪宅,使福建人聚居地深入九龙,亦使九龙塘、何文田一带公屋、豪宅互存。九龙塘以及何文田本来亦是逃港者集中区,广东籍富商密集的地区在以及各路富商云集的山顶、南区.亦有很多在广东人为主要大多数的深水埗区以及油尖旺区。
- 80年代后依亲移民,居于上环、北角、鲗鱼涌、观塘区近北角、红磡。
- 近年换楼移民(部份为新移民),居于观塘区与北角相连的港铁站、西贡区相连的港铁站、荃湾区、葵青区,部份富有人仕转入西贡区的大宅,以及部份中产转入西贡区的村屋中。
具闽语人口特色的地区
- 中西区、湾仔区以及南区部份地方
- 铜锣湾、大坑、天后、渣甸山、跑马地一带:这一带的人口以闽籍为主要多数,铜锣湾在香港人口飞升前人口密度不及维多利亚城多,自清末民初反清革命以及军阀混战,使很多在南洋经商的闽籍富商把子女迁入香港,当中富有人士很多都聚居在这一带,香港早期的富有人士都只在西半山,而港英政府因中国内战而把香港的经济收益由鸦片贸易转为卖地收入,港英政府开始开发这一带以提升地价,香港人口亦由20万上升到高峰160万,因早前铜锣湾天后庙吸引大量福建籍人仕聚居,所以很多南洋富商也选择到这儿定居,铜锣湾避风塘现今亦有水上天后庙。大坑山头本为荒地,亦以高价卖地给南洋富豪包括胡文虎等,虎豹别墅一带早期南洋闽籍富豪密集,现今则发展为以较富有的中产人口为主的地区,后来也有不少闽籍人口从北角一带迁入,此社区现今一直扩展到渣甸山一带,在语文未统一的年代,虎豹别墅附近社区皆与新加坡、福建无异,他们的财力比西半山那些鸦片商还高出很多,铜锣湾亦获发展成中环以外的另一个消费区,渐渐发展成世界购物中心,消费者包括全港岛的人口。南洋各国的富豪至今大多数仍很大量投资在香港,他们的亲属不少都被安置在这一带。这一带有很多人都是闽籍后代,有很多50岁以上仍以闽南话为母语或闽粤互用的人仕,至今闽籍以及闽侨后代最集中的地方实在跑马地以及大坑一带,基督教会香港闽南堂总堂亦设在跑马地,分堂则设在北角和香港仔。这一带不少的住宅以及商店物业很多都由南洋富商持有,如菲律宾闽籍富商破全球最贵记录月租的京华中心,后又加入香港以及世界各地的商家,亦引来来自全球的购物者,是闻名世界的购物区。此区和北角一样,在语文未统一时通行闽南话,铜锣湾市区已老化,主要收购重建者同为以收购铜锣湾和北角区为主的闽籍华侨的金朝阳集团。香港的所有籍贯富商都集中在山顶,其馀较富有的不少在西半山,但天后的柏景台呎价亦一直高于相近类型的中环半山嘉兆台很多[192],铜锣湾的起步远比尖沙咀以及中环迟,而且在维城以外,在战后移民潮以前,全港岛乃至全港的消费中心仍是中环,这一带实由南洋闽籍富商带起的,而铜锣湾成为香港以至世界上最重要的购物。香港是福建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占到全部外资的一半以上,而闽籍人口只有一百多万人,远比近二千万台湾闽籍人口多,当中亦有不少在这一带以及北角居住。[193]因为香港的富人爱住山顶以及南区,所以大坑以及渣甸山仍以闽籍富商为主。香港是世界各地华人的资本中心,南洋的富商大多数在香港都有企业,除了山顶、南区外,他们来港时很多都在铜锣湾、北角以及大坑一带居住。铜锣湾、大坑、天后一带亦有很多日本人和英美人士。铜锣湾、大坑、跑马地一带的居民一直是以福建籍为主要多数,在百德新街的旧楼区,仍可见到成立了数十年的福建同乡会。跑马地、大坑、渣甸山一带因为交通远不及北角以及铜锣湾,很少后来迁入的人口,所以比北角一带的闽籍人口更密集。这一带的人口不少为南洋闽侨或民国时期的闽籍移民。南洋闽侨的人口由大坑、渣甸山一带伸延到北角半山。而西湾河半山因为没有富商聚集,至今仍是公屋区。闽南人与水上闽南人语文相通,铜锣湾、北角以及鲗鱼涌亦有较富有的水上人聚居。跑马地亦大多为唐楼区,但亦有收入很高的2000呎以上新楼在跑马地半山,跑马地家庭收入中位数有55000[194]略高于炮台山:50000[195]。七十年代起亲属移民潮为主亦有部份福建人南下铜锣湾、跑马地到鲗鱼涌唐楼区一带寻找亲属。
