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纽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3月4日) |
汉语音韵学 |
---|
Portal:汉字文化圈 |
重纽是《切韵》、《广韵》的特殊现象,指两组字藉反切系联法,声母和韵母理论相同,应归为同音字,却分别列进《切韵》或《广韵》不同小韵。
现象
[编辑]《广韵》或《切韵》以反切表示字音。反切用字随意,同声母的不同小韵有不同的反切上字;同韵母的不同小韵有不同的反切下字。反切系联法可把代表同一音的反切字归在一起,从而找出用不同反切字却同声母或韵母的字。
重纽的“纽”就是声母。重纽字以《广韵》或《切韵》以唇、牙、喉音为声母,同时以“支、脂、祭、真、仙、宵、侵、盐”八韵为韵母。藉反切系联法理论应同音的字却列进两小韵。小韵不同意味这些字在《广韵》或《切韵》系统的实际读音应当不同。已为人所知的差异有韵母的“开合”,如“冈”和“光”同样是见母唐韵但不同小韵,因为“冈”是“唐开”韵母,“光”是“唐合”韵母。“唐合”是“唐开”前多闭口介音(学界通常拟作/u/或/w/)。但重纽差异不一定是这种开合差异。
还有极少部份重纽字出现,是因为后人替《广韵》补字时不谨愼,没有把增补的字归进其发音的原来小韵,只是信手列于该韵最后,导致同一韵有两组一样发音的小韵。但藉小韵的编排位置(在一韵的最后)和所含字数(增补字数不会多,甚至只有一字),就可以找出这些增补字。这些字在《广韵》的前身《切韵》并没有收录。学者硏究重纽时都会排除它们。
与韵图比对
[编辑]学者用韵图比对,对重纽字也有所发现。这些以反切系联法串连在一起、应该同音的小韵,分别置于同一声韵的三等和四等位置。为方便名状,后人把在《广韵》或《切韵》有重纽且在韵图归三等的字称重纽三等或三等乙类(B类);在《广韵》有重纽现象且在韵图归四等的字则称重纽四等或三等甲类(A类)。
如“岷”字是重纽三等,因为根据《广韵》或《切韵》反切音应该是三等且在《韵图》也归三等。“民”是重纽四等,因为依据《广韵》或《切韵》反切音应该是三等而《韵图》归四等。
解释
[编辑]重纽三四等的对立在现代各种汉语都没有留下有规律的痕迹,成为等韵学的艰深课题。反切系联法创立者、《切韵考》作者陈澧认定重纽字应当有实际语音区别,否则不会分立两句反切,但因时代及材料限制,他无法说出具体分别在哪里以及原因为何。
早期重纽并没有得到音韵学家重视,章太炎、黄侃等都认为它们没分别,把重纽拟作同一类音,甚至高本汉、王力都不大在意。后来有周法高、董同龢等人着力硏究,重纽问题才受学界关注,然而认为有分别的学者也说不清楚语音区别具体在哪,遂出现了元音区别说、介音区别说、声母和介音区别说。[1][2]
后来有学者根据域外汉音才有所发现,如唇音重纽四等声母在汉越音是d、t等舌音,有学者就据此认为重纽四等字在上古汉语有辅音性介音[3]。
无论如何,重纽字的发音区别都细微,至少在《切韵》的反切已无法表现其分别。《切韵》将这些字归进不同小韵,有学者认为只是《切韵》成书前(魏晋时期)的发音遗留,在《切韵》写成时此区别已消失[4];也有学者认为这些字在当时仍有细微发音差异[5]。
等 | 字例 | 官话北语 | 粤语 | 汉越音 | 朝鲜汉字音[8] |
---|---|---|---|---|---|
重纽三等 | 被 | bèi | pei˨ | bị | pi |
重纽四等 | 避 | bì | pei˨ | tị | pi |
重纽三等 | 珉 | mín | mɐn˩ | mân | min |
重纽四等 | 民 | mín | mɐn˩ | dân | min |
重纽三等 | 愆 | qiān | hiːn˥ | khiền | ken |
重纽四等 | 遣 | qiǎn | hiːn˧˥ | khiển | kyen |
重纽三等 | 奄 | yǎn | jiːm˧˥ | yểm | em |
重纽四等 | 魘 | yǎn | jiːm˧˥ | yểm | yem |
音韵学家据此构拟出重纽韵母的发音差异,一般视重纽四等有/j/音色的介音作垫音,而重纽三等没有。
韵目 | 高本汉—李方桂拟音 | 白一平拟音 | ||
---|---|---|---|---|
重纽三等 | 重纽四等 | 重纽三等 | 重纽四等 | |
支 | -jĕ | -jiĕ | -je | -jie |
