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 Алтай тил
- العربية
- مصرى
- Asturianu
- Azərbaycanca
- تۆرکجه
- Башҡортса
- Беларуская
- Български
- বাংলা
- Bosanski
- Català
- کوردی
- Čeština
- Dansk
- Deutsch
- Ελληνικά
- English
- Esperanto
- Español
- Eesti
- Euskara
- فارسی
- Suomi
- Français
- Galego
- עברית
- हिन्दी
- Hrvatski
- Magyar
- Հայերեն
- Bahasa Indonesia
- Ido
- Íslenska
- Italiano
- 日本語
- ქართული
- Қазақша
- 한국어
- Latina
- Lietuvių
- Latviešu
- മലയാളം
- मराठी
- Bahasa Melayu
- مازِرونی
- Plattdüütsch
- Nederlands
- Norsk bokmål
- Occitan
- Polski
- پنجابی
- Português
- Română
- Русский
- Sicilianu
- Srpskohrvatski / 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
- Simple English
- Slovenčina
- Slovenščina
- Српски / srpski
- Svenska
- Kiswahili
- தமிழ்
- తెలుగు
- Türkçe
- Татарча / tatarça
- Тыва дыл
- Українська
- اردو
- Tiếng Việt
- 吴语
- Yorùbá
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Elizabeth Blackburn | |
---|---|
出生 | (1948-11-26) 1948年11月26日(75岁) 澳大利亚霍巴特 |
居住地 | 美国旧金山 |
国籍 | 澳大利亚/ 美国 |
母校 | 墨尔本大学(学士及硕士) 剑桥大学(博士) |
知名于 | 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 |
奖项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9年) |
科学生涯 | |
研究领域 | 生物学 |
机构 | 耶鲁大学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 索尔克研究所 |
博士导师 | 弗雷德里克·桑格 |
博士生 | 卡罗尔·格雷德 |
伊丽莎白·海伦·布莱克本,FRS(英语: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1948年11月26日—),分子生物学家,生于澳大利亚、现居美国,拥有澳、美两国国籍[1],现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教授。她是端粒和端粒酶研究领域的先驱,并因在该领域的贡献而与格雷德和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
学习经历
[编辑]布莱克本出生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父亲哈罗德和母亲马西娅均为医学从业人员。布莱克本7岁到9岁间在朗塞斯顿上学。后来,由于家庭搬迁到墨尔本,她便在那里完成了中学教育。中学毕业后,她获得奖学金进入墨尔本大学学习,于1970年和1972年先后取得生物化学的学士和硕士学位;1975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1975年至1977年,她在美国耶鲁大学从事分子与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博士后研究。1978年上半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继续从事博士后研究。[1][3]
工作经历
[编辑]1978年7月,布莱克本进入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学系,担任助理教授,1983年升任副教授,1986年起担任教授。1990年,她转投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并于1993年至1999年间任该系主任。目前,她是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系的“莫里斯·赫茨斯坦生物学与生理学教授”(Morris Herzstein Professor of Biology and Physiology),同时也在索尔克研究所兼任客座研究员。[1][3]
在研究中,布莱克本与杰克·绍斯塔克发现,端粒中一段独特的DNA序列保护染色体免于退化;而布莱克本又与她指导的博士生卡罗尔·格雷德鉴别出了参与端粒DNA复制的一种逆转录酶——端粒酶。他们发现,端粒变短则细胞衰老,而端粒酶的活性能够维持端粒的长度。这些研究成果对癌症及其他疾病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4]
2002年至2004年间,布莱克本曾担任美国总统生物伦理委员会(The President's Council on Bioethics)委员。[5]有观点认为造成她离职的原因是她公开批评布什政府对干细胞研究的限制政策。约有170名研究人员在一封给布什总统的公开信上签名,声援布莱克本。[6][7]
荣誉与奖励
[编辑]- 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91
- 当选英国皇家学会院士,1992
- 成为美国微生物学会会士,1993
-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93
- 出任美国细胞生物学会主席,1998
- 成为美国科学促进会成员,2000[3]
- 《时代》杂志将布莱克本列为2007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7][8]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09年,由于“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布莱克本与格雷德和绍斯塔克一起获得[2]。
- 澳大利亚勋章(澳大利亚日荣誉,2010年),卓越的科学服务,作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的领导者,特别是通过发现端粒酶及其在癌症发病和细胞老化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捐助作为生物伦理学的国际顾问[9]。
- 新南威尔士皇家学会会员 (FRSN) (2010)[10]
- 加利福尼亚州名人堂(英语:California Hall of Fame) (2011)
- 美国化学家协会金牌(英语: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sts Gold Medal)(2012)[11]
- 英国皇家学会的皇家奖章 (2015).[12]
参考文献
[编辑]- ^ 1.0 1.1 1.2 CURRICULUM VITAE for ELIZABETH HELEN BLACKBURN, PH. D. (PDF).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布莱克本实验室. 2009年5月12日 [2009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年10月14日) (英语).