- 北角、鲗鱼涌旧楼区:这一带的人口以闽籍为主要多数,是铜锣湾一带人口的延续,民国时期人口不及铜锣湾一带多,但战后香港人口由50万上升到220万,数十万闽籍人口南下,很多都进入北角区,北角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而人口以福建籍为压倒性多数,这些人口或他们的第二、三代成为东区私楼人口的大部份,不少人仍懂或仍说闽南话,北角新楼亦有不少闽籍富商聚居,由铜锣湾、跑马地一直到鲗鱼涌的华人人口都是以闽籍为大多数,而北角则在中心,北角一带亦是广为人知的小福建社区,维多利中心的福建社团联会为近年全港闽籍人口联谊的地方,亦有其馀商家,构成多元文化,铜锣湾以及北角亦有不少闽语系富商华侨聚居,不少南洋商家后代手持最少数个物业。随住语文统一,这一带营商的人以及住客亦有不少为非闽籍,闽籍商家亦欢迎非闽籍人口租住或购买这一带的物业。近年很多中国大陆人在北角站一带街道上,使环境变差,加上蔡素玉议员热心帮助新移民,北角站一带有不少新移民以及中国大陆游客,春秧街、马宝道一带的商贩实有部份为福建籍以及上海籍新移民。铜锣湾到鲗鱼涌的人口不少都是南洋华侨,位于中心的北角半山有闽侨中学以及培侨中学,在迁入小西湾前,北角亦有福建中学,北角半山人口的财力和北角沿海楼、新楼、大坑一带相约,但仍以渣甸山独立屋的富商更为富有。这区仍有很多早期民国移民以及战后福建籍以及上海籍移民居于较新的单位或仍居于唐楼中。这一带的人口为很多为二战后移民、南洋华侨,亦有部份为民国移民、以及新移民。北角旧楼区以前亦是富人区,有全世界最高的大厦,因为在港岛,而且邻近全港消费中心铜锣湾,现今的新楼呎价高企,亦是铜锣湾以外所有闽籍人口聚居地之中呎价最高的,旧楼亦有重建价值。随住福建籍人口不少由大坑到鲗鱼涌一带的唐楼迁入新楼呎价只有北角50年唐楼一半呎价的本为堆填区的西贡区新楼,如日出康城以及侨冠大厦的呎价分别[196],有另一批人口迁入,包括在附近工作的人口。北角已经有很多唐楼,以50年楼龄以上楼宇为主的铜锣湾购物区有很多旧楼的卫生情况远比北角的旧楼区差,加上食市排放的污气和厨馀,北角的唐楼情况仍较佳,但铜锣湾地铺租金高企,一般装修不俗,加上街道上人士以全港岛较富有的人仕为主,很多人没留意。北角近年不停建新楼,外区以较富有的闽籍人仕为主的人口又再迁入。
- 北角以及鲗鱼涌40年内的新楼:因为战后大量闽籍人口由福建南下,当中很多都聚居在北角、红磡以及观塘,北角的人口全世界最密集,房地产价格高企,因为放租的利润高企,很多人也不愿卖楼,他们即使带了黄金南下亦买不到楼,太古便在福建人聚居的鲗鱼涌旁的岩洞发展成为住宅区,加上大坑以及北角的楼宇开始变旧,较富有的移入炮台山、天后一带的新屋苑,但更大规模地进入鲗鱼涌新建太古城等私人屋苑,亦有不少战后移民仍留在唐楼一带,但大坑到北角等唐楼区亦接收了部份南洋以及中国大陆移民,此时柴湾一带人口仍主要为逃港者以及木屋区。太古城一带早期大多为原北角唐楼居民,在数十年前把物业出售,而搬入鲗鱼涌的新发展区,以中产为主,近年很多都迁入西贡区的新楼。这一带的人口主要是民国时期的闽籍移民或南洋华侨移民。较富有的家庭大多买炮台山或天后一带的物业而使用铜锣湾购物区,但太古亦有购物区,服务柴湾一带的人口,但太古城邻近公屋区,使呎价不及北角相近楼龄的住宅。香港有很多闽籍人口集中的区份,不止北角。而福建籍人口是以开埠以来的聚居地铜锣湾为中心居住,但因为土地有限,才不停向东移,形成现今东区私楼以闽籍为主要多数的情况,越往东楼价越低,北角则成为香港闽籍人口分布的地理中心。
- 柴湾以及筲箕湾私楼区:东区私楼区人口亦大部份为福建籍,外区换楼客较少进入北角以东,但柴湾以及筲箕湾公屋私楼亦存,此区有福建中学和培侨小学,以及其他由北角迁入的学校,人口大多是北角一带的第二、三代。福建籍港人在柴湾以及筲箕湾的影响力不及铜锣湾、大坑、跑马地、北角以及鲗鱼涌,但仍占区内不少数量的人口。
