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贝克莱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这是本页的一个历史版本,由InternetArchiveBot留言 | 贡献2021年2月15日 (一) 12:51 (补救19个来源,并将0个来源标记为失效。) #IABot (v2.0.8)编辑。这可能和当前版本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喬治·貝克萊
George Berkeley
乔治·贝克莱主教
时代18世紀哲學家
地区爱尔兰哲學家
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经验主义
主要领域
知识论形而上学基督教
影响于

乔治·贝克莱(英語: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著名英裔爱尔兰[1]哲學家[2],同時為圣公会駐愛爾蘭科克郡克洛因鎮的主教,與约翰·洛克大卫·休谟被認為是英国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家中的三大代表人物[3]

他著有《视觉新论爱沙尼亚语Essee uuest nägemisteooriast》(1709年)和《人类知识原理英语A Treatise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Human Knowledge》(1710年)等作品。

美國加州柏克萊市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耶魯大學也有一個本科寄宿學院是以他命名。

哲學貢獻

贝克莱同意洛克关于人的一切观念都是来自经验的看法,但不同意洛克的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的学说。他认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都属于感受(Sensation;與perception{通常譯感知或知觉}不同),一切知识都是正在经验着或感受着的人的一种机能。在他看来,物理对象只不过是我们一起经验到的诸感觉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合起来,不存在一个在我们思想(Mind)之外的物理世界,因为我们其一无法知道这个物理世界(因为其存在超出Mind)其二这种物理世界的假设导致了一些悖论类似the labyrinth of the continuum,也损害了上帝的威能。在贝克莱的理论中,“存在就是被感知(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來源請求]

贝克莱用联想来解释人们关于现实世界事物的知识,这种知识本质上是简单观念(心理元素)的结构或复合,由人的联想把它们结合到一起。贝克莱还用这种联想的概念来解释深度知觉。在他的《视觉新论》中,他研究了人们在只有两个维度的视网膜上如何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的问题。他认为,人们知觉到深处的第三维度是由于经验的结果,即视觉印象与触觉和运动觉联合起来的结果。运动觉则是眼睛在不同距离注视对象时由于适应动作而发生的动作,或者是在走向或离开所看到的对象时由于身体运动而发生的。换句话说,走向物体或伸手拿物体的连续感觉经验与眼肌感觉形成联想,便产生了深度知觉。因此,深度知觉不是一种简单的感觉经验,而是一种必须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观念联合。这是第一次用感觉的联合解释纯心理过程。这样贝克莱继续发展了经验主义中的联想主义传统。

参见

参考文献

  1. ^ 爱尔兰的传统与文学. 人民网. [2012-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27). 
  2. ^ 【科学松鼠会】世界真的存在吗?——霍金《大设计》读书笔记. 网易财经. [2012-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3. ^ 涨知识:说说习主席对英国有多了解. 网易新闻. [2015-1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