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江苏省 (中华民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苏省
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的省
1912年—1950年

  中华民国江苏省法理位置
首府吴县(1912)
江宁县(1912-1927)
南京市(1927-1929)
镇江县(1929-1937)
江都县(1937)
淮阴县(1937-1939)
兴化县(1939-1941)
淮安县(1941)
安徽省太和县(1941-1944)
安徽省阜阳县(1944-1945)
镇江县(1945-1949)
崇明县(1949)
嵊泗县(1949-1950)
面积 
• 
108,314平方千米(41,820平方英里)
人口 
• 
36,080,000
历史
历史 
• 成立
1912年
• 废除
1950年
前身
继承
江苏省 (清朝)
苏北行政区
苏南行政区
今属于江苏省
上海市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苏省,简称“”,是原中华民国下辖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为延续清代所设置的22之一,亦是华中七省之一。民国初年,辖区大体与今江苏省相近。民国十六年(1927年)时,剥离出上海特别市南京特别市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中央政府迁台前南京特别市为中华民国首都

历史沿革

[编辑]

省名由来

[编辑]

得名于清代江宁府苏州府二府之首字,简称“苏”。

辛亥革命及临时政府

[编辑]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九月十三日(西历11月3日),上海起义,于3天后成立沪军都督府;十五日(西历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江苏独立,并于当日建立江苏都督府。十月十二日(西历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江苏都督府迁往南京。在此之前,松江、无锡、镇江、嘉定、南通、扬州、徐州、江宁等地相继建立军政分府及都督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9日,江苏都督府迁回苏州。此后废镇江都督府,置江北都督、徐州军政长,为江苏都督府的军政分府。沪军都督府改置为民政等厅。临时政府北迁之后,江苏都督府再次迁往南京。11月19日,置江苏民政长,为全省民政长官。12月,军民分治,省行政公署成立。

袁世凯于2月15日,被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随后孙中山正式宣布解除自己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参议院决定将政府迁往北京,是年3月,临时政府北迁之后,袁世凯在4月军事会议,制定全国裁军计划,要求第一步把全国军队裁减一半。袁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处留守,主要目的就是想利用黄兴遣散军队,而黄竟以为建设时期已到,通过民主方式即可约束袁氏,因而大刀阔斧地在同盟会势力所及的江南地区积极裁军,如南京附近的革命军队,仅两个月时间就三去其二,只编成3个师。因而在袁世凯准备以武力消灭革命党人之时,革命党人就已处于极度不利的境况之中。

反袁起义

[编辑]

民国2年(1913年)初,由同盟会联合其它团体组成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取得了压倒多数的席位,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著手组织内阁时,于3月25日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孙中山由日返沪,商讨对策,坚决主张对袁世凯进行讨伐,但党内意见极不统一,黄兴等人以为军事上不足与袁世凯抗衡,因而主张法律解决,党内只有李烈钧等少数人支持孙中山的意见,4月和5月,国民党曾在上海两次召开秘密会议,但未能统一意见,做出决策。而此时袁世凯则于4月26日与五国银行团签定2500万英镑的借款协定事之后,立即准备对国民党进行讨伐。北洋军兵分二路,东路由第2军军长冯国璋率第4、5两师及张勋雷振春倪嗣冲等部由津浦路与河南向南京、安徽进迫,另派海军由郑汝成率领在上海登陆,抢占上海制造局。在部署基本就绪之后,于6月撤免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等都督职。孙中山见战争迫在眉睫,不顾党内反对意见,毅然决定发动讨袁战争。在7月12日李烈钧发布讨袁檄文及通电后,原不赞成武力讨袁的黄兴,因遭到党内激进派的责难,自告奋勇赴南京,与李烈钧互为回应,于15日宣布讨袁,被推为南京讨袁军总司令。随后,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于7月23日宣布通缉孙中山。

江苏方面,江苏讨袁军冷遹的第3师驻守徐州,与北洋军张勋等部在利国驿一带激战,互有进退,后因北洋军兵力增加,而讨袁军中则有部队被北洋军策反,致使战线崩溃,7月24日放弃徐州。原计划前线各军在临淮关设防再守,但后因江西及徐州战事失利,军心涣散,各师相继自行撤退,冯国璋即率北洋第2军很快渡江,黄兴于万不得已中一走了之。驻守南京的革命军在没有领导和统一指挥下,进行了天堡城保卫战,人自为战,血战20馀天,至9月11日,终因兵力悬殊,南京失守。上海方面,陈其美于7月22日率蒋中正刘福彪等部进攻北洋军盘踞的上海制造局,但久攻未下,被迫撤退。居正钮永键防守的吴淞炮台,在北洋海军的攻击之下,坚持到8月13日终于失守。其他各省,或败或降,江南基本上落入袁氏之手。大批革命党人惨遭杀害,孙中山、黄兴等人被迫流亡日本。

民国4年(1915年)12月,云南护国军起义反袁,随著北洋军全线崩溃及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使袁遭到沉重打击。民国5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

江浙战争

[编辑]

袁世凯死后,全国陷入军阀割据状态,江苏此时为直系军阀冯国璋的势力范围。这一时期,江苏的民族工商业迅速崛起,无锡南通常州纺织工业得到较大发展。民国元年(1912年)到14年(1925年)之间,津浦铁路陇海铁路陆续通车,徐州作为铁路枢纽,再度成为一个重要城市。