- 红磡:九龙区的小福建,这一带的人口以闽籍为主要多数,红磡一带地价比北角以及鲗鱼涌低,亦有船直到北角,有巴士直到铜锣湾,负担不起北角以及鲗鱼涌一带楼价人口大多在这些区份居住。何文田、九龙塘一带亦是福建籍商人的密集区,九龙城区有非常多的福建籍人口,九龙城区的闽南话人口为四邑话、客家话、潮州话总和的1.4倍。
福建社团联会在2013年亦计划设六区办事处,港岛东(大多在东区)、西(大多在湾仔区以及中西区),九龙东(大多在观塘区)、西(大多在九龙城区),新界东(大多在西贡区的将军澳)、西(大多在荃湾区以及葵青区),大约每区服务20-40万祖籍福建的港人。闽籍港人在港的人口大约是港岛:九龙:新界是1:1:1,而全港所有人口则是1:2:3。
客系人口的分布
[编辑]以语文数据推算有95万的客家人口。
最多在元朗区,按推算(即各族群大约1名该族群常用语文人口代表15.3名人口推算)有14万,占同区24%的人口,再其后依次为观塘、北区、葵青。港岛的客家人非常少,全港岛四区的客家话人口总和亦不足2500人,而客家人在全港12个区份亦有2000人以上的人口。
潮系人口的分布
[编辑]以语文数据推算(即各族群大约1名该族群常用语文人口代表15.3名人口推算)有69万的潮州人口。以观塘区最多。
其他省籍人口的分布
[编辑]其他省籍人口约占总人口的5-6%,除了逃港潮抵港的上海人和少部份各个省籍的人口以外,大多为改革开放以后迁居的,当中又以吴越人最多,大约有28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4%,山东人亦有15-20万,亦有3%。
吴越人
[编辑]根据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香港的上海人主要聚居于油尖旺区、深水埗区、九龙城区、荃湾区、葵青区以及观塘区,各区都有超过1000名什至超过2000名上海话人口残留。香港的上海籍人口远低于广东籍,所以即使在全港上海籍人口密集的地区,如油尖旺区、深水埗区的华人人口都是以广府人为主。
富有上海特色的地区:
- 油尖旺区上海街一带:香港的吴越人只占人口的一少部份,在二战前的人口比例更少,当时的香港人口都是以广东人和福建人为主,二战前已经有不少上海人在夜总会林立的油尖旺区经营娱乐事业,集中在上海街一带,现今油尖旺区仍是上海人主要聚居地。上海街一带在香港开埠至今的主要色情娱乐中心,根据新报,佐敦色情4街以上海街最热闹[197]。
- 深水埗区部份地区:深水埗区一带为香港上海文化最集中区份,二战后上海人大量迁入深水埗区使深水埗区超越油尖旺区成为香港上海人最密集的地区,随住大量广府以及四邑人的同乡大量迁入深水埗区,不少上海人迁出深水埗区,很多都由繁盛喧闹的九龙迁入新界新市镇,但都以附近的荃湾区以及葵青区为主,三区各有1200-1600名上海话人口,远高于港岛上海话人口的总和,亦是上海人最多的五区的其中三个,深水埗至今还有很多地道的廉价上海菜馆,如上海万家村小馆、宝哥上海味馆、金银岛上海饱、君沪锅贴大王、诚记小笼包拉面、为食轩、上品麻辣烫等,亦有著名嘉湖糭店铺[198]。深水埗福荣街一带自二战后即是上海人的密集区,因为香港上海人口只占总人口的一少部份,即使在上海人密集的地区深水埗,数量亦难比同为广府人集散地的深水埗,深水埗区邻近的区议会分区皆以广府人为主,深水埗福荣街邻近黄金电脑商场一段,街铺约60多间,大部分租户以食店为主,虽然不是星级酒店食府,但主要售卖特色食品,如上海菜、云南菜及港式烧味与小吃等,现时该类店铺数目已占去该街道约三分之二[199],深水埗区在主流广东文化之中亦有少量上海文化,亦是香港上海文化的集中地,深水埗至今仍有不少上海文化工作坊如香港风俗剧场II-上海风流 “文字工作坊”[200],深水埗区是二战后上海人抵港的重要地区,至今很多老一辈的上海人现今或曾经居住在深水埗,香港红十字会的寻人广告亦有很多深水埗上海人寻亲个案[201]
