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伊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伊尹
商任圣像(取自清乾隆年间《历代名臣像解》)
本名姓:
氏:
名:挚
出生前1649年
空桑村杞县河南省
逝世前1549年 (100岁)
墓地多处:
活跃时期商朝初年
知名作品汝鸠》、《伊训
儿女伊陟
别称伊挚

伊尹(前1649年—前1549年),氏,名,建立商朝的重要名臣、政治家

生平

[编辑]

出生于前1649年,有莘国空桑涧,因为其母亲为侁民,在伊水住居,以为氏[1]甲骨文象征权力者为官名[2]。本是有莘氏的陪嫁奴隶商汤那里当厨师。伊尹有远大抱负,不甘作奴隶,于是利用向商汤上奉食品的机会,向商汤分析天下形势。商汤很欣赏他,便取消了伊尹奴隶身份,并提拔为“阿衡”(亦称“保衡”,相当于宰相,后人习用“阿衡”一词代指伊尹)[3]。前1600年,辅助商汤灭夏朝,商朝建立。任职期间,整顿吏治,洞察民情,使商朝初年经济比较繁荣,政治比较清明。

据《史记》记载,太甲即位时昏庸无能,伊尹软硬皆施,把太甲流放地(今河北临漳),建宫居住,达三年之久。伊尹自行摄政,管治国家。直到太甲悔过自新了,才迎回太甲复辟执政,使太甲变成了一位圣君[4]

伊尹历事商朝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五代五十余年,为商朝立下汗马功劳。沃丁八年(前1549年),伊尹病逝,终年100岁。沃丁以天子之礼把伊尹安葬在商汤陵寝旁,以表彰他对商朝做出的伟大贡献[5]

异说

[编辑]

另一本史书《竹书纪年》记载,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潜回杀掉篡位的伊尹,并改立伊尹的儿子伊陟伊奋继承伊家[6]。但根据出土的甲骨文显示,直至商朝末年,商朝仍然坚持对伊尹的祭祀,用的牺牲数目及品种为商朝先王同级的牛(太牢[7],因此《竹书纪年》的记载有可疑之处[注 1][注 2]

对后世的影响

[编辑]
  •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称赞伊挚对殷商的功绩[10]
  • 虽然伊尹对商朝贡献良多,但他流放太甲的行为,却成为了后世权臣效尤的凭据。西汉时期,权臣霍光就以伊尹为先例,操纵皇帝的废立。故后世把“废黜皇帝”,称为“伊霍之事”[11]

注释

[编辑]
  1. ^ 伊尹一直受到殷人隆重的祭祀,如卜辞:“[辛]亥卜,至伊尹用一牛。”(《合集》21575)“乙亥贞,其侑伊尹二牛。”(《合集》33694)等等。姚孝遂、肖丁《小屯南地甲骨考释》肯定:“伊尹不是先王,但卜辞对于伊尹的祭祀非常隆重,其地位之尊崇,是超乎寻常的。且伊尹之祭日均于‘丁’。”
  2. ^ 对《竹书纪年》的质疑,何炳棣周文王祭祀帝乙等商朝先王的周原甲骨纪录反驳,谓当时祭祀制度并不详知,其判断作法值得商榷[8]。惟注意的是,文王那时未称王,即使周商关系紧张,身份仍是臣属商王的方伯及帝乙妹夫,牲礼除了人之外用的是猪、羊,而非最高等级的牛;况且所举卜辞相关研究未必能支持何的论点[9]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伊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百科全书
  2. ^ 黄庭颀. 論古文字材料所見之「伊尹」稱號——兼論〈尹至〉、〈尹誥〉之「尹」、「執」(摯). 简帛网. 2013-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3. ^ 诗经·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4. ^ 史记·殷本纪》:“帝太甲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帝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反善。于是伊尹迺迎帝太甲而授之政。”
  5. ^ 太平御览》、《初学记》引《帝王世纪》:“帝沃丁八年,伊尹卒。年百有余岁,大雾三日。沃丁葬以天子之礼,祀以大牢,亲自临丧三年,以报大德焉。”
  6. ^ 洪颐煊注《广弘明集》十一引《汲冢书》云:“伊尹自篡立,后太甲潜出,亲杀伊尹而用其子。”《竹书纪年》:“太甲元年,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
  7. ^ 李玉洁. 第二章 商代王權的發展. 中國早期國家性質. 云龙出版社. 2003: 134. ISBN 978-986-7938-17-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8. ^ 何炳棣. 第四章 「夏商周斷代工程」基本思路質疑:古本《竹書紀年》史料價值的再認識. 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 联经出版. 2013: 147. ISBN 978-986-03-69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9. ^ 彭慧贤. 周原戰爭、祭祀類甲骨研究. 高雄应用科技大学学报 (高雄应用科技大学). 2011-05, (40): 85–91 [2017-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10. ^ 《孙子兵法·用间第十三》:“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11. ^ 田延年曰:“伊尹相殷,废太甲以安宗庙,后世称其忠。将军若能行此,亦汉之伊尹也。”(《资治通鉴》卷二四)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传统历史家把霍光比作伊尹、周公”。《三国演义》描写董卓废帝时便引用“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