直系军阀独揽北京政权以后,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各种反直势力深感压力,民国13年(1924年)9月,孙中山、张作霖、段祺瑞正式组成反直同盟,双方又在寻找新的战机。浙江督军卢永祥和松沪护军使何丰林原为皖系,而江苏督军齐燮元为直系将领,直系千方百计想将上海和浙江划入自己势力范围,因而此一战势不可免。9月,齐燮元借口卢永祥收容了直系军阀孙传芳击败的福建皖系臧致平杨化昭部队,向卢发动进攻,战端即开。直系为打败卢永祥,动员了苏、皖、闽、赣、鄂、6个省的直军共5个师5个旅,共4万多人,由齐任总司令,分路向上海、长兴等地发动进攻。卢永祥则将其所属部队及从福建退入浙江的皖军组成淞沪联军与之对抗。9月3日,两军在黄渡相遇,战争爆发。上海为两军争夺焦点,因而双方均将主力集中于淞沪周围,反复激战于黄渡、安亭、浏河、南翔、罗店、青浦、嘉定之间。后孙传芳率部由闽入浙,防守仙霞岭的卢军一部倒戈,浙江战场激变,卢永祥被迫放弃浙江。9月25日孙传芳进入杭州。之后,齐燮元指挥各路直军全力进攻淞沪,扫清上海周边,直抵龙华。10月3日、卢永祥通电下野,14日齐燮元军队进占上海,江浙战争结束。

民国14年(1925年)10月,在浙江的直系军阀孙传芳自任、苏五省联军总司令,分兵进攻奉系军阀。奉军为缩短战线保存实力,将部队从上海、南京一带撤至徐州,从此东南五省成为孙传芳的势力范围。

北伐战争

[编辑]

民国15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广州誓师北伐,在两湖击败吴佩孚取得胜利之时,准备在江西开辟新的战场,实现消灭孙传芳的战略目标。8月下旬,孙传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从苏、浙、皖抽调兵力,组成援赣军,任命卢香亭为总司令,率兵进入江西,孙传芳随后赶赴江西亲自督战。11月上旬北伐军进入南昌,孙传芳潜逃南京。孙传芳在江西战场投入的10万兵力,绝大部分被北伐军歼灭,动摇了孙在东南五省的统治。

在北伐军取得重大胜利之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决定出兵援助孙传芳及吴佩孚。民国16年(1927年)1月7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即先攻取浙江、淞沪,消灭孙传芳主力,然后合攻南京。北伐军编为3路,东路由何应钦任总指挥,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以第一军为主,辖6个纵队,分2路由赣东和闽北进攻浙江,夺取杭州、上海。2月下旬,北伐军在浙江战场取得胜利之后,立即进军苏、皖,攻取沪、宁,以东路军的第1、2、3纵队沿沪杭线进攻上海,第4、5、6纵队及中路军的第二军进攻苏、锡、常一带,两路协同围歼浙沪之敌,而后与江右军会攻南京。此时孙传芳将馀部2万馀人全都布署在上海周围的松江、青浦、苏州一线,准备决战到底。直鲁军也派万馀人分赴上海、松江、南京、镇江等地助战。3月13日,两军在蜀山、张诸、溧阳一带展开激战,14日北伐军攻克张诸、蜀山、宜兴,占领溧阳,至20日,各纵队分别占领沪宁线上黄村、奔牛、吕城、常州、丹阳等地,切断上海与南京的联系。北伐军此时重新布署,东路军由白崇禧率领第1、2、3纵队进攻上海,第4、5、6纵队配合,主力进攻松江之敌。北伐军与直鲁军激战两昼夜,于3月21日夺取松江,上海门户已开。何应钦即命各部向上海进攻,第一师攻占龙华,第二十六师至梅家街,第二十一师进占苏州,海军进攻吴淞,上海已为北伐军四面合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国民党钮永建和共产党周恩来等领导下,发动第三次武装行动,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区,并建立起一支2,700人的工人纠察队。3月22日,白崇禧率部进入上海。

3月20日,中路军的程潜命包围南京的各部队向南京周边各据点发起猛攻,经过3日激战,陆续攻克陶镇、秣陵关、龙都镇、江宁镇,直逼南京近郊。何应钦所率东路军也到达镇江。3月23日,程潜下令总攻南京,当天即突入南京城,孙军与直鲁军仓惶溃逃,北伐军俘虏4,000馀名,缴枪300馀枝,炮百门,顺利攻克南京。蒋中正等国民党人员认为共产党在国民党内部势力日益膨胀,“党中有党”,如不早日铲除今后会更难控制,发动清党行动。四一二事件以后,亲共的汪兆铭武汉国民政府在4月15日于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中央第二届常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严厉声讨蒋中正并决定开除其党籍,免去其本兼各职4月18日,蒋中正在南京另成立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对立,是为“宁汉分裂”。

南京十年

[编辑]

民国16年(1927年)4月,蒋中正南京建立中央政府,定南京为首都。民国17年(1928年)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在名义上完成了统一。并在10年之内,同时进行了一些现代化建设,包括修建了早期的公路网。国民政府正式定都南京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南京和上海脱离江苏省成为独立的院辖市,江苏的省会则于民国18年(1929年)迁往镇江

抗日战争

[编辑]
1937年南京大屠杀中,日军强硬将中国平民押进坑中准备集体活埋。

民国26年(1937年)7月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中断了中华民国的黄金时代。日军的狂轰滥炸使得沪宁铁路沿线的镇江、无锡、苏州等城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2月13日,南京陷落,3个月之久遭受日军残酷的南京大屠杀,造成约30万人遇难。沪宁铁路沿线的镇江、无锡、苏州等城市的商业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镇江陷落以后,江苏省会迁往苏北。南京成为中国东部沦陷区汪精卫傀儡政权的首都。汪兆铭政权的江苏省省会设在苏州,民国33年(1944年)曾以徐州为中心设立了淮海省。抗战期间,中共的新四军则在江苏北部的农村地区立足,在盐城设立军部。到民国34年(1945年)战争结束时,新四军攻占了清江浦(淮阴),作为苏皖边区政府的首府。

全面内战

[编辑]

