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强迫症: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WSOTK #MedicalTranslationTastforce 台灣知識種子計畫成果 內容擴充
整合條目:詳見醫學翻譯計畫 https://meta.wikimedia.org/wiki/Wikimedia_Taiwan/Wiki_Seed_Of_Taiwan_Knowledge/Meetup04
第19行: 第19行:


<!-- 定義與症狀 -->
<!-- 定義與症狀 -->
'''強迫症'''({{lang-en|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又譯'''強迫性疾患'''、'''強迫性障礙'''、'''強迫性病症'''[註1]、'''强迫性神经症''',亦譯'''沉溺''',是一種[[精神病|精神上的失調]],患者會感到需要不斷反覆地檢查某些事,並且在患者的思緒中,會{{link-en|持續地重複浮現某種想法|闖入型意念}},或是感到需要[[強迫行為|一再地執行某些日常行為]]。患者會無法控制他們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常見的重複行為包含{{link-en|洗手|hand washing}}、計算東西、檢查門是否上鎖,有些患者可能會對丟棄物品有障礙。這些重複行為嚴重的程度,有時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比如患者每天會花一小時以上的時間去執行這些行為[2]。大部分的成人患者能察覺他們的行為並不合理[1],強迫症的狀況和[[抽動障礙|抽搐]]、[[焦慮症|焦慮]]等失調有關,甚至會導致[[自殺]]風險提升[3][2]
'''強迫症'''({{lang-en|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又譯'''強迫性疾患'''、'''強迫性障礙'''、'''強迫性病症'''[註1]、'''强迫性神经症''',亦譯'''沉溺''',是一種[[精神病|精神上的失調]],患者會感到需要不斷反覆地檢查某些事,並且在患者的思緒中,會{{link-en|持續地重複浮現某種想法|闖入型意念}},或是感到需要[[強迫行為|一再地執行某些日常行為]]。患者會無法控制他們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常見的重複行為包含{{link-en|洗手|hand washing}}、計算東西、檢查門是否上鎖,有些患者可能會對丟棄物品有障礙。這些重複行為嚴重的程度,有時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比如患者每天會花一小時以上的時間去執行這些行為<ref name="DSM5">{{cite book|title =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DSM-5|date = 2013|publisher =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location = Washington|isbn = 9780890425558|pages = 237-242|edition = 5}}</ref>。大部分的成人患者能察覺他們的行為並不合理<ref name="NIH2015">{{cite web|title = What is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url = http://www.nimh.nih.gov/health/topics/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index.shtml|accessdate = 27 May 2015}}</ref>,強迫症的狀況和[[抽動障礙|抽搐]]、[[焦慮症|焦慮]]等失調有關,甚至會導致[[自殺]]風險提升<ref name="DSM5" /><ref>{{cite journal|last1 = Angelakis|first1 = I|last2 = Gooding|first2 = P|last3 = Tarrier|first3 = N|last4 = Panagioti|first4 = M|title = Suicidality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ournal =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date = 2015-03-25|volume = 39|pages = 1-15|pmid = 25875222}}</ref>


