洱源县

坐标26°06′47″N 99°57′24″E / 26.113057°N 99.956675°E / 26.113057; 99.956675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Jimmy-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1日 (四) 15:27 (机器人: 尚未清空的已重定向分类(Cat:国家级贫困县Cat:原国家级贫困县))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洱源县
洱源县县城
洱源县县城
洱源县在云南省及大理州的位置
洱源县在云南省及大理州的位置
坐标:26°06′49″N 99°57′04″E / 26.11351°N 99.95105°E / 26.11351; 99.95105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面积
 • 总计2,961 平方公里(1,143 平方英里)
人口(2010)
 • 總計26.83万万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郵政編碼671200
電話區號872
車輛號牌云L
行政区划代码532930
網站www.eryuan.gov.cn

洱源县白语称 lod hol xuix)是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辖的一个,位于大理州北部,东距省会昆明市471千米,南距距州府下关镇73千米。东与鹤庆县相连,南与大理市漾濞县接壤,西与云龙县相邻,北与剑川县毗邻。总面积2533平方千米。县城驻地茈碧湖镇

历史沿革

洱源县历史悠久,西汉隋朝均属叶榆县地。六诏时期,有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三诏位于洱源县境内。南诏国成立后,属于浪穹州。大理国时设宁北赕、邓赕、凤羽郡。元宪宗七年(1257年)置浪穹、德源两个千户所,隶属于大理万户府至元十一年(1274年)云南行省建立,置邓川州,下设浪穹、凤羽两县,隶大理路明代撤销凤羽县,并归浪穹县,设邓川州,辖浪穹县,隶大理府。清沿明建置。

民国元年(1912年),浪穹县改称洱源县,邓川州改为邓川县,两县先属迤西道,后属大理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洱源、邓川两县同属大理专区。1956年起同属大理白族自治州。1958年10月,洱源、邓川、剑川三县合并,成立剑川大县。1961年10月,撤销剑川大县,原洱源、邓川两县合并称为洱源县。2003年12月,将双廊、江尾两镇划归大理市,江尾镇改称上关镇[1]

自然地理

茈碧湖

洱源县地处横断山脉云贵高原交界地带,境内山岭纵横,层峦叠嶂。总面积2961平方公里,其中坝区面积占11.6% ,山区面积占88.4%。地形垂直变化明显,地貌复杂多样。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山脉均为云岭支脉,由北向南延伸,主要山脉有东部的马鞍山山脉,中部的罗坪山山脉,和西部的西罗坪山山脉。东北部马鞍山支系南无山为境内最高点,海拔3958.4米;西部黑潓江南出县境处的乌梢箐口为最低点,海拔1645米。

境内河湖众多,主要有三江(黑潓江罗时江永安江),三河(弥苴河弥茨河凤羽河),五湖(茈碧湖海西海西湖、东湖、绿玉池)。洱海60%的水从洱源流入,其中茈碧湖有洱海的母亲湖之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理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3]

行政区划

洱源县下辖6个、3个[4]

茈碧湖镇、​邓川镇、​右所镇、​三营镇、​凤羽镇、​乔后镇、​牛街乡、​炼铁乡西山乡

人口

根据2010年11月,洱源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显示,全县总人口为26.83万人,各乡镇人口如下表所示:

镇 乡 人口数(万人)
茈碧湖镇 5.63
邓川镇 1.77
右所镇 5.32
三营镇 3.61
凤羽镇 2.76
乔后镇 2.04
牛街乡 2.15
炼铁乡 2.28
西山乡 1.27

数据还显示,全县人口中男性为13.50万人,占总人口的50.32%,女性为13.33万人。汉族人口为8.31万人,占总人口的30.97%。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8.52万人,占总人口的69.03%。其中白族16.58万人,占61.80%;彝族1.06万人,占3.95%;回族0.65万人,占2.42%;傈僳族0.11万人,占0.41%[5]

经济

大理地热国景区内的“大滚锅”

洱源县农业发达,盛产稻谷、蚕豆烤烟油菜大蒜等。洱源境内适宜梅子生长,梅子产品已经形成产业化,“洱宝”雕梅和青梅爽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洱源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主要景点有大理西湖,茈碧湖。洱源境内多温泉,目前主要开发的有大理地热国和下山口温泉度假村。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