战后,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而中共控制了部分苏北地区。11月30日,在淮阴县成立苏皖边区政府。不久,国民政府与立足东北华北的中国共产党爆发全面内战。民国35年(1946年)7月,国军为保卫首都南京侧翼安全,向苏中和苏北的新四军驻地发动进攻。中共将领粟裕发起苏中战役,与国军激战到12月底,国军占领了苏北全部城镇,赶走了苏北的新四军政权。民国37年(1948年)11月辽西会战后,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徐州国军重蹈东北国军全军被歼的覆辙,决定将主力收缩到津浦路的徐州至蚌埠段两侧,采取攻势防御,以阻止解放军南下。必要时将放弃徐州,凭借淮河进行抗击,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安全。

1948年底,国军、解放军在徐州附近一带进行的徐蚌会战,国军损失了近60万大军,解放军攻占长江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国军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主要兵力丧失殆尽,首都南京及金融中心上海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同时,由于此战国民党黄埔军系损失大半,造成蒋中正在中央政府内之地位动摇,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之桂系借此对他攻击,使蒋中正于民国38年(1949年)1月底被迫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职权。此时,解放军已抵近长江北岸,近逼南京城。1月26日,中共军队占领六合县(1958年后,属南京市)。27日,占领启东县,数日之间又攻占如皋县南通县海门县,已抵近上海市。到了同年4月,国、共双方和谈宣告破裂。中共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迅速渡过长江,占领江阴要塞,并攻陷首都南京,中华民国政府在此前已南迁至广州;同月23日,中共解放军进入省会镇江县,5月27日占领上海,6月2日攻陷崇明,江苏省政府撤往嵊泗列岛。中共于江苏省境分设苏南苏北两个行政公署。9月3日,中华民国政府将位于嵊泗列岛的嵊泗设治局升为嵊泗县(今属浙江省舟山市),使之成为中华民国江苏省最后管辖的

民国39年(1950年),国军撤离海南岛舟山群岛后,江苏省主席丁治磐率领政府官员以及当地居民随同国军于5月18日起陆续撤离嵊泗,26日全数抵台(一说是7月7日至8日撤离),中华民国的江苏省至此完全沦陷。

管辖范围

[编辑]
1946年亚光舆地学社出版的江苏分县详图

民国的江苏省辖境同清代,大抵为今江苏省大部(除盱眙县泗洪县大部),上海市安徽省砀山县萧县,以及浙江省嵊泗县大部。面积约为109,687平方公里。[1]民国16年(1927年),上海、南京先后划出置特别市,上海县、宝山县与江宁县的辖境缩小。民国36年(194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0万8,314平方公里[2](一说10万7,600平方公里)。东滨黄海,北邻山东省,西界安徽省河南省,南接浙江省

人口

[编辑]

以下依据中华民国实业部《中国经济年鉴》(1934年出版)、内政部统计司编《民国十七年各省市户口调查统计报告》(1931年出版)、主计处统计局编《中华民国统计提要》(1940年出版)、中华民国年鉴社编《中华民国年鉴》(1952年出版,页19-21)所提供的人口数据[3]

江苏人口
调查年代 户数 人口 男性 女性 每户平均人口 性别比例
1912年 6,077,000 32,283,000 16,966,000 15,317,000 5.31 110.80
1928年 6,887,000 34,126,000 18,160,000 15,966,000 4.96 113.74
1936年至1937年 7,537,000 36,469,000 19,424,000 17,045,000 4.84 113.96
1947年 7,586,000 36,080,000 18,601,000 17,479,000 106.42

据中华民国内政部户政司于民国79年(1990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台闽地区籍贯为江苏省的人数为23万9,763人,占非台湾省籍269万4,917人口当中的8.89%[4]

行政区划

[编辑]

省、县之间的行政区

[编辑]

道制

[编辑]

辛亥革命后,清代在江苏设置的各道自然消失。民国二年(1913年)1月8日,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三个《划一令》公布后,江苏省因为国民党势力所控制,未立即设立道级行政区。直到7月,才以清代徐州道(淮徐道)所辖区域设徐州观察使。8月,又以清代淮扬道区域设淮扬观察使。民国三年(1914年)1月,以旧苏松道区域设上海观察使。5月,全省下式设立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道。5月23日,任命各道道尹。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军进入江苏省,取消各道。

金陵道
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以清代江宁、镇江二府辖境置。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江宁县(今江苏省南京市)。辖江宁、句容、溧水、高淳、江浦、六合、丹徒、丹阳、金坛、溧阳、扬中11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
沪海道
原为上海道,民国三年(1914年)1月置,驻上海县(今上海市黄浦区上海老城厢)。初辖上海、松江、南汇、崑山、宝山5县,同年3月改辖上海、吴县、吴江、常熟、崑山、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南汇、川沙、太仓、嘉定、宝山、崇明15县。5月23日改为沪海道,道尹为繁要缺,一等。辖上海、松江、南汇、青浦、奉贤、金山、川沙、太仓、嘉定、宝山、崇明、海门12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
苏常道
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以清代苏州、常州二府及通州直隶州辖境置。道尹为繁要缺,一等。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吴县、常熟、崑山、吴江、武进、无锡、宜兴、江阴、靖江、南通、如皋、泰兴12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废。
淮扬道
民国2年(1913年)8月置,辖境为清代淮安、扬州二府区域。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驻淮阴县(今江苏省淮安市城区)。道尹为要缺,二等。辖淮阴、淮安、泗阳、涟水、阜宁、盐城、江都、仪征、东台、兴化、泰县、高邮、宝应13县。民国16年(1927年)废。
徐海道
民国2年(1913年)7月置徐州道,观察使驻铜山县(今江苏省徐州市城区)。民国3年(1914年)5月23日改置徐海道。道尹为要缺,二等。同年11月改繁要缺,一等。辖铜山、丰县、沛县、萧县、砀山、邳县、宿迁、睢宁、东海、灌云、沭阳、赣榆12县。民国16年(1927年)废。

行政督察区

[编辑]