<!-- 病因及診斷 -->
<!-- 病因及診斷 -->
強迫症的起因尚未知曉[1]。由於[[雙胞胎|同卵雙胞胎]]比起非同卵雙胞胎更容易罹患強迫症,因此部分原因可能是[[遺傳學|遺傳因子]]所導致。強迫症的風險因子包含[[虐待兒童|兒童時期遭到羞辱]],或是特定事件造成的{{link-en|壓力|Stress (psychological)|壓力 (心理學)}}。部分病例曾記載患者在[[感染|罹患某種傳染病]]後,才出現強迫症的行為。診斷的原則以症狀為基礎,並需要排除其它和藥物相關的成因[2],分數量表例如{{link-en|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可以用來評估強迫症的嚴重程度[4]。其他會產生類似症狀的疾病包含:焦慮、[[重性抑郁障碍|重鬱症]]、[[进食障碍|飲食失調]](例如厭食或暴食)、抽搐以及[[強迫型人格障礙]][2]
強迫症的起因尚未知曉<ref name="NIH2015" />。由於[[雙胞胎|同卵雙胞胎]]比起非同卵雙胞胎更容易罹患強迫症,因此部分原因可能是[[遺傳學|遺傳因子]]所導致。強迫症的風險因子包含[[虐待兒童|兒童時期遭到羞辱]],或是特定事件造成的{{link-en|壓力|Stress (psychological)|壓力 (心理學)}}。部分病例曾記載患者在[[感染|罹患某種傳染病]]後,才出現強迫症的行為。診斷的原則以症狀為基礎,並需要排除其它和藥物相關的成因<ref name="DSM5" />,分數量表例如{{link-en|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可以用來評估強迫症的嚴重程度<ref name="Fenske_2009">{{cite journal |author = Fenske JN, Schwenk TL|title =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ournal = Am Fam Physician|volume = 80|issue = 3|pages = 239–45|date = August 2009|pmid = 19621834|doi = |url = http://www.aafp.org/afp/2009/0801/p239.html}}</ref>。其他會產生類似症狀的疾病包含:焦慮、[[重性抑郁障碍|重鬱症]]、[[进食障碍|飲食失調]](例如厭食或暴食)、抽搐以及[[強迫型人格障礙]]<ref name="DSM5" />


<!-- 治療及預後-->
<!-- 治療及預後-->
強迫症的治療包括行為治療,以及搭配選擇性的({{link-en|血清素抑制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s)|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行為治療包括試圖將患者暴露在引起強迫行為的環境下,但同時也試圖抑制重複行為的發生[5]。部分對於{{lang|en|SSRI}}有治療耐受性的患者,加上像是[[喹硫平|Quetiapine]]等{{link-en|非典型抗精神病的藥物|Atypical_antipsychotic}},或許對治療會有所幫助,但同時也提升了副作用的風險[6]。如果未接受治療,強迫症的症狀往往會持續數十年[2]
強迫症的治療包括行為治療,以及搭配選擇性的({{link-en|血清素抑制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s)|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行為治療包括試圖將患者暴露在引起強迫行為的環境下,但同時也試圖抑制重複行為的發生<ref name="NEJM2014">{{cite journal |author = Grant JE|title = Clinical practice: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ournal =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volume = 371|issue = 7|pages = 646–53|date = 14 August 2014|pmid = 25119610|doi = 10.1056/NEJMcp1402176}}</ref>。部分對於{{lang|en|SSRI}}有治療耐受性的患者,加上像是[[喹硫平|Quetiapine]]等{{link-en|非典型抗精神病的藥物|Atypical_antipsychotic}},或許對治療會有所幫助,但同時也提升了副作用的風險<ref name="Dec2010">{{cite journal |author = Decloedt EH, Stein DJ|title = Current trends in drug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ournal =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volume = 6|issue = |pages = 233–42|year = 2010|pmid = 20520787|pmc = 2877605|doi = 10.2147/NDT.S3149}}</ref>。如果未接受治療,強迫症的症狀往往會持續數十年<ref name="DSM5" />


