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豬
疣豬 |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目: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科: | 豬科 Suidae |
屬: | 疣豬屬 Phacochoerus |
種: | 疣豬 P. africanus
|
二名法 | |
Phacochoerus africanus Pallas,1766
| |
主要散布地 其餘散布地 |
疣豬(學名:Phacochoerus africanus),屬偶蹄目豬科疣豬屬,主要分布於非洲,熱帶雨林和北非沙漠以外之地。
居住環境
[編輯]為世界上少數能夠在只有些許水的環境下,依舊能夠存活的動物。能在超過常溫許多的高溫下存活。
特徵
[編輯]疣豬的特徵是嘴裡突出的兩對獠牙,向上彎曲。較短的下面一對,每次張閉口時都會與上面的一對磨擦,變得非常鋒利。上面的犬齒可長至25.5厘米,橫截面呈橢圓形,約4.5厘米深,2.5厘米寬。
非洲疣豬的頭部較大,有一道鬃毛從脊柱延伸到背部中間。身體覆蓋著稀疏的毛髮,通常為黑色或棕色。尾巴長而末端有一簇毛。非洲疣豬沒有皮下脂肪,皮毛稀疏,使它們容易受到極端環境溫度的影響。[2]
疣豬頭體長在0.9–1.5米之間,肩高在63.5–85厘米之間。雌性重量為45–75公斤,雄性重量為60–150公斤。[2]
成年疣豬體色會有些許不同。除了背部長著一道灰色鬃毛及兩頰外,身上的毛都很稀疏。頭約占身體的三分之一,且有兩對疣及獠牙,約15~25吋長。體重約75-100公斤。壽命約15年。懷孕期約175天。
雌雄辨別
[編輯]公的比母的體型略大,獠牙比母的長,最大的區別是公的有兩對疣(在挖土取食時,有助於保護眼睛),而母的只有一對疣,沒有嘴附近的那一對。
習性
[編輯]日間覓食,洗泥巴澡,會像犀牛那樣渾身塗滿泥巴,用以消暑、降溫和消滅身上寄生蟲。在懷孕期間,母疣豬會趕走身邊的小疣豬,將自己隔離起來。
群居動物,牠們經常會組成一個小型家庭團隊,主要是由母疣豬和小疣豬組成。公疣豬自己生活,只有在交配期間才會加入群體。在爭奪母疣豬的儀式中,公疣豬之間的搏鬥非常兇殘和血腥,用獠牙直接進攻,頭與頭撞擊。
食物
[編輯]亞種
[編輯]- 指名亞種(P. a. africanus)
- 厄利垂亞疣豬(Phacochoerus africanus aeliani)
- 馬塞疣豬(Phacochoerus africanus massaicus)
- 南非疣豬(Phacochoerus africanus sundevallii)
保護狀況
[編輯]截至1999年,非洲南部地區的非洲疣豬數量估計約為25萬頭。[3]在受保護的地區,典型的密度範圍在1至10平方公里之間,但在肯亞納庫魯國家公園的短草地上發現了77平方公里的地方密度。[4]該物種容易受到乾旱和狩獵(特別是用犬狩獵)的影響,這可能導致局部滅絕。非洲疣豬分布在其廣泛分布範圍內的許多受保護區。[5]
其餘相關
[編輯]相關條目
[編輯]圖片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Cumming, D.H.M. Phacochoerus africa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08. [2009年2月10日].
- ^ 2.0 2.1 Common Warthog Phacochoerus africanus (PDF). Denver Zoo. [2012-07-3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2-05-15) (美國英語).
- ^ Mather, A.S.; Chapman, K. The land resource: biodiversity, protected areas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Routledge. 2018-10-08: 118–135 [2024-06-07]. ISBN 978-1-315-844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7).
- ^ Phacochoerus aethiopicus. CABI Compendium. 2022-01-07 [2024-06-07] (英語).
- ^ de Jong, Y.A.; Cumming, D.; d'Huart, J.; Butynski, T. Phacochoerus african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7: e.T41768A109669842 [errata version of 2016 assessment] [2022-04-18]. doi:10.2305/IUCN.UK.2016-2.RLTS.T41768A44140445.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