在江苏省党政委员分会裁撤以后,民国21年(1932年),依照江苏省制定的《行政区监督组织规程》,将全省各县分隶15个行政督察区。每区设置行政监督1人,简任,兼领区内首县县长。此后,又改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

民国21年(1932年)江苏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 首县 辖县
第一区 镇江 丹阳、高淳、句容、金坛、扬中、溧水
第二区 武进 无锡、宜兴、江阴、溧阳
第三区 吴县 常熟、崑山、吴江
第四区 松江 青浦、金山、奉贤
第五区 上海 南汇、川沙
第六区 嘉定 太仓、宝山
第七区 南通 如皋、崇明、海门、启东
第八区 泰县 东台、泰兴、清江
第九区 江都 高邮、宝应、六合、仪征、江浦
第十区 盐城 阜宁、兴化
第十一区 淮阴 淮安、涟水、宿迁、泗阳
第十二区 铜山 丰县、睢宁、沛县、萧县、砀山、邳县
第十三区 东海 灌云、沭阳、赣榆


民国22年(1933年)3月,据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布的《各省行政督察专员专行条例》及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的《剿匪区内各省行政督察专员组织条例》,全省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每区设置行政督察专员1人,兼领区内首县县长。江苏省政府认为所划督察区太多,决定改划为9区;同时为增加督察效率,决定试行专员不兼县长。先于离省会较远、县政极待改进的江都、铜山、东海、淮阴、盐城、南通等5区设置专员。民国24年(1935年),增设江宁区,成为第十区。民国25年(1936年)2月,又设松江、无锡2区。江都、溧阳2区因距省会较近,暂未设专员:

民国24年(1935年)江苏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 驻地 辖县 县数 备注
溧阳区 溧阳、丹阳、句容、金坛、镇江、宜兴、溧水、高淳、扬中9县 9
  • 1935年5月句容、溧水、高淳3县划属江宁区。
无锡区 无锡县 无锡、武进、江阴、常熟、太仓、崑山、吴县、吴江8县 8
松江区 松江县 松江、金山、奉贤、南汇、川沙、上海、宝山、嘉定、青浦9县 9
南通区 南通县 南通、崇明、启东、海门、如皋、靖江6县 6
江都区 江都县 江都、泰兴、泰县、江浦、六合、仪征、高邮7县 7
盐城区 盐城县 盐城、阜宁、兴化、东台4县 4
淮阴区 淮阴县 淮阴、淮安、泗阳、宿迁、宝应5县 5
东海区 东海县 东海、涟水、灌云、沭阳、赣榆5县 5
铜山区 铜山县 铜山、沛县、丰县、砀山、萧县、邳县、睢宁7县 7
江宁区 江宁县 江宁、句容、溧水、高淳4县 4


此后,区改以序号排例。民国26年(1937年)4月,第五区所辖的江浦、六合2县划归第十区。民国28年(1939年)至33年(1944年)间又调整为九区:

抗战时期江苏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 驻地 辖县 县数 备注
第一区 溧阳县 溧阳、丹阳、金坛、镇江、宜兴、江宁、句容、溧水、高淳9县 9
第二区 无锡县 无锡、武进、江阴、常熟、太仓、崑山、吴县、吴江、宝山、嘉定10县 10
第三区 松江县 松江、金山、奉贤、南汇、川沙、上海、青浦7县 7
第四区 南通县 南通、崇明、启东、海门、如皋、靖江6县 6
第五区 江都县 江都、泰兴、泰县、仪征、高邮、江浦、六合、扬中8县 8
第六区 盐城县 盐城、阜宁、兴化、东台4县 4
第七区 淮阴县 淮阴、淮安、泗阳、宿迁、宝应、涟水6县 6
第八区 东海县 东海、灌云、沭阳、赣榆4县 4
第九区 铜山县 铜山、丰县、砀山、萧县、邳县、睢宁、沛县7县 7

民国34年(1945年)8月,增设第十区,辖江浦、六合、仪征3县,驻地未定;并将第四区崇明县改隶第三区,第六区阜宁县改隶第七区,第七区宿迁县改隶第九区、宝应县改隶第六区。


此后,仍置9区,但各区辖县及驻地有所变化,连云、徐州2市由省政府直辖:

民国38年(1949年)江苏省行政督察区
区别 驻地 辖县 县数 备注
省政府直辖 徐州、连云2市 2
第一区 丹阳县 丹阳、江宁、镇江、句容、金坛、溧水、高淳、溧阳、宜兴9县 9
第二区 吴县 吴县、无锡、武进、江阴、常熟、太仓、吴江、崑山8县 8
第三区 松江县 松江、南汇、上海、青浦、金山、川沙、奉贤、宝山、崇明、嘉定10县
嵊泗设治局
11
第四区 南通县 南通、如皋、海门、启东、靖江5县 5
第五区 江都县 江都、高邮、泰县、泰兴、扬中、仪征、江浦、六合8县 8
第六区 盐城县 盐城、东台、兴化、阜宁4县 4
  • 专署暂驻东台县。
第七区 淮阴县 淮阴、淮安、涟水、泗阳、宝应、宿迁6县 6
第八区 东海县 东海、灌云、沭阳、赣榆4县 4
第九区 铜山县 铜山、丰县、沛县、萧县、砀山、邳县、睢宁7县 7
  • 专署暂驻徐州市。

县级行政区

[编辑]

清代江苏省在宣统三年(1911年)时,分为8府、1直隶厅、3直隶州,下辖4厅、3州、62县。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江苏独立。不久,废苏州府。民国元年(1912年),全国废府、州、厅建制,一律改县。北洋政府时期,江苏新析置灌云县,此外,由清代数县合并者有11县,由州、厅改名者有7县,共辖有60县。南京国府时期,先后设立启东、嵊泗2县,还设置过苏州、无锡、徐州、连云等市。民国38年(1949年)时,江苏省划分为9行政督察区,下辖2市、62县。民国77年(1988)7月,行政院公布《中华民国各省(市)县(市)行政区域代码》,为各省县市编定代码,该法规于民国94年(2005)10月停用。江苏省各县、市沿革情况如下:

