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入洛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09年5月13日) |
端平入洛,是指南宋在聯合蒙古帝國滅金朝之後,宋理宗下令出兵收復位於河南的原北宋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的軍事行動,由於糧草不濟以及沒有騎兵等原因,最終被蒙古軍大敗而退回秦嶺淮河線防線。
背景
[編輯]端平元年(1234年),蒙宋聯軍攻金,金朝最後的都城蔡州被攻陷,金朝滅亡。武經郎、鄂州江陵府駐紮御前諸軍副都統制孟珙率軍隊載着金哀宗的遺骨回到南宋都城臨安,將金哀宗的遺骨送到太廟告慰那些被金兵欺侮過的先人。南宋全國上下一片歡欣,朝中舉行了一系列的慶祝活動。
河南地區作為以往北宋三京所在,歷來為南宋所重視,但當時宋蒙之間對河南的歸屬並未做出明確的規定。蒙古大汗窩闊台考慮到糧草不足、天氣轉熱,將大軍北撤至黃河以北,河南就成了無人佔領的地區。在黃河南邊的只有大將速不台和塔察兒率領的兩支機動部隊,其餘的守備部隊都是原金兵投降蒙古後被改編的漢軍(由漢人整編成的部隊):劉福為河南道總管,都元帥張柔屯徐州。
南宋右丞相鄭清之采納了權工部尚書,兩淮制置大使兼沿江制置副使趙范、兵部侍郎,淮南東路制置使兼知揚州事趙葵兄弟提出的「踞關守河」的建議,即「西守潼關、北依黃河」與蒙古對峙,這需要收復包括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三京在內的中原地帶。但主持滅金之戰的太中大夫、戶部侍郎、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宣奉大夫、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喬行簡、剛因史彌遠死去而入朝得到重用的顯謨閣侍制、權戶部尚書真德秀、樞密院副都承吳淵,總領淮西江東軍馬錢糧、專一報發御前軍馬文字吳潛等多數大臣均持反對意見,認為已經被戰亂破壞殆盡的中原地帶無法提供糧草,再加上南宋軍隊沒有騎兵,機動力有限,無法防禦漫長的黃河防線。另外,這也會造成藉口讓蒙古向南宋宣戰。
由於宋理宗急於奪回河南,且相信宋軍必勝,戰意為要,戰力次之。尤其是位於原來在西京河南府的原北宋皇帝的陵墓,於是在滅金後的四個月內,宋理宗就三次派出使者到河南拜謁祖陵並下詔支持「踞關守河」的建議。
過程
[編輯]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十二日,廬州知州全子才率淮西兵萬餘人收復原來金朝的歸德府(即北宋的南京應天府)。
蒙古軍將領塔察兒早就聞報宋軍北進,便率所部蒙古兵退到黃河以北,故意向宋軍示弱,以引誘宋軍深入。撤退之前,蒙古人事先掘開黃河南岸的金朝河堤,造成兩淮一帶出現大片黃泛區。[註 1]從壽春到汴京一帶,有些道路的水甚至能漫到頸部。宋軍進軍過程非常艱辛,後勤補給線被嚴重破壞,運糧隊得繞過兩淮黃泛區才能抵達河南境內。
七月二日,全子才軍抵達汴京郊外二十里紮營,為蒙古防守開封城的原金朝降將李伯淵殺死主帥崔立,以城來獻。
七月五日,全子才率宋軍進入汴京城,實現了岳飛等抗金將領一輩子都沒有實現的夢想。然而他們看到的,已不是《清明上河圖》中那座繁華的都市。曾經超過百萬的人口只剩守軍六百餘人、居民一千多家,只有大相國寺和原北宋宮殿變化不大。
抵達開封後,由於沿途市井殘毀,白骨蔽野,加上後勤補給線被洪氾所破壞,全子才軍的糧食供給面臨著巨大困難。因而多數士兵只得在原地等待糧食,而以偏師攻鄭州、陳州(今河南淮陽)、蔡州(今河南汝陽)等地。宋軍所到之地,為蒙古守城的金朝降將均望風歸附。
七月二十日,趙葵率兵五萬由泗州抵達開封。他到達開封後責問全子才為何不向西京河南府(即洛陽)進軍而在開封滯留半個月,全子才答「糧餉未集,無法進兵。」
京湖後方是史彌遠之姪史嵩之把持,他又拖延提供糧草的工作。另外,這兩支部隊一路上收復的都是空城,無法從當地百姓那裡籌集糧草。
儘管如此,趙葵還是命令徐敏子率一萬三千人先行,楊誼率一萬五千人為接應,帶了五天的口糧開赴洛陽。在宋軍前鋒離開汴京前往洛陽後,塔察兒命令部將再次渡過黃河,到洛陽東邊的龍門地區埋伏。七月末,徐敏子到達洛陽後發現全洛陽城只剩下三百餘戶,和一座空城無異。占領洛陽的第二天,接應的楊誼一部就在城東遭蒙古軍劉亨安部伏擊,幾乎全軍覆沒。蒙古軍進攻洛陽和徐敏子一軍僵持。八月初,徐敏子一軍在斷糧四日的情況下被迫撤退。蒙古軍趁機掩擊,宋軍大部被消滅。
在開封留守的趙葵與全子才得知洛陽一部慘敗後,再加上糧草不濟,也被迫撤軍。「端平入洛」以失敗收場。
影響
[編輯]端平入洛行動為蒙古大舉進攻南宋提供了口實,給南宋提早帶來了邊患。
1235年春,窩闊台遣皇子闊端和曲出出師攻宋,宋蒙戰爭全面爆發。
註釋
[編輯]- ^ 當時黃河奪淮,由蘇北入海。
參考文獻
[編輯]-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獻:《宋史·卷四百十七·列傳一百七十六》
- 《齊東野語》卷五〈端平入洛〉