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原新化街役場

座標23°02′17″N 120°18′27″E / 23.03817°N 120.307409°E / 23.03817; 120.307409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原新化街役場
街役場正面
位置 臺灣臺南市新化區中正路500號
座標23°02′17″N 120°18′27″E / 23.03817°N 120.307409°E / 23.03817; 120.307409
建成時間 日本昭和九年(1934年)
官方名稱原新化街役場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詳細登錄資料
原新化街役場在台南市的位置
原新化街役場
原新化街役場
原新化街役場在台南市的位置

原新化街役場位於臺灣臺南市新化區,為彰化以南僅存的街役場建築[1]。該建築在日治時期新化街的公所,戰後則成為新化鎮公所直到1996年新大樓完工後才閒置[2]。後來該建築一度因要在該地興建地下停車場而面臨拆除問題,最後決定在施工期間將新化街役場移到附近的青果市場停車場安置,完工後才搬回原址[1]。新化街役場於2001年的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活動中被選為第四名,後來在2002年11月18日公告為歷史建築[3]。目前該建築是做為餐廳而使用,隔壁即是楊逵文學紀念館

沿革

[編輯]
搬移街役場時所使用的繩子。

新化街役場興建於1934年,為當時的街長梁道覺得原本辦公的「杉仔厝」(今新化信義路上)不敷使用,遂捐地興建,一年後完工,之後一直為公家機關所使用直到1996年新化鎮公所搬入新址為止。而在1999年因計畫在街役場土地上興建地下停車場,使得新化街役場面臨拆除問題,最後在各界努力下,於2000年5月21日進行名為「乾坤大挪移」的街役場搬遷工程[1],當天是以人力象徵性的拉動,之後再改以重機具拖行[4]。而在實際搬遷之前,該工程共花了66天進行前置工作,包括加上地樑以穩固其結構、重新鋪平忠孝路以讓建築能平穩地搬走,此外為了減輕建物重量,還將其屋瓦全部卸下[4],因而發現每片水泥屋瓦都上了釉並印有「新案特許」字樣,表示這些屋瓦是為了新化街役場而特別製作的[2]

內部一景。

遷徙至新化高中對面的青果市場停車場後,有多位專家學者開始規畫對建築物的結構補強與修復措施[1],而在地下停車場完工後,街役場遂於2002年3月29日開始遷回原址[4]。而遷回原址後,便開始進行內部整修與周圍綠化等工程,最後於2005年3月完工[2],之後地上多出辦公室及機房等設施[1],而街役場建築則改為餐廳。

側面的八角窗為此建築唯一的一扇。

建築特色

[編輯]

新化街役場屬於現代折衷主義風格,形式為仿歐洲晚期文藝復興戲院式樣[5]。其前面有著造型簡約的古典圓弧門廊,表面建材主要為洗石子,並搭配北投窯廠生廠的十三溝面磚[5],而其柱子純粹為磚造,內部沒有鋼筋[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張溪南. 《南瀛老街誌》. 臺南縣政府. 2007年8月: 273-275頁. ISBN 978-986-00-9689-7. 
  2. ^ 2.0 2.1 2.2 《台灣歷史建築百景專輯》 二版一刷. 臺北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4-06-30. ISBN 957-01-2749-X. 
  3. ^ 原新化街役場.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4). 
  4. ^ 4.0 4.1 4.2 4.3 凃順從、凃叔君、黃明雅、鄭秀梅. 《南瀛歷史建築誌》. 臺南縣政府. 2009年3月: 18-31頁. ISBN 978-986-00-9689-7. 
  5. ^ 5.0 5.1 王浩一. 《黑瓦與老樹》. 台北市: 心靈工坊文化. 2010年8月: 60-61頁. ISBN 978-986-8024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