江苏省
行政督察区 专署驻地 行政代码 县等级 县市 驻地(2023年4月) 北洋时期 沿革
省政府直辖 01050 不适用 徐州市 徐州城(今徐州市城区) (徐海道) 汪兆铭政权所置。民国34年(1945年)10月,行政院核准析铜山县城区置。民国36年(1947年)6月3日,行政院公布《徐州市政府组织规程》[5]
01060 不适用 连云市 连云港(今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 (徐海道) 民国11年(1922年)曾设有海州商埠筹备处。民国24年(1935年)2月,江苏省政府决定析灌云县墟沟老窑一带及东海县大浦镇置市。内政部认为连云人口约在10万左右,税收也不多,尚未达设市程度,但此地为演海重镇,港埠市政的规划设施实属刻不容缓,故对江苏省政府的提议,认为是一种变通办法,可暂准备案。行政院复交内政、军政、财政3部及江苏省政府再行审查,准予筹备设市。8月1日成立市政府筹备处,12月行政院批准设市。以连岛和云台山首字命名。
第一区 丹阳县 01001 一等 镇江县 镇江市城区 金陵道 清代为镇江府附郭丹徒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县。民国17年(1928年)7月25日国民政府核准改名[6]。民国18年(1929年)7月27日以后为省会。
01002 一等 江宁县 南京市(今南京市城区);民国23年(1934年)2月2日以后驻土山镇[7](后称东山镇[注 1],今南京市江宁区驻地东山街道 金陵道
(驻地)
清代为江宁府附郭上元县、江宁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府并县设南京府,为南京临时政府首都。4月,因临时政府北迁,改为江宁县。民国16年(1927年)析城区置南京特别市,国民政府定都于此。民国17年(1928年)8月前为江苏省会。
01003 三等 句容县 句容市驻地华阳街道 金陵道
01004 四等 溧水县 南京市溧水区驻地永阳街道 金陵道
01005 四等 高淳县 南京市高淳区驻地淳溪街道 金陵道
01008 三等 丹阳县 丹阳市驻地云阳街道 金陵道
01009 三等 金坛县 常州市金坛区驻地金城镇 金陵道
01010 三等 溧阳县 中桥(今溧阳市驻地溧城镇 金陵道
01031 二等 宜兴县 义兴镇(今宜兴市驻地宜城街道 苏常道 清代为同城的宜兴县、荆溪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荆溪县并入宜兴县。
第二区 吴县 01019 三等 太仓县 太仓市驻地城厢镇 沪海道 清代为太仓直隶州附郭镇洋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并改置太仓县。
01025 一等 吴县 苏州市城区 苏常道
(驻地)
清代为苏州府附郭吴县、长洲县元和县,以及太湖厅靖湖厅,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苏州府,长洲县、元和县裁并入吴县,4月太湖厅、靖湖厅裁并入吴县。
01026 二等 常熟县 常熟市驻地虞山街道 苏常道 清代为治所同城常熟县、昭文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昭文县裁并入常熟县。
01027 三等 崑山县[注 2] 王山市(今昆山市驻地玉山镇 苏常道 清代为同城的崑山县、新阳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新阳县裁并入崑山县。
01028 二等 吴江县 苏州市吴江区驻地松陵街道 苏常道 清代为同城的吴江县、震泽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震泽县并入吴江县。
01029 一等 武进县 常州市城区 苏常道 清代为常州府附郭武进县、阳湖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常州府,阳湖县裁并入武进县。
01030 一等 无锡县 无锡市城区 苏常道 清代为同城的无锡县、金匮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金匮县并入无锡县。
01032 一等 江阴县 江阴市驻地澄江街道 苏常道
不适用 不适用 苏州市 苏州城(今苏州市城区) (苏常道) 民国16年(1927年),江苏省政府析吴县城区置苏州市政筹备处。民国17年(1928年)11月置苏州市,并于12月13日任命市长[9]。民国19年(1930年)4月,行政院以“与立法院最近另定原则草案不符”为由[10],裁入吴县。
不适用 不适用 无锡市 无锡市城区 (苏常道) 民国16年(1927年),江苏省政府析无锡县城区置无锡市,设市政府。民国18年(1929年)改设无锡市政筹备处。民国19年(1930年)4月裁撤。
第三区 松江县 01012 三等 上海县 南市(今上海市黄浦区老城厢);民国26年(1937年)迁北桥镇(今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 沪海道
(驻地)
民国16年(1927年)7月,县境北部划属上海特别市。
01013 二等 松江县 松江市(今上海市松江区岳阳街道 沪海道 清代为松江府附郭华亭县娄县,民国元年(1912年)裁府,娄县并入华亭县。因与甘肃省县名重名,于民国3年(1914年)1月更名,以清代为松江府治,且县境有松江,故名[11]
01014 三等 南汇县 南汇城(今上海市浦东新区惠南镇 沪海道
01015 三等 青浦县 青浦镇(今上海市青浦区夏阳街道 沪海道
01016 三等 奉贤县 奉贤城(南桥镇,今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镇 沪海道
01017 四等 金山县 金山城(朱泾市,今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 沪海道