<!-- 流行病學及社會文化-->
<!-- 流行病學及社會文化-->
據估計,約有近2.3%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會被強迫症所困擾[7]。每一年大約都有將近1.2%的人有強迫症的症狀,且並無特定地緣關係[2]。一般來說,只有相當少的案例是在35歲以後發病,半數以上的患者,大都在20歲以前就出現症狀[1][2]。強迫症並沒有性別差異[1]。英文中{{lang|en|obsessive–compulsive}},往往用在形容那些過度一絲不苟、[[完美主義]]、專心一致或是自戀的人[8]。強迫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精神問題中的第四位,其病發率跟[[哮喘]]及[[糖尿病]]同樣普遍<ref>{{cite book|last=Hollander|first=Eric |coauthors=Dan J. Stein|title=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publisher=nforma Health Care|year=1997|page=1|chapter=Diagnosis and assessment|isbn=0203215214}}</ref>。在[[美國]],每50個人就有一人可能是強迫症患者<ref>{{cite book|last=Null|first=Gary |title=Get Healthy Now|publisher=Seven Stories Press|year=2006|pages=269|chapter=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isbn=1583220429}}</ref>。
據估計,約有近2.3%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會被強迫症所困擾<ref name="Good2014">{{cite journal|last1 = Goodman|first1 = WK|last2 = Grice|first2 = DE|last3 = Lapidus|first3 = KA|last4 = Coffey|first4 = BJ|title =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journal =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date = September 2014|volume = 37|issue = 3|pages = 257-67|pmid = 25150561}}</ref>。每一年大約都有將近1.2%的人有強迫症的症狀,且並無特定地緣關係<ref name="DSM5" />。一般來說,只有相當少的案例是在35歲以後發病,半數以上的患者,大都在20歲以前就出現症狀<ref name="NIH2015" /><ref name="DSM5" />。強迫症並沒有性別差異<ref name="NIH2015" />。英文中{{lang|en|obsessive–compulsive}},往往用在形容那些過度一絲不苟、[[完美主義]]、專心一致或是自戀的人<ref>{{cite book|last1 = Bynum|first1 = W.F.|last2 = Porter|first2 = Roy|last3 = Shepherd|first3 = Michael|title = The anatomy of madness :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iatry|date = 1985|publisher = Routledge|location = London|isbn = 9780415323826|pages = 166-187|chapter = Obsessional Disorders: A Conceptual History. Terminological and Classificatory Issues.}}</ref>。強迫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精神問題中的第四位,其病發率跟[[哮喘]]及[[糖尿病]]同樣普遍<ref>{{cite book|last=Hollander|first=Eric |coauthors=Dan J. Stein|title=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publisher=nforma Health Care|year=1997|page=1|chapter=Diagnosis and assessment|isbn=0203215214}}</ref>。在[[美國]],每50個人就有一人可能是強迫症患者<ref>{{cite book|last=Null|first=Gary |title=Get Healthy Now|publisher=Seven Stories Press|year=2006|pages=269|chapter=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isbn=1583220429}}</ref>。


== 病徵 ==
== 病徵 ==

2015年6月15日 (一) 01:48的版本

強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症状強迫行為执念[*]焦慮闖入型意念[*]
类型焦虑障碍衝動控制障礙遗传性神经系统疾病[*]遺傳性疾病疾病
治療心理治療暴露-反應阻斷療法[*]医疗药物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精神医学、​心理學
ICD-116B20
ICD-10F42
ICD-9-CM300.3
OMIM[1]
DiseasesDB33766
MedlinePlus000929
eMedicinearticle/287681
MeSHD009771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強迫症(英語: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又譯強迫性疾患強迫性障礙強迫性病症[註1]、强迫性神经症,亦譯沉溺,是一種精神上的失調,患者會感到需要不斷反覆地檢查某些事,並且在患者的思緒中,會持續地重複浮現某種想法英语闖入型意念,或是感到需要一再地執行某些日常行為。患者會無法控制他們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常見的重複行為包含洗手、計算東西、檢查門是否上鎖,有些患者可能會對丟棄物品有障礙。這些重複行為嚴重的程度,有時會對患者的日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比如患者每天會花一小時以上的時間去執行這些行為[1]。大部分的成人患者能察覺他們的行為並不合理[2],強迫症的狀況和抽搐焦慮等失調有關,甚至會導致自殺風險提升[1][3]

強迫症的起因尚未知曉[2]。由於同卵雙胞胎比起非同卵雙胞胎更容易罹患強迫症,因此部分原因可能是遺傳因子所導致。強迫症的風險因子包含兒童時期遭到羞辱,或是特定事件造成的壓力 (心理學)。部分病例曾記載患者在罹患某種傳染病後,才出現強迫症的行為。診斷的原則以症狀為基礎,並需要排除其它和藥物相關的成因[1],分數量表例如耶魯-布朗強迫症量表英语Yale–Brown Obsessive Compulsive Scale可以用來評估強迫症的嚴重程度[4]。其他會產生類似症狀的疾病包含:焦慮、重鬱症飲食失調(例如厭食或暴食)、抽搐以及強迫型人格障礙[1]

