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媒體
外观
社交媒體(英語:social media)是人們用來創作、分享、交流意見、觀點及經驗的虛擬社區和網路平台。和一般的社會大眾媒體最顯著的不同是,社交媒体的用戶享有更多的選擇權利和編輯能力,自行集結成某種閱聽社群。社交媒體有多種不同的形式,包括文本、圖片、音樂、影片。流行的社會媒體傳播媒介包括了播客、vlog、維基百科、Gab、MeWe、Facebook、Instagram、WeChat、噗浪、Twitter、Telegram、Google+(消费者版本已停止服务)、網路論壇、Ebay、Snapchat、抖音、bilibili等,某些網站也加入類似功能,例如百度、奇摩知識+、eHow、Ezine Articles等。
定義
將社交媒體定義為「能夠聚集人們在一起的能力」被認為過於廣泛,因為這將意味著基本不同的技術,如電報和電話也屬於社交媒體[1]。術語的使用也不明確,早期的研究者在 2000 年代中期將社交媒體稱為社交網路服務[2]。一份於 2015 年發表的論文對該領域的重要文獻進行了回顧,並確定了當時的社交媒體服務的四個常見特點:
- Web 2.0 互聯網應用:社交媒體是基於 Web 2.0 技術的應用,這種技術讓使用者可以主動參與和互動。
- 使用者生成的內容:社交媒體的核心是由使用者建立和生成的內容,這些內容可以是文字、圖片、影片等形式。
- 使用者創建的個人資料:社交媒體平台允許使用者建立和管理個人資料,這些可以包括個人基本資訊、興趣、關係等。
- 社交網路形成:社交媒體通過用戶之間的連接和互動形成社交網路,用戶可以在這個網路中建立和維護社交關係。
社交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差別
傳統社會大眾媒體,包含新聞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內容由業主全權編輯,追求大量生產、銷售。新興社交媒體,多出現在網路上,內容可由用戶選擇或編輯,生產分眾化或小眾化,重視同好朋友的集結,可自行形成某種社群,例如博客、vlog、播客、维基百科、Facebook、噗浪、Twitter、網路論壇等。社交媒體服務、功能更先進、多元,但費用相對便宜或免費,近用權相對普及、便利,廣受現代年輕人採用。社交媒體和傳統社會媒體的明顯差別如下:
- 傳播結構:社交媒體和傳統大眾媒體,都可以向全球傳播。不過,傳統媒體多屬於中央集權的組織結構、生產、銷售。社交媒體通常扁平化、無階層、依照多元生產或使用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型態。但也衍生出相關買假粉絲[3]獲得更高可信度問題。
- 近用能力:能近用傳統大眾媒體者絕大多數只有控制該媒體的政府或私人業主,例如某大報的頭條,由該報編輯室決定、某電影的集資拍攝,由政府和民間金主決定。社交媒體可讓社會大眾便宜或免費使用。例如網路部落格,人人可免費申請,申請人可任意編輯部落格的內容。研究發現不同社交媒體群體中的關鍵意見領袖存在差異,例如 Twitter 碳中和的主要意見領袖包括政治家、政府機構、記者、非政府組織和公司,而英語 Twitter 網路中的主要意見領袖包括公司、媒體和政治家。[4]
- 專業要求:進入傳統媒體專業門檻較高,例如需設置全職的記者、攝影師、編輯、財務部門、法律部門等,除了一定資訊素養之外,還需要其他學科的專業素養,才能經得起消費市場的檢驗,尤其因為傳統大眾媒體市場競爭激烈、營利壓力,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可能會更提高或更多元。社交媒體的專業門檻相對較低,通常只要中等的資訊素養即可,加上社交媒體為爭取更大注意力經濟,傾向於將社交媒體的使用介面設計的更方便更簡單。
- 即時程度:一般而言,根據節目內容的規模,傳統媒體往往需要幾天、幾週、幾個月的內容產製時間,社交媒體因為偏好輕薄短小的圖文或短影音,所以製作時間減少至一天、幾小時、幾分鐘而已,近年隨著影音軟體的普及,[5],因此有些傳統媒體正向社交媒體看齊,希望能達到新聞隨時發布。
- 固定不變:傳統媒體內容一旦發布,幾乎很難修改,例如新聞報紙、廣播、電視、電影等,如需答覆、修正,往往要等到下一個版本,例如第2天報紙、下次廣播、下回電視、重新剪輯電影版本,牽涉人力、時間較多。社交媒體則常常隨時隨地更新變化。
- 知識共享:社交媒體使人們能夠分享他們的觀點並改變他們的交流方式。它消除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促進了知識的傳播和共享。先前的研究證實了使用 Twitter 等社交媒體分享專家知識和增加用戶對特定主題的興趣的潛力。[6]
参看
参考文献
- ^ Schejter, Amit M.; Tirosh, Noam. Seek the meek, seek the just”: Social media and social justice. Telecommunications Policy. Ben-Gurion University of the Negev, POB 653, Beer Sheva 84105, Israel. 2015: 796–803 [2023-06-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27).
- ^ Boyd, Danah M.; Ellison, Nicole B.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01 October 2007: 210–230.
- ^ FB、IG買粉絲有用嗎?4個行銷公司不會告訴你的真相. leaderweb.com.tw. [2022-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11) (中文(臺灣)).
- ^ Yao et al. (2022), Carbon neutrality vs. neutralité carbon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rench and English users’ perceptions and social capital on Twitter. Front. Environ. Sci. 10:969039.doi: 10.3389/fenvs.2022.969039
- ^ 社交媒體有往短影片發展的趨勢萬智匯行銷編輯. 現在佈局短影音也不算遲!6大短影音行銷實用技巧讓你秒速抓住年輕世代眼球. 萬智匯行銷. GeniusHub.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9).
- ^ Yao et al.(2022), Carbon neutrality vs. neutralité carbone: A comparative study on French and English users’ perceptions and social capital on Twitter. Front. Environ. Sci. 10:969039.doi: 10.3389/fenvs.2022.969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