01018 四等 川沙县 城厢镇(今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新镇 沪海道 清代为川沙厅,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置县。
01020 三等 嘉定县 疁城镇(今上海市嘉定区嘉定镇街道 沪海道
01021 三等 宝山县 城厢镇(今上海市宝山区友谊路街道 沪海道
01022 三等 崇明县 崇明县城(今上海市崇明区驻地城桥镇 沪海道
未定 未定 嵊泗县 菜园镇(今浙江省嵊泗县驻地菜园镇 (沪海道) 原为嵊泗列岛,属崇明县。民国35年(1946年)12月,为江苏省直属区,相当于县级,设有区长。民国36年(1947年)10月置嵊泗设治局[12]。民国37年(1948年)改由海军管辖。民国38年(1949年)9月3日改置县[13],海军嵊泗巡防处处长刘振铠为首任县长。
第四区 南通县 01023 三等 启东县 镇洋市(今启东市驻地汇龙镇 (沪海道) 民国18年(1929年)2月江苏省析崇明县外沙地区置。县名取“启我东疆”之义。同年7月18日行政院核准[14]
01024 三等 海门县 茅家镇(今南通市海门区驻地海门街道 沪海道 清代为海门直隶厅,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置县。
01033 四等 靖江县 靖城镇(今靖江市城区靖城街道 苏常道
01034 一等 南通县 南通市城区 苏常道 清代为通州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置县,因清代顺天府通州位于北方,江苏通州位于南方,故俗称江苏通州为南通州。
01035 一等 如皋县 如皋市驻地如城街道 苏常道
第五区 江都县 01006 四等 江浦县 珠江镇(今南京市浦口区江浦街道 金陵道
01007 三等 六合县 六城镇(今南京市六合区雄州街道 金陵道
01011 四等 扬中县 太平洲(今扬中市三茅街道东南);民国2年(1913年)治三茅镇(今扬中市城区三茅街道 金陵道 清代为太平厅。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为太平县。因与山西、安徽、浙江、四川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因“该县本为太平洲,孤峙扬子江”[11],故名。
01036 二等 泰兴县 泰兴镇(今泰兴市济川街道 苏常道
01043 一等 江都县 扬州市城区 淮扬道 清代为扬州府附郭江都县、甘泉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扬州府,甘泉县裁撤并入江都县。
01044 四等 仪征县 仪征市驻地真州镇 淮扬道 清代为仪征县。清末避溥仪名讳,改称扬子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恢复原名。
01047 二等 泰县 泰州城(今泰州市城区) 淮扬道 清代为泰州,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置县。
01048 二等 高邮县 高邮市驻地高邮街道 淮扬道 清代为高邮州,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置县。
第六区 盐城县 01041 一等 阜宁县 阜宁县驻地阜城街道 淮扬道
01042 一等 盐城县 城厢市(今盐城市城区) 淮扬道
01045 二等 东台县 东台市驻地东台镇 淮扬道
01046 三等 兴化县 兴化市驻地昭阳街道 淮扬道
第七区 淮阴县 01037 二等 淮阴县 清江浦(今淮安市清江浦区 淮扬道
(驻地)
清代为清河县。因与直隶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易名。因汉代为淮阴县地,故名。
01038 二等 淮安县 淮安市淮安区驻地淮城街道 淮扬道 清代为淮安府附郭山阳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裁府留县。因与陕西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以旧府名得名。
01039 三等 泗阳县 老泗阳(今泗阳县东南城厢镇[注 3]);民国34年(1945年)迁治众兴镇(今泗阳县驻地众兴镇 淮扬道 清代为桃源县。因与湖南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因汉代置泗阳县于此,且泗水在县北,故名。
01040 未定 涟水县 涟水县驻地涟城镇 淮扬道 清代为安东县。因与奉天省县名重名,民国3年(1914年)1月改名。因隋代古县名得名。
01049 三等 宝应县 县城镇(今宝应县驻地安宜镇 淮扬道
01057 三等 宿迁县 宿城镇(今宿迁市宿城区 徐海道
第八区 东海县 01059 二等 东海县 海州城(今连云港市海州区 徐海道 清代为海州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置县。
01061 二等 灌云县 板浦镇(今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 徐海道 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东海县11镇置。
01062 三等 沭阳县 沭阳县驻地沭城镇 沪海道
01063 三等 赣榆县 城里(今连云港市赣榆区驻地赣马镇 沪海道
第九区 铜山县 01051 一等 铜山县 徐州市城区 徐海道
(驻地)
清代为徐州府附郭铜山县。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府留县。
01052 三等 丰县 城关镇(今丰县驻地凤城街道 徐海道
01053 三等 沛县 沛县驻地沛城街道 徐海道
01054 三等 萧县 安徽省萧县驻地龙城镇 徐海道
01055 三等 砀山县 城关镇(今安徽省砀山县驻地砀城镇 徐海道
01056 三等 邳县 邳州城(邳城镇,今邳州市驻地邳城镇 徐海道 清代为邳州。民国元年(1912年)1月改置县。
01058 三等 睢宁县 睢城市(今睢宁县驻地睢城街道 徐海道