- ^ 2.0 2.1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9. 诺贝尔基金会. [2009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12日) (英语).
- ^ 3.0 3.1 3.2 Dr. Elizabeth Blackburn.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布莱克本实验室. [2009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3月22日) (英语).
- ^ Leuty, Ron. UCSF's Elizabeth Blackburn wins Nobel Prize. San Francisco Business Times. 2009年10月5日 [2009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10月10日) (英语).
- ^ Elizabeth Blackburn, Ph.D.: Council Member. The President's Council on Bioethics. [2009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年6月13日) (英语).
- ^ Scientists rally around stem cell advocate fired by Bush. 今日美国. 2004年3月19日 [2009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6月28日) (英语).
- ^ 7.0 7.1 Brady, Catherine. Elizabeth Blackburn and the Story of Telomeres: Deciphering the Ends of DNA. MIT Press. 2007年11月. ISBN 978-0-262-02622-2 (英语).
- ^ Park, Alice. Elizabeth Blackburn. TIME. 2007年 [2009年10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5月27日) (英语).
- ^ It's an Honour. Itsanhonour.gov.au. 26 January 2010 [2011-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9-15).
- ^ Fellows of RSNSW. RSNSW. [25 June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 ^ American Institute of Chemists Gold Medal. Science History Institute. March 22, 2018 [2018-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 ^ Royal Medal. Royal Society. [20 July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14).
外部链接
[编辑]- (英文)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布莱克本实验室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01年-1925年 | |
---|---|
1926年-1950年 | 1926年:菲比格 / 1927年:瓦格纳-尧雷格 / 1928年:尼科勒 / 1929年:艾克曼、霍普金斯 / 1930年:兰德施泰纳 / 1931年:瓦尔堡 / 1932年:谢灵顿、阿德里安 / 1933年:摩尔根 / 1934年:惠普尔、迈诺特、莫菲 / 1935年:斯佩曼 / 1936年:戴尔、勒维 / 1937年:圣捷尔吉 / 1938年:海门斯 / 1939年:多马克 / 1943年:达姆、多伊西 / 1944年:厄尔兰格、加塞 / 1945年:弗莱明、柴恩、弗洛里 / 1946年:马勒 / 1947年:科里、G·科里、奥赛 / 1948年:穆勒 / 1949年:赫斯、莫尼斯 / 1950年:肯德尔、赖希施泰因、亨奇 |
1951年-1975年 | 1951年:泰累尔 / 1952年:瓦克斯曼 / 1953年:克雷布斯、李普曼 / 1954年:恩德斯、韦勒、罗宾斯 / 1955年:特奥雷尔 / 1956年:考南德、福斯曼、理查兹 / 1957年:博韦 / 1958年:比德尔、塔特姆、莱德伯格 / 1959年:奥乔亚、科恩伯格 / 1960年:伯内特、梅达沃 / 1961年:贝凯希 / 1962年:克里克、沃森、威尔金斯 / 1963年:埃克尔斯、霍奇金、赫胥黎 / 1964年:布洛赫、吕嫩 / 1965年:贾克柏、利沃夫、莫诺 / 1966年:劳斯、哈金斯 / 1967年:格拉尼特、哈特兰、沃尔德 / 1968年:霍利、科拉纳、尼伦伯格 / 1969年:德尔布吕克、赫希、卢瑞亚 / 1970年:卡茨、奥伊勒、阿克塞尔罗德 / 1971年:萨瑟兰 / 1972年:埃德尔曼、波特 / 1973年:弗里希、洛伦兹、廷贝亨 / 1974年:克劳德、迪夫、帕拉德 / 1975年:巴尔的摩、杜尔贝科、特明 |