-jwĕ | -jwiĕ | -jwe | -jwie | |
脂 | -i | -ji | -ij | -jij |
-wi | -jwi | -wij | -jwij | |
祭 | -jäi | -jiäi | -jej | -jiej |
-jwäi | -jwiäi | -jwej | -jwiej | |
宵 | -jäu | -jiäu | -jew | -jiew |
鹽 | -jäm | -jiäm | -jem | -jiem |
侵 | -jəm | -jiəm | -im | -jim |
仙 | -jän | -jiän | -jen | -jien |
-jwän | -jwiän | -jwen | -jwien | |
真 | -jĕn | -jiĕn | -in | -jin |
諄 | -juĕn | -juiĕn | -win | -jwin |
上古日语分甲乙两类元音,又称AB二型。万叶假名很少用重纽乙类字的音读标示甲类元音;也不用重纽甲类字的音读标示乙类元音。
来源
[编辑]学界目前仍对重纽的出现有不少争议,也有一些尚未能完全解释的问题。一般认为,重纽字的读音分别无论在《切韵》成书时是否还残存,在中古汉语反映的是其消失的过程。要探究它早期的面貌只得上溯上古汉语,不过学界对上古汉语的构拟目前还未很成熟,尚未有获得公认的学界权威解释。
有学者把三等知系、假二等真三等(庄系)和重纽三等归为一类,认为他们在上古汉语有介音-rj-;三等章系、假四等真三等(精系)和重纽四等为另一类,认为他们在上古汉语有介音-j-。持此见的学者同时认为二等字在上古汉语有介音r,在中古汉语变成ɣ色彩介音[9]。
参阅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周法高:〈论上古音和切韵音〉,刊《中国音韵学论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4年。页106。
- ^ 刘心怡:《周法高之中古音研究》,嘉义: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页101-102。
- ^ 潘悟云:《汉语历史音韵学》,上海:上海敎育出版社,2000年7月。ISBN 9787532068203
- ^ 如章太炎
- ^ 如潘悟云、郑张尚芳
- ^ 白一平(1977), Old Chinese Origins of the Middle Chinese Chóngniǔ Doublets: A Study Using Multiple Character Readings (Ph.D. thesis), Cornell University. Page 85–86
- ^ 白一平(1992), A Handbook of Old Chinese Phonology,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ISBN 978-3-11-012324-1. Page 75–79
- ^ 采用韩语耶鲁罗马字拼写方案。
- ^ Michel Ferlus:中古汉语四等的来龙去脉. [2019-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30).
参考
[编辑]- 潘悟云:〈三等腭介音的来源〉,刊《李新魁敎授纪念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页97-105。
- 周法高:〈隋唐五代宋出重纽反切硏究〉[失效链接]
- 龙宇纯:〈论重纽等韵及其相关问题〉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林智凯:〈中古汉语重纽、轻唇与普通三等三者交互关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戴俊芬:〈谈汉语介音与“重纽” 之相关问题〉
- 李建强:〈重纽字的谐声关系与上古音构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张慧美、陈杰蓉:〈周法高先生声韵学研究之成就——以重纽为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