行政区划年表

[编辑]
江苏省行政区划年表
说明:“?”表示不能确定其发生年份或月份,故放于最有可能的一年内,详见注释
西元 民国纪元 其他 行政区划变更
1912年 民国1年 60
  • 江宁府及上元、江宁2县,改制为南京府(1月)
  • 镇江府丹徒县(1月)
  • 省荆溪县入宜兴县(1月)
  • 省镇洋县入太仓直隶州;改太仓直隶州为太仓县(1月)
  • 废苏州府,省长洲县、元和县入吴县(1月)
  • 省昭文县入常熟县(1月)
  • 省阳新县入崑山县(1月)
  • 省震泽县入吴江县(1月)
  • 废常州府,省阳湖县入武进县(1月)
  • 省金匮县入无锡县(1月)
  • 废松江府,省娄县入华亭县(1月)
  • 废扬州府,省甘泉县入江都县(1月)
  • 废淮安府留山阳县(1月)
  • 废徐州府留铜山县(1月)
  • 改川沙厅为川沙县(1月)
  • 改海门直隶厅为海门县(1月)
  • 改通州直隶州为南通县(1月)
  • 改太平厅为太平县(1月)
  • 改泰州为泰县(1月)
  • 改高邮州为高邮县(1月)
  • 改海州直隶州为东海县(1月)
  • 改邳州为邳县(1月)
  • 扬子县改名仪征县(1月)
  • 改南京府为江宁县(4月)
  • 省太湖厅、靖湖厅入吴县(4月)
  • 析东海县置灌云县(4月)
1913年 民国2年 60
1914年 民国3年 60
  • 华亭县改名松江县(1月)
  • 太平县改名扬中县(1月)
  • 青河县改名淮阴县(1月)
  • 桃源县改名泗阳县(1月)
  • 安东县改名涟水县(1月)
1915年 民国4年 60
1916年 民国5年 60
1917年 民国6年 60
1918年 民国7年 60
1919年 民国8年 60
1920年 民国9年 60
1921年 民国10年 60
1922年 民国11年 60
1923年 民国12年 60
1924年 民国13年 60
1925年 民国14年 60
1926年 民国15年 60
1927年 民国16年 60 1
1928年 民国17年 60 2
  • 丹徒县改名镇江县(7月)
  • 析吴县置苏州市(11月)
1929年 民国18年 61 2
  • 析崇明县置启东县(2月)
1930年 民国19年 61
  • 省苏州市入吴县(4月)
  • 省无锡市入无锡县(4月)
1931年 民国20年 61
1932年 民国21年 61
1933年 民国22年 61
1934年 民国23年 61
1935年 民国24年 61 1
  • 析灌云县、东海县置连云市(2月)
1936年 民国25年 61 1
1937年 民国26年 61 1
1938年 民国27年 61 1
1939年 民国28年 61 1
1940年 民国29年 61 1
1941年 民国30年 61 1
1942年 民国31年 61 1
1943年 民国32年 61 1
1944年 民国33年 61 1
1945年 民国34年 61 2
1946年 民国35年 61 2
1947年 民国36年 61 2 1
1948年 民国37年 61 2 1
1949年 民国38年 62 2

政府体制

[编辑]

省会

[编辑]

清代江苏省有二省会,分别为南京和苏州。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因南京为临时政府首都,江苏都督府迁驻吴县(今苏州市)。此后,复以江宁县(今南京市)为省会。民国16年(1927年)7月27日,南京成立特别市,为国民政府所在地,不再受江苏管辖,但江苏省会依旧寄治南京;直到民国18年(1929年)二月,江苏省会自南京移至镇江县。民国26年(1937年)抗战爆发不久,江苏省境大部分沦陷。11月,省会暂迁至江都县;12月,再迁至淮阴县;民国28年(1939年)3月,再迁至“自古昭阳好避兵”的苏北重镇兴化县;民国三十年(1941年)4月,因日军入侵,省政府迁至淮安县车桥;民国32年(1943年)10月,省政府暂迁安徽省太和县办公;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省政府暂迁安徽省阜阳县李寨办公[15]。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江苏省政府于9月迁回镇江县,民国38年(1949年)4月23日中共解放军进入镇江县,江苏省政府迁至崇明县。6月又迁至嵊泗列岛,至民国39年(1950年)5月中旬撤离来台。

省行政机构

[编辑]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江苏省建立了许多军政府。同年11月3日,上海起义。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独立,并于当日建立江苏都督府,下设参谋厅及民政等5部。次日,沪军都督府在上海成立,下设司令部、军务部、民政部等10部。同日,吴淞军政分府宝山县吴淞成立。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江苏都督府迁往南京。在此前后,多处军政分府及都督府相继建立:11月4日建立青江浦军政分府江北都督府);11月6日建立松江军政分府锡金军政分府;11月7日建立镇江都督府;11月8日建立嘉定军政分府南通军政分府;11月9日建立扬州军政分府;11月14日建立徐州军政分府;12月2日建立江宁都督府

民国元年(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1月9日,江苏都督府迁回苏州。此后废镇江都督府,置江北都督、徐州军政长,为江苏都督府的军政分府。沪军都督府改置民政等厅,并于9月并入浙江都督府的军政分府。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江苏都督府再次迁往南京。11月19日,置江苏民政长,为全省民政长官,下设民政、内务等司。12月,军民分治,省行政公署成立[16]。民国三年(1914年)5月23日,改民政长为巡按使,下设政务、财政等厅。民国5年(1916年)7月6日,改巡按使为省长。

民国16年(1927年)3月23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议决建立江苏省政务委员会,筹备建省事宜,并执行政务。25日,武汉国民政府发布任命令。4月1日,蒋中正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名义裁撤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建立江苏省临时政务委员会、临时军事委员会、临时财政委员会,并规定3个委员会的委员分别兼任上海临时政务、军事财务委员会的委员。同日,蒋中正发布任命令。4月26日,南京国民政府下令改组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取消主席制,从委员中推选5人为常务委员,下设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农工、司法、军事7厅;同时裁撤省临时政委员会、临时军事委员会、临时财政委员会。10月28日,南京国府第11次常务会议议决,将江苏省政务委员会改组为省政府委员会。11月1日,改组成江苏省政府,下设民政、财政等厅。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因日军入侵,国民政府于11月26日令改组省政府委员会。12月,日军攻陷江苏全省,江苏省政府成为地方流亡政府。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结束,江苏省政府恢复其行政管辖区域。10月26日,国民政府下令改组省政府。民国37年(1948年)9月1日,再改组省政府[17]。民国38年(1949年),因中共解放军进入苏南,江苏省政府迁往崇明、嵊泗一带。省政府的行政机构,随著民国39年(1950年)随著国军撤离嵊泗而消亡。

江南行署、徐州行署、江苏特别行政区

[编辑]