参考资料
[编辑]- ^ 45萬少數族裔居港 較十年前升三成.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 2.1 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3.0 3.1 3.2 3.3 Sanderson, Edgar. [1897] (1897) The British Empir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ts Progress and Expansion at Home and Abroad. Blackie publishing. No ISBN digitalized doc from Stanford university
- ^ 4.0 4.1 4.2 4.3 Stanford, David. [2006] (2006). Roses in December. Lulu press. ISBN 1847539661
- ^ Sweeting, Anthony. [1990] (1990). Education in Hong Kong, pre-1841 to 1941. HK University Press. ISBN 9622092586
- ^ 6.0 6.1 R.G. Horsnall, "The MacIntosh Cathedrals", in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Hong Kong Branch, Vol. 35, 1995, pp. 171-176 (PDF).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6-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7.0 7.1 Chan, Shun-hing. Leung, Beatrice. [2003] (2003). Changing Church and State Relations in Hong Kong, 1950-2000. Hong Kong: HK university press. Page 24. ISBN 962-2096123
- ^ Rees, Laurence. Iriye, Akira. [2002] (2002). Horror in the East: Japan and the Atrocities of WWII. Da Capo Preess. ISBN 0306811782
- ^ Manion, Melanie. [2004](2004). Corruption by Design: Building Clean Government in Mainland China and Hong Ko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014863
- ^ 10.00 10.01 10.02 10.03 10.04 10.05 10.06 10.07 10.08 10.09 10.10 Table 001: Population by Se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ng Kong Census and Statistics Department website.
