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源縣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2年6月13日) |
羅源縣 | |
---|---|
縣 | |
羅源灣港區 | |
羅源縣的地理位置 | |
圖淺紫色部分 為福州市羅源縣範圍 | |
坐標:26°29′23″N 119°33′01″E / 26.48982°N 119.55018°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福建省福州市 |
政府駐地 | 鳳山鎮 |
面積 | |
• 總計 | 1,100.26 平方公里(424.81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255,214人 |
• 密度 | 232人/平方公里(601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182,607人 |
語言 | |
• 母語(方言) | 閩語閩東片羅源話[2]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350600 |
電話區號 | 0591 |
行政區劃代碼 | 350123 |
國內生產毛額 | ¥242.82億(2018) |
羅源縣(閩東語:羅源,平話字:Lò̤-nguòng)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屬福州市轄縣,戶籍人口約26.9萬人[3],其中畲族人口占8.1%,為福建省畲族主要聚居地之一,縣政府駐鳳山鎮。
行政區劃
[編輯]2018年,羅源縣轄鳳山、松山、鑒江、起步、中房、飛竹6個鎮及碧里、洪洋、白塔、西蘭、霍口5個鄉,其中霍口為民族鄉。全縣轄12個社區居委會、189個村委會。
地理
[編輯]地理位置
[編輯]羅源縣位於福建省東北沿海,北緯26°23′~26°39′、東經119°7′~119°54′之間。境內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南鄰連江縣,西南與福州市、閩侯縣接壤,西北連古田縣,北和寧德市交界,東隔海與霞浦東沖半島以及中華民國福建省政府管轄的馬祖列島相望。總面積1187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062.2平方公里,海域、灘涂面積124.98平方公里。[3]
地形
[編輯]羅源地處鷲峰山脈東南延伸部分,地勢自西而東,高低起伏。中部中低山地,全縣最高峰牛母山位於霍口鄉,海拔1251米;東部高丘陵多逼近海岸;東北鑒江半島與東南連江黃岐半島構成口小腹大的羅源灣,為福建六大深水港灣之一。海岸為具有濕地泥灘的回升侵蝕峽灣型高丘陵岩岸,島嶼10多個,海岸線長150.3千米(含島岸線8.9千米)。起步溪盆谷地和城關、小獲平原為主要耕作區。
氣候
[編輯]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9℃;1月平均氣溫9.6℃,7月平均氣溫28.5℃;極端最高氣溫39.5℃,極端最低氣溫-7.5℃;≥10℃積溫6957.8℃。年降水量1652毫米,無霜期280天。7~9月是颱風活動期。
物產
[編輯]西北部山區有着豐富的花崗岩、葉臘石和高嶺土資源和林茶竹果等資源。
人口
[編輯]根據(福建省)福州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顯示:羅源縣常住人口為255214人,男性占比53.09%,女性占比46.91%,年齡結構中0-14歲占比18.48%,15-59歲占比63.47%,60歲以上占比18.04%,65歲以上占比12.58%。[5]
民族
[編輯]縣內居民以漢族為主,畲族次之,還有少量的滿、壯、苗、回、藏等少數民族。
畲族
[編輯]羅源畲族占總人口8.1%,分布於全縣11個鄉(鎮)82個村,主要居住於霍口畲族鄉,使用畲語,兼通普通話以及閩東語福州話羅源腔,以雷、鍾、藍、蘭等姓為主。畲族先民於唐時入境,長期以狩獵和游耕為主。明代定居後,從事種植糧食作物,逐步發展經濟作物和畜牧副業生產。經濟作物以茶葉、油茶、青靛(俗稱青、學名馬藍)為多。畲族衣飾靠苧麻線和蠶絲紡織,因此畲族家家戶戶皆種苧麻和種桑養蠶。男女老少喜唱山歌,酷愛武術,尤以拳術為最,畲族女子着「鳳凰裝」,梳「鳳凰髮式」,獨具風格。
疍民
