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转移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典范转移(英语:Paradigm shift),又称范式转移思角转向范式转变等,是托马斯·库恩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一门科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实验实践的根本变化。尽管库恩将这个术语的使用限制在自然科学中,范式转换的概念也被用于许多非科学背景中,以描述基本模型事件感知的深刻变化。

库恩在他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年)中提出了他的范式转变概念。

库恩将表征科学革命的范式转变与常规科学的活动进行了对比,他将其描述为在流行的框架或范式内完成的科学工作。当正常科学运作的主导范式与新现像不相容时,范式转变就会出现,从而促进新理论或范式的采用。[1]

正如一位评论者所总结:

库恩承认以两种不同的含义使用了“范式”一词。在第一个中,“范式”指的是某个科学共同体成员的共同点,也就是说,共同体成员共享的整个技术、专利和价值观。在第二种意义上,范式是一个整体的单个元素,例如牛顿的原理,它作为一个共同的模型或例子……代表了明确的规则,从而定义了一个连贯的调查传统。因此,问题是库恩通过范式研究什么使他所谓的“常规科学”的构成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可以决定某个问题是否被认为是科学的科学。规范科学根本不是指以连贯的规则体系为指导的科学,相反,规则可以从范式中推导出来,但范式也可以在没有规则的情况下指导调查。这正是“范式”一词的第二个含义,库恩认为它是最新和最深刻的,尽管它实际上是最古老的。[2]

社会科学[编辑]

在库恩看来,单一主导范式的存在是自然科学的特征,而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的特征是“关于基本原理的主张、反主张和辩论的传统”。[3] 其他人将库恩的范式转变概念应用于社会科学

案例[编辑]

  • 被称为认知革命的运动摆脱了行为主义的心理学方法,并接受了认知作为研究人类行为的核心。
  • 人类学家 Franz Boas 整合了其关于文化历史和发展的理论,并建立了一个在随后几年主导美国人类学的计划。考虑到科学种族主义优生学在许多致力于研究人类和社会的大学和机构中占主导地位,他的研究以及他的其他同事的研究反对并揭穿了当时学者们的主张。最终人类学将采用整体方法,利用四个子类别来研究人类:考古学、文化学、进化论和语言人类学。
  • 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社会学家与其他社会科学家一起发展并采用了反实证主义方法论,试图在研究与文化、社会和行为有关的人类活动时坚持主观视角。这与实证主义形成鲜明对比,后者从自然科学中使用的方法论中汲取影响。
  • 1879年由费迪南·德·索绪尔首次提出,印欧语言学中的喉音学说假定原始印欧语中存在“喉音”辅音,这一理论在赫梯语的发现中得到证实。20世纪初。该理论此后被绝大多数语言学家所接受,为原始印欧语句法和语法规则的内部重建建立主要基础,被认为是自最初发现印欧语系以来语言学最重要的发展之一。[4]
  • 考古学家采用放射性碳测年法被认为是一种范式转变,因为它极大地增加了考古学家可以可靠地对物体进行测年的时间深度。同样,使用激光雷达对文化景观进行远程地理空间成像,以及从过程考古学向后过程考古学的转变,都被考古学家称为范式转变。[5]
  • 由 Boris Kerner 在车辆交通科学中创建的三相交通理论的出现,作为经典(标准)交通流理论的替代理论。[6]

批评[编辑]

Martin Cohen 将范式转变的概念描述为一种知识病毒—从硬科学传播到社会科学,再传播到艺术,甚至传播到日常政治言论。[7] Cohen 声称库恩对它可能意味着什么只有一个非常模糊的想法,并与科学哲学家保罗·费耶阿本德一致,指责库恩从他的理论的更激进的含义中撤退,即科学事实永远不过是流行的观点,这些观点的流行是短暂的,远非决定性的。库恩说,科学知识不像通常描述的那样确定,而且科学和知识通常不是库恩描述的那种“非常明智和令人放心的可靠事物”,其中涉及周期性的范式转变,其中许多旧的确定性被放弃是为了开辟新的理解方法,而科学家以前从未认为这些方法是有效的。他认为信息级联会扭曲理性的科学辩论。他专注于健康问题,包括高度媒体化的“流行病”警报的例子。[8]

也可以看看[编辑]

参考资料[编辑]

  1. ^ Kuhn, Thoma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需要免费注册. 1962: 54. 
  2. ^ Agamben, Giorgio. What is a Paradigm? (PDF). [2015-11-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08). 
  3. ^ Kuhn, Thomas N. Logic of Discovery or Psychology of Research. Lakatos, Imre; Musgrave, Alan (编).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seco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2: 6 [1970]. ISBN 978-0-521-09623-2. 
  4. ^ James Clackson. Indo European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Cambridge University. 2007: 53. ISBN 9780521653671. 
  5. ^ Schmidt, Sophie C.; Marwick, Ben. Tool-Driven Revolutions in Archae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in Archaeology. 2020-01-28, 3 (1): 18–32. doi:10.5334/jcaa.29可免费查阅. 
  6. ^ Boris S. Kerner, Understanding Real Traffic: Paradigm Shift in Transportation Science,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New York 2021.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2). 
  7. ^ Cohen, Martin (2015). Paradigm Shift: How Expert Opinions Keep Changing on Life, the Universe and Everything. Imprint Academic. p. 181.
  8. ^ Martin Cohen. [2023-03-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30). 

外部链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