強迫症的治療包括行為治療,以及搭配選擇性的(血清素抑制劑 (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 SSRIs)英语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行為治療包括試圖將患者暴露在引起強迫行為的環境下,但同時也試圖抑制重複行為的發生[5]。部分對於SSRI有治療耐受性的患者,加上像是Quetiapine非典型抗精神病的藥物英语Atypical_antipsychotic,或許對治療會有所幫助,但同時也提升了副作用的風險[6]。如果未接受治療,強迫症的症狀往往會持續數十年[1]

據估計,約有近2.3%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刻會被強迫症所困擾[7]。每一年大約都有將近1.2%的人有強迫症的症狀,且並無特定地緣關係[1]。一般來說,只有相當少的案例是在35歲以後發病,半數以上的患者,大都在20歲以前就出現症狀[2][1]。強迫症並沒有性別差異[2]。英文中obsessive–compulsive,往往用在形容那些過度一絲不苟、完美主義、專心一致或是自戀的人[8]。強迫症是世界上最常見精神問題中的第四位,其病發率跟哮喘糖尿病同樣普遍[9]。在美國,每50個人就有一人可能是強迫症患者[10]

病徵

強迫症患者典型的症狀是強迫行為,例如不斷地洗手、收藏東西、反覆檢查門鎖、計數及祈禱等。患者也可能會出现强迫观念(例如强迫性回忆、强迫性怀疑、强迫性联想、强迫性穷思竭虑等),或强迫行为与强迫观念同时出现。患者的自我内省能力完好,患者可以很理性的感觉到这种强迫行为及强迫观念是没有必要的,但又不能用自己的意志加以克服,有时还有可能发生自我反强迫。患者的求医欲望迫切。这是一种很典型的自我内心衝突症状,由于这种强迫行为以及强迫观念的存在,有时会使患者情感出现明显的焦虑。强迫症包括强迫性行为和强迫性思维,患者明明知道这些想法毫无意义,却控制不了为此感到痛苦的情绪体验。绝大多数强迫症患者都有完整的自知力,知道自己患有某方面的障碍,这与精神性症状有根本的区别。

病因

病因目前尚未明確。但从人格结构上来分析,强迫症是超我本我的过分压制而造成的紊乱和‘分裂’。此观点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强迫的症状。

  1. 患者有超強的聯想和想像力。過去有多個調查發現患者擁有高智商的比例高於正常人,或許因為病人的複雜思考模式正是導致發病的其中一個必要條件。
  2. 長期沒有安全感,對某些方面的擔憂持續存在。強迫症患者過度關注某些方面,而在其他方面的關注度降低。這與長期緊張的家庭社會關係有一定關係。
  3. 對現實的感知能力下降,記憶力退化,對自己已做過的同一件事印象不深,有的甚至是遺忘。導致再次想到某件事時還和當初一樣要重新來一遍,造成形成強迫的外在表現。

但和神經傳導物質血清素多巴胺不平衡有關,生理心理狀況,遺傳、環境因素都可能致病。

有人認為,開始是由於自身的性格,在某一件事情的刺激下,為了克服某種焦慮,反覆出現過多或重複的強迫觀念及強迫行為,導致中樞神經興奮和抑制失調。從而強化並導致了這種習慣的形成,導致了強迫症的形成。一個說法認為:肛門滯留人格可能是強迫症的一種輕微表徵。

病發率

每50個人之中,約有一個在一生中某些時候會患上強迫症。但男女的病發率相等。平均发病年龄为17周岁,但是女性较晚于男性。據統計,在英國便有一百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強迫症。著名的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和足球員贝克汉姆亦是強迫症的患者。