- ^ 2021年人口普查. [2023-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福建社聯宴閩文化產業招商團 - 香港文匯報. paper.wenweipo.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8 AD, angus maddson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KBNnewson. 李嘉誠大讚唐英年. 2011-08-04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信報網站 - 信報論壇 就事論事講道理,包容不同意見,匯聚民間智慧 - hkej.com. 信报论坛.
- ^ 习仲勋主政广东两年多 为改革“杀出一条血路”_历史频道_凤凰网. news.ifeng.com.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List of regions by past GDP (PPP) per capita. 2017-04-25 [2017-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通过Wikiped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5-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今日信報 - 時事評論 - 警隊補完手術:「山東差」的故事 - 沈旭暉 - 平行時空. 信报网站 hkej.com. 2019-07-18 [2023-11-22] (中文(香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1.0 21.1 香港居民. www.bbtpress.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王于渐. 香港深層次矛盾. 中华书局(香港). 2012: 34-35.. 亦载于作者个人博客香港在中国荫下的成长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東華三院. www.tungwah.org.hk.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5.0 25.1 25.2 http://hk.realestate.yahoo.net/category/info/column/article/iframe.php?author=PHK_MUKJAAK&id=16873[失效链接]
- ^ 晴報Sky Post‧逢星期一至五全港派發的免費報紙. www.skypost.hk. [2017-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另一個民族 - 頭條日報.
- ^ 李宗吾厚黑:昔日賣豬仔今日財神到 - 太陽報. the-sun.on.cc.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新聞. 香港新浪.[永久失效链接]
- ^ 第十一屆香港杯外交知識競賽. marketing.mingpao.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0-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wwpit. 闽籍侨胞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功勋 - 文匯資訊. info.wenweipo.com. [2012-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人口. 2017-06-13 –通过Wikipedia.
- ^ 存档副本. [201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k1001photo. 香港故事 - 我們的歷史(6) - 三年零八個月 Part 1. 2011-03-09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k1001photo. 香港故事 - 我們的歷史(6) - 三年零八個月 Part 2. 2011-03-09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K2046. 摩星嶺寮屋微縮模型. 2012-08-06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31)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harpdaily.hk. www.sharpdaily.hk.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堅尼系數 - 頭條日報.
- ^ 《大逃港》作者:偷渡之路惨烈 两边收入差100倍. www.163.com. 2014-09-09 [2021-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出逃后的逃出 流亡后的救亡 97后香港第一位政治难民杨匡(九). Radio Free Asia. [2021-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YouTube上的"大逃港"作者来港 泪诉百万偷渡潮 2011-07-26粤语新闻
- ^ YouTube. www.youtube.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共再次封殺黎智英. 看杂志.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深圳曾设“柏林墙”防偷渡 潘石屹钻铁丝洞捞金_卫视频道_凤凰网. phtv.ifeng.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揭毛时代黑暗:250万大陆居民逃亡香港 - 大纪元. 2011-08-08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50.0 50.1 50.2 周奕:香港奇蹟是誰創造的?.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粤港社会关系. 210.76.65.23.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53.0 53.1 新三才. 新三才.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偷渡客遭香港人歧视 给当地就业造成压力. v.ifeng.com.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港英餘業:紙上談英 皇冠處處尋 - 2012-07-28 - - 蘋果日報.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黑幫集團販毒涉華僑 移民政策寬鬆 60年代「要發財去荷蘭」 - 頭條日報 頭條網. 黑帮集团贩毒涉华侨 移民政策宽松 60年代“要发财去荷兰” - 头条日报 头条网.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59.0 59.1 他們那一代人的風采. www.open.com.hk.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大逃港
- ^ 大陆偷渡客与鲨鱼共戏一江水. v.ifeng.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avea的个人资料 - 美国中文网. blog.sinovision.net.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Yahoo. Yahoo.