[編輯]疍民在中國官方的民族識別中被認為是漢族的一部分。羅源的疍民主要集中在沿海的鑒江、碧里、松山3個鄉鎮,傳統上以船為家,在羅源沿海從事捕撈業,使用語言為閩東語福州話羅源腔,陸地居民貶稱疍民為「曲蹄」。民國以前,疍民受到嚴重的歧視,許多疍民被禁止上岸。1952年以來,政府逐步對疍民進行上岸改造,大部分疍民已經上岸定居,主要聚居在鑒江海上、碧里先鋒、松山乘風三個陸上村莊。
歷史
[編輯]羅源夏商屬揚州,周屬七閩地,秦屬閩中郡,西漢為冶縣地,東漢為侯官地,晉屬溫麻地(道光《新修羅源縣誌》載:或曰羅江縣),隋屬閩縣。唐大中元年(847年),朝廷准福建觀察使之請,割連江縣北一鄉為羅源場,羅源政區始從連江分離出來。咸通二年(861年),升場為鎮,改名永貞,屬福建觀察使領轄之福州。乾寧三年(896年),以福建觀察使為威武軍節度使,永貞鎮仍屬福州。
五代後唐長興四年(933年),閩王王延鈞在福州稱帝,國號閩,改元龍啟,以福州為長樂府,升永貞鎮為縣,隸屬於長樂府。五代天福十二年(947年),長樂府被吳越國占領,永貞縣為吳越福州威武軍轄地。
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設兩浙西南路轄福建各州縣。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吳越王錢俶納土歸宋,永貞縣屬兩浙西南路福州。雍熙二年(985年),改兩浙西南路置福建路,永貞縣仍屬福州。天禧五年(1021年),為避皇太子趙禎諱,永貞縣改名永昌。乾興元年(1022年),定名羅源縣。
至宋代開始,全縣劃為3個鄉,17個裡(隅),轄38個圖。元代沿用宋制,里(隅)數增至21個。明代自洪武十四年(1381年)撤鄉改行以里轄圖制,至萬曆間(1573—1620年)裁圖級政區止,羅源縣裡圖或分或合,或裁或並,屢有變易。萬曆間以原16圖為16里。清代仍分16里,轄44鋪,372村。
民國初,行政區劃基本沿襲清制。 民國20年(1931年)始置5個區,各區設區公所,轄鄉(鎮)162個。第一區區公所駐地縣城內,轄鄉(鎮)數4個,轄地不包括縣城;第二區區公所駐地碧里鄉,轄鄉(鎮)29個;第三區區公所駐地後路鄉,轄鄉(鎮)數41個;第4區區公所駐地飛竹鄉,轄鄉(鎮)數50個;第5區區公所駐地起步鄉,轄鄉(鎮)數38個。
1934年3月,成立羅源縣蘇維埃政府。
民國24年9月,實行保甲制度,將5個區並為3個區,改區公所為區署。區以下設19個聯保辦事處,統轄166保。
民國29年,改聯保為鄉鎮。升冠桂、篤賢為縣轄鎮,其他鄉鎮仍為區署領轄。
民國30年2月,冠桂、篤賢兩鎮含並為鳳山鎮,新從連江縣劃入的巽嶼、北山與大小獲鄉合併組成獲巽鄉。全縣政區重新組合,編為2個區、1個縣轄鎮、12個鄉、114個保、1212個甲。民國32年2月增設鄉鎮,全縣有鄉鎮19個轄168保1711甲,7月,又縮編為15個鄉鎮140保1640個甲。民國34年撤銷區級建制,將護起鎮與港桂鄉合併為護林鎮,福霍鄉與西南鄉合併為福豐鄉,鄉鎮從15個減至13個。民國35年6月,再縮編為7個鄉(鎮),85個保,790個甲。民國36年上半年由790甲整編為851甲。民國38年8月14日羅源縣解放。8月28日,縣人民民主政府接管舊政權的7個鄉(鎮)公所,建置7個區人民民主政府,區名沿用原鄉(鎮)名稱,區以下仍保留原保甲制度。
民國38年9月,鳳山、鳳壽兩區合併為第一區,區政府駐地城關;洪林、河陽兩區合併為第二區,區政府駐地洪洋;鑒碧、松獲兩區合併為第三區,區政府駐地碧里;福豐區改名為第四區,區政府駐地霍口。
1950年3月,廢除保甲制度,6月,增設第五區;9月增設第6區,至此,全縣劃為6個區、64個鄉和4個街道。
1952年4月,調整行政區劃,增設第七、八兩個區,全縣分為8個區、66個鄉、4個街。同時,區人民政府改稱區公所。1954年,又增劃22個鄉。
1955年7月,第五區的飛竹鄉劃為飛竹、梧桐兩鄉;8月,撤銷第七區,所轄各鄉併入第六區;9月,第一、二、三、四、五、六、八區分別改名為起步、中房、碧里、霍口、洋柄、城關、洋頭區。
1956年1-3月,先後撤銷松山、起步、洋頭3區;設城關鎮為縣轄鎮,轄原城關區的4個街;原城關區各鄉與原起步區和松山區合併組成岐余區;原洋頭區各鄉分別歸併於中房、洋柄區。全縣劃分為5個區、1個縣轄鎮、56個鄉鎮,共轄自然村698個。
1958年5月撤區並鄉,全縣劃為城關、鑒江2個鎮和起步、洪洋、疊石、中房、深坑、松山、泥田、大獲、碧里、牛坑、白塔、鳳坂、西蘭、嶺頭、飛竹、豐余、斌溪、霍口、香嶺、西峰、東宅等21個鄉。