1976年-2000年 | 1976年:布隆伯格、盖杜谢克 / 1977年:吉耶曼、沙利、耶洛 / 1978年:亚伯、内森斯、史密斯 / 1979年:科马克、豪斯费尔德 / 1980年:贝纳塞拉夫、多塞、斯内尔 / 1981年:斯佩里、休伯尔、威泽尔 / 1982年:伯格斯特龙、萨米尔松、范恩 / 1983年:麦克林托克 / 1984年:杰尼、克勒、米尔斯坦 / 1985年:布朗、戈尔茨坦 / 1986年:科恩、列维-蒙塔尔奇尼 / 1987年:利根川进 / 1988年:布拉克、埃利恩、希钦斯 / 1989年:毕晓普、瓦慕斯 / 1990年:默里、托马斯 / 1991年:内尔、萨克曼 / 1992年:费希尔、克雷布斯 / 1993年:罗伯茨、夏普 / 1994年:吉尔曼、罗德贝尔 / 1995年:路易斯、纽斯林-沃尔哈德、威斯乔斯 / 1996年:杜赫提、辛克纳吉 / 1997年:布鲁希纳 / 1998年:佛契哥特、伊格纳罗、慕拉德 / 1999年:布洛伯尔 / 2000年:卡尔森、格林加德、坎德尔 |
2001年-至今 | 2001年:哈特韦尔、亨特、纳斯 / 2002年:布伦纳、霍维茨、苏尔斯顿 / 2003年:劳特伯、曼斯菲尔德 / 2004年:阿克塞尔、巴克 / 2005年:马歇尔、沃伦 / 2006年:法厄、梅洛 / 2007年:卡佩奇、埃文斯、史密西斯 / 2008年:豪森、巴尔-西诺西、蒙塔尼耶 / 2009年:布莱克本、格雷德、绍斯塔克 / 2010年:爱德华兹 / 2011年:博伊特勒、奥夫曼、斯坦曼 / 2012年:格登、山中伸弥 / 2013年:罗思曼、谢克曼、聚德霍夫 / 2014年:奥基夫、莫泽夫人、莫泽 / 2015年:坎贝尔、大村智、屠呦呦 / 2016年:大隅良典 / 2017年:霍尔、罗斯巴什、扬 / 2018年:艾利森、本庶佑 / 2019年:凯林、拉特克利夫、塞门扎 / 2020年:奥尔特、霍顿、赖斯 / 2021年:朱利叶斯、帕塔普蒂安 / 2022年:佩博 / 2023年:考里科、韦斯曼 / 2024年:安布罗斯、鲁夫昆 |
注:年份不一定是实际获奖时间,1914年、1922年、1926年、1938年、1943年的奖项都延后一年颁发。 |
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 |
---|---|
格鲁伯遗传学奖获得者 |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获得者 | |||||||||||||||||||||
---|---|---|---|---|---|---|---|---|---|---|---|---|---|---|---|---|---|---|---|---|---|
1950年代 |
| ||||||||||||||||||||
1960年代 |
| ||||||||||||||||||||
1970年代 |
| ||||||||||||||||||||
198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获得者 | |
---|---|
1960年代 |
|
1970年代 | |
1980年代 |
|
1990年代 | |
2000年代 | |
2010年代 | |
2020年代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1990年代 |
| ||||||||||||||||||||
---|---|---|---|---|---|---|---|---|---|---|---|---|---|---|---|---|---|---|---|---|---|
2000年代 |
| ||||||||||||||||||||
2010年代 |
| ||||||||||||||||||||
2020年代 |
| ||||||||||||||||||||
- CS1英语来源 (en)
- 含有hCards的条目
- 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
- 含有英语的条目
- 维基共享资源分类链接使用了维基数据上的匹配项
- 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WorldCat实体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BNFda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ANTI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J9U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ibri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L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LWA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Portuga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OR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copu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Trov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NAR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
- 有过多高开销解析器函数调用的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