- ^ 新闻_星岛环球网. history.stnn.cc.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65.0 65.1 lesyan21. 大逃港五十周年 ( 議事論事 17-5-2012 ). 2012-05-19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31)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利嘉閣. Ricacorp Properties利嘉阁. [2017-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1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Account Suspended. www.hkdailynews.com.hk.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汪精衛侄孫文革時游到澳門_大陸頻道_新浪網-北美. dailynews.sina.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lsdfanstv00001. 偷渡來港女人蛇, 美國行善 24年, 香港天使獲奧巴馬授勳. 2010-08-05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74.0 74.1 指點江山:還要不要人心回歸 - 東方日報. orientaldaily.on.cc.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洗腦勁恐怖 老左都頂唔蒲.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news.hotpot.hk/fruit/art_main.php?d=20120906&s=1&m=&i=&a=1&c=%E8%B2%A1%E7%B6%93%E5%9C%B0%E7%94%A2&b=financeestate/art/20120906/18009168[永久失效链接]
- ^ http://news.hotpot.hk/fruit/art_main.php?a=1&b=news/art/20120730/16558666&c=%E8%A6%81%E8%81%9E%E6%B8%AF%E8%81%9E&d=20120730&i=&m=&s=1[永久失效链接]
- ^ 存档副本. [2012-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滴滴金:反共把戲 四年一次 - 東方日報. orientaldaily.on.cc.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坦言集:大學生會保釣嗎? - 東方日報. orientaldaily.on.cc.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的政治生态与“维穏”-明报(2012年8月18日)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9-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大逃港」的震撼與反思.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無綫新聞 - 港聞 - 大逃港.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91.0 91.1 YouTube. www.youtube.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上世纪数万人偷渡至香港 广东现“逃港”潮. v.ifeng.com.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iu Hang Lee. 解密百年香港 - 隻身闖香江. 2009-10-25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YouTube上的解密百年香港-偷渡潮
- ^ 96.0 96.1 96.2 YouTube. www.youtube.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YouTube. www.youtube.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00.0 100.1 激揚文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斥《蝗蟲天下》 - 東方日報. orientaldaily.on.cc.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文革四十年專題(七):偷渡潮 - 大紀元. 2006-05-06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www.edb.gov.hk/FileManager/TC/Content_7186/HK_B2_c.pdf[永久失效链接]
- ^ wwpit. 香港現代移民史 - 文匯資訊. info.wenweipo.com. [2012-09-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979年广东防偷渡:民兵堵截 收容教育偷渡者_历史频道_凤凰网. news.ifeng.com.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www.singpao.com/laxw/szts/201210/t20121006_392683.html[永久失效链接]
- ^ 提示信息 - 美国中文网. bbs.sinovision.net.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北京知青网论坛. bbs.bjzqw.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肖峰. 《省港旗兵4地下通道》稀有國語版 照顧下大陸翻牆朋友和台灣同胞. 2012-06-11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1)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moviesopcom. 《打蛇》景黛音、湯鎮業版 -《衝破 Struggle to survive》OP. 2012-07-06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YouTube. www.youtube.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JJ%e7%8b%97. 諗返起以前係大陸游水落香港真係好慘,隨時比鯊魚食 - 香港高登討論區.