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全縣建立6個人民公社,98個生產大隊。
1961年5月恢復區一級建制,全縣劃為6個區,下轄1個城關鎮、37個人民公社。同年10月,城關鎮升為縣轄鎮。
1965年7月裁區並社,全縣劃分為城郊、松山、起步、洪洋、中房、西蘭、飛竹、霍口、碧里、鑒江等10個人民公社,原城關鎮建制不變。
1966年6月,城關鎮改為城鎮公社;城郊公社除劃歸松山、城鎮公社的8個大隊外,餘下15個大隊另組為白塔公社(同年11月更為「紅塔」)。至此,全縣劃為11個人民公社,185個大隊、4個街。
1979年4月,城鎮人民公社改名城關鎮。1981年7月定名鳳山鎮,紅塔人民公社復名為白塔人民公社,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更名的大隊亦同時恢復原名。
1984年9月,全縣人民公社改為鄉(鎮)建制,各生產大隊改為村,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
1986年2月,中房鄉下大洋村因建下大洋水庫需要,拆遷移民在鳳山鎮建立陳厝村。
1988年11月,起步鄉改為鎮,起步、桂林、港頭、沈厝4個村委會改稱居委會。
1992年10月,松山、中房兩鄉同時改為鎮。其中原松山鄉的渡頭、呂洞、岐後、岐頭、樹柄、南岐和原中房鄉的林家、中房、乾溪、大洋等村委改為居委會。
1994年3月,飛竹鄉改為飛竹鎮,飛竹、洋柄村委會同時改為居委會。
1998年6月10日,起步鎮潮格村拆出水口洋、坑脈里、坪石等3個自然村設立水口洋村。
2000年12月10日,鳳山鎮岐余村分設余家塘、岐陽、竹兜3個居委會。
2003年4月30日,鳳山鎮東門居委會劃東環路以東地區設東區居委會。
2004年12月17日,鳳山鎮東區居委會再劃岐陽、金鳳和閩星小區增設閩鳳社區居委會。
2015年,羅源縣轄鳳山、松山、鑒江、起步、中房、飛竹6個鎮及碧里、洪洋、白塔、西蘭、霍口5個鄉,其中霍口為民族鄉。全縣轄7個社區居委會、189個村委會。
2018年,羅源縣轄鳳山、松山、鑒江、起步、中房、飛竹6個鎮及碧里、洪洋、白塔、西蘭、霍口5個鄉,其中霍口為民族鄉。全縣轄12個社區居委會、189個村委會。[3]
與東引列嶼的關係
[編輯]羅源縣與東引列嶼於國共內戰前本無關係,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失去對於羅源縣全部區域的控制權力,1954年3月中華民國政府將仍由其控制的東湧鄉自長樂縣改劃羅源縣(在此前,東湧最早屬於霞浦縣,後改連江縣所轄,長樂縣大陸地區全面失守後東湧改劃長樂縣),並設羅源縣政府駐東湧鄉。1956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撤銷羅源縣政府,將東湧島、西湧島更名為東引島、西引島,改劃隸屬於中華民國福建省連江縣東引鄉至今。
語言
[編輯]境內漢族居民主要使用閩語福州話的羅源腔,與福州市區使用的福州話在語音上有較明顯的差異。境內畲族使用畲話,兼通福州話羅源腔。近年來在官方語言政策的干涉下,普通話使用較為普遍,相較之下,福州話在青少年中開始呈現萎縮的趨勢。
文化
[編輯]羅源屬於福州文化圈,文化習俗與福州其餘地區大體相同。民間神坻眾多,鄉村各異,影響力最廣泛的神坻是媽祖和臨水夫人。民間流行的戲劇為閩劇。
羅源縣的六神經絡骨通藥製作工藝和畲族服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交通
[編輯]公路
[編輯]瀋海高速公路福建段
鐵路
[編輯]水運
[編輯]古蹟
[編輯]羅源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處,分別為中房鎮陳太尉宮、城關聖水寺棲雲洞十八羅漢造像、中房翰林學士府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中國語言地圖集,商務印書館,2012,ISBN 978-7-100-07054-6
- ^ 3.0 3.1 3.2 走进罗源. 羅源縣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2022-10-07 [2024-04-12].
- ^ 2023年罗源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國: 福建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