临床分类

症状多种多样,既可为某一症状单独出现,也可为数种症状同时存在。在一段时间内症状内容可相对的固定,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内容可不断改变。

强迫观念

即某种联想、观念、回忆或者疑虑等顽固地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1. 强迫联想:反复联想一系列不幸事件会发生,虽明知不可能,却不能克制,并激起情绪紧张和恐惧。如想象打开抽屉,可抽屉却突然不可控制的自己关上了。
  2. 强迫回忆:反复回忆曾经的无关紧要或者曾经特别伤心的的事,虽明知无任何意义或无需再纠缠,却总不能克制,非反复回忆不可。
  3. 强迫疑虑:对自己的行动是否正确,产生不必要的疑虑,要反复核实。如出门后疑虑门窗是否确实关好,反复数次回去检查。不然则感焦虑不安。
  4. 強迫性懷疑:例如,走路時一直強烈懷疑是否有自身的物品掉到地上,或者是懷疑自己此時此刻是否有漏尿、糞便是否有在褲子上等等。
  5. 强迫性穷思竭虑:对自然现象或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反复思考,明知毫无意义,却不能克制,如反复思考:“房子为什么朝南而不朝北。”
  6. 强迫对立思维:两种对立的词句或概念反复在脑中相继出现,而感到苦恼和紧张,如想到“拥护”,立即出现“反对”;说到“好人”时即想到“坏蛋”等。

强迫行为

  1. 反复动作:如反复多次洗手或洗物件,摆脱不了“感到髒”,虽然可能明知已洗干净。
  2. 反复检查:通常与强迫疑虑同时出现。患者对明知已做好的事情不放心,反复检查,如反复检查已锁好的门窗,反复核对已經写好的账单、信件或文稿等。
  3. 强迫计数:不可控制地数台阶、电线杆或其他物件,做一定次数的某个动作,否则感到不安若漏掉了要重新数起。
  4. 强迫仪式动作:在进行某活动之前,先要做一套有一定程序的动作,如睡前要一定程序脱衣鞋并按固定的规律放置,否则感到不安,而重新穿好衣、鞋、再按程序脱。
  5. 强迫标准:如一定要让一个数值保持为标准(如5或10的倍数)、使用计算机做某事时(如打字)鼠标光标一定要放在特定的位置。

强迫意向

在某种场合下,患者出现一种明知与当时情况相违背的念头,却不能控制这种意向的出现,十分苦恼。如母亲抱小孩走到河边时,突然产生将小孩扔到河里去的想法,虽未发生相应的行动,但患者却十分紧张、恐惧。
又名強迫衝動,是一種強有力的內在驅使,是一種會通過行動將想法付諸實施的衝動感。這類衝動常常是傷害性的,如殺妻滅子,搗毀物品,跳躍飛駛的汽車,或產生十分不和時宜的衝動,如在大庭廣眾之下脫掉自己的褲子之類,此時常伴有強烈的恐懼和不安。強迫意向的原因,與具體的事實相聯繫理論上講,與人的心理結構方式有關係,在別人正向思維的時候,有強迫意向的人呈現的是反向的思維.而當覺察到自己的反向意識時,會強化那種強迫意識。多訓練正向思維,有助於緩解強迫意向.
所謂強迫意向和行為,是指病人常為某種與正常相反的意向所糾纏。例如,走到河邊或井邊,老想往下跳,但又害怕真的會跳下去。有的患者有強迫行為,如離家后反覆回來檢查門窗是否關好或鎖好,或書寫后反覆檢查是否寫錯字。有的患者常懷疑自己的手或衣服被玷污了,雖然反覆洗了幾次,仍不放心。有的患者每當見到電線杆、台階、柱子等,便不由自主地依次點數,明知毫無必要,但不數他就會感到心情不安甚至漏掉了又得從頭數起。有的患者常重複某種動作,以解除內心的不安。

强迫情绪(obsessive emotion)