- ^ 隔牆有耳:《大逃港》有人「大逃講」. Apple Daily 苹果日报.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wUIBH95oKV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4:37
- ^ 頭條日報 頭條網 - 明月在何時. www.hkheadline.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2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zt秦海:简谈香港人对大陆人歧视称呼“表叔”等的来历_频道-多维社区. blog.dwnews.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harpdaily.hk. www.sharpdaily.hk.[永久失效链接]
- ^ 中天电视. 2012.08.19開放新中國/15歲少年的勇氣 黃永幟八次偷渡. 2012-08-18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国的“柏林墙”:“文革”前后粤港偷渡风潮(ZT) -- Coolder.com. www.coolder.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张红瑜. 餐饮业现最大规模用工荒 包吃住月薪2千难招服务员_行业资讯_中证网. www.cs.com.cn.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杂话:揭秘 30年前内地人是这样逃往香港的 《揭秘:中国引进俄罗斯先进常规潜艇始末》 --- ido.3mt.com.cn. ido.3mt.com.cn.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腾讯首页. blog.qq.com.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南方网. 深圳:黄谭永“潜伏”香港廿八年 终于获得身份 广东滚动 南方网. news.southcn.com.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七旬老翁黄谭永:藏匿香港30年的偷渡客_深度报道_楚网_楚网 荆州新闻网站门户_荆州主流媒体. www.cnchu.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3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新闻_星岛环球网. history.stnn.cc.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紅衛兵逃港與《北斗》雜誌. www.open.com.hk.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揭毛時代黑暗:250萬大陸居民逃亡香港 - 大紀元. 2011-08-08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深圳拓荒者:开发要先掩埋偷渡者的尸体_新闻中心_新浪网. news.sina.com.cn.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不忘偷渡苦 牢記血淚仇. 看杂志.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ingtao.ca. 力爭原區安置合理賠償新東北村民堅拒資產審查_星島日報_加拿大多倫多中文新聞網。 Canada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news.singtao.ca.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1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atabase on Scholars and Librarians in Chinese Overseas Studies, Ohio University. cicdatabank.library.ohiou.edu.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商务印书馆. CP1897.com - 商務印書館門市網站. www.cp1897.com.hk.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2 – 砲台山學會. fortresshill.wordpress.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Yahoo. Yahoo.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Luna_Park_North_Point. Flickr.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大學堂-網上自學課程. www.midlandu.com.hk.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政經評論: 劉遵義:內地儲蓄足可支撐滬港市場 之二. archive.is. 2012-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1).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07-21
- ^ 存档副本. [2012-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發揮香港橋樑作用 展示華僑良好形象 - 香港文匯報. paper.wenweipo.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1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大學堂-網上自學課程. www.midlandu.com.hk.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Forbes 2012 richest
- ^ 访问页面不存在. www.aotrip.net.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0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陳公館首開放 一窺富豪作風 菲巨富投資 30年代懷舊設計 - 香港經濟日報 - 報章 - 要聞. [201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8 AD Copyright Angus Maddison
- ^ 林奮強促港投千億「升呢」 - kui看世界. kui.name.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跟着資金走 去新加坡_財經頻道_新浪網-北美. finance.sina.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政情:馮國經籲港人登高望遠 - 東方日報. orientaldaily.on.cc.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閩商百強榜 郭鶴年居首 - 香港文匯報. paper.wenweipo.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The World Factbook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www.cia.gov.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YouTube. www.youtube.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港府对内地移居本港人士持有甚么态度? 教育局[永久失效链接](PPT档案)
- ^ 周永新:人口老化和性別失衡 - 婦女資源網.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160.0 160.1 http://orzbooker.appspot.com/detail.jsp?id=692006[永久失效链接]
- ^ 存档副本. [2012-0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news.sina.com.hk/news/2/3/1/2573276/1.html[永久失效链接]
- ^ Littlemudfrog. 蘋果日報 - 2011-05-01 - 攻破居港權第一人 引發來港產子潮. 2011-05-01 [2017-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6) –通过YouTub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内地移民政策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12-21.
