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懷聖寺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懷聖寺又稱光塔寺懷聖光塔寺龍鳳寺禮拜寺等,位於中國廣州越秀區光塔路56號,始建於唐代,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清真寺,甚至是世界最早的清真寺之一。寺內懷聖塔原為教徒誦經之所,因塔位於當時的珠江邊,入夜後燈光可為船隻導航,故獲稱光塔[1]懷聖寺光塔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歷史

[編輯]
費利斯·比特於1860年拍攝的光塔
寺院內的禮拜殿
民國時期的大門及光塔,關野貞攝。

唐高祖武德年間(618年-626年),伊斯蘭教「封印先知」穆罕默德派門徒4人來華傳教,其中的賽義德·本·阿比·瓦卡斯(古譯阿布·宛葛素)於唐貞觀初年經海上絲綢之路在廣州登陸,開始在中國傳教。貞觀元年(627年),阿布·宛葛素和僑居廣州的阿拉伯穆斯林捐資修建了這座清真寺,為紀念「穆聖」,故取名「懷聖」。懷聖寺於至正三年(1343年)被焚,7年後重建。現存建築為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後的規制。1949年後,懷聖寺進行過三次較大規模的修葺,基本保持了原有建築風絡。

建築特色

[編輯]

懷聖寺坐北向南,占地面積2966平方米,整體採用中國傳統的對稱布局,在主軸線上依次建有三道門、看月樓、禮拜殿和藏經閣。禮拜殿坐西朝東,禮拜時面向聖地麥加(實際朝向約旦境內的佩特拉,並非麥加),建築的比例、色彩、裝飾均具西亞風格。

光塔

[編輯]
懷聖寺光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4-0085-3-007
認定時間1996年11月20日

光塔位於寺門西南隅的正式名稱「懷聖塔」,因教徒在誦經時常在塔頂用阿拉伯語呼喊「邦卡(呼喚之意)」,也被稱為「邦卡樓」。粵語里「邦」與「光」諧音,另外塔位於珠江邊,唐朝時入夜後塔頂懸燈來為來往的船隻導航,故人稱「光塔」或「番塔」。

此塔建於唐朝貞觀年間,具有阿拉伯風格,高36米,青磚砌築,底為圓形,表面塗有灰沙,塔身上開有長方形小孔用來採光。塔內有二螺旋形樓梯繞塔心直通塔頂。塔頂部用磚牙疊砌出線腳,原有金雞立在上面,可隨風旋轉以示風向,初被颶風吹落,1934年重修時改砌成尖頂。

現狀

[編輯]

懷聖寺對中外穆斯林開放,一般不對社會人士開放。教徒常在周五和伊斯蘭教節日前來聚禮,廣交會期間許多阿拉伯商人前來做禮拜。但其實懷聖寺的門衛和禮品商店的本地穆斯林並不反對非穆斯林入內參觀,主要是負責管理此寺的穆斯林家庭不允許隨意遊覽。開放參觀時間為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5點,週五不開放,入內不能穿著短裙或短褲。

懷聖寺同時也是廣州市伊斯蘭教協會所在。

英文名稱

[編輯]

懷聖寺的英文名稱在1949年前使用「Lighthouse Mosque」(即「光塔清真寺」),現時已被部分政府部門直接用漢語拼音Huaisheng Mosque」替代。

圖集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海外貿易樞紐—唐代與清代的廣州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國歷史科:實地考察資源套——從廣州古蹟出發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
  2.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 1996-11-20 [2020-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6) (簡體中文). (三)古建築 (共110處) 編號:85 分類號:7  名稱:懷聖寺光塔 時代:唐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