具体表现主要是强迫性恐惧。这种恐惧是对自己的情绪会失去控制的恐惧,如害怕自己会发疯,会做出违反法律或社会规范甚至伤天害理的事,而不是像恐慌症患者那样对特殊物体、处境等的恐惧。
又称"恐怖症",是对某些事物或环境所产生的一种不必要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恐怖情绪。如怕上高楼、怕细菌,怕灰尘,怕火、怕刀剪、怕绳索等。

治疗

目前认为,一般病情较轻的强迫症患者可以只使用心理疗法,病情较重的强迫症患者使用解释性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疗效。患者也可以考虑使用对神经症疗效较好的森田疗法。对少数使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没有任何收效、久治不癒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神经外科手术加以治疗,在是否使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上,需严格掌控病患对象。另外,使用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有可能对大脑造成一些现在未知的损害。

卡伦·霍尼的理论和森田疗法等疗法都提出,对于强迫症的治疗,不应只着眼于表面的症状,而应该从治疗焦虑症的本质上加以解决。

森田疗法治疗神经症尤其是强迫症的良好效果,已得到学术界和广大患者的公认。简言之就八个字“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所谓顺其自然,就是我们患者要尊重和适应自然规律。面对强迫观念的侵袭,不能去控制也不能和它讲理,控制意味着精神抗拒而讲理意味着精神交互,这样做只会越发严重和敏感,是治疗强迫症的大忌。要正确理解顺其自然,我们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自然”,大家知道“月有阴晴圆缺天有不测风云”这就是自然,地球没有我们人类的时候就存在,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尊重和接受才会过得坦然,要不然就只有自讨苦吃。为所当为就是带着痛苦做自己该做的事,该干嘛就干嘛,不为强迫观念停下脚步去思考个大半天,这样的话永远陷在强迫泥淖里而不能自拔。强迫症患者总是努力摆脱症状的束缚,这是最大的錯誤觀念。其实强迫症“自癒”的过程不是我们去摆脱症状,而是症状来摆脱我们,是一种被动的过程。做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对症状不理不睬,它就会自动消亡(见人民卫生出版社翻译出版的森田正马《神经衰弱与强迫观念的根治法》、高良武久《森田心理疗法实践——顺应自然的人生学》、大原健士郎《森田疗法与新森田疗法》等)。根据统计强迫症的治愈率为70%~75%之间。

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某些理论对强迫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甚至有人认为森田疗法的基础就是佛学。

注意

有些其他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等也可能出现强迫症的症状(如强迫行为及强迫观念),这类精神病患者与一般强迫症患者不同的是,这些患者所产生的强迫行为及强迫观念很不清晰。患者对这些的感触也不深刻。且强迫观念的内容杂乱离奇。患者被医治的欲望也不强烈。自知力也受到了相应的损害,这类患者的思维属性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而一般强迫症患者思维属性没有发生变化。

誤解

部分人認為當有人不斷重複某種行為,例如賭博運動,當有人具有以上的行為特徵時,他可能患上了強迫症,但事實並非如此。要判斷一個人是否患上了強迫症要取決於他在重複完特定行為後的反應,假如一個人不斷賭博,自己并不能从赌博中得到快乐則初步可判斷那人患上強迫症,但如果那人認為這些行為是愉快的,他則並不是患上強迫症。強迫症並非是精神病。強迫症患者的大腦尾狀核可能出現病變,才會出現一再重複某些動作的強迫行為。研究顯示,只要服用藥物或接受認知行為治療,就可以改善強迫症狀,讓病患減少焦慮,恢復功能。

不同的理论

20世纪著名心理学家卡伦·霍尼在其著作《我们内心的冲突》《神经症与人的成长》等书中都提出,治疗包括强迫症在内的焦虑症都要从人格着眼,从焦虑的治疗和人格的重定向出发,因为一切神经症本质都是性格神经症。[11]