- ^ 普查結果 - 2011年香港人口普查. www.census2011.gov.hk.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2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葉劉:若再敗訴將提釋法 - Yahoo奇摩新聞.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2012-1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立法會會議過程正式紀錄 Pg.9 (PDF). [2013年8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2年6月3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赴港定居84%是廣東人 最大困難是住房.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广东香港联手破获伪证假结婚集团.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视频:香港跨境假结婚有再度活跃之势 - 搜狐视频. tv.sohu.com.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兩次假結婚賺錢港男囚13月 - 太陽報.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香港居民为帮人骗取证件假结婚--新闻中心-中国警察网. news.cpd.com.cn.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信力建:富人移民潮证明他们和穷人一样弱势 : 教育在线. www.eduzx.net.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互动中国-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blog.china.com.cn.[永久失效链接]
- ^ 香港停投资移民 媒体:反腐反裸官[永久失效链接],联合报,2015年1月14日
- ^ http://hk.news.yahoo.com/%E6%98%9F%E5%90%B8%E7%A7%BB%E6%B0%91%E8%B3%AA%E7%B4%A0%E8%B4%8F%E6%B8%AF-%E6%A2%9D%E8%A1%97-%E6%B8%AF%E9%87%91%E8%9E%8D%E6%96%B0%E8%81%B7%E5%81%9C%E6%BB%AF-%E6%98%9F%E5%8D%81%E5%B9%B4%E5%80%8D%E7%BF%BB-211505213.html;_ylt=AgQq19l8WnubnY26LN3DklCrVsd_;_ylu=X3oDMTNscWk0dmJnBG1pdANUb3BTdG9yeSBGUARwa2cDN2VmMTdjYmUtYTUwOS0zMzVlLWE3NTUtZTNlYjY0MmMzM2JjBHBvcwMxBHNlYwN0b3Bfc3RvcnkEdmVyAzc5MGZlYzJkLTA2ZGEtMTFlMi1iOTIzLTljMGUwYTQ3ZmFlOQ--;_ylg=X3oDMTF2YXBoY21jBGludGwDaGsEbGFuZwN6aC1oYW50LWhrBHBzdGFpZAMEcHN0Y2F0A.aWsOiBnummlumggQRwdANzZWN0aW9ucw--;_ylv=3[失效链接]
- ^ 互动中国-网聚中华民族的力量. blog.china.com.cn.[永久失效链接]
- ^ 在2001年11月1日前,香港居民在内地符合规定条件而未满14周岁的子女,可以向内地当局申请单程证来港定居;惟申请人若在等候内地当局审批期间满14周岁,将不获批准。“超龄子女”指:(a)在2001年11月1日前,其亲生父亲或母亲取得香港居民身份证时,其内地子女当时未满14周岁;及(b)在等候审批期间,因超过14周岁而失去获审批资格。
- ^ 公安公布部分港人在內地超齡子女可申請來港 - Yahoo奇摩新聞.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www.legco.gov.hk/yr14-15/chinese/hc/sub_com/hs51/papers/hs5120151023cb2-84-1-c.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立法会文件: 内地与香港特区家庭事宜
- ^ 2.3万港人超龄子女来港 Archive.is的存档,存档日期2013-01-06 《明报》 2012年12月5日
- ^ 41%雙非嬰六年內回流 - Yahoo奇摩新聞.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3-1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99%港人反對外佣享居港權_多維新聞網. hongkongmacao.dwnews.com.[永久失效链接]
- ^ 《雪地鸿爪:大状治港宾宾特区》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太阳报》,2011年10月2日。
- ^ 《外佣会有机会获居港权吗?》[失效链接],《AM730》,2011年10月6日。
- ^ 《愤青冲击反外佣居权示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文汇报》,2011年8月22日。
- ^ 189.0 189.1 政務司司長於北京造訪發改會後會見傳媒談話全文(只有中文). www.info.gov.hk. [201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9/29/AY1209290009.htmM[永久失效链接]
- ^ 民記造勢 港島推「曾李配」. [201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原平均呎价数据
- ^ 往期杂志.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人口普查 - 灣仔區議會跑馬地選區 (B08) 統計便覽. [201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2011年人口普查 - 東區區議會炮台山選區 (C17) 統計便覽. [201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中原地图
- ^ Biking in Hong Kong - Healthy in Hong Kong 健康在香港. 2016-09-24 [201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harpdaily.hk.[永久失效链接]
- ^ 深水埗「食街」舖租升66%. [2019-02-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ixelbread像素面包. 上海人 - Pixelbread 像素麵包 - 藝術活動.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存档副本 (PDF). [2019-02-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