抗日战争期间,民国32年(1943年)1月28日设置江南行政公署[18](一作1939年1月1日置[19]),行署驻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附近的梅林,代行江苏省政府职权,管理长江以南地区;2月16日设置徐州行政公署[18](一作1939年3月4日置[19]),行署驻地不详,代行江苏省政府职权,管理长江以北地区;12月,又以长江以北盐城、宝应以东地方设置江苏特别行政区,直隶重庆国民政府[20]。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于9月裁撤各行署。

历任江苏省军政长官、省政府主席

[编辑]

北洋政府时期军政长官

[编辑]
姓名 就任日期 离任日期 备注
江苏省都督
程德全 1911年11月5日 1912年1月1日 武昌起义后被推为都督
庄蕴宽 1912年1月1日 1912年4月13日 代理
程德全 1912年4月13日 1913年9月3日
章梓 1913年7月17日 1913年9月3日 代理
张勋 1913年9月3日 1913年12月16日
冯国璋 1913年12月16日 1914年6月30日 署理
江苏省将军
冯国璋 1914年6月30日 1916年7月6日
江苏省督军
冯国璋 1916年7月6日 1917年8月1日
齐耀琳 1917年7月8日 1917年8月6日 代理
李纯 1917年8月6日 1920年10月12日
齐燮元 1920年10月15日 1920年12月3日 代理
1920年12月3日 1921年9月4日 署理
1921年9月4日 1924年12月11日
督办江苏军务善后事宜
韩国钧 1924年12月11日 1925年1月6日 兼署
江苏省督办
卢永祥 1925年1月16日 1925年8月3日 兼任
郑谦 1925年8月1日 1925年8月29日 兼办
杨宇霆 1925年8月29日 1925年11月25日
孙传芳 1925年11月25日 1927年3月24日

北洋政府时期民政长官

[编辑]
姓名 就任日期 离任日期 备注
江苏省民政长
应德闳 1912年11月19日 1913年9月6日
韩国钧 1913年9月9日 1914年5月23日
江苏省巡按使
韩国钧 1914年5月23日 1914年7月15日
齐耀琳 1914年7月15日 1916年7月6日
江苏省省长
齐耀琳 1916年7月6日 1920年9月18日
王瑚 1920年9月18日 1922年6月15日
韩国钧 1922年6月15日 1925年2月14日
郑谦 1925年2月14日 1925年12月1日
陈陶遗 1925年12月1日 1926年12月24日
徐鼎康 1926年12月24日 1927年3月24日

国民政府时期省政府主席

[编辑]
姓名 就任日期 离任日期 备注
江苏省政府主席
钮永建 1927年11月1日 1930年3月17日
叶楚伧 1930年3月17日 1931年12月15日
顾祝同 1931年12月15日 1933年10月3日
陈果夫 1933年10月3日 1937年11月26日
顾祝同 1937年11月26日 1939年10月13日
韩德勤 1938年5月12日 1939年10月13日 代理
1939年10月13日 1945年1月10日
王懋功 1945年1月10日 1948年9月2日
丁治磐 1948年9月2日 1950年5月21日

汪精卫政权时期江苏省负责人

[编辑]
省长
[编辑]
省政府主席
[编辑]
省长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民国24年(1935年)7月22日,土山镇恢复原名东山镇[8]
  2. ^ 傅林祥、郑宝恒 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中华民国卷》误作崑山县为“昆山县”。
  3. ^ 城厢镇于2005年8月被撤销,原辖行政区域划归众兴镇
  4. ^ 据 傅林祥、郑宝恒 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系于1927年;《民国期间区划变动大事记》作1929年8月成立无锡市政筹备处。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李长傅,《分省地志 江苏》,中华书局,民国二十五年,第5页。
  2. ^ 内政部方域司,《中华民国行政区域简表》(第11版),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六年,第9页。
  3. ^ 民国人口:研究史の整理と展望. [2012-1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5). 
  4. ^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编. 中华民国79年台闽地区户口及住宅普查报告. 台北市: 行政院户口普查处. 1992
  5. ^ 《国民政府公报》第2843号,民国36年6月5日,第5页。
  6. ^ 《国民政府公报》第78号,民国17年7月,第79页。
  7. ^ 《国民政府公报》第1400号,民国23年4月1日,第11页。
  8. ^ 《国民政府公报》第1801号,民国24年7月24日,第6页。
  9. ^ 《国民政府公报》第45号,民国17年12月17日,第8页。
  10. ^ 《国民政府公报》第452号,民国19年4月24日,第5页。
  11. ^ 11.0 11.1 《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
  12. ^ 《国民政府公报》第2964号,民国36年10月27日,第13页。
  13. ^ 《总统府公报》第241号,民国38年11月7日,第9册。
  14. ^ 《国民政府公报》第237号,民国18年8月8日,第8页。
  15. ^ [1][永久失效链接] 行政区划论坛“长白的民国系列之二——因抗日战争而被迫的驻地迁移 ”。
  16. ^ 江苏省长公署统计处:《江苏省政治年鉴》,民国13年,第2页。
  17. ^ 《中华民国史事日志》,1948,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戊子。
  18. ^ 18.0 18.1 傅林祥、郑宝恒:《中国行政区划通史 中华民国卷》,第156页。
  19. ^ 19.0 19.1 [2][永久失效链接] 行政区划论坛“国府的省辖行署”。
  20. ^ 《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603号,民国32年12月11日,第19页。

来源

[编辑]
书籍
  • 郑宝恒 著:《民国时期政区沿革》. 湖北教育出版社. ISBN 9787535126610.
  • 傅林祥、郑宝恒 著:《中国行政区划通史·中华民国卷》.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9056044.
  • 国史馆地理志编纂委员会 编:《中华民国史地理志》. 中华民国国史馆. ISBN 957-9042-02-0.
地图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前任:
清朝 江苏省
江宁布政使司
江苏布政使司
中华民国中华民国 中华民国一级行政区
江苏省

1912年-1950年
(含 汪伪国民政府江苏省
继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东大行政区
苏北行署区
苏南行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