森田疗法治疗强迫症,切忌没有“痊愈”的概念,这是大部分强迫症患者的錯誤觀念。所谓顺其自然,就是主张“放弃治疗”。这种方法很类似中国的“无为”思想,以无为达到有为。要求我们在接受森田疗法过程中,不要太在意治疗效果和过程,如果总是在这上面纠结,说明你的思维还停留在强迫观念上,还是再在意它。我们不主张用认知疗法来干预强迫症,这是强迫症治疗的大忌,所以强迫症患者不能和症状讲理来安慰自己。正如:秀才和兵的故事一样,患者是秀才,症状是兵,碰在一起有理都讲不清。强迫症“自癒”的过程是很难以感觉的,有的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好起来的,这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

相關影視作品

相关条目

註釋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DSM-5 5. Wash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237–242. ISBN 9780890425558. 
  2. ^ 2.0 2.1 2.2 2.3 What is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OCD)?. [27 May 2015]. 
  3. ^ Angelakis, I; Gooding, P; Tarrier, N; Panagioti, M. Suicidality in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OC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5-03-25, 39: 1–15. PMID 25875222. 
  4. ^ Fenske JN, Schwenk TL. 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Am Fam Physician. August 2009, 80 (3): 239–45. PMID 19621834. 
  5. ^ Grant JE. Clinical practice: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4 August 2014, 371 (7): 646–53. PMID 25119610. doi:10.1056/NEJMcp1402176. 
  6. ^ Decloedt EH, Stein DJ. Current trends in drug treatment of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0, 6: 233–42. PMC 2877605可免费查阅. PMID 20520787. doi:10.2147/NDT.S3149. 
  7. ^ Goodman, WK; Grice, DE; Lapidus, KA; Coffey, BJ.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The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September 2014, 37 (3): 257–67. PMID 25150561. 
  8. ^ Bynum, W.F.; Porter, Roy; Shepherd, Michael. Obsessional Disorders: A Conceptual History. Terminological and Classificatory Issues.. The anatomy of madness :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psychiatry. London: Routledge. 1985: 166–187. ISBN 9780415323826. 
  9. ^ Hollander, Eric; Dan J. Stein. Diagnosis and assessment.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s. nforma Health Care. 1997: 1. ISBN 0203215214. 
  10. ^ Null, Gary. Obsessive–compulsive disorder. Get Healthy Now. Seven Stories Press. 2006: 269. ISBN 1583220429. 
  11. ^ http://www.archive.org/details/NeurosisAndHumanGrowth

參考文獻

  • (英文)强迫性神经症: The Facts, ISBN 0-19-262860-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牛津大学出版2nd edition 第二版(January 15, 1998)1998年1月15日, by Stanley Rachman and Padmal De Silva.作者 Stanley Rachman 和 Padmal De Silva .Book for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Includes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treatment, effect on family, work, and social life, practical advic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other disorders.
  • (英文)男孩不停的洗涤, ISBN 0-451-17202-7, by Judith L. Rapoport. A highly readable introduction to OCD, with case histories.
  • (英文)Edna B. Foa & Reid Wilson, Stop Obsessing! How To Overcome Your Obsessions And Compulsions, Bantam Books, 1st Edition (July 2001), ISBN 0-553-38117-2. A self-help text for OCD patients, clear, precise and practical.
  • (中文)《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霍尼,译林出版社
  • (中文)《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卡伦·霍尼,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相关书籍

  • (中文)《我们内心的冲突》,卡伦·霍尼,译林出版社
  • (中文)《神经症与人的成长》,卡伦·霍尼,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英文)关于强迫症, ISBN 0-19-851537-5, by Stanley Rachman.
  • (英文)精神与大脑, Neuroplasticity and the Power of Mental Force, ISBN 0-06-098847-9, by Jeffrey M. Schwartz, Sharon Begley.
  • (英文)Brain Lock: Free Yourself from Obsessive-Compulsive Behavior, ISBN 0-06-098711-1, by Jeffrey M. Schwartz.
  • (英文)The Imp of the Mind: Exploring the Silent Epidemic of Obsessive Bad Thoughts, ISBN 0-452-28307-8, by Lee Baer.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